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抑郁的人不想说话?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昨天深夜,后台收到一条很长的留言,来自一个叫小雅的姑娘。

她说,少康,我感觉自己快要死了。

不是身体上的,是精神上的。

我抑郁了快一年,最近越来越严重。最让我痛苦的,不是情绪低落,不是失眠,而是我不想说话了。一个字都不想说。

家人围着我,老公小心翼翼地问我想吃什么,我摇摇头。

妈妈哭着问我到底哪里不舒服,我说不出来。

朋友发来几十条语音关心我,我连点开的力气都没有。

他们都觉得我变了,变得冷漠、孤僻,像一块捂不热的石头。

可天知道,我内心在嘶吼,在求救,但我就是发不出声音。我的喉咙像是被水泥堵住了,我的舌头重达千斤。

开口说话,对我来说,比跑一场马拉松还要累。

为什么会这样?我是不是成了一个怪物?

看着小雅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被无形的力量扼住喉咙的窒息感。

这不是孤例。

在我接触的成千上万的案例里,“失语”,是抑郁到了一定程度后,一个非常普遍、却极少被外界理解的症状。

很多人想不通,说话不是本能吗?有什么难的?

你心情不好,说出来大家帮你分析分析,开导开导,不就好了吗?

你把自己关起来,不和任何人交流,不是钻牛角尖吗?

这种“何不食肉糜”式的关心,对一个抑郁的人来说,是二次伤害。

今天,我想借着小雅的问题,和你聊聊这个话题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抑郁的人,不想说话?

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心理学层面,会得到几个标准答案:

精力耗竭:抑郁症首先是一种生理性的疾病,它会耗尽你大脑中一种叫做“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比如血清素、多巴胺。

这些东西,就是你“精神能量”的来源。

一个抑郁的人,他的精神电量常年处于1%的红色警戒状态。

而“说话”,尤其是有逻辑、有情绪的交流,是一件耗电量极大的事情。

你让一个电量1%的手机去玩大型游戏,它只会瞬间关机。

认知扭曲:抑郁会给你戴上一副“灰色眼镜”。

你看到的自己,是“没有价值的、累赘的”;你看到的世界,是“充满恶意的、无法理解的”。

在这种认知滤镜下,说话的动机就消失了。

说什么呢?说我有多失败?别人会嘲笑我。

说我有多痛苦?没人能真正理解,只会觉得我矫情。说出来也改变不了任何事,反而会给别人添麻烦。

病耻感:我们的社会,对精神疾病的污名化还很严重。

很多人觉得抑郁就是“想不开”、“抗压能力差”。

当事人内心也充满了羞耻感和负罪感。

他会拼命伪装成一个正常人,而“诉说痛苦”,就等于亲手撕下了自己“正常”的面具,将那个“有病”的自己暴露在阳光下。

这种恐惧,足以让他三缄其口。

这些解释都对,但都只是表象。

它们解释了“现象”,但没有触及“本质”。

要想真正看懂抑郁的沉默,我们要把维度再往上提一提,从“能量”和“系统”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件事。

我给你打三个比方,你或许就彻底明白了。

第一个比方:一个国家的“战时管制”

想象一下,一个国家正在遭遇极其严重的外敌入侵,而且内部资源极度匮e乏,比如粮食、石油、电力都濒临枯竭。

这个国家的最高指挥部,会怎么做?

它会立刻启动“战时管制”状态。

第一,切断所有非必要的能源供应。城市里的景观灯、商场的霓虹灯、娱乐场所的用电,全部掐断。所有能源,必须优先供给前线的军队和生产武器的兵工厂。

第二,实行严格的通讯管制。所有的广播、电视、报纸,只会播放最核心的战报和指令。禁止一切小道消息和民间议论,以防动摇军心,浪费宝贵的通讯信道。

第三,收缩防线,封锁边境。放弃那些不重要的外围城镇,把所有兵力都收缩到核心的战略要塞里。同时关闭国门,不与外界进行任何不必要的交流。

这三条,你对照一下抑郁的人。

一模一样。

一个深度抑郁的人,他的“内在国家”,就正处于这样一场惨烈的战争中。

他的敌人,是内心那些排山倒海的负面情绪和混乱念头。

他的资源,是每日微薄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精神能量。

所以,他的“潜意识指挥部”,为了保证最核心的生命系统(比如呼吸、心跳、最低限度的生理活动)还能运转,会自动启动“战时管制”。

“不想说话”,就是战时管制的第一条:切断所有非必要的能源供应。

我们普通人觉得“说话”不费劲,是因为我们的“精神发电厂”24小时足额供电,这点“民用电”的开销不值一提。

但对于一个内在资源濒临枯竭的人来说,每一次开口,每一次组织语言,每一次调动表情,每一次回应对方的期待,都相当于在用前线的军粮,去点一盏华而不实的景观灯。

他的整个系统,都在发出最高级别的警报:能源泄露!能源泄露!请立刻关闭所有不必要的端口!

所以,他不是“不想”说,而是他的系统“不允许”他说。

这是一种深层的、来自生命本能的自我保护。

就像你让一个快饿死的人,把最后一口干粮分给别人一样,这不现实,也反人性。

第二个比方:一台“系统崩溃”的电脑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你的电脑,因为同时打开了太多软件,或者中了病毒,CPU占用率达到了100%。

这时候,电脑会怎么样?

风扇狂转,机身发烫,鼠标指针变成一个不停转圈的菊花。

你点击任何一个图标,都没反应。你想打字,输入的文字要过很久才一个一个地蹦出来。

你想关机,它都可能死给你看。

整个系统,悬停在崩溃的边缘。它所有的算力,都被后台那些看不见的、混乱的进程给吃掉了。

一个抑郁的人,他的大脑,就是一台CPU跑到100%的电脑。

那些后台的“病毒进程”是什么?

是反复的、强迫性的自我攻击。

“我为什么这么没用?”

“当初如果……就好了。”

“所有人都讨厌我。”

“我的人生完蛋了。”

这些念头,在我们看来,可能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杂念。

但在他的大脑里,这些念头被放大了一万倍,像无数个高耗能的程序,在后台疯狂运转,抢夺着所有的系统资源。

这时候,你走过去,跟这台电脑说:“喂,你能不能别死机了?你帮我处理一个Word文档呗?”

这个“处理Word文档”的指令,就是我们要求他“说话”。

“说话”,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

它需要:

接收:听懂你说了什么。

理解:明白你话里的意思和情绪。

检索:从混乱的思绪里,找到能回应你的内容。

编码:把这些抽象的思绪,转化成符合语法和逻辑的语言。

输出:调动声带、口腔的肌肉,把这些语言说出来。

这五个步骤,每一步都需要巨大的“CPU算力”。

而他所有的算力,都已经被后台的“病毒”吃干抹净了。

所以,当你问他:“你今天感觉怎么样?”

他的大脑后台,可能正在经历一场海啸:

“我感觉怎么样?我感觉糟透了!我想死!但我能这么说吗?不能!说了会吓到你,会让你担心,会显得我很没用。那我应该说什么?我说‘还行’?可我根本就不行,这是撒谎。我说‘不太好’?你肯定会追问,‘怎么不好了?’,那我怎么解释?我解释不清楚,我的感受像一团乱麻,我找不到线头,我……”

你看,一个简单的问题,在他的“电脑”里,触发了一场“系统运算风暴”。

最终的结果,就是系统过载,死机。

外在表现,就是沉默。

他不是不想回应你,是他那台“电脑”,已经卡到连打字都打不出来了。

他只能用摇头、点头,这种最基础的、不需要“CPU”深度参与的“硬件指令”,来给你一个最简单的反馈。

第三个比方:一个“关闭”的生态系统

前几年,我迷上了做生态瓶。

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瓶里,放上水、沙子、水草、几条小鱼、几只小虾。

只要初始的生态配比是合适的,这个瓶子就可以完全密封起来,依靠阳光,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微型生态系统。

水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供给鱼虾呼吸。鱼虾的排泄物,分解成养料,被水草吸收。

这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但有一次,我手贱,往一个很稳定的生态瓶里,滴了几滴洗洁精。

灾难发生了。

水开始变浑浊,水草开始腐烂,小虾先死掉,然后是小鱼。

整个系统,从内部开始崩溃、腐烂、发臭。

这时候,如果我把瓶盖打开,想往里面加点干净的水,或者捞一些腐烂的水草出来,你猜会发生什么?

瓶子里的臭气会立刻涌出来,污染整个房间的空气。

而且,外面的空气、细菌进去后,可能会加剧这个系统的腐败。

对于这个正在崩溃的生态瓶来说,最“安全”的选择是什么?

就是“盖紧瓶盖”。

把自己彻底封闭起来,不与外界发生任何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一个抑郁的人,他的内心世界,就是一个正在经历崩溃和腐败的“生态瓶”。

曾经,他的内心也有阳光、水草、自在游弋的鱼虾。

但因为某些外部的“污染”(如创伤事件、长期压力),或者内部的“失衡”(如生理缺陷),这个系统崩溃了。

里面充满了“腐烂”的自我认知,“有毒”的情绪体验,“缺氧”的生命能量。

他很清楚,自己这个“瓶子”里,已经是一片恶臭和狼藉。

这时候,他为什么不想说话?

因为“说话”,就等于“打开瓶盖”。

一打开,他最害怕两件事:

第一,怕里面的“臭气”,熏到别人。

他觉得自己内在的这些痛苦、阴暗、绝望,是见不得人的,是会“污染”别人的。

他不想把自己的负能量传染给他在乎的家人和朋友。

他沉默,是一种他自认为的、最后的“善良”。

他是在用尽全身力气,盖紧这个正在腐烂发臭的瓶盖,不让里面的“毒气”泄露出去,伤害到他爱的人。

第二,怕外面的“细菌”,进来害了自己。

他的内心系统,此刻极度脆弱,已经丧失了任何“免疫力”。

外界的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无所谓的眼神,一句“善意”的建议,都可能像一颗石子,投入他那本已浑浊不堪的水中,激起千层浪。

“你想开点嘛!” —— 像一把刀,戳在他“我就是想不开,我真没用”的伤口上。

“你看人家XXX,比你惨多了,不也过得好好的?” —— 像一记重锤,砸在他“果然我就是最差劲的那个”的信念上。

“你就是太闲了,找点事做就好了。” —— 像一种羞辱,无视了他所有内在的挣扎和痛苦。

所以,他选择“盖紧瓶盖”,拒绝交流。

这同样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

他把自己封闭起来,隔绝一切外部的“刺激源”。

就像一只受伤的野兽,会独自躲进最隐秘的山洞,不发出任何声音,舔舐自己的伤口,等待时间的治愈,或者死亡。

沉默,就是他的“山洞”。

所以,你看懂了吗?

抑郁的沉默,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态度问题”,不是“冷漠”,不是“任性”,更不是“想不开”。

它是一种:

被动选择的“节能模式”。

算力耗尽的“系统死机”。

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态隔离”。

它是生命在遭遇巨大危机时,退守到最后防线的必然结果。

讲到这里,我想,那些曾经被抑郁的亲人朋友“冷漠”对待过的人,或许能多一丝理解和释然。

而那些正在经历“失语”痛苦的人,比如小雅,我希望你能明白:

你不是怪物,你没有做错任何事。

你的沉默,不是你的错,而是你的身体和潜意识,在用一种最悲壮的方式保护你。

请允许它,接纳它。

不必为此感到愧疚。

那么,该怎么办?

面对一个沉默的抑郁者,我们该做什么?

如果你自己就是那个沉默的人,你又能为自己做什么?

答案的核心,不是逼他(或你自己)“开口说话”。

而是要理解沉默背后的根本原因——系统崩溃和能量枯竭。

所以,所有的努力,都应该围绕“重建系统、补充能量”来展开。

强迫他说话,就像你对着一台死机的电脑狂按回车键,除了让它死得更彻底,没有任何意义。

正确的做法是:关机,断电,清理病毒,重装系统。

具体怎么做?

对于陪伴者:

提供“不说”的权利:你能给出的最好支持,就是告诉他:“你什么都不用说,我懂。你不想说,我们就静静地待着。” 这种“允许沉默”的陪伴,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能量补给。它在传递一个信息:无论你怎么样,我都接纳你。

从“语言”转向“身体”:既然语言的通道堵塞了,就换个通道。一个拥抱,一次轻柔的抚摸,一杯温水,一顿他爱吃的饭菜。这些通过身体感官传递的关怀,不需要大脑进行复杂的“编码解码”,能绕过那台死机的“CPU”,直接把能量输送到他的核心系统里。

创造一个“低耗能”环境:减少不必要的社交,避免和他讨论复杂或有争议的话题,把家里的环境弄得干净、整洁、安静。为他守护好那个疗伤的“山洞”,而不是扛着手电筒,硬要闯进去“探险”。

对于自救者:

放弃“必须说话”的执念:不要再因为自己的沉默而自责。告诉自己,我正在经历一场“内在战争”,我现在需要“战时管制”。我沉默,是为了活下去。这没什么可耻的。

把精力从“思考”转向“感知”:不要再去想“我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这些会让你大脑死机的问题。把注意力从头脑,转移到身体和五官上。去感受阳光照在皮肤上的温度,去听一首纯音乐,去闻一闻花香,去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身体活动,比如散步、慢跑、做家务。这些都是在给你的系统“充电”,而不是“耗电”。

寻找“非语言”的表达出口:如果内在的痛苦实在需要一个出口,但又说不出来,那就试试别的。写下来,哪怕是胡言乱语;画下来,哪怕是鬼画符;或者去KTV开个包间,不开灯,不开原唱,对着屏幕嘶吼。这些都是在“排毒”,而且耗能比“说话”低得多。

这是一个漫长的、需要极大耐心的过程。

是在废墟之上,一砖一瓦地重建一座城市。

是在一片腐败的池塘里,重新培养水草,净化水质。

这个过程,急不得,更逼不得。

我们能做的,只有尊重生命自我修复的规律,给予它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我写这些,并不是说心理咨询和药物治疗不重要。它们非常重要,是重建系统的重要工具。

但它们都需要一个前提,就是我们首先要“看懂”疾病的真相。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事情本身有多糟,而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认知”出了问题。

我们用一套“正常”的逻辑,去要求一个“非正常”状态下的人,这本身就是一种错位。

而这种错位的认知,会产生大量的内耗、自责、误解和伤害。

我一直致力于做的,就是提供给你一套更底层的思维模型,让你能“看懂”你人生中遇到的种种困境,无论是亲密关系、亲子教育,还是职场发展、个人成长,当然,也包括抑郁。

当你能看懂一件事的底层逻辑、它的系统是如何运转的,你就不会再被表面的问题所迷惑,不会再用错误的方式去使力。

你内心的焦虑和恐惧,会因此而消解大半。

因为你知道了它的“来路”和“去路”,你知道了自己该在何处用力。

这种“看懂”的能力,就是智慧。

在我写的《格物之道》这本电子书里,我用了50个这样的顶级思维模型,来帮你重新建立你看待世界、看待自己、看待问题的“底层操作系统”,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今天我们谈到的能量视角,就源自于其中的“熵增定律模型”,它告诉你为何一切系统若不主动维护,就必然走向混乱和无序。而我们提到的自我保护,则与“安全边际模型”息息相关,它教你如何为自己的人生构建缓冲地带。还有让你不再自责的“控制二分法模型”,帮你把能量聚焦于自己能改变的事情上。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书,不是给你一些立竿见影的技巧。

它是一本帮你重塑“道”的书,是给你一副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镜”。

当你戴上这副眼镜,你再去看待抑郁的沉默,你看到的,就不再是冷漠和顽固,而是一场悲壮的自救。

你的内心,会因此生出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你也就拥有了,治愈自己和疗愈他人的,最根本的力量。

最后,我想对小雅,以及所有正在沉默中挣扎的朋友说:

黑夜再漫长,也终将迎来黎明。

一棵树在冬天落尽了叶子,它不是死了。

它只是把所有的能量,都收回到了根部,去抵御漫长的寒冬,去为来年的春天,积蓄力量。

你的沉默,就是你的“冬天”。

允许自己,好好地过冬。

不必开花,不必结果。

安静地,在黑暗里,扎根。

等到春风来时,你自然会,吐露新芽。

我会在这里,陪着你。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474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