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认识小雅时,她正处在一种“被耗干”的状态。
不是身体上的累,是那种精神上的,被人反复碾压后的疲沓。
她是一家互联网公司的普通职员,名校毕业,工作勤勤恳恳,加班比谁都狠,但就是不被看见。
项目汇报,她准备了三天三夜的PPT,结果领导当着所有人的面,轻飘飘地来一句:“小雅你这个,想法很好,但还是太学生气了,让小芸来主导吧。”
那个小芸,比她晚来一年,但特别会来事儿,每天在领导面前“王总威武”、“李总高见”,哄得大家都很开心。
小雅不屑于此,她觉得,靠真本事吃饭,天经地义。
结果,真本事没让她吃上饭,反而让她成了团队里的“隐形人”。
最让她崩溃的,是一次家庭聚会。
她那个在金融圈工作的表姐,当着所有亲戚的面,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对小雅妈说:“阿姨,小雅这工作不行啊,累死累活的,一个月还不如我一天的零花钱。女孩子嘛,还是得找个好平台,或者嫁个好人家。”
一桌子人,目光全聚焦在小雅身上。
那种目光,不是关心,是怜悯,是审视,甚至带着一丝“幸好我不是她”的庆幸。
小雅说,那一刻,她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她给我发了很长很长的文字,结尾是:“少康老师,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劲?我努力了这么多年,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活成了一个笑话?”
我能感受到屏幕那头,一个年轻的灵魂,正在被一种无形的力,挤压得快要窒息。
大家都有过这种时刻吧?
你明明很努力,却总被无视。
你坚守原则,却被认为情商低。
你满怀期待地展示成果,换来的却是轻描淡写的否定。
那种感觉,就像你用尽全力挥出一拳,却打在了棉花上,所有的力道都被化解,只剩下自己的虚脱和憋屈。
然后你会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是不是自己选错了路?
这种精神内耗,比任何996都更磨人。它会一点点抽干你的元气,让你从一个眼神发光的人,变成一个眼神黯淡的人。
我对小雅说,你差劲的不是能力,而是“布局”。
这个世界,从来不是一个“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童话乐园。
它更像一个能量场。
有的人,像恒星,自带光芒,周围的人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想靠近他,沾染他的光和热。
有的人,像行星,需要借助恒星的光才能被看见。
还有的人,像陨石,在宇宙中漂浮,偶尔划过天际,留下一道微弱的光,很快就被人遗忘。
你被人瞧不起,本质上,是你在别人眼中,能量太弱了,价值太低了。
你是一颗黯淡的、可有可无的陨石。
所以,别人可以随意评价你,定义你,甚至无视你。
因为你的“喜怒哀乐”,无足轻重。
要改变这个局面,靠的不是加倍努力,不是去跟人争辩“我其实很优秀”,更不是去学那些油滑的“情商课”。
这些都是“术”的层面,是战术上的勤奋。
而你需要的是“局”的层面的改变,是战略上的崛起。
你要做的,不是让一颗陨石发出更亮的光。
而是,把自己从一颗陨石,修炼成一颗恒星。
这个过程,不需要十年八年,高手布局,两个月就够了。
我给了小雅一个为期两个月的“潜龙计划”。
这个计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月,叫“潜龙勿用”。
这四个字,出自《易经》乾卦的第一爻。
意思是,龙潜于深渊,暂时不要施展你的才能。
这一个月,你要做的,不是向外证明什么,而是向内积蓄能量。
具体三件事。
第一件事:建立“能量结界”。
从今天起,停止向任何人解释你自己。
领导说你学生气,别反驳,别解释,点头,微笑,说:“好的,收到,我再琢磨琢磨。”
亲戚说你工作不行,别争辩,别诉苦,微笑,说:“嗯,表姐说得对,我还有很多要学习的。”
同事甩锅给你,别愤怒,别抱怨,平静地把事情做好,然后,没有然后了。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怂吗?这不是任人宰割吗?
不。
这叫“切断能量消耗”。
你想象一下,你的精神能量,就像手机的电量。
每一次争辩,每一次解释,每一次情绪波动,都是在打开一个耗电的APP。
你跟领导争,耗电20%。
你跟亲戚辩,耗电30%。
你跟同事气,耗电15%。
一天下来,你什么正事没干,电量已经耗尽,只剩下疲惫和内耗。
而一个被人瞧不起的人,他的能量本来就弱,最忌讳的就是把本已不多的能量,浪费在这些毫无意义的对外“响应”上。
所以,第一个月,你要做的,就是把手机调成“飞行模式”。
外界的一切信号,你都“假装”收不到。
别人对你的赞美,不喜。
别人对你的诋毁,不怒。
别人对你的误解,不辩。
你的世界,只有一件事:给自己充电。
这个过程,本质上是在训练你的“心力”。
当你的内心,不再因为外界的评价而轻易波动时,你就拥有了最基本的“定力”。
这份定力,就是你未来所有力量的根基。
就像建房子,这是在给你打地基。地基不牢,起再高的楼,也终将坍塌。
小雅一开始非常不适应。
她说,被人误解了,真的很难受,总想说点什么。
我说,你想说的,无非是想证明“我不是那样的”。
但你越想证明,在强者眼里,就越是“弱者的哀嚎”。
你见过狮子需要向绵羊解释自己的实力吗?
你见过大海需要向溪流证明自己的浩瀚吗?
真正的力量,从不喧哗。
当你停止解释,你就拿回了定义自己的主动权。
第二件事:锁定“价值之锚”。
在“飞行模式”下,你的精神能量不再外泄,你会多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用这些时间和精力,去做第二件事:找到并打磨你的“价值之含”。
什么意思?
你之所以被轻视,是因为你的“可替代性”太强了。
你做的这些工作,换个毕业生,培训一下,也能做。
你就像超市货架上的一瓶普通矿泉水,旁边有成千上万瓶一模一样的,卖你还是卖他,没区别。
你要做的,就是把自己从一瓶普通矿泉水,变成一瓶有特定功效的“功能饮料”。
比如,专门提神的,专门补充电解质的。
我让小雅分析她所有的工作内容和个人兴趣。
PPT做得好?文笔好?数据分析能力强?沟通协调能力强?
把所有的技能点都列出来。
然后,选一个。
只选一个。
这个点,必须符合三个标准:
你相对擅长,不讨厌。
这个能力在你的公司或行业里,是稀缺的,或者说是被高度重视的。
通过短期高强度的投入,能看到明显效果的。
小雅盘了一圈,发现她对数据分析还挺有感觉的,而且他们公司正准备做精细化运营,数据分析能力是个刚需。
好,就它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小雅所有8小时之外的时间,只有一个目标:成为公司里“最懂数据分析的那个人”。
她把市面上所有关于数据分析的课程,从入门到高阶,全买了。
每天下班后,别人刷剧、逛街,她在房间里,关上门,戴上耳机,看视频,做练习,研究案例。
她把公司过去三年的销售数据,全部导出来,自己建模型,反复分析,做各种图表,模拟各种业务场景。
这个过程,非常枯燥,非常孤独。
就像一个人在黑暗的隧道里挖煤,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看到光。
但是,因为她建立了“能量结界”,她内心的消耗非常小。
她不再去想“领导今天又批评我了”、“同事又给我穿小鞋了”。
她的世界,只有数据,只有模型,只有那个闪闪发光的“价值之锚”。
我告诉她,这叫“单点极致”。
普通人为什么平庸?
因为他们的努力是“撒胡椒面”,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不精。
一个样样通,样样松的人,他的价值就是被平均的,就是可替代的。
而高手,都是“单点极致”。
他在一个极小的切口,投入了超过常人10倍的精力,挖到地下100米深。
于是,他挖到了石油。
而那些在地面上挖了100个1米浅坑的人,只挖到了泥土。
你不需要成为一个全才。
你只需要在一个点上,成为一个无人可以替代的“专家”。
这个点,就是你的“价值之锚”。
它会像船锚一样,把你牢牢地定在价值的深海里,任凭海面风浪再大,也无法撼动你。
第三件事:优化“信息食谱”。
建立了结界,锁定了价值锚,最后一步,是净化你的信息输入源。
我让小雅退掉了手机里几乎所有的娱乐APP,取关了那些只会贩卖焦虑和八卦的博主。
她的信息来源,被严格限制在几个固定的渠道:
行业内的顶尖报告和分析。
数据分析领域的专业论坛和博客。
几位真正有洞见的思想者的专栏。
我跟她说,你每天看什么,听什么,决定了你是什么。
你每天刷娱乐八卦、家长里短,你的思维就会变得琐碎、情绪化。
你每天看勾心斗角、婆媳剧,你的世界观就会变得狭隘、狗血。
你的大脑,就像你的胃。
你给它吃垃圾食品,它就会变得迟钝、臃肿。
你给它吃健康、高蛋白的食物,它就会变得敏锐、强大。
“能量结界”是节流,“价值之锚”是开源,“信息食谱”则是保证你输入的“燃料”是最高品质的。
这三件事,构成“潜龙勿用”的全部。
不向外求,只向内修。
不争一日之短长,只争万世之基业。
这个过程,外人看来,你可能更“闷”了,更“不合群”了。
无所谓。
龙在深渊,潜藏的不是身体,是“势”。
一个月后,小雅给我发消息。
她说,很神奇,这个月,是她工作以来最平静的一个月。
虽然领导和同事对她的态度还是老样子,但她已经不怎么在意了。
每次他们说一些刺耳的话,她心里想的都是:“嗯,又省了半小时的口舌,可以多看一节数据课了。”
她的内心,像是穿上了一层铠甲。
更重要的是,她第一次,在工作中找到了“确定感”。
她把公司的销售数据做了个简单的同期、环比分析模型,发现了一个之前没人注意到的淡季销售规律。
虽然只是个小发现,但她兴奋地一晚上没睡。
那种凭借自己的专业,从一堆乱麻中找到线头,并理出头绪的快感,是任何外界的赞美都无法比拟的。
她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价值’是什么了。”
我跟她说,很好,第一阶段结束。
你的“龙气”已足,接下来,是第二个月的计划。
第二个月,叫“见龙在田”。
乾卦第二爻。意思是,龙出现在了田野上,利于大人物的出现。
如果说第一个月是“闭关修炼”,那么第二个月,就是“精准出关”。
不是王者归来,天下皆知。
而是,悄悄地,让你的价值,被“需要的人”看见。
同样是三件事。
第一件事:创造“价值事件”。
你已经有了一点“屠龙之技”,现在,不能再藏着了。
但也不能逢人就说“我学会了屠龙”。
你要做的,是找到一个“小怪”,把它“顺手”屠了。
我让小雅,把她那个关于淡季销售规律的小发现,做成一个只有一页纸的分析报告。
报告里,没有形容词,没有“我认为”,只有数据,图表,和基于数据得出的两个初步结论。
然后,在一个非正式的场合,比如午饭后,或者茶水间,“恰好”碰到她的直属领导。
不是大老板,就是那个经常说她“学生气”的主管。
然后,把这张纸递过去,用一种请教的口气说:“X哥,我最近在看数据,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您经验比我丰富,帮我看看,是不是我想多了?”
注意这个姿态。
不是“领导,我有一个重大发现!”——这是邀功,会引发警惕。
也不是“领导,这是我的工作成果!”——这是汇报,太正式。
而是,“我有个不成熟的小想法,想请您指点一下。”
这叫“低姿态呈现高价值”。
你把发现的功劳,分了一半给对方,满足了他的“好为人师”的心理。
他看了,如果觉得有价值,他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这是“在他的启发下”,你才发现的。
他不仅不会打压你,还会把你的成果,当成他自己的成果,去向大老板汇报。
人性,就是如此。
小雅照做了。
她主管看完那张纸,愣了半天,然后说:“这个角度有点意思,你把详细数据再整理一下,下午开会时我们讨论下。”
那次会上,主管第一次,在所有人面前,点了小雅的名。
他说:“这个淡季销售的问题,之前我们都忽略了。小雅同学很用心,做了一些数据挖掘,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提醒。”
虽然只有一句,但小雅说,她感觉整个世界都不一样了。
以前,她是会议室里的背景板。
那一天,她成了一个“被提及”的人。
这就是“价值事件”。
一次成功的价值事件,比你一百次加班都有用。
它就像一颗石子,投入了平静的湖面,会荡开一圈圈涟漪。
第二件事:建立“价值链接”。
一次价值事件,只能让你的直属领导看到你。
但这还不够。
你要让更多“关键节点”上的人,知道你的价值。
我让小雅,把她的数据分析能力,“包装”成一个可以帮助别人的“小工具”。
比如,运营部的同事,想知道某个渠道的转化率,以前要找数据部门提需求,流程很长。
小雅就自己做了个简易的Excel模板,运营同事只要把基础数据填进去,就能自动生成几个核心指标的图表。
她没有大张旗鼓地推广。
只是在一次跨部门沟通时,看到运营部的同事在为报表发愁,就“顺便”说了一句:“我这有个小工具,不知道能不能帮上忙,你可以试试。”
那个同事如获至宝。
很快,整个运营部都知道了,产品部有个叫小雅的姑娘,做数据分析很厉害。
后来,市场部做活动,需要评估效果,也来找她。
战略部做竞品分析,需要拉取数据,也来找她。
小雅都来者不拒。
但她有个原则。
只帮那些,她认为“值得帮”的人。
什么是“值得帮”?
不是职位高的人,而是那些“业务能力强、人品好、有影响力”的同事。
你帮了他,他会记在心里,会在合适的场合,为你美言几句。
这叫“人情杠杆”。
你输出的是价值,收获的是“口碑”和“人脉”。
这些人脉,不是酒桌上换来的,而是价值交换中沉淀下来的。
这是最靠谱的人脉。
渐渐地,公司里形成了一个“传说”。
“那个产品部的小雅,数据玩得特溜。”
“有搞不定的数据问题,找小雅。”
你看,她的“标签”,在不知不觉中,被她自己,重新定义了。
从“有点闷”、“学生气”,变成了“数据专家”、“靠谱”。
第三件事:打造“价值场域”。
当你的价值,通过“价值事件”和“价值链接”,被越来越多的人认知后,最后一步,就是建立你自己的“场”。
什么叫“场”?
就是别人一提到某个领域,第一个就想到你。
这就是你的“价值场域”。
小雅做到了这一点。
两个月后,公司要成立一个“精细化运营”的专项小组,大老板亲自挂帅。
在决定组员名单时,好几个部门的负责人都提到了小雅。
“我们觉得小雅很合适,她对数据很敏感。”
大老板问:“小雅是谁?”
主管马上说:“就是上次发现淡季销售规律的那个女孩,很有想法。”
于是,小雅,这个一直被认为是“边缘人”的普通员工,破格进入了这个核心项目组。
进入项目组后,她的专业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施展。
她不再需要去“讨好”谁,也不再需要去“证明”什么。
她只要把她的数据分析做好,就会有无数人来主动链接她,配合她。
她成了项目的“数据枢纽”,成了那个“不可或缺”的人。
她的能量场,彻底变了。
她从一颗需要借助别人光芒的行星,变成了一颗可以自己发光、并且照亮别人的恒星。
半年后,小雅成了数据分析小组的负责人。
又过了半年,她那个在金融圈的表姐,托人找到她,想请她帮忙分析一下自己投资的几个消费品项目的市场数据。
在咖啡馆里,表姐看着侃侃而谈、眼神里满是光芒的小雅,由衷地说了一句:“小雅,你现在,真的不一样了。”
小雅说,那一刻,她没有报复的快感,也没有扬眉吐气的激动。
内心异常平静。
她知道,她已经不需要任何人的认可了。
当你在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当你在积蓄能量时,世界也在观察你。
你只管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当你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时,你根本不会在意,脚下的蚂蚁,是怎么议论你的。
因为,你们早已不在同一个维度。
小雅的故事,其实是很多人的缩影。
我们总以为,要靠八面玲珑的“情商”,才能在复杂的社会里游刃有余。
但其实,最高级的情商,是你的“价值”。
当你价值足够高的时候,你所有的“不合群”,都会被解读为“个性”;你所有的“原则”,都会被解读为“格局”。
这个世界,终究是公平的。
它会狠狠地惩罚那些,徒有虚名、没有价值的人。
也一定会悄悄地奖励那些,埋头种因、不问结果的人。
小雅的这个“潜龙计划”,其实是我在《格物之道》这本电子书里,提到的几个思维模型的组合应用。
比如,第一个月的“能量结界”,用的是“控制二分法模型”,清晰地划分出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你的精力和时间),什么是你不能控制的(别人的看法),然后把所有能量聚焦于你能控制的部分。
“价值之锚”,用的是“能力圈模型”和“单点极致”的策略,放弃无效的广度,追求极致的深度,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第二个月的“价值事件”,用的是“非对称作战模型”,用你的核心优势,去解决一个别人忽略的“小问题”,实现降维打击,一战成名。
“价值链接”,用的是“信号理论模型”和“非零和博弈”,通过持续输出价值,向外界传递“你很强”的信号,并建立共赢的合作关系。
我把过去十几年,观察上千个牛人崛起、以及我自己实践过的,关于人性、决策、财富、关系的底层规律,都提炼成了这50个简单、但极其强大的思维模型,取名《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们就像一把把“思想的手术刀”。
比如,“逆向思维模型”,能让你从终点出发,倒推出最短的成功路径,少走90%的弯路。
“第二序思维模型”,能让你比别人多想一步,看到决策背后隐藏的巨大机会和风险,成为一个真正的“棋手”。
“反脆弱模型”,能教你如何构建一个在打击和不确定性中,反而能变得更强大的个人系统,让你不再畏惧变化和危机。
这套《格物之道》,不是给你标准答案的“成功学”,它更像是一个“思维的兵器库”。
我把每一件兵器(思维模型)的用法、适用场景、以及可能遇到的坑,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
你学会了它们,就等于拥有了一双“X光眼”,能瞬间穿透生活和工作中各种复杂的表象,直抵问题的本质。
你不再会被情绪左右,不再会陷入迷茫和内耗。
你会变得清晰,笃定,充满力量。
因为你知道,你走的每一步,都踩在规律之上。
真正的强大,不是来自于你征服了多少人,而是来自于你彻底地理解并掌控了自己。
从被人瞧不起,到没人敢瞧不起,再到根本不在意别人是否瞧得起。
这是一条自我修炼的道路。
路,就在脚下。
出发吧。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