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底层姑娘?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朋友老K发来一条消息,就五个字。

什么是底层姑娘?

我正坐在院子里喝茶,看着池子里的锦鲤慢悠悠地打转。这个问题,像一颗小石子,丢进了我的心湖,但没能激起半点涟漪,只是沉了下去。

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我回他:这个问题,没法用一句话回答。就像你问我,什么是好茶?你得喝过,对比过,咂摸过,才能在心里有个模糊的谱。

老K秒回:别扯玄的。你就给我个标准。是不是长得不好看,学历低,家里穷,工作差,没见识,一把年纪还没嫁出去的?

你看,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

喜欢贴标签,喜欢用外部的、可量化的指标,去定义一个复杂的、活生生的人。

这是一种思维上的懒惰。

我说:如果按你的标准,我认识一个姑娘,几乎全占了。但我从没觉得她“底层”。三年前,她还在老家县城端盘子,一个月三千块。现在,她在自己的领域里,发着光,一年赚的钱,够你那辆宝马5系换个顶配。

老K发来一个“震惊”的表情:吹牛吧?怎么做到的?

我说:我给你讲讲她的故事吧。可能有点长。

老K:搬好小板凳了。

三年前,我去滇东南的一个小城采风。

那地方,山路十八弯,云彩低得像要掉下来。我在一家看起来还算干净的馆子里吃饭,味道出奇的好。

尤其是他们自己做的一种菌子酱,鲜香霸道,拌什么都好吃。

服务员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姑娘,皮肤有点黑,眼睛却很亮,像山里的泉水。干活特别麻利,脸上总带着点怯生生的笑。

我管她叫小雅。

我夸她的菌子酱好吃,问她卖不卖。

她愣了一下,腼腆地笑了:“叔,这是我们自己家吃的,随便做的,哪好意思卖。”

我说:这东西,拿到大城市,起码卖一百块一瓶。

她瞪大了眼睛,像听到了天方夜谭,连连摆手:“不行不行,不值那个价,不值的。”

我一连在那个小城待了半个月,几乎天天去她家店里吃饭,跟她也熟络了起来。

我发现,小雅就是老K口中那种“底层姑娘”的典型样本。

初中毕业,没读过什么书。

家里条件不好,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她早早出来打工,补贴家用。

生活圈子,就是餐馆、宿舍两点一线,接触的人,除了老板同事,就是来吃饭的客人。唯一的娱乐,是下班后躺在床上刷短视频,看那些离她十万八千里的霸道总裁和逆袭女主。

她对未来最大的幻想,就是家里能拆迁,或者,找个有钱的男人嫁了。

她跟我聊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命不好。”

她说,她也想过去大城市闯闯,但又怕。怕什么?怕自己什么都不会,怕被人骗,怕交不起房租,怕生病。

你看,这就是我说的第一把锁,也是最要命的一把锁:认知折叠。

什么是认知折叠?

就是她的世界是平面的,是一张纸。她只能看到A到B的直线距离,看不到立体空间里,还有CDE……无数种可能性。

在她看来,赚钱的方式只有一种:出卖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换取微薄的时薪。她不知道,知识、技能、信息、品牌……这些东西,同样可以,甚至更高效地换取财富。

她觉得自己的菌子酱“不值钱”,是因为在她折叠的世界里,一个东西的价值,等于它的原材料成本,加上一点点手工费。

她完全看不到,这个价值背后,还有独特的配方、稀缺的产地、手工的情感、品牌的溢价……这些更重要的维度。

她的认知,就像一个看不见的笼子,把她死死地困在原地。她很勤奋,很善良,但就像一只在笼子里拼命跑的仓鼠,跑得再快,也只是原地打转。

有一天,店里没什么客人,我又跟她聊起那个菌子酱。

我说:小雅,你有没有想过,你人生最大的资产,可能就是这个你觉得“不值钱”的东西?

她不解地看着我。

我说:你换个思路。你别把它当成一个“酱”,你把它当成一个“作品”。一个能代表你、代表你们家、代表你们这个地方的“作品”。

“你每天花八个小时端盘子,这八个小时,卖出去就没了,不会有任何积累。但你如果每天花两个小时,去琢磨怎么把这个酱做得更好,包装得更好看,怎么让更多人知道它,这两个小时的价值,是可以积累和放大的。”

“端盘子,是体力活,是线性增长。做作品,是脑力活,是指数增长。”

她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神里第一次有了光。

但我知道,光有点认知上的火花,还远远不够。因为她身上,还有第二把锁:情绪债。

什么是情绪债?

就是一个人长期被负面情绪所驱动,尤其是恐惧和匮乏感。

这种“债”,会利滚利,最终吞噬掉你所有的心力。

小雅就是典型的“情绪负债者”。

她的所有决策,出发点都不是“我想要什么”,而是“我害怕失去什么”。

她不敢辞职,是害怕失去稳定的、虽然微薄的收入。

她不敢尝试,是害怕失败后被人嘲笑。

她不敢要高价,是害怕别人说她心黑,害怕东西卖不出去。

这种恐惧,让她永远在做“防御性”的选择,而不是“进攻性”的创造。她的人生,不是在“开拓”,而是在“维稳”。

一个背着沉重情绪债的人,就像一个水手,刚一起航,就把锚给扔进了海里。船动不了,不是因为没有风,而是因为被自己的“锚”给拖住了。

那天下午,我给她画了一张图。

一个圆圈,里面写着“你能控制的”,外面写着“你不能控制的”。

我说:“小雅,你看。你的出身、你的学历、别人怎么看你、市场环境好不好……这些,都在圈外面,你一件都控制不了。你为这些事情焦虑、恐惧,就是在浪费你最宝贵的能量。”

“你能控制什么?你只能控制圈里面的事。比如,今天酱的味道是不是比昨天更好?瓶子是不是能擦得更干净?你能不能学会用手机拍一张好看的照片?能不能鼓起勇气,跟第一个客人介绍你的酱?”

“把你的全部心力,都用在你能控制的这个小圈里。外面的世界,天塌下来,都跟你没关系。你只需要把圈里的事,做到极致。”

她看着那张简单的图,看了很久很久。

我能感觉到,她内心的某些东西,正在悄悄地松动。

但,还有最后一把,也是最隐蔽的一把锁:关系熵。

“熵”,是物理学概念,指的是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关系熵,就是指你身边的人际关系,是给你注入能量,让你变得更有序、更强大;还是在消耗你的能量,让你变得更混乱、更平庸。

小雅的关系网,就是一个典型的“高熵系统”。

她的家人,会跟她说:“女孩子家家的,折腾什么?安安稳稳找个人嫁了才是正经事。”

她的工友,会跟她说:“你那个酱能卖几个钱?别被人骗了。老老实实上班,老板还能给你交社保。”

她刷到的短视频,会告诉她:“女人负责貌美如花,男人负责赚钱养家。”

这些声音,就像无数只看不见的手,把她往平庸的泥潭里拽。

每当她心里燃起一点火苗,身边的人就会用一盆“为你好”的冷水,把它浇灭。

在一个高熵的环境里,一个人的能量,不是用来成长的,而是用来内耗的。光是抵御这些负能量的侵蚀,就已经耗尽了她所有的力气。

离开那个小城前,我送了小雅一个小礼物。

不是钱,也不是什么贵重的东西。

是一本很厚的笔记本,和一支笔。

我对她说:从今天起,别看那些让你羡慕嫉妒恨的短视频了。每天晚上,花半小时,把你今天为你的“作品”做了什么,记录下来。哪怕只是多选了一颗好辣椒,多泡了十分钟香菇,都写下来。

“另外,我再送你一句话:远离那些消耗你的人,哪怕他们是你的亲人。 你不需要跟他们争辩,你只需要默默地做,然后用结果,让他们闭嘴。”

她郑重地收下了笔记本,给我鞠了个躬。

那之后,我们偶尔会在微信上联系。

她告诉我,她辞职了。

老板骂她,家里人跟她吵翻了天。她一个人租了个小房子,白天研究菌子酱,晚上去夜市摆摊。

一开始,根本没人买。

她很沮丧,想过放弃。

但她想起了我画的那个圈。她问自己:客人的选择,我控制不了。我能控制什么?

她能控制自己的摊位更干净一点。她能控制自己的笑容更真诚一点。她能控制自己更大声地吆喝,更主动地请人品尝。

慢慢地,有了第一个回头客。

后来,她学会了用微信,把客人加起来,发发朋友圈。

再后来,有个来旅游的客人,觉得她的酱特别好吃,拍了个短视频发到网上,居然小火了一把。

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她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

……

两年后,我因为一个项目,又路过那个小城。

我凭着记忆,找到了当初那个小饭馆,已经换了老板。

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小雅。

她在古城里,租下了一个小小的铺面,开了家专卖菌子酱和本地特产的店。

我去的时候,她正在店里,指挥着两个小姑娘打包发货。

她瘦了些,但整个人,像被一束光从内到外打亮了。自信,从容,眼睛里的光,比两年前更盛了。

我们坐在她的店里喝茶,店里弥漫着菌子和香料混合的奇特香气。

她笑着跟我说:“哥,你知道吗?我现在才明白,你当初说的‘作品’是什么意思。我做的不是酱,我做的是我自己的‘名字’。”

“以前,我总觉得,我什么都没有,所以什么都怕。现在我知道了,我只要把这一件事做好,我就什么都有了。”

“还有,我现在交往的朋友,都是像我一样开小店的,或者做电商的。我们不聊八卦,不抱怨。我们只聊,谁家的包装更好看,谁的渠道更厉害,怎么一起合作,把我们这儿的好东西卖出去。”

我看着她,心里很感慨。

从“命不好”到“我的名字”,从“什么都怕”到“做好一件事”,从“抱怨圈”到“创造圈”。

小雅,已经亲手砸掉了困住她的那三把锁。

她还是那个她,初中学历,长相普通,出身贫寒。

但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底层姑娘”了。

故事讲到这里,我给老K发了过去。

过了很久,他回了一句: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我回他:

你所谓的“底层”,从来都不是由物质决定的。

它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认知模式,是一种被锁住的生命形态。

认知折叠,让你看不见机会。

情绪债,让你抓不住机会。

关系熵,让你身边的人,会合力把你的机会毁掉。

这三把锁,环环相扣,构成了一个普通人,尤其是很多善良、勤奋的姑娘,难以挣脱的命运牢笼。

而破局的唯一方式,就是用“觉知”的钥匙,去一把一把地,打开这些锁。

这很难,非常难。

因为它需要你向内开刀,需要你跟自己的人性弱点作战,需要你忍受孤独,需要你承担背叛。

这近乎一场英雄主义的自我革命。

老K问:那具体怎么做?有没有可复制的方法?

我说:方法论,其实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你得先有那张“地图”。

你得先清晰地看到,困住你的,到底是哪一把锁?它的结构是什么?它的原理是什么?

就像小雅,当我给她画出那个“控制圈”的时候,她第一次“看见”了自己一直以来被情绪操控的模式。

“看见”,就是改变的开始。

这些年,我走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像小雅,以及比小雅处境更复杂、更艰难的人。我发现,所有困境的内核,几乎都是一样的。

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把我观察到的这些困境,和从古今中外的智慧里学到的破局之法,进行拆解、分析、归纳,最后提炼成一个个普通人也能听得懂、用得上的思维模型。

比如,怎么用“第一性原理”,去找到你问题的核心?

怎么用“逆向思维”,去规划你的人生路径?

怎么用“系统思维”,去看透你家庭、职场里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

我把这些年最核心的50个思考工具,整理成了一套电子书,叫《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成功学,给你打鸡血,告诉你“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它更像一个“认知工具箱”。

里面没有标准答案,只有50把形态各异的“手术刀”。

我希望每一个读到它的人,都能拿起这些刀,去亲自解剖自己的现实问题,找到那把困住你的、独一无二的锁,然后,亲手砸开它。

就像小雅一样。

我没给她一分钱,我只是给了她一个看问题的“视角”,一个思维模型。

剩下的路,都是她自己一步一步,用脚走出来的。

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靠别人拉你一把。

而是有人递给你一面镜子,让你看清了自己,然后,你鼓起勇气,长出了自己的翅膀。

最后,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

什么是底层姑娘?

我的答案是:

放弃了“格物”的姑娘,就是底层姑娘。

“格物”,就是去探究事物本质的渴望与行动。

当你停止思考,停止向内探索,把自己的命运,完全交由环境、他人和所谓的“运气”来决定时,无论你拥有多少财富,多高的地位,你的精神,都是“底层”的。

反之,一个姑娘,哪怕她一无所有,但只要她还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还愿意去琢磨事物的道理,还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提升认知来改变命运。

那么,她脚下的任何一寸土地,都是她的起点。

她的未来,就拥有无限可能。

她,才是真正精神上的“贵族”。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3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