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暂时没找到工作,可以先这样做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阵子,有个发小给我打电话。

电话一接通,就听见他那边长吁短叹,声音又哑又干,像是熬了好几个通宵。

他以前在一家互联网大厂做运营,P8级别,不大不小也算个中层,手底下带着十几号人。

结果,你也知道,这两年行情不好,他所在的整个业务线被裁了。

一个35岁的男人,背着房贷车贷,家里两个娃,老婆是全职太太。他就是全家的顶梁柱。

这根柱子,突然就被人从中间给锯了。

他说,康啊,我快疯了。

这两个月,我见了不下50个人,喝了不下100顿酒,以前的同事、前领导、八竿子打不着的远房亲戚,能联系的都联系了。

简历改了28个版本,投出去几百份,结果呢?

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就是HR客客气气地跟你说,我们先聊聊,聊完就让你回去等通知,然后就再也没了通知。

他说,我现在每天睁开眼就是一万多的固定开销,心慌得不行。

晚上根本睡不着,闭上眼就是老婆孩子期盼的眼神,还有银行发来的还款提醒。

我感觉自己像个溺水的人,拼命想抓住点什么,但周围全是滑不溜丢的,什么都抓不住。

越用力,沉得越快。

听着他在电话那头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我没说什么安慰的话。

因为我知道,任何“加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之类的屁话,对他来说都是噪音,甚至是侮辱。

等他情绪稍微平复了点,我问他,你现在每天都怎么安排的?

他说,哪有什么安排,乱七八糟。

早上醒了就刷招聘软件,刷到中午,随便吃口外卖。

下午就约人喝咖啡,或者去参加一些不痛不痒的行业沙龙,见人就递名片,脸上笑嘻嘻,心里慌得一批。

晚上回家,还得装作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跟老婆说,今天又谈了个不错的机会,快了快了。

等老婆孩子睡了,自己再爬起来,对着电脑,继续投简历,或者找人喝酒,不喝到断片就不回家。

他说,我怕停下来。我一停下来,就感觉自己是个废物。

我听他说完,沉默了一会儿。

然后我说,你听我的,就做一件事。

从明天开始,停掉你所有的“努力”。

不投简历,不约饭局,不参加沙龙。把手机里的招聘软件,先卸载一个星期。

他那边愣住了,说,这怎么行?我停下来不就更没希望了吗?房贷怎么办?

我跟他说,你现在的状态,就像一个在沼泽里挣扎的人,动作越多,陷得越深。

你发出去的不是简历,是“我很焦虑,快给我个工作吧”的求救信号。

你跟人聊的不是合作,而是“求求你拉我一把”的乞讨。

你觉得,一个用人单位,一个潜在的合作伙伴,会把一个重要的岗位,一个重要的项目,交给一个能量如此混乱、内心已经坍塌的人吗?

他没说话了。

我说,你现在要做的,不是向外抓取,而是向内重建。

你必须先稳住你自己这个“基本盘”。

否则,就算天上掉下来一个机会,你现在这个状态也接不住。

他问,那具体怎么做?

我说,很简单,而且一分钱都不用花。

你给自己放一个星期的假,就当是强制休假。

在这一周里,你只需要做三件事,建立三个“秩序”。

第一,重建你的“时间秩序”。

每天早上7点,必须起床。晚上11点,必须睡觉。

不管睡没睡着,都得躺下。

中午可以午休半小时,但不能超过。

把过去两个月那种黑白颠倒、混乱不堪的作息,硬生生地给我扳回来。

你得让你身体的生物钟知道,主人回来了,这个家,还是有规矩的。

第二,重建你的“空间秩序”。

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把被子叠好,叠成豆腐块。

然后,花一个小时,把家里收拾一遍。

地拖干净,桌子擦干净,所有东西物归原位。

你老婆不是全职太太吗?你跟她说,这一个星期,家务我全包了。

你失去了一个公司的“办公室”,但你不能连家里的“书房”也失去了秩序。

一个人的内心有多乱,看他的房间就知道了。

反过来,当你开始动手整理你的外部环境时,你的内心秩序也会被一点点地重建起来。

第三,重建你的“身体秩序”。

每天下午4点,雷打不动,出门跑步5公里。

跑不动就走,走到一身汗为止。

这不是为了健身,而是为了用最原始的方式,去激活你身体里的“内啡肽”和“多巴胺”。

你焦虑、你恐慌,是因为你身体里的“皮质醇”水平太高了。

一场大汗淋漓的运动,是成本最低的“情绪解药”。

它能把你积压在身体里的那些负能量,统统排出去。

我跟他说,这三件事,简单吗?

简单到像傻瓜一样。

但你信不信,你连一天都坚持不下来。

因为你现在的心,是散的,像一盘散沙,根本无法聚焦。

你这一个星期要做的,就是把这盘沙,重新聚拢起来。

不要求你找工作,不要求你赚钱,唯一的要求,就是像一个军人一样,严格执行这三个秩序。

把你的生活,重新拉回到一个有“确定性”的轨道上来。

当你对自己的时间、空间、身体,重新获得了100%的掌控感,你的自信心,才会从那个黑洞里,一点点爬出来。

他听完,半信半疑,说,就这么简单?真的有用?

我说,有没有用,一周后你再告诉我。

一周后,他给我发了条微信。

他说,康,我好像活过来了。

他说,第一天真的很难熬,不到10点就想躺下刷手机,硬是逼着自己看书看到了11点。

早上7点闹钟一响,想死的心都有,但还是爬起来了。

叠被子的时候,感觉自己像个神经病。

出门跑步的时候,感觉全世界的人都在看他这个“失业的傻子”。

但是,到了第三天,一切都变了。

当他准时准点地做完这些事,内心会升起一种奇怪的“掌控感”。

就好像,虽然全世界都抛弃了我,但我还能100%地掌控我自己。

跑到第五天,他出了一身透汗,感觉压在胸口那块大石头,突然就松动了。

脑子里不再是那些乱七八糟的焦虑,而是开始清晰地浮现出一些东西:

A公司的那个岗位,其实不适合我,他们的业务模式有硬伤。

B朋友上次提的那个创业方向,好像有点意思,我之前怎么就没往深了想?

我之前的职业路径,是不是太窄了?我除了做运营,难道就不会别的了吗?

你看,当一个人的内心秩序建立起来,他的能量不再向内耗散的时候,智慧和洞察力,自然就回来了。

他不再是一个在沼泽里扑腾的溺水者,而是一个站在岸边,冷静观察地图的规划者。

第七天,他主动打开了招聘软件。

他不再是广撒网,而是只挑了3家他之前深入思考过的公司,花了整整一天时间,针对每一家公司的业务痛点,写了三份完全不同的、带有自己思考和解决方案的求职信。

两周后,他拿到了其中一家的offer,薪资比之前还高了15%。

前几天我们一起吃饭,他跟我说,那一个星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周。

他说,那一周,我什么都没做,但我又好像什么都做了。

我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就是把那个被“失业”这两个字击得粉碎的“我”,重新给拼了起来。

我跟他说,你说的对。

绝大多数人,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比如失业、失恋、创业失败时,都会犯一个致命的错误。

就是急着“向外”去抓取一个结果,来证明自己“还行”。

但他们不知道,当一个人的“内环境”已经兵荒马乱、一片狼藉的时候,你根本没有能力去处理好“外环境”的任何挑战。

你的每一次“努力”,都像是在一个地基松动的危房上,再盖一层楼,只会加速它的坍塌。

所以,如果你暂时没找到工作,或者陷入了任何一种人生的困境。

请你先停下来。

不要再去苦苦追问“我该怎么办?”

而是要回到一个更根本的问题:“我该如何自处?”

“怎么办”,是向外求索。

“如何自处”,是向内归位。

在你找到一份好工作之前,你得先学会,如何跟一个“没有工作”的自己,好好相处。

你必须把建立内在秩序,当作你眼下唯一的“工作”。

而且是天字第一号重要的工作。

因为你的人生,不是由一份工作、一个头衔、一段关系来定义的。

你的人生,是由你每一个当下的“状态”构成的。

当你把自己的状态,从“混乱”调整到“有序”,从“耗散”调整到“凝聚”,从“恐慌”调整到“安定”。

你想要的那些东西,才会“长”出来。

这是一种“求仁得仁”的逻辑。

你想得到“掌控感”,就先去掌控你能掌控的,比如你的作息和脚步。

你想得到“价值感”,就先去做一件有价值的事,比如为家人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

你想得到“确定性”,就先去建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雷打不动的“时间表”。

这背后,其实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心理学原理,叫做“控制二分法”。

就是把世界上的事情,分成两类:我能控制的,和我不能控制的。

天气,我不能控制。

市场行情,我不能控制。

别人怎么看我,我不能控制。

HR回不回我邮件,我不能控制。

但是,我几点起床,我能不能控制?

我今天跑不跑步,我能不能控制?

我能不能把我的桌子擦干净,我能不能控制?

一个内心强大的人,会把100%的精力,都聚焦在自己能控制的事情上,并且做到极致。

而一个内心脆弱的人,会把100%的精力,都耗费在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上,终日忧心忡忡,怨天尤人。

失业,只是把你从一个“他人给你制定秩序”的系统里,暂时抛了出来。

这恰恰给了你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去建立一个完全由“自己制定秩序”的系统。

这个过程,会让你获得一种比“在大厂上班”深刻得多的力量。

因为你终于明白了,安全感,从来不是一份工作给的,不是一个老板给的。

安全感,是你自己给自己的。

是你即使在身无分文、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依然有能力为自己的生活,建立秩序,创造意义。

这种力量,一旦拥有,谁也拿不走。

很多人想不明白这个道理,或者说,知道了,也做不到。

因为改变认知,是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

我们习惯于用“战术上的勤奋”,去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疯狂投简历,就是一种战术勤奋。

而静下心来,重建自己的内在秩序,这才是真正的战略。

但后者太难了,因为它需要你直面自己的不堪、焦虑和脆弱。

所以大多数人宁愿选择前者,用一种“我很努力”的假象来麻痹自己。

我这些年,观察过很多人,不光是失业的,还有创业失败的,感情受挫的,中年迷茫的……

我发现,那些能快速走出困境,甚至实现人生跃迁的人,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

就是在危机来临的初期,他们都会有一段“静默期”。

他们会主动切断与外界的过度连接,像冬眠的动物一样,缩回到自己的洞穴里。

在这个洞穴里,他们舔舐伤口,积蓄能量,重新思考和规划。

等他们再次出山时,眼神都变了。

不再是过去的迷茫和慌乱,而是一种笃定和清醒。

因为他们已经完成了内在的“系统重装”。

这种“先内后外”的思维方式,这种洞察事物本质、抓住核心杠杆的能力,其实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一套可以学习和训练的“思维模型”。

比如我刚才提到的“控制二分法”,它就是一套心法。

还有“熵增定律”,任何系统,包括你的生活,在没有外力维持的情况下,都会自发地从有序走向无序。

所以,你每天整理房间、坚持跑步,就是在对抗熵增,为你的生命系统注入“负熵流”。

再比如“第二序思维”,只看到投简历找工作,这是第一序思维。

能看到“先稳定内核,再吸引机会”这一层,就是第二序思维。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把把钥匙,能帮你打开对世界、对人性、对自己更深层次的理解。

过去的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收集、学习、实践、并打磨这些底层的思维工具。

我发现,无论是经营公司、处理人际关系,还是教育子女,其底层的智慧都是相通的。

我把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50个模型,整理成了一本电子书,叫做《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这本书,不是给你什么人生捷径,也不是什么成功学鸡汤。

它更像是一个“认知工具箱”,或者说,是你大脑的“升级补丁”。

里面每一个模型,都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能帮你剖开那些复杂的、令人困惑的现实问题,看到它内在的筋骨和脉络。

比如书里的【第49章:控制二分法】,能让你在任何混乱的局面下,瞬间找到内心的锚点。

【第29章:熵增定律】,会让你明白,自律的本质,其实是在对抗宇宙的终极规律。

【第12章:第二序思维】,则能训练你拥有一种“棋手”的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层逻辑和未来可能性。

这些模型,不会直接告诉你“该怎么办”,但它们会彻底改变你“思考怎么办”的方式。

这就像给你一副新的眼镜,让你重新看清这个世界。

如果你也正处在人生的某个关口,感到迷茫、焦虑,感觉自己像在沼泽里挣扎,那么,停下来。

先别急着问路,而是先尝试给自己打造一个坚实的“内核”。

《格物之道》这本书,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份重建内核的“施工图纸”。它不能代替你去走那段最艰难的路,但它能让你在行走时,心中有数,脚下有根。

说回我那个朋友。

他后来跟我复盘,说,失业那三个月,是他毕业十年来,过得最“赚”的三个月。

虽然没挣到一分钱,但他挣到了一样更宝贵的东西。

就是“自我”。

在被大厂异化的流水线上,他扮演着一颗高效运转的“螺丝钉”,一个叫“P8”的符号,一个“团队领导”的角色。

他忙到没有时间去问自己,“我是谁?”“我真正想要什么?”

失业,像一记闷棍,把他从流水线上敲了下来。

剧痛之后,他才第一次有机会,低下头,看看自己。

他发现,脱离了那些标签和头衔,那个赤裸裸的、真实的自己,原来是那么脆弱,那么不堪一击。

而那个为期一周的“强制休假”,那三个看似愚蠢的“秩序”,就像是为他那个千疮百孔的灵魂,进行了一次“格式化”。

他删掉了很多垃圾文件:别人的期待、社会的标准、对成功的执念……

然后,他开始一个字节、一个字节地,重新写入属于自己的“底层代码”。

这个代码的第一行,就是:我,是自己的主人。

想通了这一点,工作,就从一个“证明自己”的工具,变成了一个“体验人生”的道场。

有没有工作,他都能活得有秩序,有尊严。

这样的人,还会怕失业吗?

他不会怕了。

因为他已经把人生的遥控器,从别人手里,牢牢地抢了回来。

所以,如果你也暂时失去了那份“工作”。

别慌。

恭喜你,你得到了一个更重要的“工作”。

就是“成为你自己”。

这是你一生中,最重要的项目,没有之一。

先做好这个项目。

其他的,都会水到渠成。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47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