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有个读者A,通过预约,加了我的微信。
她的头像,是一只温顺的小白兔。
她发来的第一段文字就很长,像一篇小作文,充满了委屈和不解。
她说,少康,我感觉自己快要活不下去了。我对所有人都那么好,为什么最后受伤的总是我?我到底做错了什么?
我让她别急,慢慢说。
屏幕那头,她的文字像连珠炮一样涌来。
她从小就是那种“乖乖女”,父母眼中的骄傲,老师口中的榜样,同学眼里的“便利贴女孩”。
谁有困难,她都第一个冲上去帮忙。
谁需要借钱,只要她有,哪怕自己省吃俭用,也一定慷慨解囊。
她信奉的准则是:人心换人心,我对你好,你自然也会对我好。
然而,现实给了她一记又一记响亮的耳光。
她把一个玩得特别好的闺蜜,亲手带进了自己的公司。为了让闺蜜尽快适应,她把自己的客户资源、人脉关系、工作心得,毫无保留地全部分享了出去。
结果呢?
闺蜜羽翼丰满后,第一件事就是挖走了她最重要的客户,然后辞职单干,还在背后跟老板和同事说她的坏话,把她描述成一个无能、只会耍心机的老油条。
她彻底懵了。
更让她崩溃的,是家里的事。
她的亲表弟,前两年创业,资金周转不开。她二话不说,把准备买房的首付款,三十万,一分不少地转了过去。连借条都没打。
她说,都是一家人,谈钱多伤感情。
表弟当时感动得就差给她跪下了,发誓一年之内一定还。
如今三年过去了,表弟的生意越做越大,换了豪车,买了别墅,却对还钱的事只字不提。
前阵子她家里急用钱,硬着头皮去问。
表弟在电话那头,语气很是不耐烦:“姐,你现在什么意思?我当你是亲姐,你把我当外人?天天催,我还能赖你这点钱不成?”
说完,就把电话挂了。
再打过去,不接了。微信发过去,被拉黑了。
她去找舅舅舅妈,两位老人把脸一沉:“他做生意不要钱啊?你这个当姐姐的,就不能多体谅一下弟弟?一点人情味都没有!”
那一刻,她感觉天都塌了。
她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一颗真心喂了狗?为什么自己的善良,换来的全是背叛和伤害?
她问我:这个世界,是不是好人就没好报?我是不是应该变成一个自私、冷漠的坏人?
隔着屏幕,我都能感受到她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
我敲下了一行字:
你不是太善良,你只是对人性,一无所知。
你的一切痛苦,都源于此。
什么叫“对人性一无所知”?
就是你用童话故事里的逻辑,去理解一个成年人的现实世界。
你以为世界是非黑即白的,人是分好人坏人的。
你以为只要你扮演一个“好人”,掏心掏肺,倾其所有,就能换来童话结尾那样的“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
这是一种极度危险的认知幼稚病。
我告诉她,你必须先接受人性里的一个出厂设置,一个最底层的驱动程序:
趋利避害。
这四个字,跟道德无关,跟好坏无关。
它就像地心引力一样,是一种客观存在。
一头狮子,去捕杀一只落单的小羚羊。你能说这头狮子是“坏蛋”吗?
不能。它只是在遵循自己生存的本能。
一个人,在沙漠里快渴死了,他看到你手里有一瓶水。他会不会冲上来抢?
大概率会。在那一刻,“活下去”这个最原始的驱动,会压倒一切道德、法律和情感。
这不是在宣扬人性本恶。
而是在陈述一个事实:每个人,在做决策时,潜意识里都会有一个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当一件事情的收益远远大于成本,且几乎没有风险时,他去做的概率就无限接近于100%。
现在,我们再回头看你的遭遇。
你对闺蜜好,毫无保留。
在她看来,你给她的那些资源、人脉,是“免费”的。她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轻松获得。
当她发现,利用这些资源,背叛你,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独立、更高的收入)时,她内心的天平会如何倾斜?
背叛的“利”,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背叛的“害”呢?
可能只是良心上的一点点不安。而这种不安,她很快就可以用“职场竞争就是这么残酷”、“她自己也没什么真本事”这样的话术来进行自我合理化。
当“利”远远大于“害”的时候,“背叛”这个选项,就从一个不可思议的念头,变成了一个具有诱惑力的选择。
你,亲手为她的背叛,铺平了道路。
再来看你表弟。
这件事,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性教学案例。
我给她引入了一个概念,我称之为“人性账户”。
你和任何一个人之间,都有一个看不见的“人性账户”。
你对他好,是往里面存钱。你麻烦他,是往外面取钱。
这个账户,最健康的模式,是有来有往,维持动态平衡。
今天我帮你一个忙,明天你请我吃顿饭。这叫礼尚往来,账户流水很健康。
但你的问题在于,你的一次性存款,金额太大了。
三十万。
对于你表弟当时的经济状况而言,这是一笔足以改变他命运的巨款。
你等于一下子,让他在这个“人性账户”里,欠下了一笔他根本无力偿还的巨债。
他一开始,肯定是感激你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笔“巨债”会慢慢变味。
它不再是恩情,而是一种沉重的心理负担。
每次看到你,想到你,他就会想到自己“欠着别人”这个事实。这会让他产生一种“亏欠感”和“价值上的矮人一等”。
人性是讨厌“亏欠感”的。
为了摆脱这种心理负担,他潜意识里会有两种选择:
第一种,努力赚钱,尽快把钱还上,恢复心理上的平等。
第二种,从心理上,赖掉这笔账。
怎么赖?
就是不断地给你“挑错”,以此证明“你没那么好”,从而让自己的“不还钱”行为,变得合理。
比如,他会想:
“她是我姐,帮我不是应该的吗?”
“她那么有钱,也不差这点,天天催什么?”
“当初她借钱给我,是不是也想图点什么?”
当他开始这么想的时候,你在他心里的形象,就从“恩人”变成了“债主”,甚至“敌人”。
他拉黑你,在亲戚面前说你坏话,都是这种心理的外在表现。他不是在攻击你,他是在说服自己“我没错”,他是在维护自己内心的平衡。
而你的舅舅舅妈,为什么要帮着他说话?
因为,承认儿子欠你巨款,就等于承认儿子“忘恩负负义”,就等于承认自己“家教失败”。
而把脏水泼到你身上,说你“不近人情”,成本是最低的。
看明白了吗?
从你把那三十万,不打借条,干脆利落地转过去的那一刻。
从你亲手打破“人性账户”的平衡,让对方背上了一笔心理巨债的那一刻。
这个结局,就已经注定了。
你以为是好心,其实是在对方的人性账户里,投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这不是他的错,也不是你的错。
是你们两个,都低估了人性在“重大利益”和“巨大心理负担”面前的脆弱。
几年前,我有个朋友老K,也踩过类似的坑。
老K是个技术天才,带着几个兄弟一起创业。
公司刚成立,还没盈利,他就特别仗义,给每个创始成员都分了大量的原始股。
他说,我们是兄弟,有饭一起吃,有钱一起赚。不能我一个人当老板,你们给我打工。
当时,那几个兄弟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要为公司奋斗终生。
接下来发生了什么?
跟A的剧本几乎一模一样。
公司发展初期,大家确实很有干劲。
但慢慢地,问题就出来了。
因为每个人手里都有了“免费”的股份,心态就变了。
他们不再把自己当成“奋斗者”,而是把自己当成了“股东”和“既得利益者”。
还没怎么干活,就开始盘算着年底能分多少钱了。
老K作为CEO,殚精竭虑,跑市场,找融资,天天工作到凌晨。
而那几个“股东兄弟”,开始变得懈怠。迟到早退,挑肥拣瘦,还时不时对老K的战略决策指手画脚。
他们觉得:“反正公司是大家的,你多干点也是应该的。”
有一次,公司接了一个大项目,需要团队连续加班一个月。
老K还没开口,一个兄弟就先说了:“K总,加班可以,加班费怎么算?我们现在是股东,不是打工仔,不能被你免费压榨啊。”
老K当时心就凉了半截。
他分的不是股份,他分的是“惰性”和“贪婪”。
后来,公司因为核心成员之间的内耗,错过了最佳的发展时机,最终倒闭了。
老K一个人背上了几百万的债务。
而他那几个“好兄弟”,没有一个留下来陪他。有的甚至反过来找他,索要所谓的“散伙费”。
我后来跟老K复盘。
我说,你从一开始就错了。
你违背了最基本的人性规律。
你把需要靠“未来贡献”才能换取的东西,在“当下”就免费发放了出去。
这就好比,你让一群士兵,还没上战场,就提前把勋章都发下去了。
你指望他们还会去拼命杀敌吗?
不会了。
他们只会想方设法地保住自己胸前的这块勋章。
商业世界里,股权是用来“激励未来”的,而不是用来“奖励过去”的。
你必须设计一套清晰的规则,让每个人都明确地知道,我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达到什么样的业绩,才能获得相应的股份。
这个过程,就是筛选。
把只想搭便车的人,挡在门外。
把真正愿意同舟共济的人,请上船来。
可惜,老K明白得太晚了。
他以为靠“兄弟情义”就能驱动一个组织,结果被“人性”撞得头破血流。
他不是败给了市场,他是败给了自己对人性的天真幻想。
无论是读者A的悲剧,还是老K的失败,都在反复印证一个道理:
善良,如果失去了边界和原则,就会变成一种“引诱犯罪”的温床。
你的“无底线付出”,不会换来感恩,只会养大对方的胃口,拉低对方的作恶成本。
你的“过度善良”,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感动”式的懦弱。
你害怕冲突,害怕被讨厌,害怕提出自己的要求。
所以你用“我对你好”这种方式,来逃避建立边界、声明规则、维护自我利益这些更困难,但却更重要的事情。
你以为你在“施与”,其实你是在“贿赂”。
你贿赂对方,是希望对方能喜欢你,接纳你,不对你使坏。
但人性恰恰相反。
免费得到的东西,没人会珍惜。
轻易妥协的你,只会被人看轻。
一个没有原则和底线的老好人,在别人眼里,不是“高尚”,而是“廉价”。
一个可以被随意拿捏、不用付出任何代价就能从他身上占到便宜的人,谁会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你?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这种傻问题了。
答案很简单:因为你看起来,最好欺负。
你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欢迎来占我便宜”的信号。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人性的恶,也总是优先选择最软的那个柿子去捏。
那到底该怎么办?
是不是就要像A担心的那样,变成一个自私、冷漠的“坏人”?
当然不是。
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变坏”,而在于“开窍”。
你要从“感性地待人接物”,升级到“理性地洞察人性,智慧地与人博弈”。
我给了A几个建议。
第一,立刻建立你的“边界感”。
什么叫边界?
就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境线。
国境线之内,是我的领土,我说了算,神圣不可侵犯。
国境线之外,是你的世界,我尊重你,但不干涉。
你要把你的人生,也画上这条线。
哪些是可以分享的,哪些是绝对不能触碰的。
哪些人可以进入你的核心圈,哪些人只能待在外围。
你要明确地,毫不含糊地,向全世界声明你的规则。
比如,关于“钱”。
从今往后,亲兄弟,明算账。
救急不救穷。
但凡涉及金钱往来,无论对方是谁,关系多好,白纸黑字,借条、利息、还款日期,一个都不能少。
对方如果因此觉得“你太计较”、“伤感情”。
那正好。
这种只想占你便宜、连基本规则都不愿遵守的人,你正好可以借此机会,把他清理出你的人生。
这不是无情,这是在用最小的成本,完成最高效的“朋友筛选”。
第二,学会把你的“好”,变得“昂贵”。
不要再做那个免费的“中央空调”了。
你的善良,是你最宝贵的资源,它不能被随意挥霍,它必须被精准地,有策略地,用在对的人身上。
你要学会“延迟满足”对方的需求。
别人找你帮忙,不要立刻满口答应。
先让子弹飞一会儿。
想一想:
他这个忙,是合理的吗?
我帮他,需要付出多大的成本?
他过去,是否也曾在我需要时,对我伸出过援手?
帮完之后,他是会感恩,还是会觉得理所当然?
想清楚这些问题,再决定帮不帮,帮到什么程度。
你要让对方明确地感知到:
你的帮助,不是免费的午餐。
它是一种“有价值的资源”,是一种“需要被珍惜的特权”。
只有这样,你的好,才不会被廉价地对待。
第三,理解关系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和“博弈”。
这听起来很冷酷,但这是真相。
健康的长期关系,无论是友情、爱情还是合作关系,其底层都必须是“价值对等”。
你必须持续地为你所在的这段关系,提供独特的价值。
这种价值,可以是情绪价值(跟你在一起很开心),可以是利益价值(跟你合作能赚钱),可以是信息价值(你能给我带来新知)。
如果你在这段关系里,只是一味地索取,或者只是一味地付出,那么这段关系,迟早会失衡、崩塌。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天天琢le mo着如何对别人“更好”。
而是要把90%的精力,都收回来,投资在自己身上。
去提升你的能力,去赚钱,去读书,去健身。
当你自己变得越来越有价值的时候,你根本不需要刻意去讨好谁。
优质的人脉、健康的圈子、对等的伙伴,会自然而然地被你吸引过来。
到那个时候,你才有真正的能力和底气,去“选择”你的善良。
你的善良,不再是讨好和畏缩,而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恩赐”和“选择”。
这,才是真正的强大。
跟A聊完,已经是深夜了。
她沉默了很久,然后发来一句话:
少康,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我过去三十年,都活反了。
我笑了笑。
不晚。
人生最大的幸运,不是从未犯错,而是在某个时刻,终于有机会,亲手打碎那个包裹着自己的、错误的“认知外壳”。
这个过程,会很痛。
就像骨折后的重新接骨。
但只有经历了这种“认知重塑”的剧痛,你才能真正地站立起来,长出更强壮的骨骼。
其实,今天跟A聊的这些,关于趋利避害、人性账户、边界感、博弈思维……都只是冰山一角。
人性,是这个世界上最复杂,也最值得我们花一生去研究的课题。
你今天在亲密关系里踩的坑,明天可能就会在职场里再踩一遍。你在朋友那里吃的亏,换个场景,可能就在合作伙伴那里再吃一次。
因为底层的“人性剧本”,是高度相似的。
你不把这个剧本的源代码看透,你就会在不同的场景里,被同一个bug,反复折磨。
这也是我为什么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把自己对人性的洞察,对商业、历史、心理学等不同领域规律的思考,打磨成了一套可以被普通人理解和掌握的工具箱——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在评论区订阅。
这本书里,没有一句正确的废话,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
它是我从无数真实的案例、踩过的坑、读过的书里,提炼出的50个顶级思维模型。
比如,今天我们谈到的很多内容,其实都能在里面的几个模型中找到更深刻的阐释:
像【囚徒困境模型】,它会告诉你,为什么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背叛往往会成为“最优选择”;
像【信息不对称模型】,它会揭示,为什么你表弟能那么轻易地在亲戚圈里“颠倒黑白”,因为他掌握了你所不掌握的“信息优势”和“主场优势”;
像【信号理论模型】,它会教你,如何通过一些“昂贵的行动”(比如打借条),来筛选出真正值得信任的人;
还有【控制二分法】,这个古老的斯多葛派智慧,能帮你把99%的精神内耗都砍掉,让你学会把能量聚焦在你能掌控的事情上,而不是为他人的行为而痛苦。
我写这本书的初衷,不是为了让你成为一个精于算计的“人精”。
而是想递给你一双“透视眼镜”和一张“人性地图”。
让你在复杂的人世间行走时,能看清脚下的路,能识别前方的坑,能绕开不必要的伤害。
从而,保护好你内心那份最宝贵的善良与天真。
让你的善良,带上牙齿,长出盔甲。
让你的付出,掷地有声,值得被珍惜。
这套《格物之道》,更像是一次对你“思维操作系统”的底层重装。它不能保证你一夜暴富,但它能让你在人生的每一个关键路口,都做出更明智、更接近本质的决策。这比任何技巧都重要。
真正的成长,是从“看清人性”开始的。
看清人性的幽暗,不是为了让你也变得幽暗。
恰恰相反,是为了让你在理解了所有规则之后,依然能选择做一个“温暖”而“清醒”的人。
你知道人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所以你会提前用“规则”和“契约”来堵住他滑向深渊的口子,而不是事后去考验他。
你知道人性有欺软怕硬的劣根,所以你会亮出自己的“牙齿”和“底线”,让他知道你不好惹,从而赢得尊重。
你知道人性有忘恩负负义的可能,所以你懂得用“有来有往”的节奏,来维护关系的“动态平衡”,而不是用一次性的“过度施恩”来绑架彼此。
这,才是一种“慈悲的清醒”。
我始终认为,最高级的善良,是“洞察人性后的选择”。
是我看透了你所有的不堪、自私与算计,但我依然选择,在我的规则之内,给你一次机会。
这种善良,才有力量。
这种善良,才配得上你滚烫的人生。
愿你,早日拥有这种带有利刃的铠甲,和选择宽恕的慈悲。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部分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