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女思维:顺手就做

诺亚书房图片

前阵子去肖总家喝茶。

肖总是女的,地产圈的传奇人物,比我大不了几岁,身上有股特别清冽的气场。

她家住在市区的一处顶复,窗外是CBD最繁华的风景,家里却安静得像个道场。

一尘不染这个词,我以前觉得很夸张,用在她家,却觉得不够准确。

她家不是那种请了高级家政,收拾得像样板间一样的冰冷,而是一种充满了“人气儿”的井然有序。

阳光透过落地窗洒进来,空气里有淡淡的木质香薰和茶香,每一件物品都待在它应该在的地方,舒服,自在,仿佛它们天生就长在那里。

我们喝岩茶,聊行情。

她泡茶的动作行云流水,赏心悦目。

一个话题聊完,她会极其自然地起身,把刚才用过的茶点盘子、擦手的湿毛巾,顺手就收进了厨房。

等我注意到的时候,她已经洗完手出来,准备换下一泡茶了。

整个过程快到我几乎没有察觉,谈话的节奏也丝毫没有被打断。

我忍不住感慨,说你这里像一个能量场,待着特别舒服。不像有些人,事业越做越大,家里就越来越像个“战场”,东西堆得到处都是,人一进去就觉得累。

她笑了。

她说,哪有那么玄乎,无非是“顺手就做”四个字。

她说,杯子脏了,看见了,就意味着“洗杯子”这件事的缘分到了,那就站起来,花一分钟,把这个缘分了了。

邮件来了,看到了,能一句话回复的,当场就回复掉,不让它在脑子里过夜。

跟下属讨论工作,一个问题冒出来,能马上拍板的,立刻就拍板,需要协调的,当场就拨电话,绝不拖到“回头我再想想”。

顺手就做。

这四个字,像一道雷,劈在了我的脑子里。

我见过太多把“执行力”挂在嘴边的人,也见过太多以“拖延症”为借口的人。

但从没有人像肖总这样,用如此轻描淡写,又如此充满禅意的方式,把它说了出来。

了缘。

一个脏杯子,是一段“未了的缘”。

一封未回的邮件,是一段“未了的缘”。

一个悬而未决的想法,是一段“未了的缘”。

我们的生活,就是由无数个大大小小的“缘分”构成的。

而绝大多数人,不是在“了缘”,而是在“欠缘”。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明明一整天没干什么体力活,却感觉身体被掏空,心里特别累。

明明想做的事情很多,列了一长串的清单,但就是迟迟无法开始,刷刷手机,一天就过去了。

明明一个很小的任务,比如回复一条重要的信息,或者给家里打个电话,心里想着“等会儿”,结果“等会儿”就等到了第二天,第三天……

这股莫名其妙的疲惫,和那股挥之不去的焦虑,到底是从哪来的?

就是从这些你“欠下”的、无穷无尽的“缘”里来的。

在心理学上,这叫“未竟之事”(Unfinished Business)。

每一个你“看到却没做”的任务,都会在你的潜意识里,生成一个“待办进程”。

就像手机后台开了一堆你看不见的App,每一个都在持续消耗你的CPU和电量。

你以为你把它忘了,但你的大脑没忘。

它会在你每一次试图集中精力的时候,跳出来骚扰你一下:

“那个报告还没写。”

“那件衣服还没洗。”

“那个客户还没回访。”

你的心力,就在这一次次的“后台骚扰”中,被消耗殆尽。

物理学上有一个定律,叫“熵增定律”。

意思是,在一个孤立的系统里,如果没有外力介入,混乱程度(熵)只会不断增加。

你的家,你的办公桌,你的大脑,都是一个系统。

一个杯子不洗,它就会一直待在水槽里,吸引来更多的脏盘子脏碗,这是物理空间的熵增。

一个念头不做,它就会一直在你脑中盘旋,吸引来更多的焦虑和自我怀疑,这是精神世界的熵增。

“顺手就做”,就是对抗熵增的那个“外力”。

它是最简单、最直接,也最强大的心法。

我有个读者,我们姑且叫她小C。

小C是个特别努力的女孩,名校毕业,在大厂工作,是父母眼中的骄傲。

但她活得特别拧巴,特别累。

她想升职,于是报了一堆线上课程,每个都听了开头几节,然后就没了下文。

她想健身,办了张三年的健身卡,去了不到五次,跑步机成了她心里的“耻辱柱”。

她想发展副业,研究了小红书、抖音、视频号,做了无数的攻略,关注了上百个博主,但一条内容都没发出去。

她找我聊天,发来一大段文字,充满了自我否定。

她说,我是不是特别没用?为什么别人做起来那么容易的事情,到我这里就这么难?我觉得自己像个不停旋转的陀螺,看起来很忙,但其实一直在原地打转。

我问了她一个问题。

“你每天早上起床,叠被子吗?”

她愣了一下,说,不叠,反正晚上也要睡,叠它干嘛?

我又问,“你吃完外卖,餐盒是立刻扔掉,还是堆在桌角?”

她说,一般……会堆到第二天出门再扔。

“那你电脑桌面上的文件,是不是密密麻麻,找一个东西要找半天?”

她沉默了。

过了一会儿,她说,你怎么知道的?

我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个允许自己的物理空间“熵增”的人,她的精神世界,也必然是一片混乱。

一个连“叠被子”这种举手之劳都选择“等一等”的人,她的大脑,已经习惯了“拖延”的模式。

她的大脑在处理“开始做一件事”这个指令时,需要克服巨大的“启动阻力”。

做任何事,在她看来,都是一件“需要鼓足勇气”的大事。

学一个课程,她想的不是“先听完这一节再说”,而是“天呐,这个课有50节,我什么时候才能听完?听完要做笔记,要做作业,太难了!”

发一条视频,她想的不是“先用手机拍一段发出去试试”,而是“我要买什么相机?学什么剪辑软件?文案怎么写才能爆?万一没人看怎么办?”

她不是在“做事”,她是在“想事”。

她的所有能量,都耗在了无穷无尽的“想”上。

而“想”,是这个世界上最消耗心力的事情。

想赢,怕输。

想开始,怕不完美。

想努力,怕没结果。

你看,人的痛苦,都源于此。

肖总那种“顺手就做”的人,恰恰相反。

她们的大脑里,几乎没有“想”这个环节。

或者说,“做”这个动作,已经内化成了她们的本能。

看见了,就做了。

这是一个极其高效的“清零”过程。

做完一件,这件事在脑子里的进程就被“杀死”了。

大脑的内存被释放,心力回归到“满格”状态。

所以你会发现,执行力越强的人,往往看起来越松弛,越从容。

因为她们的“精神内存”永远是干净的,没有那些乱七八糟的、消耗能量的“后台进程”。

她们活在“当下”,永远只处理眼前这一件事。

而那些习惯拖延的人,看似在休息,在刷手机,但她们的大脑后台,却是一片狼藉。

她们活在“过去”的悔恨和“未来”的焦虑里。

所以,肖总口中的“了缘”,其实是一种极高明的“心力管理术”。

也是一种最高级的“人生算法”。

这个算法的核心,就是把所有“大事”,都拆解成无数个可以“顺手完成”的“小事”。

想写一本书?

不是。是今天“顺手”写500个字。

想跑一个马拉松?

不是。是现在就下楼,“顺手”跑个两公里。

想谈下一个大客户?

不是。是现在就坐下,“顺手”把他的资料再看一遍。

不问结果,不求完美,只求“完成”。

只求把眼前这个最小单位的“缘”,给了了。

当你“顺手”的次数多了,奇迹就会发生。

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说的是人对“未完成”的事情,记忆会更深刻。

但这个效应的反面,是“完成”带来的力量。

每当你完成一件小事,哪怕只是洗一个杯子,回复一封邮件,你的大脑都会分泌微量的多巴胺。

这是一种“奖赏机制”。

它会给你带来微小的、但确实存在的“愉悦感”和“掌控感”。

“顺手就做”的人,一天之内,会给自己制造几十次,甚至上百次的这种“微型奖赏”。

她们的人生,是一个持续的“正反馈循环”。

做得越多,越想做,越快乐。

而拖延的人,则陷入了“负反馈循环”。

越拖,越焦虑,越没信心,越不敢开始。

时间久了,两种人生轨迹的差距,会大到让你触目惊心。

那些被世界偏爱,看起来总是“运气很好”的人,真的是因为运气吗?

不是的。

她们的好运,是靠无数次“顺手就做”,一点一点“攒”出来的。

每一次“顺手”,都是一次微小的“储蓄”。

储蓄的是什么?

是心力,是信心,是“我能搞定”的肌肉记忆。

当一个真正的大机会,一个需要巨大能量才能抓住的“大缘分”来临时,谁能抓住?

是那个心力早已被无数“未了缘”消耗殆尽的人?

还是那个永远“电量满格”,随时准备出击的人?

答案不言而喻。

世界从不偏爱谁。

世界只是一个巨大的能量放大器。

它会忠实地放大你投入的能量。

你投入“顺手就做”的积极能量,它就回馈给你好运和机会。

你投入“凡事等等”的消极能量,它就回馈给你焦虑和衰败。

所以,一个女人真正的强大,不是咬牙硬撑,不是感动自己式的“苦熬”。

那样的“强”,是外强中干的“强”,一戳就破。

真正的强,是肖总那样的,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柔韧”。

是一种“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从容。

是“事来则应,事去则静”的智慧。

而这一切,都源于那四个字:顺手就做。

这是一种思维模式,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但坦白说,这种从“想”到“做”的切换,对习惯了精神内耗的人来说,并不容易。

因为它背后,有一整套阻碍你的“心智枷锁”。

比如,你之所以不敢开始,可能是因为“完美主义”在作祟,你总想等一个“万全之策”。

你之所以总在拖延,可能是因为“恐惧失败”,你害怕努力了却没有好结果。

你之所以觉得累,可能是因为“认知过载”,你分不清哪些事重要,哪些事不重要。

这些心智上的“bug”,就像一个个看不见的“鬼打墙”,让你在原地打转,耗尽心力。

肖总那样的人,可能是天赋异禀,她们天生就懂得如何“破墙”。

但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我们需要一张“地图”,一套“工具”,来有意识地拆解这些心智枷锁。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和拆解这些底层的思维模式。

我发现,每一个让我们卡住的困局,背后都有一个可以被识别、被破解的“思维模型”。

比如,用“奥卡姆剃刀”模型,可以一刀砍掉你为一件小事附加的99%的复杂想法,让你直奔行动。

比如,用“第二序思维”模型,可以清晰地看到“现在不做”的长远代价,让你瞬间获得行动的动力。

比如,用“沉没成本”模型,可以让你勇敢地放弃那些已经“烂尾”的计划,把心力解放出来,投入到新的事情上。

再比如我们今天谈到的“熵增定律”,当你真正理解了它,你就会对一切“堆积”和“拖延”产生本能的警惕。

我把这些年来,经过反复验证、确实有效的50个顶级思维模型,整理成了一套电子书,叫《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

这套书的目的,不是给你灌输什么“成功学鸡汤”,而是递给你50把锋利的手术刀,让你亲自解剖自己的思想,清除那些导致你内耗、拖延、焦虑的“认知病毒”。

它不能帮你“一步登天”,但它能帮你拆掉内心的“墙”,让你从此走上“正反馈循环”的轨道,把花在“想”上的能量,真正用在“做”上。

当你掌握了这些思维工具,你再去看待“顺手就做”,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它不再是一句自我激励的口号,而是一个可以被精确执行的“程序”。

你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把“剃刀”,砍掉哪个多余的念头。

你知道如何为自己设定“微小的胜利”,启动多巴胺的“奖赏回路”。

你知道如何管理自己的“心力”,让它始终保持在峰值水平。

这才是真正的“强女思维”。

不是靠意志力死磕,而是靠智慧去“四两拨千斤”。

从今天起,别再攒事了。

从手边那件最不起眼的小事开始。

那个没洗的杯子。

那条没回的信息。

那本翻开就没再读过的书。

看见它,然后,站起来,去了了它。

当你开始“了缘”,你的“好运”就开始萌芽了。

当你把生活中的每一个“未竟之事”都清零时,你会发现,你的世界,豁然开朗。

你不再疲惫,不再焦虑。

你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仿佛能掌控一切。

这种感觉,比任何物质上的满足,都更令人着迷。

因为,你掌控的不是其他,正是你自己的命运。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