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姐姐,姓余,我们都叫她余姐。
她在我们这条街上,曾经是个“名人”,当然,不是什么好名声。
出名是因为,她太“怪”了。
十年前,她盘下街角那个位置最差的铺子,开了一家小小的茶叶店。
那时候,街上流行的是什么?
是装修得金碧辉煌,恨不得用金条当门槛,一进去就让你感觉不花个万把块钱出不来的那种高端会所式茶楼。
余姐的店呢?
破破烂爛。
一个旧木头柜台,几把竹椅子,墙都懒得刷,露出斑驳的砖红色。
最让人看不懂的,是她的经营方式。
别人卖茶,都讲究包装,盒子越做越大,里面是丝绸,是锦缎,恨不得一层套一层。
余姐卖茶,你买一斤,她就拿牛皮纸给你一包,用麻绳捆一下,完事。
有人劝她:“余姐,你这包装也太寒酸了,送礼都拿不出手。”
她头都不抬,一边拿个小镊子捡茶叶里的碎末,一边说:“我这茶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看的。嫌包装不好,出门右转,整条街都是。”
她对别人“大方”,对自己“小气”。
有一次,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她店里待了一个下午,喝了好几泡茶,临走时很不好意思,说没钱买。
余姐摆摆手,说没事,喜欢就常来喝。
还包了一小泡给他,说:“拿回去喝,刚毕业,别省着。好茶喝顺了,嘴巴就刁了,以后就不会被人用差东西糊弄了。”
转过头,她自己手机屏碎了,裂得跟蜘蛛网一样,都还在用。
我们都说,余姐这生意,迟早得黄。
一个对自己这么抠,对生意这么“不上心”的人,怎么可能赚到钱?
她就像一个异类。
当大家都在疯狂加杠杆,借钱炒房的时候,她在郊区买了一块没人要的荒地,种了一堆果树。
当大家都在追风口,今天O2O,明天区块链,天天在各种饭局上交换名片,拓展“人脉”的时候,她一个人待在店里,看书,写字,或者花一下午,就为了研究一块普洱茶饼的转化。
街坊邻居背后都议论她,说她清高,说她不食人间烟火,说她脑子瓦特了。
差不多五年前,我们这条街搞旧城改造。
一夜之间,所有的店铺都要拆迁。
大家都在为补偿款跟开发商扯皮,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余姐安安静静地就把店关了。
我们都以为,她这下彻底完蛋了。
结果,半年后,消息传来。
她当年买的那块“不毛之地”,被划进了新的城市发展新区,成了未来中央商务区的核心地块。
开发商找她谈,她没要钱,而是用土地入股,要了未来商业综合体20%的原始股份。
一夜之间,她的身家,从一个“破烂”茶叶店老板娘,变成了我们这群人需要仰望的存在。
大家这才反应过来,原来我们才是傻子,人家是真神仙。
有人说她运气好,是祖坟冒青烟了。
但我跟她认识十几年,我知道,不是运气。
所有看似突然的“横财”,其实都是一场漫长的“预谋”。
一个女人,如果她身上开始出现某些特质,那不是迷信,而是她整个人的认知、能量和行为模式,已经构建起了一个能够“接住”巨大财富的系统。
钱,会自己流向该去的地方。
这种“征兆”,不是长了一颗发财痣,也不是梦见了什么。
而是三种深入骨髓的习惯。
第一个征兆:对“钱”,有极度的“洁癖”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
越是天天哭穷,把“我要搞钱”挂在嘴边的人,往往越是搞不到钱。
就算搞到了,也很快会莫名其妙地花出去。
而像余姐这样的人,你几乎从没听她谈论过“钱”,但钱好像特别喜欢她。
这不是玄学,这是一种能量状态。
对钱有“洁癖”的女人,她们潜意识里,把钱当成一个“生命体”,一个需要被尊重的“伙伴”,而不是一个可以随意使唤的“奴隶”。
这种“洁-癖”,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不赚“脏”钱。
什么是“脏”钱?
就是那些违背良心、透支信誉、损人利己的钱。
前几年微商最火的时候,我们这条街上好几个开服装店、化妆品店的老板娘,都跟疯了一样,开始刷屏卖各种三无产品。
面膜,减肥药,能量石……
什么火,就卖什么。
确实赚了一波快钱。
有人也劝余姐,说:“余姐,你客户多,又有文化,你来做这个,讲讲故事,肯定比我们卖得好。”
余姐当时就问了一句:“你自己用吗?给你家孩子用吗?”
一句话,把那人问得哑口无言。
余姐说:“自己都不信的东西,卖给别人,那是下毒。这种钱,就算堆成金山,我也嫌它脏,怕晚上睡不着。”
后来呢?
那些赚了快钱的老板娘,很快就消失了。
朋友圈里的人把她们拉黑了,实体店的信誉也做烂了,最后只能关门走人。
她们赚到的那点钱,最后都以各种形式“还”了回去。有的家里人生病,有的孩子不学好,有的自己投资被骗。
你看,钱的能量是流动的,也是平衡的。
你用什么方式得到它,它就会用什么方式离开你。
一个对钱有洁癖的女人,她有自己的“取财之道”。她知道,财富的本质,是价值交换。她必须提供真正的价值,才能换来心安理得的财富。
这种坚守,会让她在短期内看起来很“傻”,很“慢”。
但从长远看,她是在为自己的“财库”打下最坚实的地基。没有裂缝,没有窟窿。
- 不花“情绪”钱。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朋友?
今天失恋了,得买个包包安慰自己。
明天被老板骂了,得吃顿大餐发泄一下。
后天看到别人买了新车,自己心里不平衡,咬着牙也要贷款换一辆。
她们花的不是钱,是“情绪”。
是用消费,来填补内心的空虚、焦虑和不安全感。
这种消费,就像一个无底洞。你永远填不满。
因为你买的不是物品本身,而是那个虚幻的“感觉”。
感觉,是最不靠谱的东西。
余姐很“抠门”,一件衣服能穿好几年,一个杯子能用十几年。
但她花钱,又有我们看不懂的“大方”。
她会花几万块,去报名一个看起来跟卖茶叶毫无关系的古典哲学课。
她会花大几千,买一套绝版的宋代茶具图谱。
她甚至会资助一个学雕刻的穷学生,不求任何回报。
我们看不懂。
觉得她是在“乱花钱”。
现在我才明白。
她花的每一分钱,都在滋养她的“根”。
哲学课,让她看问题的维度更高,能跳出日常琐碎,看到更长的周期。
图谱,让她对“美”的理解更深,这种审美最终会融入她对产品的打磨中。
资助学生,看似是付出,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世界里,播下一颗“善意”的种子。
对钱有洁癖的女人,她们是“投资型”人格,而不是“消费型”人格。
她们花的每一分钱,都追求“复利效应”。
要么,能增长自己的智慧。
要么,能提升自己的审美。
要么,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一点正向的能量。
她们从不为“情绪”买单,因为她们知道,那是对金钱能量最大的“浪费”。
- 不欠“人情”钱。
中国人最难算清的一笔账,就是“人情账”。
很多人喜欢占小便宜,蹭一顿饭,拿一点土特产,觉得是自己“会做人”,“人缘好”。
但在余姐这样的人看来,这是最昂贵的“负债”。
她跟人交往,有个原则:能用钱解决的,绝不欠人情。
请人帮忙,哪怕是朋友,她事后一定会用一个对方无法拒绝的礼物,或者一笔钱,把这个人情“结清”。
别人请她吃饭,下一次她一定会请回来。
她从不让别人感觉“亏欠”她,也不让自己“亏欠”任何人。
很多人不理解,觉得她太见外,太“算计”。
其实,这才是最高级的智慧。
人情,是一种“能量负债”。你欠着它,它就会在你不知道的时候,以某种形式向你“索取”。
可能是一次你不想去的饭局,一个你不想帮的忙,甚至是一个让你违背原则的请求。
对钱有洁癖的女人,她极度爱惜自己的“能量场”。
她要确保自己是自由的,独立的,不受任何人情牵绊的。
只有这样,她才能在做重大决策时,只遵从自己的内心和判断,不被任何外部关系所干扰。
你看,这种对钱的“洁癖”,本质上是一种对自我能量的高度负责。
当一个女人,开始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金钱的来路、去路和与之相关的人际关系时,她的“财库”就已经在悄悄地变得坚固、清澈、丰盈。
第二个征ZO兆:敢于布下,等待时间开花结果的“闲棋”
围棋里有一种说法,叫“闲棋”。
就是一步棋,下下去,当下看,好像没什么用。
不参与局部的战斗,不影响眼前的实地。
对手看不懂,甚至自己人也觉得是“废棋”。
但高手知道,这步棋,可能在几十步之后,会成为决定整盘棋胜负的关键。
它是在为未来“布势”。
余姐当年买那块荒地,就是一步典型的“闲棋”。
在所有人都冲向市中心,争抢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热点”时,她把钱投在了一个看起来毫无希望的“未来”上。
这不是赌博。
而是一种基于深刻洞见的战略耐心。
我曾经问过她,当时怎么会想到去买那块地。
她说:“我没事就喜欢看咱们市的城市规划图,从建国初期的,到最近的。你看几十年的变迁,就会发现一个规律,城市的发展,就像一棵树,它有自己的生长方向。你看咱们这儿,南边是山,西边是河,再怎么发展,空间都有限。只有往东边,往北边,才是一片开阔地。那是它必然要去的方向。”
她还说:“开个小店,人来人往,都是眼前的事,心里很累。我就想有个地方,能让我自己静下来,种种树,看看天。就算最后那地不值钱,我多了个能让自己喘口气的地方,也不亏。”
听完,我后背发凉。
我们看到的是“风险”,她看到的是“规律”。
我们追求的是“短期收益”,她追求的是“内心安宁”和“长期价值”。
这就是普通人和高手的区别。
敢下“闲棋”的女人,身上有两个特质:
- 她们拥有“上帝视角”,能看到“趋势”。
她们不关心今天流行什么,明天谁又上了热搜。
她们关心的是那些,十年、二十年不变的东西。
人性的规律,城市发展的脉络,技术变革的底层逻辑。
她们通过大量的阅读、思考和观察,在脑子里建立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沙盘”。
这个沙盘,能帮她们推演未来。
她们的决策,不是基于当下的“情绪”和“热点”,而是基于对未来的“预判”。
所以,她们总能“提前”一步,在无人问津的时候布局,在人声鼎沸的时候离场。
在别人看来是“运气”,在她自己看来,是“计算”。
- 她们对“时间”有信仰,拥有“战略定力”。
下了“闲棋”,最难的不是那一下,而是“等待”。
等待的过程,是极其反人性的。
你可能会被嘲笑,被质疑。
你会看到别人今天赚了一笔,明天又换了豪车,而你的投入,像石沉大海,毫无波澜。
你会不会动摇?会不会焦虑?
普通人,会的。
但余姐这样的人,不会。
她们的内心,有一个极其强大的“精神内核”。
这个内核,让她们拥有惊人的“钝感力”。
外界的噪音,无法干扰到她的节奏。
她知道,所有伟大的事情,都需要时间来发酵。
就像她种的那片果树,第一年,只能活下来。
第二年,才能扎下根。
第三年,才开始慢慢生长。
她每天去浇水,施肥,除草。
她享受的是这个“培育”的过程,而不是急于“索取”结果。
这种对时间的信仰,让她能够抵御一切短期诱惑,坚定地执行自己的长期战略。
一个女人,当她不再追逐眼前的“快钱”,而是开始布局那些需要用“时间”来浇灌的“闲棋”时,说明她的认知,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人。
她不是在“赚钱”,她是在“创造未来”。
财富,只是这个创造过程中的副产品。
第三个征兆:拥有近乎冷酷的“情绪止损”能力
我见过太多人,赚钱的时候,意气风发,觉得是自己能力强。
亏钱的时候,就怨天尤人,要么死扛,要么崩溃,要么急于翻本,然后亏得更惨。
他们的所有决策,都被“情绪”所绑架。
而一个真正能成大事的女人,她最大的特点,是“情绪稳定”。
这种稳定,不是麻木,而是一种清醒。
是一种,能把“事实”和“情绪”剥离开来的能力。
余姐的茶叶店,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有一年,她花了大半积蓄,进了一批顶级的古树普洱。
结果因为那年雨水太大,运输途中保存不当,整批茶都受了潮,开始霉变。
对她那种小店来说,这几乎是灭顶之灾。
连我都替她着急,觉得她这下肯定要完了。
我去看她的时候,以为会看到一个愁容满面、以泪洗面的女人。
结果,她一个人在店里,把那些发霉的茶饼,一块块地铺在地上,拿着个小本子在记录。
她看到我,很平静地说:“坐。”
然后指着地上的茶饼说:“你看,很有意思。同样一批茶,放在纸箱最上面的,和最下面的,霉变的速度和菌种都不一样。靠近窗户的,和放在墙角的,也不一样。我得把这些都记下来,以后就知道,什么样的环境下,会出什么样的问题。”
我当时就震惊了。
我说:“姐,这都几十万的损失,你还有心情研究这个?”
她看了我一眼,说了一句我记到今天的话。
“钱已经没了,这是‘事实’。如果我再把我的心情、我的时间、我的精力都赔进去,那我就亏了两次。”
“我现在要做的事,不是哭。而是从这次亏损里,学到点东西。这样,这几十万,才不算白交学费。”
那一刻,我感觉她身上有光。
一种近乎冷酷的理性和清醒。
这就是顶级的“情绪止损”能力。
事情搞砸了,承认。
钱亏掉了,认栽。
然后,迅速从“受害者”的情绪中抽离出来,切换到“学习者”和“解决者”的视角。
去复盘,去分析,去找到下一次可以避免犯错的“认知”。
拥有这种能力的女人,是不可战胜的。
因为每一次失败,都不会击垮她,只会让她变得更强,更聪明。
她的成长速度,是指数级的。
她的人生,没有“坎”,只有“经验包”。
这种情绪上的“断舍离”,让她永远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和能量的聚焦。
她不会在烂人烂事上消耗自己,也不会在过去的错误里反复内耗。
她像一个顶级的操盘手,冷静地观察着市场的波动(人生的起伏),一旦发现某笔交易(某段关系、某个项目)的方向错了,她会毫不犹豫地“一键平仓”。
疼吗?疼。
但她知道,长痛不如短痛。
保留本金(自己的能量和心力),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本金还在,就永远有翻盘的机会。
当一个女人,不再被情绪轻易操控,开始能冷静地为自己的情绪“止损”时,她就真正掌握了自己人生的方向盘。
这比任何赚钱的技巧,都重要一百倍。
你看,这三个“征兆”——对钱的洁癖、敢下闲棋的耐心、冷酷的情绪止损。
它们指向的,其实是同一个东西:
一个女人,内在认知系统的升级。
她不再是一个被欲望、情绪和外界评价所驱动的“木偶”,而是成了一个拥有独立精神内核、按照底层规律行事的“掌舵人”。
她的人生,从“求”,变成了“修”。
从向外索取,变成了向内构建。
构建一个强大的认知系统,是一个“格物”的过程。
需要我们像余姐一样,去研究一张城市规划图背后的规律,去分辨一块茶饼的细微转化,去复盘一次失败的核心原因。
这个过程,需要工具。
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缺少一个系统性的方法,去拆解我们遇到的问题,去洞察事物背后的本质。
我们很容易陷入细节,迷失在情绪里。
这就是为什么我花了数年时间,把我所学所思,从中华智慧到西方科学,提炼成50个最底层的“思维模型”,汇集成了这本《格物之道》电子书,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成功学,不教你任何“术”层面的技巧。
它是一本“心法”说明书。
比如,余姐看懂城市发展的规律,用的是“系统思维”和“路径依赖模型”。
她敢于下“闲棋”,等得起时间,是因为她深刻理解“复利效应模型”和“第二序思维”。
她能从失败中迅速抽身,靠的是“控制二分法”和“反脆弱模型”的实践。
这50个模型,就是50把钥匙。
能帮你打开看待世界的不同维度,让你拥有“上帝视角”,去构建一个百毒不侵、持续进化的认知系统。
当这个系统建立起来,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去“追”钱。
而是钱,或者说,所有美好的资源,都会被你这个高能量、高认知的“场”所吸引。
它们会主动来找你。
就像余姐,她从未追求过“发横财”。
她只是在踏踏实实地,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值得”拥有财富的人。
然后,财富就以“横财”的方式,给了她一个惊喜。
这世上所有的好运,都是你积累的认知和善良。
与其求神拜佛,不如把自己,修炼成一尊真正的“活佛”。
清醒,慈悲,有力量。
当你做到了,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
1、本站内容部分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