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老A,半夜三点给我发微信。
长长的好几段,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焦虑味儿。
他是一家成长型公司的老板,这几年发展不错,
但他说自己越来越累,感觉心力交瘁,每天都像在打仗,四面八方都是敌人。
我问,仗从何来?
他说,主要是团队。
他手下有个跟他七八年的副总,人品、忠诚度都没得说,
就是“狼性”不足。交代下去的事,能做八分,绝对不会去拼个十分。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守成有余,开拓不足。
老A说,我天天给他开会,给他画饼,甚至自己掏钱送他去上各种天价的商业课,
就想把他那股劲儿给激发出来。
结果呢?
人家回来跟你说得头头是道,一到执行层面,又回到老样子。
老A在微信里叹气,你说我急不急?
公司要往前冲,他这个位置是发动机,结果他是个“佛系”发动机,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超了。
我恨不得把他脑子撬开,把我自己的思想装进去。
我看着他发过来的一大段文字,没有直接回复。
我只是给他讲了我家院子里的一棵树。
我家院子小,当初规划的时候,想种一棵松树。
你知道的,松树,挺拔,四季常青,有股子不屈不挠的劲儿。
我觉得这符合我的审美。
结果,当初给我弄院子的师傅,也不知道是听错了还是怎么,给我种下了一棵橡树。
等我发现的时候,树苗已经活了。
一开始,我心里特别别扭。
橡树这东西,长得慢,叶子又大又圆,看着憨憨的,一点也不“精英”。
我甚至动过念头,要不挖了重种?
后来工作一忙,这事儿就搁下了。
几年过去,这棵橡树,没人管它,自己在那儿不紧不慢地长着。
春天发芽,夏天枝繁叶茂,浓密的树冠像一把巨大的绿伞,把整个院子的阳光都过滤得温温柔柔。
孩子们最喜欢在树下玩耍,秋千就拴在它粗壮的枝干上。
秋天,叶子变成金黄色,落得满地都是,踩上去沙沙作响。
冬天,光秃秃的枝丫指向天空,有一种沉默的力量感。
有一天,一个懂园林的朋友来喝茶,看到这棵树,赞不绝口。
他说,你这个院子,幸亏是种了橡树。
松树虽然有风骨,但针叶细密,气场是“收”的,容易显得主人孤高。
而橡树,冠大叶圆,气场是“放”的,是包容,是庇护。
你看这树下的生机,这才是家宅该有的气象。
我当时就愣住了。
我一直想把它变成一棵松树,却从未真正看过它作为一棵橡树,有多么优秀。
我把这个故事发给了老A。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副总,他本来就是一棵橡树?
他坚韧、忠诚、稳固,他能为你守好大后方,能让公司的根基扎得特别稳。
你非要逼着一棵橡树长成松树的样子,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橡树永远不可能像松树那样挺拔,而你也失去了一棵原本可以为你遮风挡雨的橡树。
过了很久,老A回了我八个字: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到,真的太难了。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看到的世界,都在给我们灌输一个“标准答案”。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听话的,成绩好的。
什么样的员工是好员工?
有狼性的,能加班的,能打胜仗的。
什么样的伴侣是好伴侣?
上进的,情绪稳定的,既能赚钱养家又能貌美如花的。
我们手里都攥着一把叫作“应该”的尺子,走到哪儿量到哪儿。
量孩子,量下属,量伴侣。
量来量去,发现身边的人,没一个“达标”的。
于是,我们的“改造工程”就开始了。
我们变成了最勤奋的园丁,拿着剪刀、斧头,对着我们身边的人修修改改、敲敲打打。
我们把一个天生爱画画的孩子,送去奥数班,因为“学理科好就业”。
我们剪掉了他成为梵高的可能,希望他成为一个工程师。
我们把一个天生细腻敏感、善于共情的伴侣,天天数落他“不够果断、没有魄力”,
希望他变成一个霸道总裁。我们磨平了他所有的温柔,最后得到一个冷冰冰的合伙人。
我们把一个稳重踏实的下属,天天打鸡血,要求他去冲锋陷阵,
结果他不但没冲上去,连原来的阵地都守不住了。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执着于去“改造”别人?
深层次的原因,无非三个:
第一,是认知上的懒惰。
接受一个“标准模板”是轻松的,因为它不需要我们动脑子去思考。
我们把“狼性=优秀”、“外向=能力强”、“稳定=没出息”这些标签贴在脑门上,然后按图索骥。
要去真正了解一个人,看懂他的天赋,理解他的特质,并思考如何让他“人尽其才”,这个过程太耗费心力了。
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人,最简单,也最粗暴,最省事。
第二,是内在的投射。
我们拼命想在别人身上实现的东西,往往是自己内心深处缺失,或者未能完成的渴望。
一个自己没能成为学霸的母亲,会疯狂地鸡娃。
一个自己渴望财富自由却无力实现的老板,会拼命地压榨员工。
他们不是在培养别人,他们是在“培养”那个理想中的、从未实现过的自己。
他们把自己的遗憾和焦虑,投射到了最亲近的人身上。
被改造的人,成了他们实现自己人生妄念的“工具人”。
第三,是深刻的不安全感。
一个真正内心自洽、有力量的人,他是不需要通过控制和改变别人来获得价值感的。
他会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光,万物自然生长。
而一个内心虚弱、缺乏安全感的人,才会把身边的一切都看作是自己的“延伸”,是自己“可控”的资产。
下属的业绩,是他的面子。
孩子的成绩,是他的奖状。
伴侣的状态,是他的勋章。
一切都必须按照他的剧本来。
一旦失控,他就会陷入巨大的恐慌。
所以,他要改造,要控制,要让一切都变得“确定”。
这种以“爱”和“为你好”为名义的改造,本质上是一种最深的自私。
它无视对方的独立意志和天性,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掌控欲。
结果是什么呢?
家庭里,充满了指责和怨气。
公司里,充满了对立和内耗。
而那个试图改造一切的人,成了最累、最孤独的那个。
他像一个拿着锤子的人,看全世界都是钉子。
他以为自己在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实际上,他只是在用自己的焦虑,把所有人都逼疯。
那么,破局之路在哪里?
其实,答案就在那八个字里。
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这句话的背后,是一种极度稀缺的能力,我称之为“本质洞察力”。
就是你要有能力,穿透一个人的行为、语言、情绪这些表象,去看到他最核心的“出厂设置”。
他是一棵树,还是一朵花?
他是一条鱼,还是一只鸟?
他的优势特质是什么?他的能量从哪里来?他最大的热情在哪里?
看懂了这些,你才能真正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我跟老A说,你那个橡树一样的副总,你为什么不把他放到一个需要“稳定”和“压舱石”的位置上?
比如,负责整个公司的品控、流程优化、企业文化建设。
这些事情,需要的是极致的耐心、细心和坚韧。
松树干不了这个,松树的本性是向上、向外。
只有橡树,能向下扎根,把这些看不见但决定生死的事情,做得固若金汤。
当你把他放在对的位置上,他不但不会让你焦虑,还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惊喜。
他会成为你整个公司最稳固的基石。
老A听完,沉默了很久。
他说,我好像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看过他。
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他为什么不能……”,而不是“他到底能……”。
我说,是的,我们总是盯着别人“不行”的地方,然后妄图去改变。
而真正的高手,是盯着别人“行”的地方,然后去善用。
一个顶级的管理者,不是去“改造”员工,
而是像一个高明的棋手,懂得把不同的棋子,放在最能发挥其价值的位置上。
车,用来直冲。马,用来走日。象,用来守田。
你非要让“象”去当“车”用,那不是象不行,是你不行。
家庭里,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个妻子抱怨丈夫木讷,不懂浪漫。
可她当初嫁给他,不就是看中他的踏实、稳重、靠谱吗?
踏实和浪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体两面。
一个男人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给你制造惊喜上,他可能就没那么多精力去专注事业、给你安稳的生活。
你不能既要一个男人像磐石一样稳固,又要他像火焰一样热烈。
你得问问自己,到底什么对你最重要?
看懂了本质,接受了本质,然后,去利用这个本质。
让他踏踏实实地为你构建一个安稳的家,然后,浪漫的部分,
你可以自己创造,或者引导他偶尔为之。
这才是成年人的智慧。
而不是天天活在“他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幻想和抱怨里,把两个人都折磨得筋疲力尽。
当然,最难的一步,是“允许自己做自己”。
我们花了半辈子,去对抗那个真实的自己。
一个内向的人,逼着自己去社交,在酒桌上强颜欢笑,回到家累得像条狗。
一个感性的人,逼着自己去学最理性的金融,看着K线图,感觉灵魂都被抽干了。
一个天生追求自由的人,逼着自己考进体制,在格子间里,日复一日地消磨生命。
我们不敢做自己,因为我们害怕那个“真实的自己”,是不被社会标准所接纳的。
我们害怕自己“不够好”。
可你想过没有,你所谓的“不够好”,可能只是因为你用“树”的标准,在要求一朵“花”。
你是一朵玫瑰,你芬芳、美丽,但你带刺,且花期短暂。
你没有必要因为自己不像松树那样四季常青,而感到自卑。
你的价值,就在于你的芬芳,你的美丽,你那无可替代的绽放。
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一定是对自我有深刻认知的人。
他知道自己的“出厂设置”,了解自己这块“材料”的优点和缺点。
然后,他会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赛道”,去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而不是把生命浪费在“补短板”上。
乔布斯如果逼着自己去做一个温和的、善于听取意见的管理者,那世界上就不会有苹果。
他的“出厂设置”就是偏执、暴君、极致的完美主义。
他接受了这一点,并把它发挥到了极致,于是,他改变了世界。
所以,真正的成长,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六边形战士。
而是找到你最长的那块板,然后把它磨得锋利无比,直到它能帮你刺穿所有的障碍。
允许自己做自己,是放下内耗的开始。
允许别人做别人,是和谐关系的开始。
这两种“允许”,背后指向的,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放弃掌控。
你必须从内心深处承认,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你都无法掌控。
你无法掌控一个人的天性。
你无法掌控市场的起落。
你无法掌控命运的无常。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看清规律,然后顺势而为。
就像一个冲浪者,他无法改变浪潮的方向,
但他可以凭借对浪潮的理解,驾驭浪潮,与浪共舞。
这种“看清规律”的能力,不是天赋,而是一套可以刻意练习的思维方式。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拆解和研究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他们看世界、做决策的底层思维框架。
我发现,他们脑子里,都装了几十个强大的“思维模型”。
这些模型,就像一副副不同功能的“眼镜”。
面对复杂问题,他们戴上“第一性原理”的眼镜,就能穿透表象,直达本质。
面临两难选择,他们戴上“机会成本”的眼镜,就能看清那个“看不见的代价”。
与人博弈,他们戴上“信息不对称”的眼镜,就能瞬间洞悉对方的优势和软肋。
可以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思维模型的差距。因为你头脑里的模型,
决定了你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并最终决定了你的命运。
我把这些年验证、打磨过的,最核心的50个思维模型,都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
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技巧大全,而是一本帮你重装大脑“操作系统”的说明书。
比如,书里讲到的“能力圈模型”,能帮你清晰地界定“我是谁”,让你不再妄自菲薄,也不再好高骛远。
而“控制二分法模型”,则是一剂治疗焦虑的良药,它告诉你,人生99%的烦恼,都源于你把能量浪费在了你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上。
掌握这些模型,不是为了让你去控制世界,
恰恰相反,是为了让你看清世界的本来面貌,
然后,放下无效的对抗,把珍贵的生命能量,聚焦在你能真正创造价值的地方。
写到这里,我想起老A后来给我发的微信。
他把那位“橡树”副总,调去负责公司的供应链和内部管理体系搭建。
他说,简直是换了一个人。
那位副总,把他稳重、细致、坚韧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花了一年时间,把公司内部的流程梳理得井井有条,把供应链的成本和风险降到了历史最低。
老A说,我现在才明白,我以前不是在管理公司,我是在用自己的焦虑,对抗全世界。
现在我懂了,我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我,我只需要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那天下午,阳光正好。
我坐在院子里,看着那棵我曾经无比嫌弃的橡树。
它的树冠,现在几乎覆盖了半个院子,树干粗壮到需要我伸开双臂才能合抱。
几只麻雀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叽叽喳喳。
一阵风吹过,满树的叶子哗啦啦地响,光影在我身上斑驳地晃动。
我忽然觉得,这棵树,它从未想过要成为别的什么。
它只是在沉默地、坚定地、用尽全力地,成为一棵橡树。
这就够了。
这就很好了。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