《少康日记》穷人为钱工作,富人让钱失眠。

诺亚书房图片

前段时间,到杭州拜访一位朋友。

一个做程序员的读者,我们称他小K,特意从滨江赶过来,就为了跟我聊聊。

他很兴奋。

肉眼可见的兴奋,那种能量几乎要从皮肤里溢出来。

原因很简单,他刚刚跳槽,拿到了一家互联网大厂的Offer,年薪总包接近90万。

他今年才27岁。

他说,少康老师,我感觉我的人生要起飞了。以前觉得遥不可及的宝马5系,现在咬咬牙就能上。以前觉得要攒好多年钱才能凑够的首付,现在看起来也就是一两年的事。

我能理解他的激动。

一个从普通农村家庭走出来的孩子,靠着自己的努力,十年寒窗,杀出重围,在中国的顶级科技丛林里,谋到了一个金字塔尖的位置。

这绝对是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

他给我描述他的工作,语气里充满了自豪。

我们做的项目,是公司最核心的战略方向,能影响上亿用户。我们的团队,全是从清北华五或者海外名校毕业的,人均智商150。我们的工作强度也很大,996是福报,我们基本是007,除了睡觉吃饭,所有时间都在公司。

他说,少康老师,我知道很累,但我觉得值。趁年轻,用命换钱,这笔账划算。等我干到35岁,财务自由了,我就不干了,天天陪老婆孩子,游山玩水去。

我静静地听着,给他续上茶。

他端起杯子,一饮而尽,像喝酒一样。

我说,不烫吗?

他笑了笑,没事,我习惯快节奏了。在公司吃饭都是用吞的,开会都是掐着秒表,时间就是金钱,一分钟都不能浪费。

他问我,老师,你觉得我的规划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建议?

我看着他,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聪明、勤奋、有野心,几乎拥有了所有成功的要素。

但我也看到了他眉宇间掩饰不住的疲惫,以及一种被巨大目标牵引着的、不由自主的亢奋。

我说,你的规划很好,但它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

什么假设?他问。

你假设35岁时,你还能“上岸”,并且“岸上”有你想要的生活。

他愣了一下,说,难道不是吗?我算了笔账,按照现在的收入和涨幅,考虑到通胀,到35岁,我至少能攒下1500万。这笔钱,就算存银行吃利息,也够我下半辈子衣食无忧了。

我说,钱的账你算得很清楚。但人生的账,不能只算加减法。

我问了他三个问题。

第一,从你现在的位置到35岁,这8年,你确定你的身体能一直扛得住007的消耗吗?你的知识、技能,能保证不被后面更年轻、更能熬、要价更低的人替代吗?

第二,就算你顺利拿到了1500万,但你为此付出的,是整整8年与家人、与生活、与真实世界完全隔离的时间。等你“上岸”了,你失去的亲密关系、失去的健康、失去的生活情趣,还能用钱买回来吗?你确定到时候陪在你身边的,还是今天你心里想的那些人吗?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像陀螺一样高速旋转了8年的人,一旦停下来,他会习惯吗?一个在“战斗”模式下生活了8年的人,他还能切换回“生活”模式吗?还是说,他会因为巨大的惯性和空虚,而去寻找下一个战场,继续玩“用命换钱”的游戏,直到耗干自己?

小K沉默了。

他不再像刚才那样意气风发,而是低着头,看着杯子里自己的倒影。

良久,他说,老师,我没想过这么多。我身边的人都是这么过来的,前辈们都说,熬出来就好了。我以为这是一条唯一的、正确的路。

我告诉他,这不是一条唯一的路,甚至可能不是一条正确的路。

因为它从根上就搞错了一件事。

搞错了人和钱的关系。

你不是在赚钱,你是在“为钱工作”。

你用你最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时间、健康、生命力,去换取一个叫“钱”的符号。

在这个游戏里,你是仆人,钱是主人。

你以为你快要抓住它了,其实是它在后面用鞭子狠狠地抽你。

那天下午,阳光很好,茶室很安静,但小K的内心,我想,一定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他离开时,步子慢了下来。

他说,老师,我需要好好想一想。

我目送他离开。

我知道,无论他最终怎么选,今天这颗种子,已经种下了。

这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老L。

老L是我多年前在云南认识的,一个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中年男人。

他既不是什么互联网新贵,也不是什么金融大鳄。

他做的生意,听起来很“土”。

他在西南几个省份,开了几十家连锁的汽车配件店。

每个店面都不大,装修也很朴素,主要给一些汽修厂、4S店供货。

我认识他的时候,他整天干嘛呢?

无所事事。

上午,在院子里摆弄他的那些花花草草。

下午,约我们几个朋友去喝普洱茶,一喝就是一个下午,聊的也都是些风花雪月,或者最近又看了什么书,去了哪里旅行。

晚上,基本都是回家陪家人吃饭。

我当时很好奇。

我说,老L,你的几十家店,就不用管吗?

他笑了。

他说,为什么要我管?店长不是人吗?区域经理不是人吗?财务、采购、仓储,我花钱请他们来,是让他们替我操心的,不是让我替他们操心的。

我说,那你不怕他们做不好?或者联起手来骗你?

他说,怕啊,怎么不怕。所以我在搭这个系统的时候,花了整整五年。

他说,一开始,我也像个救火队员。哪里缺货了,我要去协调。哪个员工离职了,我要去招聘。客户投诉了,我要去道歉。那五年,我比小K还累,睡得比狗晚,起得比鸡早,老婆孩子都快不认识我了。

但他说,我从第一天起,目标就很明确。

我不是要给自己找一份“个体户”的工作,更不是要当一个“超级员工”。

我是要建立一套“可以离开我”的系统。

一套能自己赚钱的“机器”。

我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这个目标。

比如,我花了一年时间,把所有的SKU(库存量单位)全部标准化,任何一个新员工,对着手册就能上手。

我又花了一年时间,跟软件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进销存管理系统。每个店的流水、库存、利润,我用手机随时能看到。哪个环节有异常,系统会自动报警。

我还设计了一套“赛马”式的合伙人制度。每个店长,都可以用利润入股,成为小股东。区域经理,可以用整个区域的利润入股。他们不是在为我打工,他们是在为自己打工。他们的收入,跟店里的利润直接挂钩。

所以,你看。

现在不是我每天盯着他们干活。

是他们每天盯着数据,想着怎么把生意做得更好。

因为生意越好,他们分到的钱就越多。

而我呢?

我只需要每个月开一次线上会议,听听他们的汇报,看看他们有没有偏离大方向。

然后,每年拿出利润的一部分,去开新的店,让这个系统继续扩张。

我问他,那你现在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他说,我的工作,就是“让我的钱睡不着觉”。

我愣了一下,没太明白。

他解释道:

你看,小K这样的年轻人,是他们自己睡不着觉,换来了工资。每天叫醒他们的,是KPI,是老板的deadline。

而我呢,每天睡到自然醒。但我的钱,我建立的这个系统,它不能睡。

它必须像一个失眠的巨人,24小时不停地在外面给我拼杀,给我创造现金流。

我的几十家店,每天一开门,就在产生利润。

我投的几处房产,每个月都在收租金。

我买的一些公司的股票,那些公司的几万名员工,每天也都在为我创造价值。

我的任务,就是思考。

思考这个“失眠的巨人”,下一个战场应该在哪里?

是继续在汽配领域深耕,还是进入一个新的行业?

是把利润分掉,改善生活,还是继续投入,让雪球滚得更大?

哪个地方的洼地该填平?哪个地方的风险该规避?

他说,你看,这才是老板的工作。

老板,不是一个职位,不是管多少人。

老板的本质,是一种“资本人格化”的思考方式。

他思考的,永远是如何“驱使”资本去工作,而不是自己“亲自”去工作。

穷人,是“人为钱工作”。

富人,是“让钱为我工作”。

甚至,是“让钱为我失眠”。

一字之差,云泥之别。

那天跟老L聊完,我对他,肃然起敬。

他讲的,不是什么高深的商业理论。

而是一种关于财富、关于人生的,最朴素也最深刻的“道”。

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像小K一样的“精英”。

他们名校毕业,履历光鲜,在大公司里身居高位,拿着百万年薪。

他们是世俗眼中的成功者,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游戏的本质。

他们玩的是一场“升级版”的工薪游戏。

本质,还是“出售时间”。

只不过,因为他们的时间更稀缺、单位产出更高,所以售价更贵而已。

一个时薪100的白领,和一个时薪1000的总监,在“为钱工作”这个层面上,没有任何区别。

他们的收入,都有一个天花板。

因为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

他们的收入,也都极其脆弱。

因为一旦他们停止工作——因为生病、因为被裁员、因为行业变迁——他们的收入,会瞬间归零。

他们看起来很富,有豪车,有大平层。

但那不是真正的“富”。

那是一种“高消耗”的“伪富裕”。

他们需要用高昂的消费,去维持自己的精英形象,去对冲自己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他们的生活,像一个华丽但内里空虚的肥皂泡。

一戳,就破了。

而像老L这样的人,他们玩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游戏。

一场“创造系统、配置资本”的游戏。

他们追求的,不是高薪,而是“资产”。

什么是资产?

很简单,就是“能离开你,还能持续把钱放进你口袋里的东西”。

老L的连锁店,是他的资产。

作家的版税,是他的资产。

专利授权费,是发明家的资产。

一个能自动运营的网站,是站长的资产。

一套位置优越的房产,是房东的资产。

这场游戏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赚更多的钱。

而是为了获得一种东西——自由。

时间的自由。

你可以选择,在周一的上午去爬山,而不是去参加冗长的会议。

心灵的自由。

你可以选择,对那个你讨厌的客户说不,而不用担心下个月的房贷。

人生的自由。

你可以选择,花一年时间去环游世界,或者去做一件你真正热爱但可能不赚钱的事,而你的生活水平,不会有任何下降。

因为,你那个“失眠的巨人”,你亲手建立的那个资产系统,还在日夜不休地为你工作。

这才是“富”的真正含义。

富,不是一个数字。

富,是一种状态。

一种“你可以不必为钱工作”的状态。

从“小K”的状态,到“老L”的状态,中间隔着的,不是家世,不是运气,甚至不完全是能力。

隔着的,是一层窗户纸。

一层“认知”的窗户纸。

你必须从心底里,完成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把你的身份认同,从一个“打工者”,切换到一个“投资者”,一个“系统创建者”。

无论你今天处在什么位置,拿着多少工资。

你都要开始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今天的工作,除了换来一份薪水,有没有可能沉淀下一点点属于我自己的“资产”?

这个“资产”,可以是你个人的品牌影响力。

你在业余时间写的公众号文章,你用心经营的抖音账号。一开始可能没什么收入,但只要你持续输出价值,你的影响力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未来总有一天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回报。

这个“资产”,可以是你的一个“产品”。

你把你的专业知识、你的技能,打包成一个在线课程,一份付费文档,一个咨询服务。你花一次时间去创造它,但它可以被重复销售无数次,在你睡觉的时候,依然有人下单购买。

这个“资产”,可以是你构建的一个“系统”。

就像老L一样,把你工作中的某个环节,流程化、标准化,让它可以在没有你的情况下,依然能良好运转。哪怕只是一个自动处理表格的脚本,一个能帮你自动回复邮件的模板,都是一个微型系统的雏形。

这个转变,是极其艰难的。

因为它反人性。

为钱工作,是“即时满足”。我干一个月,下个月就发工资,简单直接。

而创造资产,是“延迟满足”。我可能要在一个方向上,默默耕耘一年、两年,甚至更久,才能看到一点点回报。

这中间的孤独、不确定性和自我怀疑,会劝退90%的人。

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永远是“小K”多,而“老L”少。

但这条路,虽然难走,却是唯一通往真正自由的路。

你必须像一个农夫,一边在别人的田里打短工(你的主业),养活自己。

一边,必须在自己的地里,一棵一棵地,种下属于未来的树苗(你的资产)。

一开始,这片土地可能很贫瘠,树苗也长得很慢。

但只要你坚持浇水、施肥,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总有一天,你会发现,你的这片小树林,已经能为你遮风挡雨,为你结出果实。

到那时,你才有底气,对那个天天抽你鞭子的“主人”,说一声:

“对不起,爷不伺候了。”

这种转变,归根结底,是一场“思维模式”的革命。

你不能再用线性的、局部的、打工者的视角去看待世界。

你需要一整套全新的“认知工具”,来帮助你看见那些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系统、规律和机会。

就像老L,他之所以能设计出那套精妙的“赛马”合伙人制度,是因为他洞察了“人性”这个底层规律。他之所以能搭建出那个可以自我运转的商业系统,是因为他运用了“系统思维”的框架。他之所以敢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时候,花五年时间去打磨基础,是因为他理解“复利效应”和“延迟满足”的巨大威力。

这些底层的思维能力,比任何具体的商业技巧都重要一百倍。

它不是“术”的层面,而是“道”的层面。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观察和总结像老L这样的高手,他们到底是如何思考的。我发现,他们脑子里,似乎都预装了一套高效的“心智操作系统”。面对任何复杂的问题,他们都能迅速调用不同的“思维模型”,来拆解问题、洞察本质、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我把这些最核心的、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思维模型,整理成了我的电子书《格物心法》,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

这里面没有教你任何“一夜暴富”的秘诀。

它给你的,是50把能打开你认知枷锁的“钥匙”。

比如,里面的“第二序思维”模型,会教你如何像一个棋手,不仅看到眼前的一步,更能预见到后面三步、五步的连锁反应。这能帮助你,在做每一个重大决策时,避免那些看似诱人、实则后患无穷的“陷阱”。

比如,“系统思维”模型,会帮你建立一个全局的、动态的视角。让你明白,很多问题的根源,不在于某个孤立的“点”,而在于整个系统的“结构”和“连接方式”。你会学会如何去优化系统,而不是在症状上“打补丁”。

再比如,“反脆弱”模型,会告诉你一个超越“坚固”的更高智慧。如何构建一个在面对不确定性、风险和冲击时,不但不会受损,反而能变得更强大的个人系统。

《格物心法》不是一本知识的书,它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说明书。

它不会给你任何现成的答案。

它的目的,是把你自己的大脑,打造成一台“无坚不摧”的问题解决机器。

让你在面对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时,都拥有看透全局、直抵核心的清醒和智慧。

这才是你能带走、能用一辈子,真正属于你自己的“顶级资产”。

说回小K和老L。

他们代表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轨道。

一条,是“加法”的轨道。

用自己的时间,一份一份地去换钱。这条路看起来很稳,但天花板很低,而且极其脆弱。就像一只勤劳的工蜂,终其一生,都在为蜂巢忙碌,自己却留不下任何东西。

另一条,是“乘法”的轨道。

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一个能自我繁殖的“系统”。这条路一开始很难,充满不确定性,但它的成长是指数级的,最终会把你带到一个超乎想象的高度。就像一棵树,一旦扎稳了根,它就会自己向上生长,开花结果,生生不息。

你今天,走在哪条轨道上?

你希望你的未来,是“工蜂”的未来,还是“大树”的未来?

这个问题,没有人能替你回答。

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你选择哪条路,请务必保持清醒。

如果你选择了“加法”的轨道,享受着用高薪换来的即时满足。

那么请你一定要明白,你是在进行一场豪赌。

你在赌你的身体不会垮,赌你的技能不会被淘汰,赌这个行业会一直繁荣下去。

同时,请你一定要留出退路。

强制储蓄,把你的高薪,拿出一部分去投资那些能产生“睡后收入”的资产。哪怕只是定投指数基金,也比把它全部变成消费品和负债要好。

你必须用你主动收入的“盈余”,去一点点构建你的“被动收入”长城。

这是你在“工蜂”的宿命里,为自己争取自由的唯一机会。

而如果你从今天起,就立志要走上“乘法”的轨道。

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比99%的同龄人,更早地洞悉了人生的真相。

你需要做的,不是立马辞职,去追求一个虚无缥缈的梦想。

而是立足于你当下的工作和生活,开始进行“系统化”的改造。

把你每天重复的工作,有没有可能用一个工具、一个流程,把它自动化?

把你脑子里的知识和经验,有没有可能把它产品化,服务更多的人?

把你的人脉和资源,有没有可能把它组织化,形成一个能创造价值的社群?

从最小的单元开始,练习你的“系统创建”能力。

这个过程,就像在健身房里,从最小的哑铃开始举起。

每一次成功的“系统化”,都是一次“肌肉”的增长。

慢慢地,你会发现,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完全变了。

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任务执行者”。

你变成了一个主动的“价值创造者”和“系统设计者”。

你的眼里,看到的不再是“工作”,而是“机会”。

你思考的,不再是“如何完成任务”,而是“如何撬动资源”。

到了那个时候,钱,自然会来找你。

它会像一个忠实的仆人,被你身上那种“创造价值”的强大气场吸引而来,心甘情愿地为你服务,为你“失眠”。

而你,也终将从那日复一日的奔波劳碌中解脱出来。

去读书,去旅行,去陪伴你爱的人,去做那些让你真正心动的事。

最终,活成一个真正自由、丰盛、完整的人。

这,才是我认为的,一个人此生最值得追求的成功。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公众号。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心法》《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257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