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出一个女孩做事超有脑子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朋友前几天在饭局上,突然问了我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他说,他最近面试了两个女孩,背景出奇地相似,都是名校毕业,简历金光闪闪,谈吐也都不错。

但他最后录用了一个看似更“普通”的,淘汰了那个看起来更“聪明”的。

我问他,怎么个“聪明”法,又怎么个“普通”法?

他说,那个被淘汰的女孩,反应极快,你问一,她能答三,知识储备很足,全程都在快速输出,像一台高性能的跑车,引擎轰鸣,速度感十足。

而录用的那个女孩,话不多,语速也不快。面试过程中,她甚至有好几次停顿,像是在思考,而不是急于给出标准答案。她回答问题,总会先问一两个前提,像是在确认靶心。整个过程,更像一艘在水下潜行的核潜艇,安静,但你知道它有精确的目标和强大的动力。

他说,直觉告诉他,后面这个女孩,做事会“超有脑子”。

这个说法很妙,“超有脑子”。

我们平时夸人,可能会说“聪明”、“智商高”、“有才华”。

但“有脑子”,这个词更接地气,也更深刻。

它说的不是你的计算能力有多快,记忆力有多好,而是一种处理事情的底层算法。

这些年,我见过太多履历光鲜、满腹经纶的人,一到具体做事,就乱成一团麻。

也见过一些看似平平无奇,学历背景都一般的人,却总能把事情办得滴水不漏,甚至超乎预期。

这中间的差距,就是“做事有没有脑子”。

这是一种比聪明本身,稀缺一百倍的能力。

它决定了一个人,究竟是环境的响应者,还是局面的创造者。

今天,我们就来聊透这件事。

怎么看出一个女孩做事超有脑子?

我总结了三个维度,或者说,是三种越来越高级的“算法”。

你看懂了,不仅能识人,更能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进化。

第一个算法:

她追求的,是“打井”,而不是“挑水”。

什么意思?

我给你讲个小故事。

我以前公司有两个实习生,小A和小B,都名校毕业,都很勤奋。

老板让她们整理一份行业报告的资料。

工作量很大,需要从上百份文档里,筛选、摘录、分类。

小A接到任务,二话不说,马上开干。

她就像个勤劳的“挑水工”,每天埋头苦干,一杯咖啡,一台电脑,从早到晚,不停地复制、粘贴、归类。

她每天的进度都看得见,工作日志写得满满当-当。

所有人都觉得,这姑娘真靠谱,真能干。

小B呢?

她第一天没怎么动。

她花了几乎一整天的时间,把那上百份文档的标题和摘要都看了一遍。

然后,她开始琢磨一件事:这些文档的格式和命名,有没有规律?我需要的信息,通常出现在文档的哪个部分?有没有可能,用一些关键词组合,进行批量筛选?

她甚至去请教了公司的程序员,学了几个简单的脚本命令。

第二天,当小A已经辛辛苦苦处理完十几份文档时,小B写了一个小小的自动化脚本,跑了一下。

结果,半小时内,电脑自动完成了80%的筛选和初步归类工作。

剩下的20%,是一些格式不规范的文档,她再手动处理。

最后,小B比小A提前三天,交上了一份质量更高的报告。

因为她有更多的时间,去“润色”,而不是仅仅“完成”。

你看,小A和小B,谁更勤奋?

表面看,是小A。

但谁做事更有脑子?

毫无疑问,是小B。

小A的行为模式,是“挑水”。

她的目标,是把眼前这桶水,从A点搬到B点。她关注的是“任务本身”,她所有的努力,都消耗在重复的、线性的劳动里。

今天挑一担,明天还得挑一-担,挑到什么时候算完呢?挑到任务结束。

这个任务结束了,下一个任务来了,她又得从头开始挑。

小B的行为模式,是“打井”。

她的目标,不是挑水,而是“以后再也不用这么辛苦地挑水”。

她关注的,是“解决问题的系统”。

她愿意先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建立一个能一劳永逸、或者说,能极大提升效率的“系统”或“工具”。

这口“井”打好了,以后再需要水,拧开水龙头就行了。

这是一个根本性的思维差异。

一个做事没脑子的人,往往是“任务驱动型”。

你给她一个任务,她就做一个任务。她衡量自己价值的方式,是“我今天做了多少事”。

所以她会把自己搞得很累,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一个做事有脑子的人,一定是“目标驱动型”。

她拿到一个任务,首先想的不是“怎么开始干”,而是“这个任务最终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以及,“有没有更聪明的方法,去达成这个目标?”

她衡量自己价值的方式,是“我解决了什么级别的问题”、“我建立了一个怎样的系统”。

所以,你会发现,有脑子的女孩,通常不会表现得特别忙乱。

她们看起来,甚至有点“懒”。

但她们的每一次出手,都打在七寸上。

她们讨厌重复劳动,并且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消灭重复。

比如,她发现每周都要做一次周报,格式都差不多。

她会花半天时间,做一个Excel模板,把所有能自动计算、能自动生成的公式都嵌进去。以后每周,她只需要填几个最关键的数据,报告一秒钟就出来了。

这就是“打井”。

她发现经常要回答客户的一些重复性问题。

她会把这些问题和标准答案,整理成一个FAQ文档,客户再问,直接把文档发过去。

这也是“打井”。

她们做的很多事,短期看,好像“多此一举”,甚至“浪费时间”。

但长期看,这些“井”,会为她节省出海量的时间和精力,让她可以去做更重要、更有创造性的事。

所以,你想判断一个女孩做事有没有脑子,第一个要观察的,就是看她对待重复性工作的态度。

是像小A一样,任劳任怨地“挑水”?

还是像小B一样,想方设法地“打井”?

前者,是体力劳动者。

后者,是资本建造者。

她们建造的,是“效率资本”。

第二个算法:

她想做的,是“路由器”,而不是“硬盘”。

这个比喻,是我一个做投资的朋友讲的。

他说,他判断一个创业者值不值得投,就看这个人,是把自己当“硬盘”用,还是当“路由器”用。

什么是“硬盘”?

容量大,能存储。

你问她什么,她都知道,像一本行走的百科全书。知识储备很丰富,执行力也很强。

但她的所有价值,都储存在她自己身上。

她是一个“单点”。

什么是“路由器”?

它本身可能不存储太多信息。

但它的核心价值,是“连接”。

它能链接无数的设备,让信息和能量,在不同的节点之间,高效地流动、交换、重组,从而创造出新的价值。

它是一个“枢纽”。

一个做事有脑子的女孩,天生就懂得把自己活成一个“路由器”。

我给你讲个真事。

我认识一个女孩,叫菲菲,在一家公关公司做活动策划。

有一次,公司接了个大单,要在一个月内,筹办一场千人级别的行业峰会。

时间紧,任务重,所有人都觉得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果换做一般人,会怎么做?

可能会立刻列出一个巨长的To-do list,然后像八爪鱼一样,一个人去对接所有事:

联系场地、邀请嘉宾、设计物料、招募志愿者、媒体宣传……

把自己变成一个超级“硬盘”,试图存储和处理所有信息。

结果呢?

大概率是把自己活活累死,但事情还是漏洞百出。

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是有上限的。

菲菲是怎么做的?

她拿到任务后,把自己关在会议室里两天。

她没急着去联系任何一个人。

她在画一张图。

一张“资源链接图”。

她思考的,不是“我需要做什么”,而是“谁能帮我做什么”。

她把整个项目,拆解成了几个大模块:嘉宾、场地、宣传、执行。

然后,她开始思考,每个模块,可以链接哪些“最优节点”?

嘉宾模块:她没有一个个去发邀请函。她找到行业里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协会,跟会长说,我们联合主办这场峰会,你来当主席,我们负责所有执行工作,你只需要用你的号召力,邀请到最大咖的几位嘉宾。会长欣然同意,因为这也能提升协会的影响力。

场地模块:她没有去询价那些昂贵的五星酒店。她找到一个新开业的商业综合体,跟对方的市场总监谈,峰会放在你们这里办,能给你们带来上千名高净值客流,我们只需要你免费提供场地和基础服务。对方一算账,这是笔划算的买卖,也同意了。

宣传模块:她没有花钱去买广告位。她联合了十几家行业内的垂直媒体,搞了一个“媒体联盟”,资源互换。峰会期间,所有媒体的logo都会出现在背板上,他们可以专访到想采访的任何嘉宾。媒体们很乐意,因为这也是他们的内容和流量。

你看懂了吗?

菲菲从头到尾,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干活的人”。

她把自己,当成了一个“路由器”。

她的核心工作,不是“执行”,而是“链接”和“赋能”。

她做的,是搭建一个“共赢”的场域,让所有参与方,都能在这个系统里,找到自己的利益点,然后主动地贡献出自己的优势资源。

她就像一个路由器,把原本互不相干的协会、商场、媒体,全都链接到了同一个网络里。

结果就是,她用极低的成本,调动了远超她个人能力的资源,办成了一场极其成功的峰会。

这就是“路由器式”的思维。

有这种思维的女孩,你看她平时,可能不是团队里技术最牛、业务最强的那个人。

但她一定是那个最能“成事”的人。

因为她懂得“借力”。

她知道,这个世界上,90%的问题,其实别人已经找到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她需要做的,不是重新发明轮子,而是找到那个拥有最好“轮子”的人,然后想办法把他链接过来。

她的人际交往,也不是简单的吃吃喝喝。

她的每一次社交,都是在有意识地编织自己的“资源网络”。

她会清晰地知道,A朋友擅长设计,B朋友懂法律,C朋友人脉广。

当她需要的时候,她能像一个高明的指挥家一样,把这些“乐手”组织起来,合奏出一曲华美的乐章。

这种能力,在初期可能不显山不水。

但越往后走,越是几何级的增长。

一个“硬盘式”的人,价值是线性的,天花板就是她自己。

一个“路由器式”的人,价值是网络状的,她的能量,取决于她能链接多少个高质量的节点。

这是人和人之间,最可怕的差距。

第三个算法:

她关注的,是“做成”,而不是“没错”。

这句话有点绕,我解释一下。

一个人做事的驱动力,从根源上,只有两种。

一种,是“痛苦驱动”。

我做这件事,是为了避免犯错,避免被批评,避免承担责任,避免糟糕的结果。

她的出发点,是为了“避害”。

另一种,是“快乐驱动”。

我做这件事,是因为我想把它做成,我想创造一个美好的结果,我想体验那种从无到有的成就感。

她的出发出,是为了“趋利”。

你猜,一个做事超有脑子的女孩,属于哪一种?

肯定是后者。

一个凡事都想着“千万别出错”的人,她的整个行为模式,都会是僵化的、防御性的。

她会严格遵守流程,不敢越雷池一步。

她会倾向于选择最安全、最保守的方案,哪怕那个方案效率最低。

她不敢尝试,不敢创新,因为任何新的东西,都意味着“失控”的风险。

这种人,也许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螺丝钉,但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开疆拓土的将军。

而一个真正有脑子的人,她的内心,有一种“成事之火”。

她有一种强烈的欲望,要把事情“做成”,而且是“漂亮地做成”。

这种欲望,会让她自动屏蔽掉很多噪音。

比如,别人的眼光、无谓的批评、对失败的恐惧。

她知道,想做成一件事,尤其是一件有挑战的事,犯错是必然的。

她不害怕犯错。

她甚至会主动地去“试错”。

因为她明白,每一次错误,都是一次反馈,都是一块帮助她修正路线、更接近目标的垫脚石。

她们身上,有一种“皮实”的气质。

什么叫“皮实”?

就是抗击打能力强,内心稳定,不玻璃心。

我之前带过一个团队,做一个新产品。

项目初期,我们走了很多弯路,用户不买账,老板也天天质疑。

团队里有两个女孩,表现截然相反。

一个女孩,每次开会汇报,都战战兢”兢。

她的PPT,80%的内容,都在解释“我们为什么没做好”、“我们遇到了什么困难”、“这不是我的责任”。

她想证明的,是“我没错”。

另一个女孩,每次汇报,都直奔主题。

“上周,我们尝试了A方案,数据是XXX,证明这条路走不通。我们分析了原因,是1、2、3。基于这个教训,我们这周的计划是B方案,我们预测数据会是YYY。”

你看,她的焦点,永远在“怎么把它做成”上面。

她把所有的问题和失败,都当成是“信息”,而不是对她个人能力的“评判”。

她不内耗。

她所有的能量,都用在“解决问题”上。

后来,项目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我顶着压力,把那个只想着“做成”的女孩,提拔成了项目负责人。

正是她那种“皮实”的、一往无前的劲头,最终带领团队,找到了破局点,把产品救了回来。

一个人的能量是有限的。

你把能量用在“证明自己没错”上,就没力气去“把事做成”了。

这是一个零和游戏。

而真正有脑子的女孩,早就看透了这一点。

她们的自尊,不建立在“永远正确”上。

她们的自尊,建立在“不断成长”和“最终成事”上。

所以她们不纠结,不拧巴,不浪费时间去自证。

她们的姿态,永远是向前的,是解决问题式的。

这种“成事”的算法,是一种极度稀缺的品质。

它是一个人能走多远,能成多大事的决定性因素。

好了,总结一下。

一个做事超有脑子的女孩,往往具备三种底层算法:

第一,打井思维:她关注的是建立系统,而不是完成任务,追求的是长期的高效率。

第二,路由器思维:她懂得链接和整合资源,撬动杠杆,实现网络化的价值创造。

第三,成事思维:她由“做成”的快乐驱动,而非“怕犯错”的恐惧驱动,皮实,且不内耗。

这三种算法,层层递进。

拥有第一种,你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执行者。

拥有第二种,你能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者。

拥有第三种,你才具备了成为一个领导者的潜质。

这三种思维,本质上,都不是什么“技巧”,而是“认知模型”。

它们决定了你如何看待世界,如何定义问题,如何调用资源。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用一套原始、低效的“认知模型”在做事,就像用算盘去处理大数据,再怎么努力,产出也是有限的。

而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恰恰是这些看不见、摸不着,却在底层支配着我们一切行为的思维模型。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我们今天讲的“打井思维”,对应的就是书里的“逆向思维”和“系统思维模型”。它教你凡事以终为始,去设计路径,而不是埋头走路。

“路由器思维”,则与“非对称作战”和“信号理论模型”息息相关。它教你如何发现并利用自己独特的结构性优势,去链接那些看似不可能的资源。

而“成事思维”,更是贯穿了“反脆弱模型”、“控制二分法”、“影响力圈模型”等多个心法的精髓。它是在教我们,如何在高不确定性的世界里,保持内心的定力,把所有的外部冲击,都转化为成长的能量。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

它们无法直接给你任何一个问题的标准答案。

但是,它们能帮你打开一扇又一扇认知的大门,让你看到问题的本质,看到事物之间隐藏的连接,看到更优的解题路径。

它们不是给你一条鱼,而是帮你重装一套“渔网编织机”的操作系统。

当你把这些模型,内化成你思考的本能,你就会发现,你做事的方式,会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你不再是一个被问题追着跑的“响应者”,而是一个能提前布局、创造最优解的“设计者”。

这,才是“有脑子”的真正含义。

也是一个人,能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因为,你最终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上什么样的生活,不取决于你有多努力,而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算法”,在驱动你的人生。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90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