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和顶尖高手,差的不是努力

诺亚书房图片

楼下那家开了三十年的面馆,要关门了。

老板老王,六十多了,背有点驼,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

他的那碗牛肉面,是方圆五里内的传奇。

我吃了十几年。

奇就奇在,这面似乎是有生命的。夏天吃,清爽利落,汤头鲜而不腻;冬天吃,浑厚暖润,一口下去,寒气全消。

很多连锁面馆想来“学习”,说白了就是想挖配方。

给钱,给股份,什么条件都开过。

老王就是一句话,学不会。

不是不教,是你们学不会。

大家当他敝帚自珍,是个老顽固。

有几个餐饮老板不信邪,派了采购、后厨、店长,伪装成顾客,天天来吃,一吃就是几个月。

拿着小本子,掐着秒表。

记录老王几点和面,用什么牌子的面粉,水温多少,醒面多久。

记录他案板上葱姜蒜的比例,用了哪家的酱油,哪里的花椒。

甚至连他煮面的锅,是什么材质,用了几年,都拍了照片,回去找同款。

折腾了小半年,回去一试。

做出来的面,形似,神不似。

总觉得,差了点什么。

差的那点东西,就是所谓的“魂”。

后来我跟老王聊天,搬了个小板凳,坐在他后厨门口。

热气蒸腾,他一边用大漏勺捞着面,一边跟我说。

“他们以为我是靠方子,其实我靠的是手感。”

“今天湿气大,面要多揉几道,水要少一丝丝。天干,面就得软一点。”

“新到的这批花椒,麻味足,香味欠了点,那边的八角就得多半个角来提香。”

“火大的时候,面在锅里滚三滚就得捞,火小,就得等它在里面多沉一会儿。”

他顿了顿,把面码好,浇上一大勺滚烫的牛肉汤,撒上葱花。

“这东西,怎么写在纸上?写了也没用。得用心,用身体去记。”

我看着他那双布满老茧,但指节灵活得像在弹钢琴的手,忽然明白了。

普通人和顶尖高手的差距,往往不在于那些能写在纸上、能说出口的“显性知识”。

而在于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

这是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那道天堑。

显性知识,是什么?

是教科书,是操作手册,是流程图,是你能从网上搜到的所有“干货”。

比如,学开车,交通法规、车辆构造、操作步骤,这些都是显性知识。

你背得滚瓜烂熟,科一科四都能考满分。

但你敢直接上路吗?

不敢。

什么时候该踩刹车,什么时候该打方向盘,打多少,回多少。

侧方停车,怎么能一把进去,不多不少,正好停在框里。

雨天路滑,刹车要怎么点,才能既减速,又不至于侧滑。

这些,教练可以教你口诀,但真正掌握,靠的是你一次次在练习中,用身体、用肌肉、用余光、用耳朵去感受,去记忆。

这部分,就是隐性知识。

它看不见,摸不着,无法被精确地语言化、数据化。

它是一种“感觉”,一种“直觉”,一种“火候”。

我认识一个朋友,做投资的,圈内很有名。

他看项目,办公室里永远有两拨人。

一拨是顶尖的分析师团队,做尽职调查,把项目方所有的财务数据、运营数据、市场报告,扒得底朝天,做成几百页的PPT。

这是“显性知识”的极致。

另一拨人,很奇怪。

有做过十几年刑警的,有做过心理咨询师的,甚至还有一个是开了二十年茶馆的老板娘。

朋友说,前者是看“事”,后者是看“人”。

数据可以美化,故事可以编造。

但一个人的眼神、微表情、坐姿,他在饭局上对服务员的态度,他在压力下不经意间抖动的腿。

这些“身体语言”,是没法完全伪装的。

那位前刑警,据说能从一个CEO描述公司愿景时,瞳孔放大的速度和眨眼的频率,判断出他是在真情流露,还是在背诵稿子。

那位茶馆老板娘,阅人无数,能从几个人喝茶时的状态,谁给谁倒茶,谁说话时谁在听,谁在走神,大致判断出这个团队内部的权力结构和真实关系。

这些判断,有数据支撑吗?没有。

能写成SOP(标准作业程序)吗?不能。

但它往往比那几百页的PPT,更接近真相。

这就是隐-性-知-识-的-力-量。

它绕过了逻辑和理性,直抵事物的核心。

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明明很努力,读了很多书,上了很多课,却总感觉自己在一个水平线上反复横跳,无法突破?

因为我们一直在“显性知识”的浅水区里扑腾。

我们痴迷于收集更多的“干货”,下载了100G的资料,收藏了上千篇“深度好文”。

我们以为,只要把这些都“学会”,就能成为高手。

这是一种幻觉。

就像那些想偷师的餐饮老板,他们以为掌握了老王的“配方”,就能复制那碗有灵魂的牛肉面。

他们搞错了重点。

真正的成长,不是知识的叠加,而是认知的跃迁。

而这种跃迁,往往是由“隐性知识”的积累,引发的质变。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隐性知识这么牛,又没法言传,那普通人还怎么学?

是不是就没希望了?

不是。

隐性知识虽然不能被“教授”,但它可以被“习得”。

这个过程,古人有两个字,叫“格物”。

“格”,就是探究,穷尽。

“物”,就是万事万物。

它不是让你去背诵知识,而是让你去“体证”。

用你的整个身心,去感受,去碰撞,去琢磨一个东西的“理”。

这个过程,极其艰苦,也极其迷人。

我早年对中医感兴趣,跟过一位老先生抄方。

他看病,不开检查单,就靠“望闻问切”。

病人进门,从面色、眼神、走路的姿态,他心里已经有七分谱了。

再听声音,闻气味,切脉象,搭上手,闭上眼,沉吟片刻,然后开方。

几味药,君臣佐使,配伍精当。

我像个傻子一样,在旁边记。

病人什么症状,老师开了什么方子。

厚厚一本,记满了。

我以为我学到了。

有一次,一个病人来了,症状跟我记录的某个案例一模一样。

头痛,发热,恶寒,无汗。

我心想,这不就是“麻黄汤证”吗?

老师还没开口,我把方子都默写出来了。

结果老师切完脉,开的方子却是“桂枝汤”。

我大惑不解。

结束后,我拿着我的小本本去问他。

“老师,这个症状,书上、您之前看的病案,不都是用麻黄汤吗?您为什么用桂枝汤?”

老师看了我一眼,说: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

“他虽然恶寒,但你看他舌苔,边缘有一圈淡淡的红。他虽然无汗,但你摸他皮肤,是润的,不是燥的。这叫‘外感风寒,内有郁热’。”

“他的‘势’,是向内的,被束缚住了。用麻黄,是强行发汗,是破门。他体质偏弱,硬破,会伤了正气。”

“用桂枝,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是给他开个窗,让邪气自己走。虽然慢一点,但稳妥。”

我当时听得云里雾里。

什么叫“润”?什么叫“燥”?

什么叫“势”?

这些词,书上也有,但你没亲手摸过几百上千个病人的皮肤,没亲眼见过几千张舌苔,你永远理解不了其中的细微差别。

老师没法把他的“手感”和“眼力”复制给我。

他只能一遍遍地让我看,让我摸,让我自己去“悟”。

他跟我说:“你别光学我开方子,你要学我开方子之前的那个‘想’的过程。”

“为什么是这几味药?为什么是这个剂量?多一钱,少一钱,区别在哪?把这个想明白了,你才算入门。”

从那天起,我不再满足于抄方子。

每个病案,我都逼着自己去推演。

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开?老师为什么这么开?他的逻辑是什么?

我开始理解,那些看似玄乎的“阴阳”、“五行”、“气血”,其实是一套极其精密的系统模型,是古人用来描述人体这个复杂系统运行规律的“语言”。

这个“悟”的过程,就是把老师的“隐性知识”,通过我自己的“格物”,转化为我自己的“认知”的过程。

非常痛苦,经常想不通,整晚睡不着。

但一旦想通某个关节,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是任何事情都无法比拟的。

你会感觉,你的认知,像打开了一扇新的窗,看到了以前完全看不到的风景。

这个过程,总结下来,其实有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拜码头,不是拜老师,而是“沉浸”。

你要学游泳,不下水,在岸上看一百本游泳教材,也没用。

想获得某个领域的隐性知识,你必须把自己“泡”在那个环境里。

想学好编程,就不是光看视频课,而是去读最牛的开源项目的代码。一行一行地读,看高手是怎么思考,怎么组织架构的。

想做好销售,就不是光背话术,而是去跟销冠,看他怎么跟客户聊天,怎么处理拒绝,怎么在饭局上活跃气氛。

别怕当“学徒”,别怕从最笨拙的模仿开始。

沉浸,是吸收隐性知识的唯一途径。因为大量的隐-性-知-识-,是通过环境和氛围,潜移默化地传递的。

第二步:拆解,不是模仿,而是“复盘”。

光看不练,是假把式。

但光练不想,是傻把式。

高手之所以是高手,不是因为他掌握了某个秘籍,而是因为他拥有一个高质量的“反馈系统”。

他做的每一个动作,都能立即得到一个反馈,然后微调,再做,再反馈。

日积月累,他的动作就无限趋近于“最优解”。

普通人缺的,就是这个反馈系统。

我们做了很多事,但从事后不复盘,不拆解,不反思。

就像猴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最后手上还是只有一个。

所以,刻意练习的核心,是“建立反馈”。

怎么建立?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复盘”。

把你做过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重新过一遍。

当时的目标是什么?

我采取了什么行动?

结果如何?

如果结果好,好在哪里?是哪个关键动作做对了?这个动作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能不能复制?

如果结果不好,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我当时为什么会那么做?是认知偏差,还是情绪影响?如果重来一次,我会在哪个节点上,做出不一样的选择?

这个过程,就是在给自己当“教练”。

我以前写文章,写完就发出去了。

后来我学到一个方法。

写完一篇文章,放一天。

第二天,假装自己是读者,是挑剔的杠服,去读这篇文章。

哪个地方读起来不顺?哪个比喻不恰当?哪个地方的情绪是虚假的?

然后,再假装自己是竞争对手,去想这篇文章的漏洞在哪?哪个观点可以被攻击?

这个过程,就是自己给自己建立“反馈系统”。

几轮下来,文章的质量,会发生质的飞跃。

第三步:破执,不是否定,而是“升维”。

通过沉浸和拆解,你会学到很多“套路”和“模型”。

这是好事,也是陷阱。

很多人学到一定程度,就容易形成“路径依赖”。

觉得这个方法好用,就到处用,看什么问题都想往这个模型里套。

就像我当初,看到发热恶寒,就觉得是“麻黄汤证”。

这就是“执”。

破执,不是说要把学到的东西都扔掉。

而是要理解,任何模型,都只是对真实世界的一种“简化”。

它是一个“地图”,但不是“疆域”本身。

当你发现地图和实际地形对不上的时候,你不能怪地形长错了,你得意识到,可能是你的地图该升级了。

怎么升维?

就是去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

比如,你是一个做营销的,你把科特勒的4P、4C理论背得滚瓜烂熟。

但你发现,现在很多打法,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这时候,你可能要去学学心理学,看看“行为经济学”是怎么解释人性的“非理性”的。

你可能要去学学社会学,看看“群体效应”和“模因传播”是怎么回事。

你甚至可以去看看兵法,看看“孙子兵法”里的“势、道、天、地、将、法”是怎么用来做战略分析的。

你会发现,你看问题的维度,一下子就多了。

以前你只在二维平面上看一个点。

现在你能在三维空间里,看一个“体”。

你能看到它的过去、现在,甚至能推演出它未来的几种可能性。

这时候,你的认知,就完成了一次“升维”。

你不再执着于某个单一的“术”,而是开始追求那个贯穿万事万物的“道”。

这三步,“沉浸”、“拆解”、“破执”,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格物”过程。

它能帮助我们,把那些飘在空中的“隐性知识”,一点点地内化,变成我们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变成我们的本能和直觉。

这个过程,没有捷径。

但它是有方法的。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难,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聪明。

而是缺少一套有效的“思维工具”,去进行高质量的“格物”。

他们面对一个复杂的事物,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格”。

就像一个想拆解汽车的人,手里只有一把锤子。

除了把车砸烂,他什么也做不了。

我把这些年,自己用来“格物”的思维工具,反复筛选、打磨、提纯,整理成了50个核心的“思维模型”。

从如何看透问题本质的“第一性原理”,到如何做出最优决策的“决策矩阵”,再到洞察系统规律的“反馈循环”,驾驭不确定性的“概率思维”。

每一个模型,都是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可以帮你精准地解剖你遇到的各种复杂问题。

我把它们汇集在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告诉你“答案”的书,而是一本递给你“工具箱”的书。

它想做的,是帮你建立起一套属于你自己的,强大的“格物”系统。

让你在面对任何未知领域时,都有能力、有方法,去逼近它的本质,去习得它的“隐性知识”。

这比给你任何具体的“干货”,都重要一万倍。

因为世界在变,知识在迭代。

唯有“格物”的能力,是你一生受用,可以带到任何地方,解决任何问题的底层能力。

回到老王的面馆。

上周,我最后一次去吃面。

我问他,关了店,准备去干嘛。

他说,儿子接他去大城市享福。

我说,那这手艺,不就失传了?多可惜。

老王笑了笑,把一碗面推到我面前,热气氤氲了我的眼镜。

“这世上,哪有什么东西能真正失传呢?”

“只要还有人,愿意像我这样,踏踏实实地,用几十年功夫,去跟一团面、一锅汤、一把火较劲。”

“那这碗面的味道,就丢不了。”

“它会以另一种样子,在另一个地方,被一个完全不同的人,再做出来。”

我一愣,随即明白了。

他说的,不就是“道”吗?

形式会变,配方会改。

但那种追求极致、用心投入的“匠人精神”,那种对“火候”和“分寸”的敬畏,那种与万物对话、探究其理的“格物之道”。

是永恒的。

这,或许才是所有“隐性知识”背后,那个真正共通的,闪闪发光的内核。

也是我们每个人,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最值得去修炼的东西。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735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