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最接近“神”的男人。
这么说,可能会让你觉得我在吹牛,或者在讲什么玄幻故事。
但他确实是我这辈子见过,认知层次最高,活得最通透的人。
他不是什么上师、活佛、大师。
他姓K,我就叫他老K。
他长得没什么奇特之处,丢在人群里,三秒钟你就找不着了。
他不穿什么棉麻长衫,就是最普通不过的T恤、休闲裤,夏天甚至会穿个大裤衩、趿拉着人字拖。
他不讲任何你听不懂的道理,不谈什么“道、法、自然”,不引经据典。
他的人生里,好像没有“难题”这两个字。
任何复杂的事情到了他那里,都像是1+1=2那么简单。
我年轻时,心高气傲,觉得自己读了点书,懂点商业模式,就天下无敌了。
拉了几个兄弟,凑了百十来万,风风火火地搞了一个互联网项目。
当时自认为看准了风口,找准了痛点,模式清晰,团队给力,就等着纳斯达克敲钟了。
结果呢?
不到一年,钱烧光了,团队散伙了,女朋友也因为我把婚房首付都赔了进去,跟我分了手。
那段时间,我整个人是灰色的。
想不通。
真的想不通。
我复盘了无数次,把市面上所有关于创业、关于营销、关于管理的书,又重新翻了一遍。
我觉得自己每一步都做得没问题啊,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
我甚至开始信命,觉得是不是自己八字不好,流年不利。
我一个哥们儿看我快废了,就说,我带你去见个人吧。
我说,谁啊?心理医生吗?我现在没钱。
他说,不是,一个朋友,或许能让你想通点事。
于是,我就见到了老K。
那天他正在院子里摆弄他的那些花草。
他家的院子不大,但打理得井井有条。
一池锦鲤,几盆兰花,一架快要开花的紫藤。
我哥们儿跟他打了声招呼,他就从屋里拿出茶具,在院子里的石桌上,不紧不慢地泡起了茶。
全程话不多。
我憋了一肚子苦水,看他那副悠闲的样子,心里有点不耐烦,觉得这人能懂什么互联网,
懂什么商业模式,懂什么叫他妈的“用户增长”?
茶泡好了,他给我倒了一杯。
然后问我,听说你最近亏了不少钱?
我说是。
他问,想不通?
我说是。
他笑了笑,指着面前那壶茶,问我,你说,是这把壶重要,还是这壶里的水重要,还是烧水的火重要?
我当时就愣了。
这是什么鬼问题?这跟我创业失败有半毛钱关系?
我敷衍道,都重要吧。
他说,对,都重要。但你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你当时眼里只有那壶自以为很牛逼的“水”(你的项目),
你甚至觉得自己的火烧得也很旺(你的团队),
但你从头到尾,就没想过,
你用的那把“壶”(你选择的赛道和时机),它本身就是漏的。
一把漏水的壶,你火烧得再旺,水加得再多,除了让你更快地被浇灭,还有什么别的结果吗?
我像被雷劈了一样,呆在那里。
他这句话,比我看的那些商业分析报告,加起来还要一针见血。
他接着说,你觉得你做的事情很高大上,叫“互联网创业”。
但在我看来,跟你家楼下那个卖煎饼果子的大妈,本质上没有任何区别。
我有点不服气,我说,这怎么能一样呢?
他说,怎么不一样?
那个大妈,她要考虑她的“壶”漏不漏水。她选的位置,是不是人流量最大的路口?
这个路口,是早上上班的人多,还是晚上下班的人多?她要不要兼顾?这是不是“赛道”和“用户画像”?
她要考虑她的“水”好不好喝。她的面糊,是稀一点还是稠一点?
酱料,是甜面酱还是辣酱?
加一个蛋卖6块,加两个蛋卖8块,用户更接受哪种?这是不是“产品定位”和“定价策略”?
她要考虑她的“火”旺不旺。
她每天早上4点就要起床备料,5点半必须出摊,风雨无阻。
手脚要麻利,三分钟就要出一个饼,不然顾客就跑了。
这是不是“运营效率”和“用户体验”?
她说的话,你可能一句都听不懂,全是家长里短。但她脑子里那本账,比你清楚多了。
她知道,每天卖出150个饼,她就能覆盖成本,养活一家人。卖到200个,她就能攒下钱,给儿子交学费。
她从来不想什么纳斯达克,她只想今天这150个饼,能不能卖出去。
而你呢?
你满脑子都是颠覆、生态、闭环。你觉得你比所有人都聪明,唯独忘了算一笔最简单的账:
你的“壶”,到底漏不漏水?
老K那天下午,没跟我讲任何大道理。
他就是用那个卖煎饼果子的大妈,给我上了一课。
他说,这个世界,压根就没有什么高大上的事情。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所有的事情,无论是国家的兴衰、企业的成败、家庭的悲欢,甚至你谈个恋爱,追个姑娘,其底层的逻辑,都是相通的。
你之所以痛苦,之所以想不通,是因为你总是在看“事”的表象,而没有去看“事”背后的那个“理”。
你把世界看成了一团乱麻,所以你一辈子都在解那个解不开的结。
而在我看来,世界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它所有的运行,都有规律可循,有说明书可查。
你所谓的“运气”,所谓的“命”,不过是你没读懂说明书,瞎按按钮,结果按到了“自爆”那个键而已。
从那以后,我隔三差五就去找老K。
我发现,他才是真正的“扫地僧”。
他不上网,不看新闻,不刷短视频。
他的信息来源,就是他那个小院子,和他每天散步路过的菜市场。
但你跟他说任何事,他都能给你讲到底层的逻辑。
有一次,股市大涨,全民疯狂。我身边好几个朋友,辞了职,加了杠杆,全职炒股,
天天在朋友圈晒收益截图。
我也心动了,跑去问老K,要不要冲进去捞一笔?
他正在给他那池子锦鲤喂食。
他问我,你知道赌场里,谁是永远不会输钱的吗?
我说,是赌场老板。
他说,为什么?
我说,因为赌场老板,他是靠“概率”赚钱。
他设计的每一个游戏,从数学上,都保证了他有微弱的优势。
只要玩的人足够多,时间足够长,他就是稳赚不赔的。而赌徒呢,赌的是“运气”。
运气这东西,时好时坏,最后一定会被“概率”吞噬。
老K点点头,说,想明白了?
你现在冲进股市,你告诉我,你是赌场老板,还是赌徒?
我说,当然是赌徒。
他说,那你为什么会觉得自己能赢?因为你看到了几个赌赢了的人,在跟你招手?
那你怎么没看到,那些输光了裤子,从天台上跳下去的人?他们只是不会说话了而已。
这不就是《格物之道》里讲的“幸存者偏差”吗?
我们看到的,都是被筛选过的结果,而那些沉默的失败数据,我们是看不见的。
老K说,我这辈子,从来不做自己当“赌徒”的事。
我只做我能当“赌场老板”的事。
什么叫“赌场老板”?
就是这件事的底层逻辑,我看透了。
它的每一个变量,每一种可能性,我都推演过。
我知道我的优势在哪里,我的风险在哪里。
我赚的,不是“运气”的钱,而是“概率”的钱。
这个钱,赚得才踏实,才长久。
就像我养这池子鱼。
有人养鱼,三天两头死。
他一会儿怪水不好,一会儿怪鱼不好,一会儿怪饲料不好。
我养鱼,十年了,一条都没死过,还生了一堆小鱼。
为什么?
因为在把鱼放进池子之前,我就把所有“概率”都算了一遍。
这个池子多大,水多深,能养几条鱼,这是“容量”。
超过这个容量,它们就会因为缺氧、因为争夺空间而死。
水温、酸碱度、含氧量,这是“环境”。
我要保证这个环境,永远在一个最适合它们生存的区间里波动。
我每天喂食的时间、分量,都是固定的。
喂多了,水质会坏;
喂少了,它们会饿。这是“系统稳定”。
我甚至会想,万一哪天停电了,增氧泵不工作了怎么办?
所以,我准备了一个小型的备用发电机。
万一哪天我出远门了,没人喂鱼了怎么办?
所以,我装了一个自动喂食器。
你看到的,是我每天悠闲地喂喂鱼。
你看不到的,是背后这一整套防止“黑天鹅事件”的系统。
我不是在“养”鱼,我是在“设计”一个让鱼想死都难的“生态系统”。
在这个系统里,它们的生老病死,都在我的计算之内。
你觉得,这是“养鱼”吗?
不,这就是在经营一家公司,在治理一个国家,在过你自己的日子。
那番话,我听得后背发凉。
我终于明白,为什么我们这些所谓的“聪明人”,天天在疲于奔命,焦头烂额。
而老K这样看似“什么都不干”的人,却活得如此从容、自在。
因为我们是在用“蛮力”和这个世界硬碰硬。
我们总想去改变结果,去控制那些我们根本控制不了的事情。
而老K,他从来不试图去控制任何事。
他只是在默默地观察、计算、推演。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设计系统”和“计算概率”上。
当他把一个系统的胜率,通过各种变量的调整,提高到90%以上时,他才会下场。
然后,静静地等待结果发生。
赢了,是大概率事件,没什么可高兴的。
输了,是小概率事件,坦然接受,然后复盘,看看是哪个变量没算到,修正自己的系统。
在他的人生里,没有“情绪”这个东西。
或者说,他的情绪,不会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产生剧烈的波动。
这不就是《格物之道》里反复强调的“控制二分法”吗?
清晰地划分出,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
然后把你100%的精力,都投入到你唯一能控制的事情上
——那就是你的“认知”和你的“选择”。
至于结果,那是“老天”的事,是你所有选择与世界互动后,自然“涌现”出来的东西。你只需要接受它。
后来,我一个做投资的朋友,遇到了大麻烦。
他重仓了一只股票,结果遭遇黑天事件,连续跌停,几年心血,快要化为乌有。
他整夜整夜地失眠,吃不下饭,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我带他去找老K。
他见到老K的第一句话就是,K哥,我快要活不下去了,你救救我。
老K问他,你买这只股票的时候,你最大的依据是什么?
我朋友说,我研究了它的基本面、技术面,访谈了它的高管,
看了几十份研报,我觉得它是一家好公司,未来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老K问,这些东西,在你买入之前,是不是就已经公开了?
我朋友说是。
老K又问,那你有没有想过,万一,它就是不开盘,直接退市了呢?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是多少?
我朋友愣住了,说,这个……我没想过。
我觉得这不可能发生。
老K说,你看,问题就出在这里。
你所谓的“研究”,都只是在无限地证明“它会涨”。
你所有的思考,都建立在一个“默认前提”上,那就是“它明天会开盘交易”。
你所有的人生幸福,都押注在这个你认为100%会发生,但实际上控制权完全不在你手里的“前提”上。
当这个“前提”崩塌时,你的世界,就跟着一起崩塌了。
这就是“单点故障”。
你的人生,就像一架只有一个发动机的飞机。
平时飞得又高又快,但只要这一个发动机出问题,你连备降的机会都没有,只能坠毁。
而我的活法呢?
我的人生,更像一棵树。
我有扎得很深的“根系”,那就是我的底层认知和生存技能。
哪怕地面上所有的枝叶都被砍光了,只要根还在,第二年春天,我还能发芽。
我有很多条“树枝”,每一条树枝,都代表我一个收入来源,或者一个人生可能。
有的粗,有的细。今天这条树枝被虫蛀了,没关系,我还有其他树枝可以吸收阳光。
我的“树叶”会枯荣,会掉落,就像我生命中那些来了又去的人,赚了又亏的钱。
但我从来不为掉落的叶子伤心,因为我知道,明年还会长出新的。
我活着,靠的是“系统”的韧性,而不是某一个“点”的成败。
我那个朋友听完,沉默了很久。
然后他问,K哥,那我现在该怎么办?
老K说,你能怎么办?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它。
接受你已经输光了这件事。
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从这件事里,学到了什么?
如果你学到了,那你亏掉的那些钱,就不是钱,而是你这辈子最昂贵的“学费”。
它帮你买到了一个未来绝不会再犯同样错误的“认知系统”。这个系统,价值连城。
如果你什么都没学到,只是沉浸在悔恨和痛苦里,那么,你这些钱,就真的只是打水漂了。
而且我保证,不出五年,你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以同样的方式,再摔一次。
老K的话,总是这么冰冷,但又充满了慈悲。
他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帮你精准地切掉已经坏死的组织,虽然过程很痛,但能救你的命。
他从来不给你任何“心灵鸡汤”。
他只会告诉你,世界的真相是什么,规律是什么。
然后让你自己,做出选择。
我花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去消化、去理解老K的思维方式。
我发现,他并不是什么“神”,他只是一个活得特别“真实”的人。
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自己构建的“幻象”里。
我们用“应该”来要求世界,用“情绪”来回应挫折,用“幻想”来规划未来。
我们就像在梦里开车,把油门踩到底,却不知道方向盘是歪的,刹车是坏的。
然后抱怨路不平,车不好。
而老K,是那个唯一醒着的人。
他知道车是什么样的,路是什么样的,交通规则是什么样的。
他不开快车,他只是永远在正确的车道上,以最省油的速度,平稳地前进。
他看起来比所有人都慢,但实际上,他比所有人都更快地到达了终点。
这个终点,不是财富,不是名利,而是一种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我一直在想,怎么才能把老K这种“醒着”的活法,复制给更多的人?
他那些看似天马行空,实则万变不离其宗的思维方式,能不能被“解码”,被“学习”?
他用的那些方法,比如“赌场老板思维”、“生态系统思维”、“单点故障排查”、“幸存者偏差识别”等等,
其实都是一个个可以被命名、被定义的“思维模型”。
他不是天生就会,他也是在一次次吃亏、一次次试错中,把这些模型,内化成了自己的本能。
他只是一个比我们更懂得“复盘”,更善于从错误中提炼“规律”的人。
我们普通人,摔了一跤,爬起来,拍拍土,骂一句“真倒霉”,然后继续走。
下一次,在同一个地方,还会再摔一跤。
而老K,他摔了一跤,会坐在地上,花半个小时,把这个坑的尺寸、深度、成因,研究得透透的。
然后给这个“坑”建一个档案,起一个名字。下一次,他离着一百米,就能闻到这个坑的味道。
他脑子里,有成百上千个这样的“坑”的档案。
所以,他走路,从来不掉坑。
我们看起来,就觉得他像“神”一样,能未卜先知。
其实,他只是一个顶级的“踩坑专家”而已。
我把这些年,从老K身上学到的,以及我自己实践、验证过的所有“思维模型”,都整理了出来。
我发现,这些模型,就像一个个“思想的乐高积木”。
单独一个,可能没什么用。
但当你掌握了几十个,并且能够熟练地组合、调用它们时,你就能搭建出属于自己的“认知大厦”。
你就能像老K一样,拥有一双“透视眼”,看穿所有复杂问题背后的简单规律。
我把这套东西,写成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里面没有一句废话,没有一句鸡汤。
它就是一本“大脑的说明书”,“人生的避坑指南”。
一共50个最核心、最高频的思维模型,从“第一性原理”,到“复利效应”;
从“奥卡姆剃刀”,到“贝叶斯定理”;从“系统思维”,到“反脆弱”。
每一个模型,都配上了最通俗易懂的解释,和最接地气的生活案例。
我不敢说,你看了它,就能成为老K那样的“神人”。
但它至少可以让你,开始从“梦游”的状态,慢慢地“醒”过来。
让你在下一次遇到挫折时,不再是抱怨“命不好”,而是能冷静地分析:
我是不是掉进了某个“思维陷阱”?是“沉没成本”在作祟?还是“确认偏误”蒙蔽了我的双眼?
当你开始能这样思考时,你就已经走在了90%的人前面。
你的人生,就开始从“困难模式”,切换到了“简单模式”。
后来我再见到老K,我跟他说,我把你身上的“武功秘籍”,给写出来了。
他还是那副云淡风轻的样子,笑了笑,说,那挺好。
不过,说明书给你了,路怎么走,还得你自己一步一步地去丈量。
我说,我知道。
就像你当初跟我说的,壶、水、火都重要,但最重要的是,那个愿意去烧水、去泡茶、去品茶的“人”。
那个人,才是所有事情的“道”。
是的。
世界是一台机器,但你不是。
你是有血有肉、有感知、有觉知的生命。
学习规律,不是为了让你也变成一台冰冷的机器。
恰恰相反,是为了让你在洞悉了所有冰冷的规律之后,还能选择,做一个温暖的人。
看透世界的残酷,然后,依然热爱它。
这,或许才是“人”,比“神”更了不起的地方吧。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