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人从来不公开的人性铁律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老三的馆子倒了。

消息传来时,我正在院子里喂鱼。一把鱼食撒下去,满池锦鲤,红的、白的、金的,瞬间炸开,翻滚争抢。

像极了这红尘人间。

老三不叫老三,家里行二。但他喜欢别人这么叫,显得有故事,有江湖气。

他的馆子,我也喜欢。开在城南一条僻静巷子里,独门独院,灰墙黛瓦,门口一棵歪脖子老槐树,颇有几分“大隐隐于市”的味道。

馆子叫“不时不食”,听着就讲究。

老三更讲究。

他能把一道最普通的“青椒炒肉丝”,讲出二十四节气的流转,讲出猪的产地、辣椒的日照,甚至讲出那口炒菜的铁锅,是哪个山头的老匠人,抡了多少锤锻出来的。

他觉得自己在做艺术,在渡化食客们被工业调料麻痹的味蕾。

菜品,确实好。价格,也确实贵。

刚开业那阵,靠着一帮朋友捧场,生意火爆。我们这圈人,请客吃饭,都爱往他那儿领。有面子,显品味。

老三也忙得不亦乐焉,穿着定制的棉麻对襟衫,穿梭在席间,跟这个聊红酒,跟那个讲茶道。

他以为,这就是成功。

可朋友的捧场,终究是“人情流量”,不是“市场流量”。人情,是会被耗尽的。

热乎劲儿一过,馆子就冷清了下来。

偶尔有客人慕名而来,听完老三的“烹饪哲学课”,再看到账单上的数字,大多皱着眉,没了下文。

老三想不通。

他给我打电话,声音里满是委屈和愤怒。

他说,我用的都是最好的料,请的都是最好的师傅,我付出了这么多心血,他们为什么不认?这帮人,压根不懂吃,只配吃料理包!

我在电话这头,沉默了很久。

我能说什么呢?

说他错了吗?他没错。他对食材、对烹饪的执着,令人敬佩。

说食客错了吗?他们也没错。他们只是想在饥肠辘辘时,吃一顿安稳可口的饭,或者在商务宴请时,买一个体面高效的局。

都没有错。

那错在哪?

错在,老三一头扎进自己的世界里,用自己的“好”,去强行定义别人的“需求”。

他犯了天下大多数“老实人”、“实在人”、“有情怀的人”,都会犯的第一个致命错误。

他不懂人性。

高人从来不公开讲这些,因为太伤人,也太真实。讲出来,等于把温情脉脉的桌布一把扯掉,露出底下冷冰冰的硬木桌面。

但你必须懂。不懂,就会像老三一样,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输的。

第一条铁律:价值,由对方的“痛点”定义,不由你的“优点”定义。

老三总在强调他的菜多“好”。

用料好,工艺好,理念好。

这是他的“优点”。

但食客们真正的“痛点”是什么?

普通人来,痛点是“饿”,是想用合理的价格,吃一顿美味、管饱的饭。

请客的人来,痛点是“面子”,是想让客人觉得环境气派、菜品震撼、服务周到,最好还能显得自己品味不凡。

老三的“好”,对上了谁的痛点?

对普通人,他价格太高,性价比太低。一道青椒肉丝卖98,再有情怀,也顶不住胃里的抗议。

对请客的人,他那套“烹ri哲学”,太啰嗦,太慢。商务饭局,时间宝贵,大家要的是结果,不是过程。你讲半小时猪的来历,客户的合同早就飞了。

你的“好”,如果不能精准地戳中对方的“痛”,那么你的好,就一文不值。甚至,会成为一种负担。

就像一个男人,拼命搬砖赚钱,想给女友更好的生活。这是他认为的“好”。

但女友的“痛”,可能是缺乏陪伴,是生病时没人递上一杯热水。

他给的,不是她要的。

于是,他感动了自己,耗尽了自己,最后只换来一句“你根本不懂我”。

这世界就是这么残酷。

它不奖励你的“辛苦”,只奖励你的“精准”。

所有失败的商业、失败的感情、失败的沟通,根子上,都源于这种“价值的错配”。

你捧着一颗真心,说你看,我把心都掏给你了,多珍贵。

对方却绕着走,说,对不起,我胃不好,消化不了这么油腻的东西。

你气得吐血。但这就是人性。

第二条铁律:稀缺,是欲望的开关,而不是品质。

我认识一个做紫砂壶的老师傅。

手艺登峰造极,但他有个怪癖。

每个月,只做三把壶。多了,不做。给再多钱,也不做。

来求壶的人,踏破门槛。

有人说,老师傅,您这手艺,多做几把,让更多人能用上好壶,不是更好吗?还能多赚点钱。

老师傅笑笑,抽着旱烟,不说话。

后来我跟他混熟了,他才告诉我实话。

他说,小宇啊,你以为他们真是爱我的壶,爱到非它不可吗?

他说,不是的。他们爱的,是“求而不得”的感觉。

我这壶,如果摆在货架上,一百个随便挑,它就只是个喝茶的器物。但因为一个月只有三把,因为不是有钱就能买到,它就成了身份,成了圈子,成了炫耀的资本。

“我用的壶,是某某大师亲手做的,等了半年才拿到。”

这句话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壶本身。

老三的馆子,缺的就是这股“求而不得”的劲儿。

他太想把自己的好东西分享给世界了。

他开门迎客,恨不得把所有人都拉进来,告诉他们,我的菜有多牛。

他太“满”了,太“给”了。

人性就是这么贱。

唾手可得的,不会珍惜。轻易得到的爱,会变得廉价。随时能吃到的菜,会失去诱惑。

为什么有些姑娘,条件明明很好,对人也好,却总在感情里被轻视?

因为她太“满”了。

对方一个信息,她秒回。对方一次邀约,她随叫随到。她倾其所有,毫无保留。

她以为这是爱,但在对方眼里,这叫“没难度”。

人是狩猎动物。骨子里,享受的是追逐和征服的快感。

一个没有门槛的猎物,引不起任何兴趣。

高手都懂得制造“稀缺感”。

不是故作高深,不是欲擒故纵的套路。

而是一种“我有我的节奏,你只能适应我”的姿态。

公司里,那个最大牌的设计师,永远是最难约的。他的时间,要按小时计费。

饭局上,那个最重要的人物,永远是最后到场、最早离席的。

他们用“有限的供给”,锚定了自己“无限的价值”。

老三如果一开始就宣布,本店每天只待客十桌,需提前一周预定。

哪怕菜品、价格一模一样。

结局可能完全不同。

他卖的,就不再是菜,而是一种“稀缺的资格”。

记住,驱动人性的,不是拥有本身,而是“即将拥有”的期待,和“害怕失去”的恐惧。

第三条铁律:人记忆的不是平均值,而是峰值和终值。

有个词,叫“峰终定律”。

是说一段体验,我们能记住的,只有两个瞬间:感受最强烈的“峰值”,和体验结束时的“终值”。

过程中的好与不好,大部分都会被遗忘。

老三的馆子,也许99%的时间里,菜品精致,服务周到。

但只要有一次,一道菜上错了,或者服务员跟顾客吵了一架。

这个“负面峰值”,就会像一滴墨,滴进一碗清水里,瞬间污染掉所有的美好回忆。

顾客不会记得你前面九道菜有多惊艳,他只会记得那盘等了半小时才上的“糟心鱼”。

并且会把这个“糟心”的故事,告诉十个朋友。

这就是人性的“负面偏好”。

我们对坏事的记忆,远比好事要深刻、长久。

一次背叛,可以抵消一百次忠诚。一句恶言,可以覆盖一千句赞美。

在任何关系里,你辛辛苦苦存了很久的“情感积分”,对方一次糟糕的体验,就能让你瞬间清零,甚至“负债”。

我问过老三,有没有遇到过难缠的客人。

他说,有啊!有一次,一个客人说我们的东坡肉太肥了,非要退货。那肉是我们拿小火慢炖了六个小时的,入口即化,肥而不腻,是他自己不懂欣赏!我就没给他退,还跟他理论了半天。

我心里咯噔一下。

完了。

这就是那个“负-峰值”时刻。

那一刻,老三捍卫的,是自己的“专业”和“尊严”。

他失去的,却是一个顾客的“终值体验”,以及这个顾客背后一整个社交网络的口碑。

那个顾客回去后会怎么说?

他不会说,那家馆子别的菜都还行。

他只会说,别去那家破馆子!老板又牛又横,一道菜还死贵,说肥了还不给退!

你看,一个微小的“终值”坍塌,导致了全局的覆没。

高手做事,都极其在意“峰值”和“终值”的设计。

一场完美的活动,结束时一定要有一个惊喜彩蛋,让大家带着高潮的情绪离场。

一次重要的谈判,最后一定要主动让一小步,给对方一种“占了便宜”的感觉。

一段亲密关系,吵架后,无论谁对谁错,那个先去拥抱对方的人,就是在主动管理“终-值体验”。他不是在认怂,他是在拯救这段关系。

永远不要在体验的结尾,留下一个烂摊子。

因为人们只会带着最后的情绪,给你这个人,这件事,盖棺定论。

第四条铁律:人是“身份”的奴隶,不是“事实”的信徒。

老三的馆,还有一个致命问题。

他那个“不时不食”的招牌,他那个“烹饪哲学”的调性。

满足了谁的“身份认同”?

满足了他自己。

他想成为一个“遗世独立的匠人”、“不与俗同流的艺术家”。

但他的顾客呢?

来这种高档馆子消费的人,他们想成为什么?

他们想成为“有实力的大哥”、“有品位的精英”、“被尊重的重要人物”。

老三的馆子,给他们这种感觉了吗?

没有。

当一个大哥,带着客户和兄弟,来到一个需要他正襟危坐,听你讲半小时“道法自然”的地方。

他的感觉不是“被尊重”,而是“被说教”。

他的身份,不是“大哥”,而是“学生”。

这是对他身份感的冒犯。

他不会说你不好,但他再也不会来了。

因为这个地方,不能让他“扮演”他想成为的那个自己。

人做事的根本驱动力,不是趋利避害,而是“维护身份认同”。

我们会为了维护“我是个好人”的身份,去做一些吃亏的事。

我们会为了维护“我是个专家”的身份,去跟人争论不休。

我们会为了维护“我是个富人”的身份,去买一堆自己根本不需要的奢侈品。

你卖的任何产品,提供的任何服务,本质上,都是在为顾客提供一种“身份道具”。

星巴克卖的不是咖啡,是“都市白领”的身份道具。

特斯拉卖的不是电车,是“科技新贵”的身份道具。

老三的馆子,本可以成为“低调大佬的私家食堂”这个身份道具。

但他硬是把它做成了“文艺青年的哲学课堂”。

人群,就跑偏了。

所以,跟人打交道,你不要总去说服他的“理智”,那没用。

你要去理解他的“身份”。

他想成为谁?他害怕被看成谁?

你的话,你的事,你的产品,是帮助他巩固了身份,还是冒犯了他的身份?

想通了这一点,很多事情,豁然开朗。

你知道了该如何向上社交,如何向下管理,如何搞定客户,如何追求伴侣。

你不再去推销你的“事实”,而是去满足对方的“身份”。

一击即中。

……

老三的故事讲完了。

其实,这世上每天都有无数个“老三”。

在自己的行业里勤勤恳懇,在自己的世界里逻辑自洽,但就是被现实无情地碾压。

他们缺的不是能力,不是努力,不是情怀。

他们缺的,是几把能够解剖人性和社会真相的,锋利的手术刀。

他们被一些无形的、底层的规律支配着,却对此一无所知。

这些年,我走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成败兴衰。

我习惯把这些观察和思考,拆解成一个个更底层的“思维模型”。

比如,老三的“价值错配”,背后是“用户价值地图”模型。

他不懂“稀缺感”,背后是“信号理论”和“反脆弱”模型。

他栽在“峰终定律”上,背后是“行为经济学”里的认知偏差模型。

他冒犯了顾客的“身份”,背后是“部落效应”和“社会认同”模型。

把这些复杂的人性规律,抽象成一个一个可以被理解、被调用的工具,能让我们在面对混乱的世界时,多一分清醒,少一分迷茫。

我把这些年积累和验证过的,最重要的50个思维模型,整理成了一本电子书,叫《格物之道》 ,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教你“术”的书,告诉你100个成功方法。

它更像一本“心法”秘籍,试图帮你重装一套更底层的“思维操作系统”。

从如何清理你头脑中的思维垃圾(比如“奥卡姆剃刀”、“确认偏误”),到如何做出更高质量的人生决策(比如“第二序思维”、“决策矩阵”),再到如何看懂万物运转的规律(比如“系统思维”、“熵增定律”),以及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博弈(比如“概率思维”、“反脆弱”)。

它不能帮你一夜暴富,但也许能帮你少掉几个大坑。

它不能给你所有问题的答案,但也许能给你一把,找到答案的钥匙。

这套体系,首先是建给我自己用的,是我在人世间行走的地图和拐杖。如果它也能为你点一盏灯,那将是它额外的功德。

格物,致知。

向内探究自己,向外探究万物。

这可能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路的尽头,是真正的通透和自由。

高人,之所以成为高人,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什么秘密。

而是因为他们愿意对自己下狠手,去直面那些不那么美好,但却无比真实的人性铁律。

他们不公开说,是因为慈悲。怕伤了你的玻璃心。

但他们自己,每天都在用。

一遍,又一遍。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