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个成年人一遇到问题或者挫折时会选择逃避呢?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几天,跟老A喝茶。

他是我认识多年的一个朋友,做外贸的,公司不大,一年稳定有个七八百万的利润。在我们这个三线小城,算得上是滋润。

但他最近状态很不对劲。

茶过三巡,他一直心不在焉,手机屏幕亮了又暗,暗了又亮,反复摩挲,就是不看。

我也不说话,静静地煮水,洗杯。

我的茶室里,熏香的味道盖过了茶叶的清香,这能让人安静下来。

终于,他长叹一口气,把手机往桌上一扔,发出“啪”的一声。

他说,少康,我快烦死了。

我说,说来听听。

他说,公司的核心业务员,跟了我快七年的小伙子,上周提了离职。不仅他要走,还要带走手里最重要的两个客户。

我问,你找他聊了?

他说,没。

我有点意外,问,为什么?

他拿起茶杯,一口闷掉,像是喝酒。然后把空杯子在手里转来转去,眼睛盯着杯底,说,聊什么呢?翅膀硬了,想自己单干了呗。

这些年,我待他不薄,股份期权都给了,没想到还是喂不熟。聊了又能怎么样?撕破脸,闹得更难看,还不如好聚好散。

我看着他,没说话。

他又说,我已经让HR发招聘信息了,重新招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翻篇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公司离了谁都照样转。

他嘴上说着“没什么大不了”,但紧锁的眉头、焦躁的眼神,还有刚才那个几乎要捏碎手机的动作,都在告诉我,这件事对他来说,是天大的事。

他没有翻篇,他在逃避。

他逃避的,不是那个要离职的员工,而是这件事背后,那个他不敢面对的自己。

他害怕去聊,因为他害怕听到那个最伤人的答案。比如,“哥,不是钱的事,跟你干没意思,我看不到未来。”

他害怕去聊,因为他害怕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大哥”形象,在那一刻会瞬间崩塌。他无法接受自己作为一个老板,是失败的。

他更害怕去聊,因为一旦聊了,就必须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公司的管理模式、激励机制,甚至他引以为傲的“兄弟情义”,可能从根上就出了问题。

承认这一点,比亏掉几百万的订单,要痛苦一百倍。

所以,他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不看,不听,不想。

把头埋进沙子里,假装问题不存在。

他以为这是“翻篇”,是“格局”,是“向前看”。

其实,这叫“认知截断”。

就像一只鸵鸟,遇到危险时,把头埋进沙里,以为看不见狮子,狮子就不存在了。

但狮子,终究会走过来,一口咬断它的脖子。

成年人的世界里,我们为什么会下意识地选择逃避?

很多人会说,怕。

怕麻烦,怕冲突,怕失败,怕面对残酷的真相。

这些都对,但都只是表象。

如果我们要往深里挖,挖到人性的最底层,会发现一个更根本的原因。

这个原因,只有两个字:

能量。

或者说,“心智能量”。

你可以把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想象成一个“心智能量账户”。

我们每天醒来,这个账户里就存入了一笔固定的能量,不多不少。

你做的每一件事,见的每一个人,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在从这个账户里“提款”。

刷短视频,能量消耗10点。

跟同事开会,能量消耗50点。

跟客户谈判,能量消耗200点。

被领导骂了一顿,能量瞬间消耗500点。

而我们生活中那些正向的、滋养的事情,比如听音乐、运动、深度阅读、与知己喝茶,则是在给这个账户“存款”。

一个心智能量充沛的人,他的状态是饱满的、积极的、敢于直面任何挑战的。

而一个心智能量枯竭的人,他的状态是萎靡的、消极的,只想躺平,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逃避”这个行为。

直面一个棘手的问题,比如老A去跟那个员工做一次深度沟通,需要消耗多少能量?

我估计,至少1000点起步。

他需要调动自己全部的理性去分析利弊,需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上头,需要准备好应对各种最坏的答案,甚至需要在谈崩之后,立刻启动B计划、C计划来稳住局面。

这是一场高强度的“精神战役”,需要巨大的能量支撑。

而“逃避”呢?

假装问题不存在,把手机一扔,告诉自己“翻篇了”,需要消耗多少能量?

几乎为零。

甚至在逃避的那一瞬间,他还会获得一种虚假的主动感,感觉自己掌控了局面,这反而会给他带来短暂的、虚假的能量回馈。

所以,你看懂了吗?

一个成年人选择逃避,不是因为他懦弱,而是在那一刻,他的“心智能量账户”已经严重透支了。

他不是“不想”面对,而是“不能”。

就像一部电量只剩下1%的手机,你让它去运行一个大型游戏,它唯一的选择就是死机。

逃避,就是成年人为了防止自己彻底“死机”,而启动的一种“低电量保护模式”。

这很可悲,但这是真相。

更深一层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能量账户,会常年处于“低电量”状态?

我们的能量,都消耗到哪里去了?

答案是:认知内耗。

什么是认知内耗?

就是你的大脑里,有两个小人,在24小时不停地打架。

一个“应该”的小人,一个“真实”的小人。

比如,老A。

他大脑里的“应该”小人会说:“我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受员工爱戴的好老板。我的公司应该蒸蒸日上,不应该出任何岔子。”

而“真实”的小人却告诉他:“你可能真的不是一个好老板,你的管理出了大问题,公司现在正面临巨大的危机。”

当“应该”和“真实”之间出现巨大的裂痕时,战争就爆发了。

为了维护那个“应该”的、完美的自我形象,他需要调动巨大的心智能量去压制那个“真实”的声音。

他需要不断地给自己找理由,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

“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人心不足蛇吞象。”

“现在年轻人都这样,没忠诚度。”

“走了好,正好换换血。”

每一次这样的“自我说服”,都是一次巨大的能量消耗。

这种内耗,就像在你的心智能量账户上,开了一个永远堵不上的“偷电”的口子。

你的大部分能量,都没有用在解决外部的真实问题上,而是用在了维持内心那个虚假的、脆弱的“人设”上。

所以,当一个真正需要消耗巨大能量的外部问题(核心员工离职)出现时,他的账户早就空了。

除了逃避,他别无选择。

这种“应该”的执念,是从哪里来的?

绝大多数,都源于我们的童年。

我有一个来访者,一位非常优秀的女性,名校毕业,外企高管。

但她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极度害怕冲突。

在公司,下属犯了错,她不敢严厉批评,只能旁敲侧击,搞得对方一头雾水,自己又憋出内伤。

在家里,丈夫经常深夜才归,一身酒气,她明明很生气,却不敢发作,还要强颜欢笑去给他煮醒酒汤。

她把所有问题都归结为自己“性格软弱”。

在一次深度沟通中,我问她,你小时候,如果跟父母的意见不一致,会发生什么?

她沉默了很久,眼圈红了。

她说,我爸脾气很爆。只要我敢说一个“不”字,或者只是表现出一点不情愿,他就会立刻暴怒。要么是严厉的训斥,要么就是罚站。

有一次,就因为他给我买的裙子我不喜欢,多说了一句“颜色太老气了”,他当场就把那条裙子撕了,指着我的鼻子骂我“不知好歹”。

从那以后,我就再也不敢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了。

我成了一个“乖乖女”。

父母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

我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隐藏自己的真实需求,学会了如何做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人。

因为在我的潜意识里,被植入了一个可怕的“底层代码”:

“表达真实想法 = 冲突 = 被惩罚 = 被抛弃”。

这个代码,像一个幽灵,跟了她三十多年。

所以你看,她成年后逃避冲突,真的是因为“性格软弱”吗?

不。

是因为每一次可能发生冲突的场景,都会瞬间激活她童年时那个关于“被抛弃”的、最深的恐惧。

她的整个能量系统,在那一刻,全部被调动去应对这个“生存级别的恐惧”了。

她所有的力气,都用在了压制那个瑟瑟发抖的、害怕被撕掉裙子的小女孩身上。

哪里还有多余的能量,去组织语言,去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去进行一场有理有据的成年人之间的博弈呢?

我们今天逃避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在童年,找到它的第一个脚印。

你逃避的,从来不是眼前这件事。

而是这件事,勾起了你内心深处,一个早已被遗忘,却从未愈合的创伤。

那个创伤,才是你心智能量账户上,最大的“窃贼”。

那么,怎么破这个局?

是不是只要把童年的创伤疗愈了,把能量账户补满了,我们就无所不能,再也不会逃避了?

理论上是。

但现实中,这是一个极其漫长,甚至比解决眼前问题本身还要复杂的过程。

而且,很多时候,问题并不会给你那么多时间,让你先去“疗愈童年”。

就像老A,他的员工下周就要走,客户可能马上就要被撬走。

他等不起。

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直接、更有效,能够在当下就立刻提升我们“能量水平”的方法。

这个方法,不是向内去“疗愈”,而是向外去“格物”。

什么叫“格物”?

《礼记·大学》里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是这一切的起点。

朱熹说,格物,就是“穷究事物的道理”。

王阳明说,格物,就是“正心之不正”。

在我看来,“格物”,就是把那个让你感到恐惧、让你想要逃避的“问题”,当成一个客观的、中性的“物”来研究,而不是当成一个审判你、定义你的“事”。

你看,老A为什么痛苦?

因为他把“员工离职”这件“物”,跟“我是一个失败的老板”、“我没有魅力”、“我被背叛了”这些“事”,死死地捆绑在了一起。

他要面对的,不是一个离职的员工,而是一个“失败的自己”。

这个“失败的自己”,太沉重了,他扛不动。能量瞬间就被抽干了。

而“格物”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事实与判断分离”。

像一个侦探,或者一个科学家一样,把所有的主观情绪、价值判断,先全部剥离掉。

只看事实。

事实是什么?

员工A,提出离职。

他计划带走客户B和C。

公司目前没有人能立刻接手他的工作。

如果B和C流失,公司今年利润将下降30%。

你看,当你把问题像这样,用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言,一条条陈列出来的时候,它就从一头龇牙咧嘴、要吞噬你的“猛兽”,变成了一个躺在解剖台上,等待你研究的“标本”。

你的恐惧感,会立刻下降80%。

你的心智能量,不再被内耗,而是开始聚焦于“解剖”这个标本。

这就是“格物”的第一层力量:通过中性描述,隔离情绪,从而保存解决问题的核心能量。

然后,是第二步:切换视角,重构问题。

当你不再被恐惧支配,你就有能力从更多的视角来看待这个“标本”了。

比如,从那个员工的视角:

他为什么想走?真的是因为钱吗?还是因为成长空间?还是因为企业文化?他想单干,他的资源、资金、能力,真的支撑得起吗?他要撬走的客户,是基于个人感情,还是基于平台优势?

比如,从客户的视角:

他们为什么愿意跟他走?是只认这个人,还是因为他承诺了更低的价格?我们公司提供的价值,除了这个员工本身,还有没有其他不可替代的地方?比如品牌、供应链、售后服务?

比如,从竞争对手的视角:

这会不会是一个潜在的合作机会?我能不能把这个要单干的员工,发展成我的一个下游渠道商?

甚至,你可以拉长时间轴,从未来的视角看:

五年后,回看今天这件事,它会是一个“危机”,还是一个公司“组织升级”的“契机”?它是不是一个提醒我,必须建立更完善的人才梯队和客户管理体系的“警钟”?

当你这样,像一个导演切换不同机位一样,从四面八方去审视这个问题时,你会发现,这个所谓的“问题”,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它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坏消息”,而是变成了一个包含了无数信息、无数可能性、无数潜在机会的“信息集合体”。

你的心态,也从一个被动挨打的“受害者”,变成了一个手握手术刀、寻找解题线索的“破局者”。

你的能量水平,会因为这种“掌控感”的回归,而瞬间飙升。

这就是“格物”的第二层力量:通过多维视角,发现可能性,从而激发解决问题的内在能量。

你看,从始至终,我们没有去谈“你要勇敢”、“你要坚强”这些正确的废话。

我们只是通过一套严谨的思维模型,改变了你看待问题的方式。

当你看待问题的方式变了,问题本身,也就变了。

那个消耗你能量的“情绪黑洞”,就变成了一个为你提供信息的“能量矩阵”。

这套方法,我把它称为《格物之道》。它不是什么高深的玄学,而是一套可以被刻意练习的、重塑我们心智模式的思维工具。

在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50个顶级思维心法与模型》里,我把这套破局的智慧,拆解成了50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思维模型,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我们刚才用到的“事实与判断分离”,就是“奥卡姆剃刀”模型的延伸应用——砍掉所有不必要的情绪和预设,直达事实本身。

而“切换视角”,则用到了“第二序思维”模型——不仅思考问题的直接后果,更能预见其连锁反应和潜在机会;以及“反脆弱模型”——如何把一个看似破坏性的“危机”,转化为一个让你变得更强大的“契机”。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不同规格的手术刀,能帮你精准地解剖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一切难题。

它不能帮你消除问题,但能帮你消除面对问题时的“能量内耗”。

它让你从一个被问题追着跑的“逃避者”,变成一个把问题踩在脚下,从容解局的“格物者”。

这才是成年人真正需要的“勇敢”。

后来,我把这套“格物”的思路,跟老A简单聊了聊。

我没给他任何具体的建议,只是引导他,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去重新审视这件事。

他听完后,沉默了很久。

那天晚上,他给我发了条信息,说,我想明白了。

第二天,他约了那个员工,在我的茶室里,两个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

具体聊了什么,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最后那个员工没有离职。

老A给了他公司10%的干股,并成立了一个独立事业部,让他全权负责,自负盈亏。那个员工也签了更严格的竞业协议,并承诺用一年时间,把公司的业务流程和人才培养体系,完整地复制出来。

一场几乎要撕裂公司的危机,变成了一次脱胎换骨的组织升级。

上周,我又见到老A。

他的气色、眼神,完全变了。

他说,少康,我以前觉得,当老板最重要的是“搞定事”。现在我才明白,真正的老板,是“借事修人”。

他说,以前我害怕问题,总觉得问题是来搞我的。现在我有点喜欢问题了,因为我知道,每一个让我感到恐惧和痛苦的问题背后,都藏着一个让我变得更牛逼的机会。

我看着他,笑了。

我知道,那个曾经只会逃避的鸵鸟,已经死了。

现在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真正的“格物者”。

我们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自己的“狮子”。

可能是工作中的一次刁难,可能是亲密关系中的一次背叛,也可能是财务上的一次危机。

面对狮子,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都是恐惧,是逃避。

这是刻在我们基因里的动物本能,不丢人。

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我们可以在本能之外,做出第二个选择。

这个选择,就是启动你的“理性”,启动你的“心法”,去“格”了这头狮子。

去看清它的骨骼,它的软肋,它的真实意图。

当你真正看清了,你就会发现,它根本不是来吃你的。

它是来给你送装备的。

每一次直面,每一次“格物”,都是一次打怪升级。

你逃避的越多,你的世界就越小,能量就越弱,直到退无可退。

你“格”掉的越多,你的世界就越大,能量就越强,直到万物皆可为我所用。

所以,下一次,当你再想逃避的时候。

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

我,是想当一辈子鸵鸟,还是想做一次,那个能把狮子解剖成“标本”的,格物者?

这个选择,决定了你未来人生的宽度和高度。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53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