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邻居老王又来我这喝茶。
说是喝茶,其实是倒苦水。
他一屁股坐在我对面,像个被打蔫的茄子,
一口气喝完一杯茶,长叹一声:“我那个儿子,算是废了。”
又是儿子的事。
他儿子上高一,最近迷上了打游戏,成绩一落千丈。
老王两口子是软硬兼施,好话说尽,狠话也撂下,甚至把网线拔了,电脑锁了。
结果呢?
儿子开始用零花钱去网吧,甚至半夜翻墙出去。
老王愁得头发都白了好几根,他说:“我真想不通,这游戏到底有什么魔力?
我给他买最新的手机,报最贵的补习班,
他要什么我给什么,为什么他就是不懂事,非要用游戏毁了自己?”
我给他续上茶,没接话。
等他情绪稍微平复了点,我问他:“老王,你有没有想过,你儿子沉迷游戏,
这只是一个结果,一个症状。
你一直在跟这个症状搏斗,但你找到病根了吗?”
他愣住了:“病根?病根不就是游戏害人吗?”
我说:“游戏确实有成瘾性,但它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
为什么有的孩子能从中找到乐趣却不沉迷,
而你的孩子却一头扎进去,连前途都不顾了?”
老王不说话了,低头看着杯子里的茶叶沉浮。
我继续说:“你有没有问过他,在游戏里,他得到了什么?
是在现实中得不到的?”
这一问,好像戳到了他的某个开关。
他沉默了很久,声音低沉地说:“好像……是成就感吧。
他在游戏里是个什么城主,一呼百应。
可在家里,不管他做什么,我老婆都觉得他做得不够好。
考试考了班里第十,他妈说,你怎么就不能再努力点考进前五?
他难得拖一次地,他妈又说,你看你拖的,到处都是水印,还不如不拖……”
说到这,老王自己都说不下去了。
我点点头:“你看,问题开始清晰了。
在现实世界里,他是一个处处被打压,得不到认可的‘差生’。
而在虚拟世界里,他是一个受人尊敬,能掌控局面的‘英雄’。
如果你是他,你会选择哪个世界?”
老王一拍大腿,懊恼地说:“我明白了,我们一直在解决‘他打游戏’这个问题,
可真正的问题,是我们从来没有给过他价值感和成就感!”
我说,对。
你一直在用尽全力扑杀一个叫“游戏”的症状,
却对自己亲手制造的那个叫“价值感缺失”的病根,视而不见。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根本。
庸人,一辈子都在修修补补,忙于扑杀各种冒出来的“症状”。
今天堵这个窟窿,明天补那个裂缝,他们的人生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打地鼠”游戏,
疲于奔命,却始终在原地打转。
而真正强大的人,都具备一种“下切一寸”的能力。
他们永远不会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是会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中医,
通过“望闻问切”,穿透所有表象的“症状”,直抵问题的核心“病根”。
他们只做三件事:发现真正的问题,深度思考问题,然后系统性地解决问题。
一、发现问题:从“症状扑杀者”到“病根挖掘机”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是“症状扑杀者”。
夫妻吵架,吵的是今天谁洗碗,地没拖干净。
但“洗碗”是真正的问题吗?
不是。它只是一个症状。
病根,可能是长期以来,一方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被看见,情感账户已经严重透支。
你不去给情感账户充值,今天解决了洗碗问题,明天就会因为一双没放对的袜子吵翻天。
员工离职,递交的辞职信上写的是“个人原因,寻求更好发展”。
但“寻求发展”是真正的问题吗?
大概率不是。
它只是一个症状。
病根,可能是直属领导的管理方式让人窒息,
可能是公司论功行赏的机制出了问题,让人看不到希望。
你不去优化管理和机制,今天走了张三,明天李四一样会走。
我们总以为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孤立的问题,
就像老王以为他面对的只是“儿子打游戏”这一个问题。
但实际上,所有让你反复头疼,长期困扰的问题,都不是问题本身,
而是一个更深层、更隐蔽的系统性问题的“症状”。
我之前认识一个开餐厅的朋友,阿勇。
他的餐厅味道不错,位置也还行,
但生意就是半死不活。
阿勇很勤奋,每天都在解决各种“问题”。
今天搞个打折促销,明天印一批传单去发,后天又花钱在美食公众号上投个广告。
忙得团团转,但生意依旧没什么起色,
打折的时候人多一点,活动一停,立刻恢复原样。
他来找我,也是一脸的苦闷。
我问他:“你觉得,你的餐厅,真正的问题是什么?”
他说:“问题就是客流少啊!”
我说:“客流少,这是一个结果,一个症状。
就像人发烧了,发烧是症状,根源可能是病毒感染。
你现在做的所有事,打折、发传单,就像是不断地在吃退烧药。
药效一过,烧就又起来了。”
阿勇问:“那我的‘病毒’是什么?”
我没直接回答,而是问了他几个问题:
“你的客户主要是哪些人?他们为什么来你这吃饭?
吃完后,他们有什么感觉?
除了你家,他们还会去哪几家?那几家跟你的区别是什么?
你希望你的餐厅,在客户心中留下一个什么样的印象?”
这一连串的问题,把他问懵了。
因为他从来没想过这些。他脑子里只有一件事:今天怎么把流水做上去。
他一直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他是一个典型的“症状扑杀者”,而不是“病根挖掘机”。
一个真正强大的人,在遇到问题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How”,不是“我该怎么解决?”,
而是“Why”,是“它为什么会发生?”。
他们会不断地向下追问,像钻井一样,一层一层钻透坚硬的岩层,直到找到最底层的“地下水”。
老王的问题,往下钻一层是:孩子为什么沉迷游戏?
答案是:为了获得在现实中得不到的成就感和掌控感。
再往下钻一层:现实中为什么得不到?
答案是:父母的教育方式,是以打压和负面反馈为主。
再往下钻一层:父母为什么会这样?
答案是:他们把自己在社会上的焦虑和对未来的恐惧,
投射到了孩子身上,并把“高分数”当成了消除这种焦虑的唯一救命稻草。
你看,挖到这一层,“病根”才算水落石出。
不挖到这一层,你做的一切都只是在给树叶喷农药,而树根,其实早就已经烂掉了。
二、思考问题:从“单一归因”到“框架重构”
当你找到了真正的“病根”,第二步,就是如何思考它。
普通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线性的,是单一归因的。
就像老王一开始认为的:儿子成绩差 → 是因为 → 沉迷游戏。
就像阿勇一开始认为的:生意不好 → 是因为 → 客流太少。
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你把一个复杂的、多维度的问题,简化成一个可以轻松甩锅的对象。
对老王来说,这个锅是“游戏”;
对阿勇来说,这个锅是“顾客”。
锅甩出去了,自己是轻松了,但问题永远解决不了。
而高手思考问题,是非线性的,是框架性的。
他们拿到一个问题后,不会立刻跳进去找答案,
而是会先把这个问题的“框架”重新定义一遍。
什么是框架重构?
就是换一个角度,换一个问法,把一个“坏问题”变成一个“好问题”。
比如老王,他原来的问题框架是:“我该如何阻止我儿子打游戏?”
这是一个“坏问题”,因为它把你和儿子放在了对立面,这是一个“堵”的思路,注定失败。
我们帮他重构一下问题框架,可以变成:
“我该如何帮助我儿子,在现实世界里,找到比游戏更能让他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的事情?”
你看,问题一下就从“对抗”变成了“帮助”,从“堵塞”变成了“疏导”。
框架一变,整个解决问题的方向就全变了。
顺着这个新框架,老王需要做的,就不再是拔网线、锁电脑,
而是去观察、去了解,儿子的兴趣到底在哪?他喜欢模型?喜欢无人机?还是喜欢编程?
后来,老王发现儿子对航拍无人机特别有兴趣。
他就托人找关系,把儿子送进了一个周末的航模俱乐部。
在那里,儿子第一次因为自己精准操控无人机,拍出了一段很棒的视频,
而得到了一群同龄人和老师的由衷赞叹。
那种发自内心的、真实的成就感,是任何虚拟世界的“城主”都无法比拟的。
从那以后,游戏,他偶尔也还玩,但再也没有“沉迷”过。
因为他的精神世界,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级的寄托。
再看阿勇的餐厅。
他原来的问题框架是:“我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新顾客?”
这是一个“坏问题”,因为获客成本极高,且不持久。
我帮他重构了几个新的问题框架:
框架一:“我如何让每一个来过的顾客,都想再来第二次、第三次?”(从拉新,到留存)
框架二:“我如何让老顾客,心甘情愿地帮我带来新顾客?”(从营销,到裂变)
框架三:“我的餐厅,除了提供‘饭菜’这个产品,还能提供什么独特的‘情绪价值’或者‘社交价值’?”(从卖产品,到卖体验)
当阿勇开始用这几个新框架去思考时,他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就完全不一样了。
他不再是琢磨“今天打八折还是七折”,而是开始思考:
我是不是可以给每个顾客建立一个档案,记住他们的口味偏好和忌口?
我是不是可以建一个熟客微信群,每周搞一次“新品盲测”,让他们有参与感和专属感?
我是不是可以把餐厅的一个角落,改造成一个照片墙,
贴满顾客在这里聚餐的笑脸,让他们觉得这里像家一样?
我是不是可以和隔壁的电影院、书店搞搞联动,打造一个“吃喝玩乐”的社区生态?
你看,一旦思考的框架被重构,你的答案,就不再是苍白的“促销打折”,
而是一个丰富、立体、充满人情味的“经营系统”。
真正厉害的人,从不急于解决问题。他们会花大量的功夫,
去打磨那个“定义问题”的框架。因为他们知道,一个好的问题,本身就包含了答案的一半。
三、解决问题:从“单点爆破”到“生态构建”
找到了病根,重构了框架,最后一步,才是“解决”。
普通人解决问题,是“单点爆破”。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以为找到一个“开关”,按下去,问题就解决了。
老王以为的“开关”是拔掉网线。
阿勇以为的“开关”是打折促销。
他们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把一个系统性的问题,当成了一个孤立的点。
而高手解决问题,靠的是“生态构建”。
他们知道,任何一个顽固的问题,背后都是一个旧的、病态的“小生态”在支撑。
你要做的,不是去攻击那个问题点,
而是去构建一个新的、健康的“大生态”,让那个旧生态因为缺少养分而自然枯萎。
对于老王的儿子来说,那个病态的“旧生态”是:
“现实中被打压 → 缺乏价值感 → 投入虚拟世界寻找寄托 → 成绩下降 → 现实中更被打压”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的闭环。
老王后来构建的那个健康的“新生态”是:
“在航模中找到兴趣 → 获得真实成就感 → 提升自信 → 开始愿意投入精力到其他事情上 → 与父母关系改善 → 形成正向反馈”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系统。
当这个新生态建立起来之后,“沉迷游戏”这个问题,
就不是被“解决”掉的,而是被“替代”掉了。
它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对于阿勇的餐厅来说,那个病态的“旧生态”是:
“没顾客 → 心慌 → 打折 → 吸引来一批对价格敏感的顾客 → 不打折他们就不来 → 利润微薄 → 更没钱投入产品和服务 → 更没顾客”
这也是一个通往死亡的螺旋。
而那个健康的“新生态”应该是:
“用心服务好第一批顾客 → 建立情感链接 → 他们成为回头客 → 口碑传播带来新顾客 → 餐厅利润提升 → 投入研发更好的菜品和体验 → 吸引更多优质顾客”
这是一个正向循环的飞轮。
高手们都深谙此道。他们解决问题,从来都不是一锤子买卖。
他们更像一个园丁,而不是一个屠夫。
他们会松土、施肥、浇水、引入益虫、调整阳光……
他们致力于改善整个“土壤环境”。
当土壤肥沃了,环境健康了,那些“杂草”(问题)的生存空间,
自然就会被挤压,而你想要的“庄稼”(结果),就会茁壮成长。
所以,你看。
从发现问题,到思考问题,再到解决问题,这根本不是三个孤立的步骤,
而是一整套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思维方式。
它决定了你是在问题的下游随波逐流,还是能逆流而上,找到那个控制水流的闸门。
很多人问我,少康,你这些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天生的?
当然不是。
我跟大家一样,也曾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症状扑杀者”,在生活的泥潭里反复挣扎,筋疲力尽。
后来,是通过大量的阅读、行走和与人深度交流,我才慢慢意识到,
我们大多数人,缺的不是努力,而是看透事物本质的“心法”。
我们受困,不是因为问题有多难,而是因为我们脑子里,用来解决问题的“思维工具”太少了。
这些年,我把我所有关于“格物致知”的思考和实践,
那些能帮助我们“下切一寸”找到病根,“重构框架”定义问题,“构建生态”解决问题的底层心法,
都沉淀、提炼、总结成了一套思维模型系统。
我把它们整理成了这本电子书——《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这里面没有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一夜暴富的成功秘诀。
它更像一个思维的“工具箱”,里面装着50个我亲身验证过,极度强大,且能立刻上手的“思维模型”。
比如,用“第一性原理”,帮你层层剥开事物的表象,直抵问题的本质内核;
用“系统思维模型”,让你看见万事万物间相互连接的动态网络,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
用“反脆弱模型”,教你如何构建一个能在不确定性中,反而能变得更强大的个人系统。
等等。一共50个。
它不能替你走路,但可以给你一双更舒适的鞋,和一张更精准的地图。
它不能帮你解决掉所有问题,但它能赋予你一种“解决所有问题的能力”。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能帮你打开那些曾经紧锁的,通往更高认知维度的大门。
当你把它们一一内化于心,你会发现,你眼中的世界,和你自己,都将变得截然不同。
真正强大的人,从来不是拥有最多资源的人,而是那个总能发现真问题,
并用更高维度的思考,构建出系统性解决方案的人。
他们不与“症状”缠斗,而是与“规律”共舞。
当你开始享受这个“发现-思考-解决”的过程时,
你就不是在解决问题,而是在创造你的人生。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