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哥们,前几年在家乡开火锅店,赔了个底朝天。
上个月来找我喝茶,一脸的愤懑不平。
他说,我哪里没做到位?我的毛肚,都是当天从屠宰场拿的新鲜货,比谁都脆。我的锅底,是我飞了三趟重庆,拜师学来的独门秘方,麻辣鲜香。我的服务员,都是大学生,统一培训,笑得比谁都甜。
为了干掉隔壁那家火锅店,我搞价格战,人家卖88的套餐,我卖68。人家送啤酒,我送一整箱。
我拼了命地卷,卷产品,卷服务,卷价格。结果呢?隔壁那家活得好好的,我自己先倒了。
你说,这世道,是不是不让老实人挣钱?
我给他倒了杯茶,说,你觉得你的敌人是谁?
他想都没想,说,当然是隔壁那家店啊!还有附近那几家做餐饮的。
我说,你从一开始,就打错了靶子。
你以为你的敌人是同行,是跟你抢生意的具体的人。你把所有的精力和弹药,都用来攻击这个看得见的“敌人”。
但你真正的敌人,根本就不是他们。
你真正的敌人是什么?是年轻人改变了的生活方式。是楼下便利店新出的自热小火锅,15分钟就能吃上。是手机APP里,点一下就送到家的预制菜外卖。是那些996回到家,只想躺在沙发上刷短视频,连下楼吃饭都嫌累的“附近的用户”。
他们,才是你真正的“敌人”。
你的对手,根本就没出现在你的战场上。它在一个你看不见的维度,釜底抽薪,把你的客流给吸干了。
你对着一个稻草人,打了一套凶猛的组合拳,把自己累得半死,结果发现,阵地已经丢了。
这,就是普通人最容易犯的第一个错误,也是要走十年弯路的第一道坎:
分不清谁是“我们的人”,谁是“我们的敌人”。
这是教员当年干革命,问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问题。
这个问题,不是一句政治口号,它是一切成事的总开关,是一把能剖开任何复杂局面的手术刀。
你把它想小了,以为就是拉帮结派,搞办公室政治。
你把它想大了,又觉得那是庙堂之上的屠龙之术,跟我们普通人没关系。
都错了。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让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面对任何问题,都能瞬间抓住“主要矛盾”。
你的公司要推一个新产品。主要矛盾是技术不过关,还是营销没跟上?是定价太高,还是渠道铺不出去?
你抓不住主要矛盾,就会像我那个开火锅店的朋友一样,力气用了一大堆,全打在棉花上。技术部门和市场部门互相扯皮,销售团队抱怨价格太高,老板天天开会,强调996,最后产品死得悄无声息。
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了。主要矛盾是他真的笨吗?还是沉迷游戏?或者是在学校被霸凌了,不敢说?还是你们夫妻关系不和,让他没有安全感?
你找不到主要矛盾,上来就是一顿臭骂,给他报更多的补习班,结果只能是把他推得更远。
你的婚姻出现了危机。主要矛盾是没钱吗?是婆媳关系吗?是他忘了纪念日吗?
都不是。这些都只是症状。主要矛盾,往往是“信任”这个地基出了问题,或者“沟通”这座桥断了。你不去修地基、建桥梁,却在旁边的花园里拼命浇水,有什么用?
分清敌我,就是让你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在那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节点上。
普通人为什么活得累?
就是因为他们眉毛胡子一把抓,每天都在处理无穷无尽的“次要矛盾”。他们看起来很努力,很勤奋,像一只在滚轮上拼命奔跑的仓鼠,但始终在原地打转。
高手,恰恰相反。
他们看起来很松弛,甚至有点懒。但他们把80%的时间,都用在了“找敌人”这件事上。一旦锁定,就用雷霆万钧之力,毕其功于一役。
这个“找敌人”的过程,其实就是一套顶级厉害的思维训练。它要求你穿透所有的情绪、偏见和表象,直达问题的根本。
很多人之所以看不透,就是因为脑子里的垃圾太多,各种念头、假设、情绪搅成一团浆糊。
在我写的《格物心法》电子书里,开篇就介绍了一个模型,叫“奥卡姆剃刀”。它的原则很简单: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意思就是,能用一个简单理由解释的,就不要用一堆复杂的理由。一刀砍下去,把那些无关紧要的枝枝蔓蔓全砍掉,剩下的,往往就是最接近本质的东西。
比如,你觉得同事在针对你,故意给你穿小鞋。这是你的第一反应。但用“汉隆的剃刀”刮一下——能解释为愚蠢,就别归结为恶意。他可能只是能力不行,考虑不周全,压根就没把你放在心上。你把他当“敌人”,严防死守,结果搞得自己心力交瘁,人家可能都不知道你在演哪一出。
分清主次,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智慧。它让你从繁杂的世事中解脱出来,活得清醒而高效。这是看懂教员的第一件事,也是你人生从“困难模式”切换到“简单模式”的起点。
好,现在你已经用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那个“真敌人”。
接下来怎么办?
自己一个人,撸起袖子往上冲?
如果你这么想,那恭喜你,准备好迎接第二段十年的弯路吧。
我认识一个做设计的小伙子,非常有才华。
他在一家大公司,觉得自己的创意处处受限,老板的审美又很土,干得特别憋屈。
一气之下,他辞职单干,自己开了个工作室。
他心想,这下没人管我了,我可以大展拳脚了。我技术这么牛,客户肯定会排着队来找我。
结果呢?
大公司的单子,他接不到,因为人家采购流程严格,需要公司资质、过往案例,他一个小作坊,门都摸不到。
小公司的单子,他又看不上,觉得钱少事多,改来改去,是在浪费他的艺术才华。
他每天拼命地在朋友圈发作品,参加各种行业交流,但找上门来的,都是些零零散散的私活,吃了上顿没下顿。
不到一年,工作室就关门了,他又灰溜溜地回去上班了。
他错在哪了?
他错在把“专业能力强”等同于“能成事”。
他就像一个武功高强的侠客,觉得可以单枪匹马闯江湖,结果被江湖的规则教做人。
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就结束了。
教员的第二个法宝,叫“统一战线”。
这四个字,比“分清敌我”听起来更“高大上”,也更容易被误解。
很多人一听,就觉得这是在搞权谋,在拉拢人心,是阴谋诡计。
格局小了。
“统一战线”的本质,是“认知最大公约数”,是“结构性力量”,是“做大蛋糕的艺术”。
它的核心思想就一句话: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怎么搞?
不是靠请客吃饭,不是靠称兄道弟,而是靠“利益”和“目标”。
你要让所有的人,都在你的这盘大棋里,找到自己的位置,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你是一个部门经理,想推行一项改革。
你的“敌人”,是守旧的势力,是怕改变触动自己蛋糕的人。
那你就要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那个技术宅男,他不在乎权斗,他只想要一台顶配的电脑,好让他研究新技术。你帮他申请,他就是你的盟友。
那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一腔热血,想要做出成绩证明自己。你把改革方案中最容易出彩的部分交给他,给他舞台,他就是你的先锋。
那个临近退休的老油条,他什么都不想要,就图个安稳。你跟他保证,改革不会影响他的退休金,还把他树立成“传帮带”的榜样,让他给新人讲讲过去的辉煌,他就会从一个潜在的阻力,变成一个无害的旁观者,甚至偶尔还会帮你敲敲边鼓。
你发现了吗?
你不需要他们都“喜欢”你,你甚至不需要他们彼此喜欢。他们可以互相看不顺眼。但因为你,他们被“团结”在了同一个战车上,为了一个共同(或各自)的目标,向着同一个方向使力。
这,就是“统一战线”的魔力。
它不是让你去改变人性,而是让你去利用人性。
回到那个开工作室的设计师。
他如果懂这个道理,他该怎么做?
他要团结的,不是那些高高在上的甲方爸爸,而是那些跟他一样,在食物链底端挣扎的“朋友们”。
比如,那些专门给小企业做网站的程序员。他们懂技术,但不懂审美。你的设计,正好可以给他们的网站“画龙点睛”,让他们能多收客户三五千。你们可以合作接单,利润分成。
比如,那些专门写公众号软文的写手。他们懂文字,但不懂配图。你的设计,能让他们的文章打开率和转发率提高一倍。你们可以互相推荐客户。
再比如,那些做短视频剪辑的。他们需要大量的图片素材和视觉包装。
你把这些人攒成一个局,你成了这个局里,在“审美”这个维度上,不可或P缺的一环。
你不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设计师,你成了一个“视觉解决方案的枢纽”。
你赋能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你。
你不再需要自己去找客户,客户会源源不断地被你的“盟友”们送过来。
这就是把蛋糕做大的艺术。
很多人做不大,就是因为格局卡在了“零和博弈”上。总觉得我多吃一口,你就得少吃一口。
而在《格物之道》里,我把这种思维称之为“非零和博弈”模型。高手玩的游戏,从来都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我们如何共赢”。
建立“统一战线”的能力,本质上,就是构建一个“共赢生态”的能力。
小到一个人在公司的生存,大到一个企业的崛起,无不如此。
你看那些厉害的公司,它卖的从来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而是一个生态。手机厂商,它要搞应用商店,搞操作系统,搞云服务,把成千上万的开发者团结在自己周围。新能源车,它要搞充电桩,搞车友会,搞生活方式,把车主、商家、网红都变成自己的“盟友”。
他们是在卖手机、卖车吗?
不,他们是在经营“统一战线”。
想通了这一层,你再去看你的工作,你的生活,你的事业,你就会发现一个全新的天地。
你的同事,不是竞争者,是潜在的盟友。
你的客户,不是上帝,是信息的来源,是帮你改进产品的战友。
甚至你的对手,在某些时候,也可以成为你团结的对象,去共同对抗一个更大的“敌人”(比如一个不合理的行业规定)。
当你开始用“统一战线”的思维去布局,你就不再是一个棋子,你开始有了“棋手”的自觉。
这是让你摆脱平庸,走向卓越的第二把钥匙。
好了,现在你既能分清敌我,又能团结朋友。
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坐等胜利了?
如果你这么想,那你即将掉进最后一个,也是最隐蔽的一个大坑。
前几年,我还在大城市的时候,接触过不少“精英”。
名校毕业,履历光鲜,谈起话来,引经据典,各种商业模式、理论模型信手拈来。
我见过一个做投资的,能把全世界所有的新技术趋势给你分析得头头是道,从区块链讲到基因编辑,从元宇宙聊到量子计算。
我见过一个做战略的,能用几十个PPT,给你推演出未来十年的市场格局,每一个步骤都严丝合缝,逻辑上无懈可击。
他们都是“分清敌我”和“团结朋友”的高手。他们知道主要矛盾在哪里,也知道如何撬动资源。
但他们中的很多人,最后都栽了。
为什么?
因为他们相信“地图”就是“疆域”,相信沙盘推演出来的,就是真实的世界。
他们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脱离实际。
这就是教员的第三个,也是最厉害的法宝:“实事求是”。
这四个字,我们从小听到大,耳朵都快起茧了。
但据我观察,一万个人里,也未必有一个人,真正理解它的分量。
什么是“实事求是”?
不是让你老实巴交,不是让你死板僵化。
它的真正含义是:你的一切战略、决策、判断,都必须,也只能来源于一个地方——“实践”。
你的理论再完美,你的逻辑再自洽,你的团队再豪华,拿到现实世界里去碰一碰,一碰就碎,那你就是狗屁。
我十几年前,也曾是这样一个“书斋里的战略家”。
我觉得自己读了几本书,懂了点人性,就可以指点江山了。
有一次,我给一个做农产品电商的朋友出主意。我说,现在城里人都讲究健康,追求“原生态”。你就应该把重点放在“故事”上。每一棵白菜,都要有它的故事。哪个大爷种的,浇的什么水,施的什么肥,旁边有什么样的蝴蝶飞过。我们要把消费,变成一种情怀的体验。
我把这套理论包装得非常漂亮,朋友也听得热血沸腾,当场就投钱,找人拍视频,做设计,搞得风生水起。
结果呢?
东西卖不出去。
城里人是很忙的,他们买菜,最关心的是什么?是今天下单,明天能不能送到。是这个价格,比不比菜市场的贵。是你这个包装,方不方便我放进冰箱。
至于这棵白菜背后的故事,那只蝴蝶的翅膀是什么颜色,根本没几个人在乎。
那次失败,对我触动极大。
我才明白,我那些听起来很牛的“洞察”,不过是我在一个开着空调的房间里,根据自己的想象,杜撰出来的空中楼阁。
从那以后,我养成了一个习惯。
每当我要对一个行业,一个现象发表看法时,我都会逼自己先去“下地”。
研究餐饮,我就真的去找个后厨帮工几天,看看油污是怎么积起来的,看看服务员是怎么在催菜声中崩溃的。
研究直播带货,我就真的去某个村里,看那些主播是如何打光,如何憋着嗓子喊上十几个小时,如何在下播后,为了一两块钱的快递费跟人吵得面红耳赤的。
我用我的脚,去丈量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从一线城市的CBD,到三线小城的夜市,再到偏远山村的集市。
我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那些鲜活的、滚烫的、充满泥土气息的一手信息,才是我所有判断的根基。
这个过程,就是“实事求是”。
它不是一种思想,它是一种纪律,一种近乎苦行僧般的自我要求。
它要求你,永远对“现实”保持最大的谦卑。
它要求你,永远不要爱上自己的“理论”。
教员当年打仗,从来不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那一套。他要求前线指挥官,每时每刻都要向他汇报最详细的情况:今天打了多少发子弹,缴获了多少支枪,战士们的情绪怎么样,老百姓是什么反应……
他要的,就是这些带着泥土和鲜血的“事实”。
只有基于这些事实,他才能在窑洞里,做出最精准的判断。
反观我们现在很多人,恰恰是反过来的。
先在脑子里预设一个“完美的模型”,然后到现实中去寻找能证明自己模型的“证据”。对于那些跟自己模型不符的事实,就视而不见,或者斥之为“个例”。
这就是典型的“本末倒置”。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在实践之前,不存在任何“真理”。你所拥有的一切,都只能被称为“假设”。
你的商业计划书,是一个“假设”。
你对人性的洞察,是一个“假设”。
你的人生规划,也是一个“假设”。
你要做的,不是去捍卫这个假设,而是用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去验证这个“假设”的真伪。
行,就加大投入。不行,就立刻掉头。
这在《格物之道》里,我称之为“贝叶斯定理”的实践应用。就是根据新的信息(实践结果),不断修正你原有的认知概率(假设)。这是一个让你的认知系统能“自我进化”、无限逼近真实世界运行规律的强大心法。
你只有把自己的身段放得足够低,低到尘埃里,你才能从泥土中,汲取到最磅礴的力量。
“分清敌我”,是让你看清方向,知道力气该往哪儿使。这是“抬头看路”。
“统一战线”,是让你整合资源,学会借力,而不是蛮干。这是“左右逢源”。
“实事求是”,是让你脚踏实地,永远根据事实,而不是根据想象来做决策。这是“低头拉车”。
这三件事,构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它是一套完整的、从认知到实践的顶级操作系统。
它告诉你,如何认识世界,如何改造世界。
它大到可以指导一场革命的成败,小到可以决定你今天晚上的一顿饭,是自己做,还是点外卖。
想通了这三件事,你的人生,至少可以少走十年弯路。
不是因为你学到了什么了不得的“屠龙术”,而是因为你终于开始愿意,像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一样,去直面这个真实、复杂、却又充满机遇的世界。
你不再抱怨,不再幻想,不再内耗。
你只是看准了,联合了,然后,下场去干。
如此而已。
1、本站内容部分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