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和一个饭局,碰到个朋友,叫他老A吧。
老A是圈子里公认的“读书人”,活着的“维基百科”。
你跟他聊什么,他都能接上。
聊历史,他能从罗马共和国的土地改革,一路讲到明朝的“一条鞭法”,人名、时间、地点,精准得像电脑程序。
聊商业,他能把瑞幸的财务模型、特斯拉的第一性原理,分析得头头是道,各种专业术语信手拈来。
聊心理学,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每个流派的观点他都烂熟于心。
饭桌上,他永远是焦点。我们抛出一个话题,就像给搜索引擎输入一个关键词,他总能立刻返回一堆高浓度的信息。
大家都很佩服他,觉得他学富五车,认知水平一定很高。
但私下里,我们都知道,老A过得并不好。
快35了,还在一家半死不活的公司里做着基层工作,薪水十年没怎么涨。
谈过几次恋爱,都因为他“太爱讲道理”“太较真”而告吹。他总能一眼看穿女友的小心思、小情绪,然后用心理学理论分析得明明白白,最后把天聊死,把人聊跑。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买书、看书。几万块钱的书堆满了两个房间,很多书的边角都磨损了,看得出是反复翻阅过的。
他总说,自己在通过读书,不断提升认知,不断精进。
那天散场后,他开车送我。路上,他又开始感慨,说感觉自己怀才不遇,懂得这么多,为什么现实生活却一团糟?
他问我:“你说,我是不是就是书读得还不够多?是不是还没找到那本真正能改变命运的书?”
车里一片沉默,只有路灯一根根向后退去,光影在他脸上明明灭滅。
我看着他,忽然想到一个画面:一个巨大的水库,只有一个进水口,却没有出水口。
日复一日,大量的水源源不断地涌进来,但水库里的水,却因为无法流动,逐渐变得浑浊、发臭,成了一潭死水。
老A的脑袋,就是这个水库。
他所谓的“读书”,其实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囤积”。
囤积知识,就像女人囤积口红、男人囤积球鞋一样,会给人带来一种虚假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看着满屋子的书,他会觉得“我很充实”“我很努力”。
跟别人聊天时,引经据典,滔滔不绝,他会觉得“我比你们懂得多”“我的认知水平很高”。
但这些,都是幻觉。
这种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学习”,我称之为“储存式阅读”。
它不能给你带来任何真正的改变,只会给你增加一种东西——“认知脂肪”。
就像身体的脂肪一样,“认知脂肪”不仅没用,反而会成为你的负担。
它会让你变得傲慢,看不起身边那些“不读书”的同事和朋友,觉得他们思想浅薄。
它会让你变得焦虑,因为你知道了太多“应该做”和“不能做”的道理,结果束手束脚,反而什么都不敢做了。
它会让你变得迟钝,因为你的大脑被太多无关的信息碎片填满,真正遇到问题时,你反而找不到那个最关键的知识点。
老A就是最典型的“认知脂肪过多”患者。
他的大脑里,储存了10000个G的知识文件,但他没有一个强大的“CPU”去处理这些文件,更没有一个明确的“指令”告诉CPU该处理哪个文件,去解决什么问题。
所以,他的知识,只是躺在硬盘里的数据,而不是能运行的程序。
这才是他痛苦的根源。
那真正的学习,或者说,能改变命运的读书,应该是什么样的?
我称之为,“构建式阅读”。
这两种阅读方式的根本区别,不在于“读了多少”,而在于你读书的“目的”。
“储存式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拥有”知识。
“构建式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我再打个比方。
一个顶级的厨师,会怎么逛菜市场?
他绝对不是看到什么好就买什么,然后一股脑塞进冰箱。如果是这样,他的冰箱再大,也很快会塞满各种过期、腐烂的食材。
他一定是先想好,今天要做什么菜?是“开水白菜”,还是“佛跳墙”?
确定了菜品这个“目标”,他才会去菜市场,精准地挑选需要的食材。
买回来的食材,他不会简单放在那里,而是立刻清洗、切割、烹饪、调味,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加工”,最后变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端上餐桌。
你看,“储存式阅读”就像那个乱买菜的蹩脚厨子,读书就是他逛菜市场的过程,他的满足感在于“我买到了很多好食材”。
而“构建式阅读”就像那个顶级大厨,读书只是他“配菜”的过程,他真正的功夫,在于后续的“加工”和“创造”。
知识,就是食材。
你的问题,就是你要做的那道菜。
而你的大脑,就是厨房。
阅读,是把食材请进厨房。
思考、分析、关联、总结,这个“输出”的过程,才是真正的“烹饪”。
你为解决一个具体问题而写下的一段文字、跟朋友的一次讨论、在工作中做的一次调整,这才是你最终端上桌的那道“菜”。
这道菜,才真正有价值。它能喂饱你,也能喂饱别人。
所以,“只看书,不输出”,根本不是有没有用的问题。
而是一个本质性的错误。
它让你误以为“拥有食材”就等于“会做菜”,误以为“知道很多道理”就等于“能过好这一生”。
这是大多数“读书无用论”的来源,也是无数像老A这样的“聪明人”,陷入平庸的陷D阱。
从我开始写作起,我的阅读方式就彻底变了。
我不再追求“一年读100本书”这种虚荣的数字。
我所有的阅读,都始于一个“问题”。
这个“问题”,一定是我当下最痛苦、最困惑、最想解决的。
比如,前段时间,我感觉自己的精力管理出了问题,每天都很累,效率低下。
我的问题就是:“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精力充沛的人?”
带着这个问题,我开始“狩猎式”阅读。
我找来了关于运动、营养学、睡眠、脑科学、冥想的十几本书。
我读得非常“功利”,不是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而是在目录里寻找和“精力”相关的章节,像猎犬一样,去搜寻那些能直接回答我问题的句子和段落。
我读到《运动改造大脑》里,讲有氧运动如何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和多巴胺。
我读到《睡眠革命》里,讲R90睡眠周期和午睡的重要性。
我读到《饮食的悖论》里,讲“肠道菌群”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能量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用一个文档,把这些“食材”全都分门别类地摘录下来。
A部分:关于运动的知识点。
B部分:关于睡眠的知识点。
C部分:关于饮食的知识点。
……
食材准备好了,然后就是最重要的“烹饪”环节。
我关掉所有的书,对着这个文档,开始“熬汤”。
这个“熬汤”的过程,就是“输出”。
我问自己:
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关联?(比如,运动能改善睡眠质量,而好的睡眠又能为第二天的运动储备能量,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哪些知识点是核心?哪些是次要的?(对我来说,核心是“建立稳定的生理节律”。)
根据这些核心知识,我能为自己设计一套什么样的“精力提升系统”?
这个过程,极其痛苦,但收获也极其巨大。
最后,我为自己制定了一套详细的行动方案:
早上6点起床后,先做20分钟八段锦。
上午只喝黑咖啡,不吃任何碳水,保持大脑清晰。
中午1点,必须午休20分钟。
下午4点,如果感到疲惫,就下楼快走10分钟。
5 toning. 晚上10点半必须放下手机,开始静坐或阅读。
我把这个方案,写成了一篇完整的文章,发了出来。
你看,这篇文章,就是我端上桌的那道“菜”。
它不仅彻底解决了“我”的精力问题,让我的生活状态焕然一新。
它还帮助了成千上万个和我有同样困惑的读者。
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构建式阅读”,那些原本分散在十几本书里的知识,才真正“长”在了我的身上,成为了我认知体系的一部分,成为了我身体的本能。
我现在根本不需要回忆书里的内容,我就知道该怎么吃,怎么睡,怎么运动。
这就是“知行合一”。
所以,不要再问“输出是不是很重要”了。
输出,不是阅读的点缀,不是锦上添花。
输出,就是阅读本身。
没有输出的输入,都是无效的自我安慰。
你可能会说,我不想当作家,我只是个普通人,我该怎么“输出”?
“输出”的形式,太多了。
你读了一本关于理财的书,最好的输出,不是写一篇读书笔记,而是立刻打开你的支付宝,根据书里的方法,调整一下你的基金定投策略。这个“调整”,就是一次高质量的输出。
你读了一本关于沟通的书,最好的输出,不是把金句划下来,而是今晚回家,尝试用书里的某个技巧,和你爱人进行一次真正有建设性的对话。这次“对话”,就是一次伟大的输出。
你读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最好的输出,不是去跟别的家长炫耀你的新理念,而是放下身段,用书里启发你的方式,耐心陪孩子玩半个小时的游戏。这半小时的“陪伴”,就是一次改变命运的输出。
输出,本质上是一种“行动”。
是把抽象的知识,“翻译”成具体的行为,去改变你物理世界里的一点点。
哪怕只改变0.01%,这个“改变”的发生,就意味着你启动了一个正向的反馈循环。
知识 → 行动 → 现实改变 → 给你正反馈 → 激励你学习更多知识 → 采取更多行动……
你的生命,就是这样开始滚雪球的。
而只读不练的“储存式阅读”,你永远都无法启动这个雪球。你只是在原地,把那个虚假的“知识雪球”滚得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它压垮了你。
很多人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做不到。
为什么?
因为从“食材”到“菜品”,这个“烹饪”的过程,需要一整套的“厨具”和“厨艺”。
也就是,你需要一套强大的“思维模型”,来帮助你拆解问题、分析信息、建立关联、形成方案。
比如,当我面对“精力问题”时,我其实在无意识中运用了好几个思维模型:
我用“第一性原理”,去探究精力不足的生理学本质,而不是停留在“我就是懒”的表面归因。
我用“逆向思维”,从“成为一个精力充沛的人”这个最终目标,倒推出我现在必须做的几个关键动作。
我用“系统思维”,把精力看成一个由饮食、睡眠、运动、情绪等多个要素构成的动态系统,而不是孤立地去解决某一个点。
这些思维模型,就是我的“厨具”。
它们能帮助我把一堆散乱的“食材”(知识点),快速加工成一道能解决问题的“大餐”(行动方案)。
很多人之所以只能停留在“储存式阅读”,就是因为他们的“厨房”里,空空如也。他们只有一口“囤积”的大锅,却没有切割的刀,没有翻炒的铲,没有点火的灶。
所以,他们面对满冰箱的食材,束手无策,只能望洋兴叹。
这也是我写《格物之道》的初衷。
我不想再给大家更多的“食材”了,市面上的知识已经太多了。
我想做的,是给你一整套“厨具”。
这本书里,我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把我思想体系中最核心的50个思维模型,一一拆解、揉碎,用上百个真实的故事和案例,翻译成了每个人都能听懂、学会、使用的方法,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需要你从头到尾“储存”的书,而是一本“工具手册”。
当你遇到具体问题时,你可以去查阅它。
比如,你感觉工作陷入瓶颈,可以翻翻里面的“能力圈模型”和“非对称作战模型”,看看是不是该换个赛道。
你和家人关系紧张,可以看看“双重束缚理论”和“汉隆的剃刀模型”,诊断一下是不是沟通模式出了问题。
你对未来感到迷茫,可以试试用“逆向思维模型”和“影响力圈模型”,重新规划一下自己的人生路径。
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把你的大脑,从一个只能进不能出的“知识仓库”,改造成一个高效运转的“问题处理厂”。
让你拥有的每一个知识,都像一颗上膛的子弹,精准地射向你生活中的每一个难题。
说回老A。
那天晚上,我没有跟他说这些大道理。
我只是给他发了一条微信:
“别再问该读什么书了。问问自己,你现在最想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越具体越好。然后,只为解决这一个问题去读书,读完,立刻去做一件事。无论多小,去做。”
他没回我。
只是从那天起,我发现他的朋友圈,不再分享那些高深莫测的书评了。
上周,他发了一张自己做的红烧肉的照片,色泽诱人。
配文是:“为了做好这道菜,我研究了三个菜谱,失败了两次。第三次,终于搞定了我老婆的胃。”
下面,是他老婆的一个点赞。
我看到那张照片,忽然觉得,这盘油光锃亮的红烧肉,比他书架上那一万本书,加起来都更有智慧的光芒。
因为,那是他生命中,第一道真正端上桌的“菜”。
当一个人的知识,开始真正服务于他的生活,服务于他爱的人时,他才算真正开启了“学习”这扇大门。
而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只是站在门口,做一个收藏门票的爱好者而已。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