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独处时去做这几件小事甩开同龄人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女生的气质,藏在她独处的时间里。

昨天深夜,收到一位读者的私信,叫小雅。

她说,少康老师,我感觉自己快要被掏空了。

每天一睁眼,就是各种打卡、学习、刷课,朋友圈里的同龄人,今天这个考了证,明天那个升了职,后天又有人晒出了MBA的录取通知。我像一只被无形鞭子抽打的陀螺,一刻不敢停。

我报了很多课,买了上百本书,手机里存满了各种大咖的分享。

可结果呢?

知识越来越多,人却越来越焦虑。

感觉自己就像个仓库管理员,只是把一堆堆“知识”从一个地方搬运到另一个地方,堆在我的脑子里,但它们从来不属于我。

最可怕的是,我越来越不敢一个人待着了。

一旦闲下来,巨大的空虚和恐慌就会把我吞没。

我怕的不是孤独,是怕在独处时,清晰地看到那个一事无成、无比焦虑的自己。

所以,我宁愿去参加那些无效的社交,宁愿刷短视频刷到凌晨两点,用外界的喧嚣来麻痹自己。

可夜深人静,那种被同龄人远远甩开的窒息感,还是会排山倒海地涌来。

我到底该怎么办?

看着小雅发来的一长串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千万个在时代洪流中挣扎的年轻身影。

她们的问题,不是不努力,而是努力的方式错了。

她们像勤劳的工蚁,终日埋头搬运,却忘了抬头看看,自己搬运的,究竟是“食物”,还是“沙土”。

她们试图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而真正的成长,真正的超越,恰恰发生在那些被你视为洪水猛兽的“独处时间”里。

因为,独处,不是让你与世隔绝,而是让你与自己深度链接。

你不是要甩开同[龄]人,而是要找到自己的[时]区。

当别人都在向外狂奔,抢占赛道时,你需要做的,是在独处时向内扎根,建立自己的“精神定场”。

今天,我想给你分享三个我坚持了十年,并且认为极度有效的小事。

它们不需要你花费一分钱,也不需要你拥有什么惊人的天赋,只需要你在独处时,每天拿出一点点“不被打扰”的时间。

但恰恰是这三件小事,决定了一个人成长的“加速度”。

第一件事:心力调频,从“噪音”中听见“信号”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脑子里同时有好几个声音在打架。

一个声音说:“赶紧去学习,再不努力就来不及了!”

另一个声音说:“学什么啊,学了也用不上,还不如刷会儿手机放松一下。”

还有一个声音在旁边唉声叹气:“我真是太差劲了,什么都做不好。”

这些混乱的、内耗的念头,我称之为“精神噪音”。

一个人的心力,就像手机的电量,是有限的。如果你的后台一直开着这些高耗能的“噪音”程序,就算你什么都不干,一天下来也会精疲力竭。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明明没做什么体力活,却总觉得“心累”。

因为他们的心力,都在内耗中被白白消耗掉了。

而所谓的高手,他们厉害的地方,不在于心力比你多,而在于他们极其擅长“节能”。他们能把有限的心力,百分之百地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靠的就是“心力调频”。

这听起来很玄,但做起来极其简单。

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可以是你的书桌前,可以是卧室的飘窗,甚至可以是公司的洗手间。

关掉手机,闭上眼睛,安静地坐五分钟。

你什么都不用做,不要试图去“对抗”脑子里的念头,更不要因为自己胡思乱想而自责。

你就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旁观者,一个坐在河边,看着河水流淌的人。

河水里有什么?有落叶、有小鱼、有泥沙……它们就是你脑子里的各种念头。

“明天要交报告了,好烦……”——嗯,你看见这片“烦躁”的落叶漂过去了。

“那个同事今天说话真讨厌……”——嗯,你看见这条“愤怒”的小鱼游过去了。

“我是不是又胖了……”——嗯,你看见这块“焦虑”的泥沙沉下去了。

你就只是看着,不评判、不跟随、不纠缠。

起初,你可能会觉得更乱了,各种念头此起彼伏。没关系,这是正常现象。你的大脑就像一个被你常年忽略的孩子,突然得到了关注,它会把所有的委屈和兴奋都表现出来。

你只需要坚持下去。

每天五分钟,雷打不动。

一周后,你会发现,你脑子里的“噪音”开始减少。

一个月后,你会发现,你开始能在“噪音”和“念头”之间,创造出一丝缝隙。你不再被念头拖着走,而是你能“选择”关注哪个念头。

这个过程,就像调试一台老式的收音机。

一开始,你拧动旋钮,听到的是一片“刺啦刺啦”的电流噪音。你继续耐心地、精微地调,慢慢地,噪音减弱,一个清晰的频道信号开始出现。

这就是“心力调置顶”。

你把自己的频率,从混乱的“噪音波段”,调到了清晰的“信号波段”。

这时候,你再去看书、去工作,你会发现自己的专注力、理解力,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以前看一页书,要反复读三遍,脑子里还在想别的事。现在,你能沉浸进去,文字里的意思像水一样,自然地流进你的心里。

以前做一个方案,总是瞻前顾后,思绪万千。现在,你能迅速抓住核心,逻辑清晰地一步步推进。

这五分钟的“无所事事”,恰恰是在为你接下来几个小时的高效工作,积蓄最宝贵的“心力”。

我认识一位做投资的朋友,掌管着几十亿的资金。我以为他每天一定是电话不断,行程爆满。

有一次去他办公室,偌大的房间里,只有一缕檀香,他一个人在茶台前,闭目而坐。

过了大概十分钟,他才缓缓睁开眼,眼神清澈而宁静。

他说,每天交易前,他都会这样静坐一会儿。市场是贪婪和恐惧的集合体,如果自己的心是乱的,就一定会被市场的狂躁情绪所吞噬,做出错误的决策。

他要做的,就是把自己的心,调到最静、最稳的那个频率上,然后去感受市场的脉搏。

他说,这十分钟,比他看再多份研报都重要。

你看,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差距的,不是谁更忙,而是谁在关键时刻,能保持内心的“信噪比”更高。

所以,从今天起,别再把独处当成煎熬。

把它当成你一天中,最重要的“心力调频”仪式。

这五分钟,是你为自己灵魂充电的时刻。

第二件事:因果推演,给你的每一次经历“复盘”

如果说,“心力调频”是让你拥有专注的能力。

那么,“因果推演”,则是让你拥有“从不白白摔跤”的智慧。

我们绝大多数人,对待经历的方式,都太粗糙了。

一件事做成了,归结为自己牛逼,或者运气好。

一件事搞砸了,归结为自己倒霉,或者骂几句别人是傻子。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情绪过去了,这件事也就过去了。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大概率还是会掉进同一个坑里。

这就像一个学生,做错了题,不去看解析,不去找自己错在哪,只是把卷子揉成一团,扔进垃圾桶。那么,他下次考试,还是会错在同一个知识点上。

而真正厉害的人,会把每一次经历,都当成一个“案例”,一个“样本”,来进行精细化的“复盘”。

我更愿意称之为“因果推演”。

具体怎么做?

同样,找一个不被打扰的时间,拿出一张纸,一支笔。

回忆一件最近让你印象深刻的事,无论好事坏事。比如,一次失败的汇报,一次愉快的交谈,一次冲动的消费……

然后,像一个侦探一样,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事实层: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逼着自己,像放电影一样,客观地、不带情绪地,描述整件事的经过。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结果是什么?

这一步的关键是“去情绪化”,只描述事实。比如,不要写“领导批评了我,他真不讲理”,而是写“在周二的会议上,领导指出我的PPT里有三处数据错误”。

情绪/念头层:在整个过程中,我产生了哪些情绪和念头?

当领导指出我错误时,我感到“羞愧”、“尴尬”,心里想的是“完蛋了,他肯定觉得我能力不行”。

当同事A给我递水时,我感到“温暖”,心里想的是“他真是个好人”。

这一步,是让你看见自己内在的“反应模式”。

目标/策略层:我当时的目标是什么?我为了达成目标,采取了什么策略?

我的目标是“顺利通过汇报,得到领导的认可”。

我采取的策略是“熬夜赶制PPT,把内容做得尽可能详尽”。

归因层:导致这个结果(无论好坏)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现在,开始进行真正的“因果推演”。

汇报失败的关键原因是什么?是因为我能力不行吗?好像不是。是因为领导故意刁难吗?好像也不是。

往深挖一层,是因为PPT里有数据错误。

为什么会有数据错误?是因为我粗心。

为什么会粗心?是因为我熬夜到凌晨三点,精神状态很差。

为什么非要熬夜?是因为我白天的时间没有规划好,被很多杂事打断了。

为什么会被杂事打断?是因为我没有提前设置“免打扰”时间,并且不懂得拒绝别人的临时求助。

你看,通过这样一层层的追问,你找到了问题的“根因”——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时间管理”和“边界意识”的问题。

优化层: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在哪个环节可以做得不一样?

基于上面的“根因”,你就能找到真正的“优化方案”。

下次做重要汇报前,我需要提前三天,每天规划出至少2个小时的“深度工作时间”,在此期间,手机静音,不看微信。

对于同事的临时求助,我要学会礼貌地拒绝,或者告诉他“我现在有急事,半小时后再找你”。

PPT完成后,我要预留出至少半小时,专门用来检查数据和错别字。

我甚至可以提前找一位信得过的同事,帮我预演一遍。

经过这样一套完整的“因果推演”,这件事对你而言,就不再是一次“失败的经历”,而是一次“免费的学习”。

你从中学到的,是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如何设立边界,如何进行项目质检……这些,是任何课程都教不会你的,专属于你的“实战智慧”。

我刚开始写作时,也经常陷入自我怀疑。有时候一篇文章发出去,反响平平,我就会很沮丧,觉得是自己江郎才尽了。

后来,我就开始用这个方法,对每一篇“不达预期”的文章进行推演。

是标题没取好,没有吸引力?还是开头的“钩子”不够抓人?是文章的逻辑结构有问题,论证不够严谨?还是故事案例不够生动,无法引起共鸣?

我把那些数据好的文章和数据差的文章,放在一起反复对比,就像一个法医,一帧一帧地解剖。

慢慢地,我就总结出了很多规律。比如什么样的标题点击率更高,什么样的叙事节奏更吸引人,在哪个地方插入金句效果最好。

我的写作能力,不是靠“灵感”,而是靠这样一次次的“推演”,迭代出来的。

这种思维方式,是一种极其强大的“算法”。它能让你的人生系统,拥有“自我进化”的能力。你犯的每一个错,踩的每一个坑,都会变成你系统升级的“补丁”。

久而久之,你的成长速度,会呈指数级上升。

而那些从不复盘的人,他们的人生,只是在“原地循环”。

这种深度的思考,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其实就是“格物”。“格”是探究,“物”是万事万物,也包括你自身的每一次经历。这是一种底层的思维能力。

我把这种探究事物本质的思维方式,总结成了很多个“思维模型”,比如今天讲的“因果推演”,就是其中一个应用。还有像“第一性原理”、“反馈循环模型”、“能力圈模型”等等。

这些模型,就像一套“思维工具箱”,能帮助我们穿透纷繁复杂的表象,直抵问题的核心。

我花了很长时间,把其中最核心的50个模型,整理成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 ,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什么成功学,更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一套帮你重装大脑底层操作系统的“说明书”。当你掌握了这些模型,你再去看待工作、生活、情感中的问题,就会像戴上了一副“透视镜”,很多以前想不通、看不透的事情,都会豁然开朗。

当你开始在独处时,用这样的方式去“消化”你的经历,你就开启了最高级别的“内功”修炼。

第三件事:滋养“无用”,建立你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前两件事,是为了让你在这个加速的世界里,跑得更快、更稳。

那么这第三件事,是为了让你知道,你为什么要跑。

是为了让你在奔跑的途中,永远不会迷失。

这件事就是:去做一些“无用”的事。

什么叫“无用”?

就是这件事,不能直接帮你升职加薪,不能让你在朋友圈获得点赞,甚至不会有任何人知道。

它唯一的目的,是让你感到纯粹的、发自内心的“喜悦”。

可以是泡一壶茶,静静地看茶叶在水中舒展、翻滚。

可以是抄一首诗,感受笔尖在纸上划过的沙沙声。

可以是侍弄一盆花草,观察它抽出新芽,长出花苞。

可以是看一部老电影,为里面的情节或哭或笑。

在这个极度功利、万事万物都讲求“投入产出比”的时代,做“无用”之事,简直是一种奢侈。

但正是这种“无用”,在构建你强大的精神内核。

小雅的困境,本质上是什么?

是她把自己的人生,完全“工具化”了。

学习,是为了考证。社交,是为了人脉。读书,是为了掌握某个技能。

她做的每一件事,都有一个明确的、功利性的目的。

她的人生,就像一张排得满满的“任务清单”,她每天都在“完成任务”,却忘了去“体验生命”。

当一个人的人生,只剩下“目标”和“任务”时,她必然会焦虑。因为目标永远在远方,任务永远做不完。

而“无用之事”,恰恰是让你从这种“目标导向”的线性时间里,暂时抽离出来,进入一种“体验导向”的圆形时间里。

在这一刻,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

你的身心,是完全合一的。

我喜欢在院子里看我的那几条锦鲤。

我看着它们在水里悠然地游动,阳光洒在鳞片上,泛着金光。它们没有KPI,没有deadline,它们只是纯粹地存在着,游动着。

在那一刻,我所有的焦虑、烦躁,都会被瞬间清空。

我不是在“浪费时间”,我是在给我的精神“吸氧”。

这个过程,就像给你的精神世界,开辟一个“后花园”。

当你在外面的世界里,被工作、被人际关系搞得筋疲力尽、遍体鳞伤时,你知道,你永远有一个可以回去的地方。

在这个后花园里,你不需要扮演任何角色,不需要戴任何面具。你就是你,你可以脆弱,可以放空,可以什么都不想。

这里,是你力量的源泉,是你最终的“精神庇护所”。

我见过很多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女性,她们身上都有一个共同点:拥有一个“无用”的爱好。

有的喜欢插花,有的喜欢书法,有的喜欢烘焙,有的甚至痴迷于拼图。

这些爱好,看似对她们的事业毫无帮助。但恰恰是这些“无用之用”,让她们在面对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时,拥有一种内在的“韧性”和“定力”。

因为她们知道,事业的成败,只是她们人生的一部分。就算这一切都失去了,她们还有一个能安放自己灵魂的“后花园”。

这种感觉,就像一艘船,有了一个坚实的“锚”。无论海上的风浪多大,它都不会倾覆,不会被卷走。

所以,请务必在你的独处时间里,为你自己,留出一块“无用”的自留地。

在这里,你只取悦自己,只遵从内心。

这份“无用”,最终会成就你最大的“有用”。

它会让你成为一个内心丰盈、从容不迫的女人,而不是一个被焦虑和欲望推着走的“空心人”。

写在最后

回到小雅的问题。

她渴望“甩开同龄人”,这背后,是一种深深的“身份焦虑”和“生存恐慌”。

她用外界的坐标,来定义自己的价值。

但真正的成长,是放弃对外界坐标的依赖,建立起自己内在的评价体系。

今天分享的三件小事:

心力调频、因果推演、滋养无用。

它们指向的是同一个方向:向内探索,构建一个强大而自洽的“精神内核”。

心力调频,是在动荡的世界里,找到你内心的“静区”。

因果推演,是在变化的经历中,找到你成长的“算法”。

滋养无用,是在功利的目标外,找到你生命的“意义”。

当你开始在独处时,坚持做这三件事,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开始发生一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你不再轻易被外界的声音所裹挟,因为你听得见自己内心的声音。

你不再害怕犯错和失败,因为你知道每一次经历都是成长的养料。

你不再感到空虚和焦虑,因为你的内心,有一座四季常青的后花园。

这时候,你再去看那些所谓的“同龄人”,你心里想的,不再是“追赶”和“超越”。

你会发现,你们根本就不在同一条赛道上。

他们在争夺独木桥,而你,在建造属于自己的那艘船。

当你的船造好了,你就可以去你想去的任何海洋,看你想看的任何风景。

到那时,所谓“甩开”,不过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

独处,是上天赐予一个女孩最好的增值期。

别荒废它。

用它来打磨你的灵魂,淬炼你的心性。

最终,你会活成一道光,沉静,却有力量。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502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