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内耗: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朋友,老A,半夜三点给我发微信。

长长的好几段,隔着屏幕都能闻到一股焦虑味儿。

他是一家成长型公司的老板,这几年发展不错,

但他说自己越来越累,感觉心力交瘁,每天都像在打仗,四面八方都是敌人。

我问,仗从何来?

他说,主要是团队。

他手下有个跟他七八年的副总,人品、忠诚度都没得说,

就是“狼性”不足。交代下去的事,能做八分,绝对不会去拼个十分。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守成有余,开拓不足。

老A说,我天天给他开会,给他画饼,甚至自己掏钱送他去上各种天价的商业课,

就想把他那股劲儿给激发出来。

结果呢?

人家回来跟你说得头头是道,一到执行层面,又回到老样子。

老A在微信里叹气,你说我急不急?

公司要往前冲,他这个位置是发动机,结果他是个“佛系”发动机,眼看就要被后面的车超了。

我恨不得把他脑子撬开,把我自己的思想装进去。

我看着他发过来的一大段文字,没有直接回复。

我只是给他讲了我家院子里的一棵树。

我家院子小,当初规划的时候,想种一棵松树。

你知道的,松树,挺拔,四季常青,有股子不屈不挠的劲儿。

我觉得这符合我的审美。

结果,当初给我弄院子的师傅,也不知道是听错了还是怎么,给我种下了一棵橡树。

等我发现的时候,树苗已经活了。

一开始,我心里特别别扭。

橡树这东西,长得慢,叶子又大又圆,看着憨憨的,一点也不“精英”。

我甚至动过念头,要不挖了重种?

后来工作一忙,这事儿就搁下了。

几年过去,这棵橡树,没人管它,自己在那儿不紧不慢地长着。

春天发芽,夏天枝繁叶茂,浓密的树冠像一把巨大的绿伞,把整个院子的阳光都过滤得温温柔柔。

孩子们最喜欢在树下玩耍,秋千就拴在它粗壮的枝干上。

秋天,叶子变成金黄色,落得满地都是,踩上去沙沙作响。

冬天,光秃秃的枝丫指向天空,有一种沉默的力量感。

有一天,一个懂园林的朋友来喝茶,看到这棵树,赞不绝口。

他说,你这个院子,幸亏是种了橡树。

松树虽然有风骨,但针叶细密,气场是“收”的,容易显得主人孤高。

而橡树,冠大叶圆,气场是“放”的,是包容,是庇护。

你看这树下的生机,这才是家宅该有的气象。

我当时就愣住了。

我一直想把它变成一棵松树,却从未真正看过它作为一棵橡树,有多么优秀。

我把这个故事发给了老A。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你的副总,他本来就是一棵橡树?

他坚韧、忠诚、稳固,他能为你守好大后方,能让公司的根基扎得特别稳。

你非要逼着一棵橡树长成松树的样子,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橡树永远不可能像松树那样挺拔,而你也失去了一棵原本可以为你遮风挡雨的橡树。

过了很久,老A回了我八个字: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这八个字,说起来容易,做到,真的太难了。

因为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看到的世界,都在给我们灌输一个“标准答案”。

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听话的,成绩好的。

什么样的员工是好员工?

有狼性的,能加班的,能打胜仗的。

什么样的伴侣是好伴侣?

上进的,情绪稳定的,既能赚钱养家又能貌美如花的。

我们手里都攥着一把叫作“应该”的尺子,走到哪儿量到哪儿。

量孩子,量下属,量伴侣。

量来量去,发现身边的人,没一个“达标”的。

于是,我们的“改造工程”就开始了。

我们变成了最勤奋的园丁,拿着剪刀、斧头,对着我们身边的人修修改改、敲敲打打。

我们把一个天生爱画画的孩子,送去奥数班,因为“学理科好就业”。

我们剪掉了他成为梵高的可能,希望他成为一个工程师。

我们把一个天生细腻敏感、善于共情的伴侣,天天数落他“不够果断、没有魄力”,

希望他变成一个霸道总裁。我们磨平了他所有的温柔,最后得到一个冷冰冰的合伙人。

我们把一个稳重踏实的下属,天天打鸡血,要求他去冲锋陷阵,

结果他不但没冲上去,连原来的阵地都守不住了。

我们为什么会这么执着于去“改造”别人?

深层次的原因,无非三个:

第一,是认知上的懒惰。

接受一个“标准模板”是轻松的,因为它不需要我们动脑子去思考。

我们把“狼性=优秀”、“外向=能力强”、“稳定=没出息”这些标签贴在脑门上,然后按图索骥。

要去真正了解一个人,看懂他的天赋,理解他的特质,并思考如何让他“人尽其才”,这个过程太耗费心力了。

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人,最简单,也最粗暴,最省事。

第二,是内在的投射。

我们拼命想在别人身上实现的东西,往往是自己内心深处缺失,或者未能完成的渴望。

一个自己没能成为学霸的母亲,会疯狂地鸡娃。

一个自己渴望财富自由却无力实现的老板,会拼命地压榨员工。

他们不是在培养别人,他们是在“培养”那个理想中的、从未实现过的自己。

他们把自己的遗憾和焦虑,投射到了最亲近的人身上。

被改造的人,成了他们实现自己人生妄念的“工具人”。

第三,是深刻的不安全感。

一个真正内心自洽、有力量的人,他是不需要通过控制和改变别人来获得价值感的。

他会像太阳一样,只是发光,万物自然生长。

而一个内心虚弱、缺乏安全感的人,才会把身边的一切都看作是自己的“延伸”,是自己“可控”的资产。

下属的业绩,是他的面子。

孩子的成绩,是他的奖状。

伴侣的状态,是他的勋章。

一切都必须按照他的剧本来。

一旦失控,他就会陷入巨大的恐慌。

所以,他要改造,要控制,要让一切都变得“确定”。

这种以“爱”和“为你好”为名义的改造,本质上是一种最深的自私。

它无视对方的独立意志和天性,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掌控欲。

结果是什么呢?

家庭里,充满了指责和怨气。

公司里,充满了对立和内耗。

而那个试图改造一切的人,成了最累、最孤独的那个。

他像一个拿着锤子的人,看全世界都是钉子。

他以为自己在建设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实际上,他只是在用自己的焦虑,把所有人都逼疯。

那么,破局之路在哪里?

其实,答案就在那八个字里。

允许自己做自己,允许别人做别人。

让花成花,让树成树。

这句话的背后,是一种极度稀缺的能力,我称之为“本质洞察力”。

就是你要有能力,穿透一个人的行为、语言、情绪这些表象,去看到他最核心的“出厂设置”。

他是一棵树,还是一朵花?

他是一条鱼,还是一只鸟?

他的优势特质是什么?他的能量从哪里来?他最大的热情在哪里?

看懂了这些,你才能真正地“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我跟老A说,你那个橡树一样的副总,你为什么不把他放到一个需要“稳定”和“压舱石”的位置上?

比如,负责整个公司的品控、流程优化、企业文化建设。

这些事情,需要的是极致的耐心、细心和坚韧。

松树干不了这个,松树的本性是向上、向外。

只有橡树,能向下扎根,把这些看不见但决定生死的事情,做得固若金汤。

当你把他放在对的位置上,他不但不会让你焦虑,还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惊喜。

他会成为你整个公司最稳固的基石。

老A听完,沉默了很久。

他说,我好像从来没有从这个角度看过他。

我满脑子想的,都是“他为什么不能……”,而不是“他到底能……”。

我说,是的,我们总是盯着别人“不行”的地方,然后妄图去改变。

而真正的高手,是盯着别人“行”的地方,然后去善用。

一个顶级的管理者,不是去“改造”员工,

而是像一个高明的棋手,懂得把不同的棋子,放在最能发挥其价值的位置上。

车,用来直冲。马,用来走日。象,用来守田。

你非要让“象”去当“车”用,那不是象不行,是你不行。

家庭里,也是一样的道理。

一个妻子抱怨丈夫木讷,不懂浪漫。

可她当初嫁给他,不就是看中他的踏实、稳重、靠谱吗?

踏实和浪漫,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体两面。

一个男人把所有的心思都花在给你制造惊喜上,他可能就没那么多精力去专注事业、给你安稳的生活。

你不能既要一个男人像磐石一样稳固,又要他像火焰一样热烈。

你得问问自己,到底什么对你最重要?

看懂了本质,接受了本质,然后,去利用这个本质。

让他踏踏实实地为你构建一个安稳的家,然后,浪漫的部分,

你可以自己创造,或者引导他偶尔为之。

这才是成年人的智慧。

而不是天天活在“他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幻想和抱怨里,把两个人都折磨得筋疲力尽。

当然,最难的一步,是“允许自己做自己”。

我们花了半辈子,去对抗那个真实的自己。

一个内向的人,逼着自己去社交,在酒桌上强颜欢笑,回到家累得像条狗。

一个感性的人,逼着自己去学最理性的金融,看着K线图,感觉灵魂都被抽干了。

一个天生追求自由的人,逼着自己考进体制,在格子间里,日复一日地消磨生命。

我们不敢做自己,因为我们害怕那个“真实的自己”,是不被社会标准所接纳的。

我们害怕自己“不够好”。

可你想过没有,你所谓的“不够好”,可能只是因为你用“树”的标准,在要求一朵“花”。

你是一朵玫瑰,你芬芳、美丽,但你带刺,且花期短暂。

你没有必要因为自己不像松树那样四季常青,而感到自卑。

你的价值,就在于你的芬芳,你的美丽,你那无可替代的绽放。

一个真正厉害的人,一定是对自我有深刻认知的人。

他知道自己的“出厂设置”,了解自己这块“材料”的优点和缺点。

然后,他会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赛道”,去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优势,

而不是把生命浪费在“补短板”上。

乔布斯如果逼着自己去做一个温和的、善于听取意见的管理者,那世界上就不会有苹果。

他的“出厂设置”就是偏执、暴君、极致的完美主义。

他接受了这一点,并把它发挥到了极致,于是,他改变了世界。

所以,真正的成长,不是把自己变成一个“完美”的六边形战士。

而是找到你最长的那块板,然后把它磨得锋利无比,直到它能帮你刺穿所有的障碍。

允许自己做自己,是放下内耗的开始。

允许别人做别人,是和谐关系的开始。

这两种“允许”,背后指向的,其实是同一个东西——放弃掌控。

你必须从内心深处承认,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你都无法掌控。

你无法掌控一个人的天性。

你无法掌控市场的起落。

你无法掌控命运的无常。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看清规律,然后顺势而为。

就像一个冲浪者,他无法改变浪潮的方向,

但他可以凭借对浪潮的理解,驾驭浪潮,与浪共舞。

这种“看清规律”的能力,不是天赋,而是一套可以刻意练习的思维方式。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拆解和研究那些真正厉害的人,他们看世界、做决策的底层思维框架。

我发现,他们脑子里,都装了几十个强大的“思维模型”。

这些模型,就像一副副不同功能的“眼镜”。

面对复杂问题,他们戴上“第一性原理”的眼镜,就能穿透表象,直达本质。

面临两难选择,他们戴上“机会成本”的眼镜,就能看清那个“看不见的代价”。

与人博弈,他们戴上“信息不对称”的眼镜,就能瞬间洞悉对方的优势和软肋。

可以说,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就是思维模型的差距。因为你头脑里的模型,

决定了你能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并最终决定了你的命运。

我把这些年验证、打磨过的,最核心的50个思维模型,都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

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技巧大全,而是一本帮你重装大脑“操作系统”的说明书。

比如,书里讲到的“能力圈模型”,能帮你清晰地界定“我是谁”,让你不再妄自菲薄,也不再好高骛远。

而“控制二分法模型”,则是一剂治疗焦虑的良药,它告诉你,人生99%的烦恼,都源于你把能量浪费在了你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上。

掌握这些模型,不是为了让你去控制世界,

恰恰相反,是为了让你看清世界的本来面貌,

然后,放下无效的对抗,把珍贵的生命能量,聚焦在你能真正创造价值的地方。

写到这里,我想起老A后来给我发的微信。

他把那位“橡树”副总,调去负责公司的供应链和内部管理体系搭建。

他说,简直是换了一个人。

那位副总,把他稳重、细致、坚韧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花了一年时间,把公司内部的流程梳理得井井有条,把供应链的成本和风险降到了历史最低。

老A说,我现在才明白,我以前不是在管理公司,我是在用自己的焦虑,对抗全世界。

现在我懂了,我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我,我只需要让他们成为最好的自己。

那天下午,阳光正好。

我坐在院子里,看着那棵我曾经无比嫌弃的橡树。

它的树冠,现在几乎覆盖了半个院子,树干粗壮到需要我伸开双臂才能合抱。

几只麻雀在树枝间跳来跳去,叽叽喳喳。

一阵风吹过,满树的叶子哗啦啦地响,光影在我身上斑驳地晃动。

我忽然觉得,这棵树,它从未想过要成为别的什么。

它只是在沉默地、坚定地、用尽全力地,成为一棵橡树。

这就够了。

这就很好了。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49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