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研究别人,多提升自己”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阿强约我喝茶的时候,

整个人都像一只被扎破了的气球。

他是我认识多年的朋友,在城东开了一家小有名气的红木家具作坊。

手艺好,人也实在。

前几年生意顺风顺水,人都养得珠圆玉润。

可这次见他,眼窝深陷,两颊的肉都挂不住了,

头发也稀疏了不少,像是被什么东西把精气神给吸干了。

茶是上好的正山小种,他却一口没喝,把玩着那个青瓷茶杯,眼神飘忽。

“不行了,我感觉我要被老王干死了。”他开口,声音嘶哑。

老王,是城西另一家家具作坊的老板。

我没接话,只是给他续上热茶。

他继续说:“你知道吗?

他上个月又从越南进了一批黄花梨,价格比我的进价还低五个点。

他请的那个雕工师傅,是从苏州园林请来的,光月薪就这个数。

”他伸出三根手指。

“他的新款罗汉床,改了榫卯结构,比传统做法省了三分之一的工时。

上周他儿子结婚,半个城的老板都去了,场面大的……我呢?

我上个月的流水,连他一个零头都不到。”

他从口袋里掏出手机,点开一个备忘录,

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关于老王的动态。

老王的作坊什么时候上了新款。

老王的客户里哪个是回头客。

老王最近跟哪个设计师走得近。

甚至,老王的老婆昨天逛街买了什么牌子的包。

我看着那个备忘录,感觉看到的不是文字,

而是一条条正在吸食阿强生命力的水蛭。

他苦笑着说:“我现在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看老王的动态。

闭上眼,脑子里也全是他。

我比他老婆都了解他。

可越了解,我越绝望。

他就像一座山,我怎么都翻不过去。”

我问他:“你研究他这么久,那你自己呢?

你上一次琢磨自己的雕工,是什么时候?”

阿强愣住了。

“你上一次为了一个更好的设计,熬夜画图,是什么时候?”

他眼神开始躲闪。

“你上一次跟你的老客户坐下来,好好喝杯茶,聊聊他们真正想要什么,又是什么时候?”

他的头,慢慢低了下去,双手抱着那个已经凉掉的茶杯,一言不发。

良久,他抬起头,眼睛里泛着红丝:“我……我好像很久没干这些事了。

我的时间,我的脑子,好像……好像全给了老王。”

我说,你这不是在跟老王竞争,你是在拿自己的命,给老王的人生做现场直播的解说员。

票,还是你自己买的。

人的能量,就像一束光。

你把它打向四面八方,它就只能是昏暗的环境光,连自己的脚都照不亮。

你把它聚焦成一个点,它就能变成激光,可以穿透钢板。

你每天把这束最宝贵的光,全部打在老王身上,把他生活里的每一丝细节都照得清清楚楚。

你对他了如指掌,可结果呢?

结果就是,你自己的世界,一片漆黑。

你忘了自己的手艺,忘了自己的客户,忘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做这一行。

你把自己的能量场,活生生变成了别人的跑马场。

老王在你心里跑得越欢,你自己就荒芜得越快。

这不是老王打败了你,是你自己,放弃了给自己照亮的机会。

我们身边有太多“阿强”。

在公司里,总有这样的人。

他不琢磨怎么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怎么把手头的项目做到极致。

他每天最热衷的,是研究办公室里的人际关系。

A和B是不是结盟了?

C昨天是不是跟老板单独吃饭了?

D的那个项目奖金为什么比我的高?

公司新来的那个年轻人,是不是背景很深?

他的精力,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办公室情报网”。

他能清晰地画出每个人的派系,能准确预测下一次人事调动的各种可能。

他成了办公室的“百事通”,成了茶水间的“意见领袖”。

可三五年过去,当年的新人靠着一个又一个过硬的项目,升职成了他的领导。

那些他以为的“盟友”和“对手”,早就换了新的战场。

只有他,还守在那个茶水间,跟新来的实习生,继续分析着新一轮的“办公室风云”。

他研究透了所有人,唯独把自己研究成了一个笑话。

他的专业能力,早就被多年的“情报工作”腐蚀得一干二净。

他唯一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那些早已过时的人事八卦。

在家庭里,尤其是在一些女性身上,这种情况更常见。

她们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丈夫身上。

他今天为什么回来晚了半小时?

他微信上那个新加的女同事是谁?

他这个月的奖金,是不是藏了私房钱?

他为什么给我妈的红包,比给他妈的少?

她们像一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不放过丈夫生活里的任何蛛丝马迹。

她们的喜怒哀乐,完全被这个男人的行为所牵引。

他回个信息慢了,她就焦虑。

他和女同事多说一句话,她就愤怒。

他忘了纪念日,她就崩溃。

她以为这是“爱”,是“在乎”。

其实,这只是因为她自己的世界,空了。

因为她放弃了成长,放弃了建立自己的价值体系,

所以只能把全部的赌注,押在另一个人身上。

她像一根藤蔓,必须紧紧缠绕在一棵树上才能活下去。

她研究这棵树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条纹路,唯恐被它抛弃。

可她忘了,藤蔓再怎么努力,也变不成树。

当这棵树决定离开时,她就只剩下一滩烂泥。

还有社交媒体上的“朋友圈观察家”。

他们刷着朋友圈,仔细研究着每个人的生活。

同学A又去欧洲旅行了,看起来真有钱。

同事B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中学,真厉害。

前任C,好像又换了个更漂亮的女朋友,真不甘心。

他们的情绪,随着朋友圈的更新而跌宕起伏。

别人的光鲜,成了刺向他们心口的一把刀。

别人的成就,成了衡量他们失败的刻度尺。

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去点赞,去评论,去揣测照片背后的故事,

去比较别人生活和自己生活的差距。

在一次次的比较中,他们的自信被消耗殆尽,对生活的热情被嫉妒的酸水腐蚀。

他们看遍了别人的风景,却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这种“研究别人”的怪圈?

本质上,这是一种心智上的懒惰,是一种最低成本的“精神寄生”。

因为,向内求,太难了。

提升自己的手艺,需要日复一日的枯燥练习。

攻克一个工作上的难题,需要熬夜,需要掉头发,需要承担失败的风险。

经营好自己的内心世界,需要读书,需要思考,需要面对自己性格里的各种不堪。

这些事,每一样都是“窄门”,走起来很辛苦。

而向外看,太容易了。

刷刷手机,看看别人的家长里短。

聊聊八卦,评判一下他人的得失成败。

动动嘴皮子,就能获得指点江山的快感。

这些事,是“宽门”,走起来毫不费力,还能带来即时的、廉价的满足感。

当你把精力聚焦于外界时,你就巧妙地回避了那个最重要,也最艰难的问题:

我,该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你通过研究别人,制造了一种“我很努力,很投入”的幻觉。

就像一个学生,把课本画得五颜六色,却从来不去记里面的公式。

这种“伪努力”,是成长路上最隐蔽的毒药。

它让你看起来很忙,实际上,你只是在原地打转。

它让你感觉接触了很多人和事,实际上,你的认知没有丝毫拓展。

它让你在别人的故事里体验了爱恨情仇,实际上,你自己的生命剧本,一片空白。

真正的高手,都是“向内求”的顶级大师。

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别人,只有“昨天的自己”。

我认识一位做紫砂壶的老师傅,圈内泰斗级的人物。

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徒弟拿着一把壶兴冲冲地跑来跟他说:

“师傅,您看,这是隔壁那家新出的款式,现在卖得可火了,我们是不是也参考一下?”

老师傅正在打泥条,眼皮都没抬一下,说:“他卖他的,我做我的。

我这块泥,还没捏明白呢。”

徒弟不死心:“可是师傅,现在市场都喜欢这种小巧玲珑的,我们做的太古朴了,年轻人不喜欢。”

老师傅停下手里的活,拿起一块湿布,仔仔细细地擦拭着手上的泥,说了一句我记到今天的话:

“追着市场跑的人,一辈子都是学徒。

只有把手里的泥,捏到极致,市场才会掉过头来追你。”

“我这辈子,唯一的对手,就是昨天做的这把壶。

今天这把,如果不能比昨天那把在某个地方好上那么一丝丝,哪怕只是一个气孔的位置,那今天就算白活了。”

他的那间工作室,很小,很安静。

没有电脑,没有社交媒体。只有一排排他不同时期做的壶,像一支沉默的军队,记录着他自我超越的轨迹。

他不关心谁成了暴发户,不关心谁拿了什么大奖,不关心市场流行什么风向。

他把所有的光,都打在了手里的那块泥上。

于是,那块泥,就成了传奇。

这就是“结界”。

一个真正想要成事的人,必须为自己建立一个“精神结界”。

在这个结界里,外界的噪音被屏蔽,同行的喧嚣被隔绝,世俗的评价标准被悬置。

结界之内,是你自己的道场。

你在这里,只做一件事:格物。

格你自己的物。

是你的手艺,是你的产品,是你的思想,是你的人品,是你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模式。

你像一个最苛刻的科学家,一遍遍地解构它,分析它,优化它。

你像一个最虔诚的信徒,日复一日地打磨它,滋养它,完善它。

你的世界,会变得非常非常小,小到只容得下你和你必须面对的那个核心问题。

但你的成长,会变得非常非常快。

因为你所有的能量,都不再向外耗散,而是向内汇聚,最终,在一个点上,形成穿透性的力量。

很多人问我,要怎样才能建立起这种“结界”?

这需要一套强大的心法,一套能帮你重塑心智底层操作系统的思维模型。

它能让你在信息洪流中,找到自己的“定海神针”。

它能帮你识别哪些是真正重要的问题,哪些只是干扰你注意力的“情绪噪音”。

它能帮你建立起一套“内部积分卡”,让你不再依赖于外界的掌声和评价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将古人的智慧和现代的科学,融合成一套普通人也能掌握的“心法工具箱”。

我把其中最核心的50个思维模型,整理成了这本《格物之道》的电子书,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里面的第一个模型,叫“能力圈”。

它会清晰地告诉你,你的战场到底在哪里。

圈外的事,哪怕再热闹,都与你无关。

你只需要像那位紫砂壶老师傅一样,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深耕,再深耕。

别人的成功,别人的失败,都无法再扰动你的心。

再比如,“第一性原理”。它会训练你穿透所有表象,直达事物的本质。

当别人都在模仿爆款,研究竞争对手的“术”时,你能回到问题的原点,

去思考用户最底层的需求是什么,你能提供的独特价值是什么。

这让你从一个“追随者”,变成一个“开创者”。

这50个模型,就像50个高僧,在你心智混乱时,给你当头棒喝;

在你迷茫无措时,给你指点迷津。

它们无法代替你去走路,但能给你一张最精准的地图,一副最坚固的铠甲,

让你在“向内求”这条最艰难也最光荣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战胜别人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找回自己的书。

几个月前,我又遇到了阿强。

约的还是那家茶馆,但他整个人的状态,完全变了。

虽然依旧清瘦,但眼神里,有光了。那种光,很定,很沉,是从内里发出来的。

他给我看他新做的几件小叶紫檀的摆件,那线条,那包浆,那神韵,一看就是用了心的。

我问:“老王最近怎么样了?”

他笑了,很释然的那种笑:“说实话,我不知道。我已经三个月没看过他的任何东西了。

我把那些研究他的备忘录,微信群,全都删了。”

“刚开始很难受,像戒毒一样,心里空落落的。总忍不住想去打听。

后来,我听了你的话,把那股劲儿,全用在了我的木头上。”

“我把以前所有卖出去的家具图纸,都翻了出来,

一件一件地复盘,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哪些地方是客户抱怨过的。”

“我关掉手机,在作坊里待了一个月,每天就跟木头打交道。

我重新去感受每一块木头的纹理,去听刨子划过木头的声音。

那种感觉,就像刚入行时一样,很安静,很踏实。”

“前段时间,有个老客户给我介绍了一个大单子。

客户说,他对比了很多家,包括老王的,最后还是选了我。

他说,我的东西里,有股‘静气’,能让人安心。”

阿强端起茶杯,轻轻啜了一口,然后看着窗外,缓缓地说:

“那天我才想明白。

我研究老王,研究得再透,我也成不了老王。

我的客户,买的也不是老王的家具。”

“他们买的,是阿强的家具,是带着我阿强手艺和心思的东西。”

“我把研究别人的时间,拿来研究自己。

我的世界清净了,我的手艺回来了,我的客人,也回来了。”

那一刻,我看到一个匠人,真正的回归。

少研究别人,不是让你闭目塞听,对外界一无所知。

而是让你完成一次能量中心的切换。

从“外求”,切换到“内求”。

从“比较”,切换到“创造”。

从“嫉妒”,切换到“精进”。

你的生命,是你此生唯一一部,由你亲自主演的电影。

你把镜头一直对着别人,那你自己,就永远只是一个观众。

把镜头转过来,对准自己,对准你脚下的路,对准你手里的事。

去琢磨,去雕刻,去犯错,去迭代。

当你真正开始用心雕琢自己的作品时,

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会安静下来,为你让路。

因为,一个全力奔跑的人,是没空看两边风景的。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8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