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上班一定要会:装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昨天下午,小C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一长串文字,核心意思就一个:他快被逼疯了。

起因是他们部门的一个项目评优。

小C是项目的主力,从前期调研到后期执行,基本上70%的工作都是他一个人扛下来的。连续两个月,他几乎天天加班到深夜,周末只休了一天,整个人瘦了快十斤。

结果呢?

评优报上去的负责人,是他的直属领导。PPT里浓墨重彩介绍的,也是领导如何“高屋建瓴、运筹帷幄”。

小C的名字,只在团队成员介绍那页PPT里,以一个不起眼的字体,排在第三位。

最让他崩溃的,是昨天开会,大老板点名表扬了那个领导,还特意提到一个细节,说是领导的某个决策非常关键,力挽狂澜。

小C说,那个所谓的“关键决策”,当时领导根本没提,反而是自己提出来后,被领导当场否掉的。后来是自己顶着压力,偷偷把方案优化了,才避免了项目翻车。

现在,功劳全成了领导的。

小C在文字里反复问我一句话:是不是在这个世界上,老实干活的人,就活该被欺负?

我能感受到他隔着屏幕的愤怒和委屈,那种感觉,就像自己辛辛苦苦种了一年的果树,眼看就要丰收了,结果被别人连根拔起,还当着你的面,夸这棵树是他亲手栽的。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

我给他讲了个故事,一个我刚工作时遇到的“高人”,老K。

老K是我们当时公司的“闲人”,四十多岁,中层干部,技术出身,但早就没人见他碰过代码了。

他每天上班就三件事:泡茶、看报、打电话。

他的工位,永远是全部门最干净的,桌上除了一个紫砂壶、一套茶具,就是几份行业报纸。

我们这些刚毕业的愣头青,天天忙得像陀螺,连上厕所都要小跑,看到老K那副悠闲的样子,心里多少有点不平衡。觉得这人就是个“老油条”,混日子等退休的。

有一次,公司接了个大项目,特别急,要求一个月内上线。

所有人都被动员起来,成立了项目组,没日没夜地干。老K也被安排进了项目组,但他还是老样子,每天雷打不动地准时到公司,先不急着开电脑,而是慢悠悠地烧水、洗茶、泡上一壶热气腾腾的铁观音。

项目经理是个狠角色,外号“周扒皮”,最见不得人闲着。

有天上午,他看老K又在“玩”那套茶具,终于忍不住了,走过去,敲了敲老K的桌子,语气不善:“老K,项目都火烧眉毛了,你还有闲心在这喝茶?”

我们都以为要吵起来了。

结果老K眼皮都没抬一下,一边用茶夹洗着杯子,一边慢悠悠地说:“小周啊,别急,我正为项目的事发愁呢。”

周扒皮一愣:“发愁?发愁你还喝茶?”

老K这才抬起头,一脸凝重地看着他,说:“就是因为发愁才要喝茶。这个项目的技术难点,在A模块和B模块的接口兼容上,我昨晚想了一宿,没睡好。早上来,头昏脑胀的,思路打不开。喝口茶,提提神,清醒一下脑子,不然思路更乱,这不是耽误事嘛。”

他顿了顿,拿起一个杯子,给周扒皮倒了一杯茶,推过去:“你也来一杯,降降火。这事儿急不得,越急越容易出乱子。”

周扒皮被他这一套组合拳打蒙了。

他本来是来兴师问罪的,结果反倒被老K带进了“为项目殚精竭虑”的频道里。他看着那杯热茶,再看看老K严肃的表情,火气瞬间消了一半,端起茶杯喝了一口,叹了口气:“唉,这事儿确实烦人。”

然后,两个人竟然就着那个技术难点,在茶台边上聊了起来。

当然,主要是周扒皮在说,老K在听,时不时点点头,或者“嗯”一声,眉头紧锁,做沉思状。

十几分钟后,周扒PA皮仿佛找到了知音,把心里的压力和焦虑倾诉了一通,最后拍拍老K的肩膀:“还是老哥你看得透,这事儿我再去找技术部的人碰碰。”

说完,心满意足地走了。

从头到尾,老K一行代码没写,一个技术方案没出,甚至连电脑都没开。

但他成功地让最讨厌他的人觉得:老K,是在“思考”的,是在“关心”项目的,他不是在闲着,他是在“运筹帷幄”。

这就是“装”的第一层境界:守。

即,防守型伪装。

它的核心目的不是为了邀功,而是为了“自我保护”。

在一个组织里,特别是大公司,你的价值,很多时候并不取决于你“做了什么”,而是取决于领导“认为你做了什么”。

这是一个残酷的真相。

领导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了解每个下属工作的全部细节。他对你的评判,往往来自于一些碎片化的印象:你是不是经常在他面前晃?你开会的时候是不是在认真听?你看起来是不是很忙?

小C的错误在于,他以为只要把活干好就行了。

他把100%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做事”上,却没有花1%的精力在“让领导看见你做事”上。

而老K,恰恰是这方面的大师。

他看起来闲,但他总能在关键人物(比如周扒皮)面前,表现出一种“思考者”的姿态。

他的茶具、他的报纸、他紧锁的眉头、他办公室里打出去的那些“业务电话”,都是他的“道具”。

这些道具,共同构建了一个“能量场”。

这个能量场,向外界传递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我虽然没在敲代码,但我脑子里装的,全是公司的事。

这种“心累”,比“身累”要高级得多。

因为“身累”是可见的,可量化的,是执行层面的。而“心累”,是不可见的,是战略层面的。

在领导眼中,一个“身累”的员工,顶多是个好兵。而一个“心累”的员工,才具备当将军的潜质。

所以你看,老K每天喝喝茶,打打电话,非但没被淘汰,反而每年考评都是“优良”,稳坐钓鱼台。而那些像小C一样,只知道埋头苦干的年轻人,换了一茬又一茬。

这还只是“装”的最低段位。

我认识的另一个前辈,老孙,则把“装”提升到了第二个境界:破。

即,进攻型伪装。

老孙当时是分公司的销售总监,能力不算最突出,但特别会“向上管理”。

集团每个季度都会开一次销售总结会,要求每个分公司总监上去做汇报。

别的总监,做PPT都喜欢报喜不报忧,把业绩曲线画得高高的,把成绩吹得天花乱坠。

老孙不这样。

他的PPT,前三分之一,永远是“自我批判”。

他会主动把这个季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犯下的错误,一个一个拎出来,摆在桌面上,进行深刻的剖析。

比如,某个区域的市场占有率下滑了0.5%,他会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对市场变化不够敏感,未能及时调整策略”。

某个大客户流失了,他会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说是“自己对客户需求的跟进不够到位,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他每次做这种汇报时,都声情并茂,痛心疾首,仿佛自己是公司的罪人。

集团的大领导们,本来是准备来听汇报、挑毛病的。结果老孙先把所有可能的毛病,自己全挑了一遍,还主动把责任都扛了。

领导们想发火,都找不到靶子。

你还能说什么?人家态度这么诚恳,姿态这么低。

等这部分“自我批判”一结束,领导们心里的那点火气,基本就全泄了。

然后,老孙才开始讲他的业绩。

他不会直接说自己做得多好,而是先讲自己为了解决前面那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付出了多少努力,团队熬了多少夜,掉了多少头发。

最后,才不经意地放出业绩结果。

虽然这个季度的业绩,可能只比上个季度增长了5%,但在前面长长的铺垫和渲染之下,这个5%,就显得格外来之不易,含金量十足。

这就好比你看一部电影,主角先是被打得遍体鳞伤,奄奄一息,最后才反败为胜,打赢了boss。你就会觉得这个胜利,无比珍贵,荡气回肠。

如果主角一上来就把boss秒了,你只会觉得索然无味。

老孙的这种“装”,装的是“责任感”和“奋斗过程”。

他通过主动暴露一些无伤大雅的“问题”,来塑造一个“勇于担当、善于反思”的形象。

他又通过对“奋斗过程”的戏剧化呈现,来放大“功劳”的价值。

这比单纯的“邀功”和“表功”,高明了无数倍。

因为他提供了一种“情绪价值”。

他让领导觉得,把这个摊子交给他,我放心。他不仅能做事,还能“兜事”,出了问题,他会自己先扛起来,而不是第一时间甩锅。

这种信任感,比单纯的业绩数字,要珍贵得多。

所以,老孙虽然业绩不是最顶尖的,但升职却是最快的。几年时间,就从分公司总监,做到了集团副总裁。

这就是“装”的第二层境界。

它不再是被动地自我保护,而是主动地去塑造人设、管理预期、引导评价。

它是一种高级的职场“叙事能力”。

把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叙事框架讲出来,效果会天差地别。

小C的悲剧就在于,他完全放弃了对这件事的“叙事权”。

他默认的叙事框架是:“我干了活,领导就应该看到,就应该给我记功。”

这是一个“学生思维”。

在学校里,你考了100分,卷子摆在那里,老师自然会给你评A+。

但在职场这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里,没有一张标准化的“卷子”。你的功劳,如果没有人看见,没有人承认,没有人传播,那它就约等于零。

所以,你不仅要会做,还要会说,会“演”。

你要学会像老孙一样,把你的工作,包装成一个有起伏、有冲突、有情感的好故事,然后讲给你的“关键听众”(也就是你的领导)听。

听到这里,我估计很多人会觉得不舒服,觉得这是不是太虚伪了?太“心机”了?

我特别理解这种感受。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我们鄙视那些投机取巧、阿谀奉承的人。

但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是“实”?什么是“虚”?

在一个组织里,你敲下的每一行代码,写下的每一份报告,这是“实”的。

但同样重要的,是那些“虚”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团队的士气、领导对你的观感、部门之间的协同关系……

这些“虚”的东西,就像空气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实”的层面。

一个不懂得处理“虚”的层面的人,他的“实干”,往往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因为破坏了某种无形的“场”,而遭到反噬。

就像那个被淘汰的顶尖工程师,技术能力是“实”的,但他为人处世的方式,让所有与他合作的人都感到不舒服,这就是在“虚”的层面,不断地制造“负能量”。最终,系统为了自保,只能将他排斥出去。

所以,“装”,在某种意义上,不是让你变得虚伪,而是让你学会尊重那些“虚”的规则。

它是在“实”的能力之外,给你披上一层“铠甲”,让你能更好地适应这个复杂的系统,保护自己,成就自己。

当然,“装”还有第三层境界,也是最高的境界:离。

即,人戏合一,大象无形。

达到这个境界的人,你已经感觉不到他在“装”了。

因为他的“人设”和他本人,已经高度统一了。他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行为,都自然而然地在为他的价值背书。

我曾经有幸,在一次行业峰会上,见过这样一位大佬。

他是国内一家顶尖科技公司的创始人,身价千亿。

按理说,这样的人物,出场应该是前呼后拥,气场全开。

但他那天,穿了一件洗得有点发白的格子衬衫,一条普通的牛仔裤,一双运动鞋,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坐在会场的角落里,拿着个小本子,在记录着什么。

如果不是主持人介绍,你绝对会以为他是个来旁听的大学生。

轮到他上台演讲,他也没有拿PPT,就那么站着,像聊天一样,分享了他最近在思考的一些问题,以及对行业未来的一些看法。

没有一句豪言壮语,没有一句专业术语,说的都是大白话,但每一个观点,都直指本质,发人深省。

整个过程中,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谦逊、专注、真诚的状态。

你会觉得,他不是在“扮演”一个大佬,他本身,就是一个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技术极客”和“思想者”。

他的“谦逊”,不是装出来的,是因为他见识过真正广阔的世界,所以深知自己的渺小。

他的“专注”,不是装出来的,是因为他对探索未知,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

他的“真诚”,不是装出来的,是因为他已经不需要通过任何外部的包装,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块金字招牌。

这个时候,“装”与“不装”,对他来说,已经没有区别了。

他做什么,都是对的。他说什么,都有人信。

这才是“装”的终极奥义:通过长期的、有意识的“伪装”(或者叫“人设管理”),最终,让这种“伪装”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真实的、根植于内心的信念和行为习惯。

就像一个演员,一开始是在“演”一个角色,但演得久了,入戏深了,他就会和这个角色融为一体,他就是角色,角色就是他。

从“守”,到“破”,再到“离”,这是一个漫长的修行过程。

绝大多数人,能做到第一层“守”,在职场中明哲保身,就已经很不错了。

少数人,能达到第二层“破”,游刃有余,建功立业。

而能够达到第三层“离”的,凤毛麟角,他们无一例外,都成了某个领域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那么,如何才能从一个像小C一样,连第一层都做不好的“小白”,一步步向更高层级进化呢?

这背后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术”层面的技巧了,而是一整套“法”层面的底层思维系统。

你需要理解一个组织权力运作的真实逻辑,你需要洞察人性深处的欲望和恐惧,你需要掌握在复杂局面下做出最优决策的原则。

这些东西,靠零散的经验和感悟,很难系统性地建立起来。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我试图将那些隐晦的、只可意会的“潜规则”,翻译成一个个清晰的、可操作的“思维模型”。

比如,老K的“自我保护”,本质上是在运用“影响力圈模型”。他非常清楚,自己能掌控的,不是领导对他的看法,而是他自己在领导面前的“表现”。他把所有能量,都聚焦于构建自己的“防御工事”上,而不是去抱怨和对抗。

而老孙的“向上管理”,则是在极致地运用“第二序思维”和“框架效应模型”。他总能预判到领导的预判,通过主动设置议程(先抑后扬),来巧妙地引导领导的“决策框架”,让最终的结果,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至于那位大佬的“人戏合一”,那已经是将“复利效应模型”运用到人格塑造上的极致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自己的核心能力圈(技术与思考)内,进行持续的、专注的投入,最终,这种长期的坚持,以“人格魅力”的形式,产生了惊人的“复利效应”,让他获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和信任资产。

你看,所有那些看似高深莫测的“职场心计”,其背后,都遵循着某种底层的思维规律。

一旦你掌握了这些思维模型,你就像拿到了一张解读职场这个复杂游戏的“地图”。你不仅能看懂每个玩家(包括你自己)的行为动机,还能预测接下来的牌局走向,并为自己制定出最优的出牌策略。

你将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棋子,而是成为一个主动的棋手。

我把这些思考,原原本本地发给了小C。

最后,我跟他说:

“装”,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在你看得起“装”之前,先学会“装”。

当你真正强大到,可以无视它的时候,你才有资格,选择“不装”。

这世上,没有白走的路。你踏踏实实干的那些活,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你的“1”,这绝对不能丢。

但从今天起,你要学会把10%的精力,分给那些“虚”的事,去为你那个“1”,在前面或者后面,添上一些“0”。

沉默,不会换来黄金,只会换来尘埃。

半小时后,小C回了我四个字:

我明白了。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