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不要吸收“二手情绪”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段时间,带了三年的徒弟小航,差点被人废掉。

饭局上,他脸色蜡黄,扒拉着碗里的米饭,一粒一粒地数,半天吃不下去一口。

我问他,怎么了?

他放下筷子,长叹一口气,说,哥,我可能真的不适合干这行。想回老家了。

小航是我见过极有天赋的年轻人,聪明,勤奋,有灵气,关键是骨子里有股与人为善的真诚。我让他负责对接几个最重要的客户,三年来,零差错,客户满意度极高。

这样一个马上就要修成正果的苗子,怎么突然就要缴械投降?

我没追问,只是安静地给他倒了杯茶。

他自己憋不住了,开始讲。

问题出在他最重要的一个客户,张总身上。张总的公司最近在搞一轮非常关键的融资,压力巨大,整个人就像一个随时要爆炸的煤气罐。

每次小航去汇报工作,刚坐下,张总就开始对他狂轰滥炸。

“你们这个方案,狗屁不通!这么点小事都办不好,我养你们干什么吃的?”

“我说了八百遍了,要注意细节!细节!你的脑子是浆糊吗?”

“滚出去!我现在不想看见你!”

小航说,他知道张总不是针对他,纯粹是压力太大,拿他当情绪垃圾桶了。他甚至很同情张总,每天陪着小心,想尽办法帮他分忧。

但问题是,每次从张总办公室出来,小航自己就垮了。

心悸,胸闷,手心冒汗。

回到公司,看谁都不顺眼,同事跟他打个招呼,他都觉得烦。女朋友打来电话,他控制不住地吼了回去。

晚上躺在床上,张总那张扭曲、愤怒的脸,就在眼前晃。一闭上眼,就是那些刻薄、伤人的话,像魔音一样在脑子里循环播放。

连续失眠了一个月。

前两天,他去医院检查,轻度抑郁,植物神经紊乱。

他对我说:“哥,我完了。张总的焦虑,好像病毒一样,全都钻到我身体里了。我感觉自己快被他‘传染’死了。再这样下去,钱没挣到,我先疯了。”

我看着他那张被掏空了的脸,平静地问了他一个问题:

“小航,你有没有想过,从始至终,张总的焦虑,跟你没有一毛钱关系?”

他愣住了。

“这怎么可能?他天天对着我发火啊。”

我说:“你有没有见过寺庙里,那些得道高僧,面对痛哭流涕、倾诉苦难的信众,他们会怎么做?”

小-航想了想,说:“他们会很慈悲地倾听,然后开导他们。”

我点点头:“没错。但你有没有见过哪个高僧,听完信众的苦难,自己就捶胸顿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最后也抑郁了?”

他摇摇头。

“为什么不会?”我继续问。

“因为……因为他们道行高?”

“道行高,高在哪?”我把茶杯推到他面前,“高就高在,他们拥有一个无比强大的‘精神结界’。他们能清晰地分辨,哪些是别人的情绪,哪些是自己的。他们能深度地共情你的痛苦,但绝不会把你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来承受。”

“他们是医生,不是陪葬的病人。”

“而你,小航,你错就错在,把‘共情’,当成了‘感染’。你不仅打开了自己的大门,还主动把张总的情绪垃圾,一车一车地往自己家里搬。你以为这是善良,是体谅,其实,这是一种极其愚蠢的‘情绪自杀’。”

我告诉他,一个人成熟的终极标志之一,就是彻底戒掉“二手情绪”。

永远不要吸收不属于你的负面能量。

否则,别人只是倒了个垃圾,你却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垃圾场。

什么是“二手情绪”?

别人生产出来的,通过语言、表情、行为,传递给你,并被你无意识接收、内化的情绪,就是二手情绪。

它本质上是一种“情绪污染”。

就像二手烟,抽烟的人自己爽了,旁边不抽烟的你,却吸入了大量有害物质,肺都熏黑了。

二手情绪,就是精神世界的“二手烟”。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和隐蔽性。

你老婆因为工作不顺心,回到家对你拉着个脸,你莫名其妙地就感觉压抑。

你同事在办公室抱怨领导,你听了半小时,一下午都感觉意兴阑珊。

你在网上刷到一个充满戾气的评论,本来挺好的心情,瞬间就被毁了。

这些,都是典型的“二手情绪”中毒。

我们大多数人,都活在一个巨大的、相互污染的情绪场里。每个人的能量系统,都像一个没有密码的Wi-Fi,或者一个默认配对的蓝牙音箱,谁的信号强,谁就能连接上你,播放他的声音。

张总就是那个大功率的“情绪发射塔”,而小航,就是一个不设防的“接收器”。

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被“传染”?

根源有两个。

第一个根源:你没有“我”。

一个没有清晰自我边界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就是一栋没有墙的房子。

风能进来,雨能进来,阿猫阿狗也能进来随地大小便。

他人的评价、他人的情绪、他人的期待,可以长驱直入,轻易地占领他的内心。

这样的人,特别容易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把别人的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

小航就是这样。

他内心深处,有一个“我不够好”的信念代码。

所以,当张总咆哮时,他第一时间不是客观地想:“哦,他在释放他的压力。”

而是主观地代入:“是不是我哪里又没做好?我是不是真的很差劲?”

他人的愤怒,瞬间就激活了他内在的“自我攻击”程序。

他吸收的,不仅仅是张总的焦虑,更是通过张总的焦虑,点燃了自己内心深存的、对“不被认可”的恐惧。

一个没有“精神内核”的人,就像水中的浮萍,任何一点外部情绪的波澜,都能让他颠沛流离。

他不是自己的主人,而是万千情绪的奴隶。

第二个根源:你有一种“圣母病”。

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天性善良的人,会有一种错觉。

他们觉得,当别人痛苦时,自己如果不能“感同身受”,就是冷漠,就是自私。

所以,他们会主动地、甚至带有几分悲壮地,去承接他人的负面情绪。

朋友失恋了,他陪着哭得比朋友还伤心。

家人抱怨,他默默听着,把所有的负面能量都吞进自己肚子里。

他们以为自己在“拯救”对方,在“疗愈”对方。

实际上呢?

你创造了一个“情绪黑洞”。

对方的负能量,加上你的负能量,叠加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双倍的、甚至指数级增长的负能量场。

结果,谁也拯救不了谁,只能一起在情绪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这不叫共情,这叫“共沉沦”。

真正的共情,是“我能理解你的处境和感受,我愿意为你提供支持,但你的情绪,依然是你的,你的人生课题,需要你自己去面对。”

它是一种“慈悲的清醒”。

而“圣母病”,是一种“愚昧的纠缠”。

前者,是渡人。

后者,是拉着别人一起溺水。

小航对张总,就是典型的“圣母病”发作。他试图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承接一个成年人因为事业压力而产生的巨量情绪。

他以为这是“分担”,结果差点把自己“赔”进去。

就像一个不会游泳的人,跳进海里去救一个溺水者,最终的结局,只能是多一具尸体。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起强大的“情绪结界”,彻底隔绝“二手情绪”的污染?

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刻意练习。

我教给小航三个心法,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用的。

第一个心法:情绪的“溯源”练习。

当你产生一个负面情绪时,不要立刻陷入它,而是像一个侦探一样,迅速问自己一个问题:

“这个情绪,是我的,还是别人的?”

“它是‘原装’的,还是‘二手’的?”

比如,你刚和朋友通完电话,挂了电话就感觉一阵烦躁。

马上暂停,回溯。

在接电话前,你的情绪状态是什么?可能是平静的,甚至是愉悦的。

那么,这个烦躁,大概率不是你“自产”的。

它很可能是你朋友在电话里,通过他的语气、他的抱怨,传递给你的。

当你能清晰地识别出,“哦,这个烦躁是他的,不是我的”,这个动作本身,就完成了一次“切割”。

就像你发现身上沾了一块泥,你的第一反应是拍掉它,而不是把它揉进自己的皮肤里。

仅仅是“看见”,就已经是疗愈的开始。

这个练习,要养成习惯。

每天,随时随地,像一个哨兵一样,警惕地检查每一个进入你内心的情绪。

给它们贴上标签:“我的”,“他的”,“她的”。

你会震惊地发现,我们一天中,至少有一半以上的负面情绪,都不是我们自己的。

我们只是一个粗心的“情绪收发室”,糊里糊涂地签收了无数不属于自己的“负能量包裹”。

而“溯源”练习,就是让你成为一个精明的收发员。

只收自己的件,其他的,一律“原路退回”。

第二个心法:建立“精神隔离带”。

如果说“溯源”是事后补救,那么“隔离”就是事前防御。

在你即将进入一个“高污染”的情绪场之前,主动为自己开启“防护模式”。

具体怎么做?

很简单,运用你的“想象力”。

比如,在见张总之前,小航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观想”。

找个安静的角落,花一分钟时间,闭上眼睛。

想象自己的身体周围,有一个透明的、散发着柔和白光的能量罩。

这个能量罩,像一个半透膜。

所有善意的、积极的、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进来。

而所有攻击性的、负面的、有毒的情绪能量,都会被这个罩子“过滤”掉,或者像撞到玻璃上一样,被弹回去。

同时,在心里默念一句“咒语”:

“他的情绪,是他的功课。我只负责传递信息,不负责承接情绪。”

这听起来有点“玄”。

但背后有极深的心理学和脑科学依据。

你的大脑,很多时候分不清想象和现实。

当你通过“观想”,为自己预设了一个“安全”的心理场景,你的潜意识就会接收到这个指令。

它会真的调动你的心理资源,为你建立起一道无形的“防火墙”。

这和很多顶级运动员,在比赛前会进行“意念训练”,是一个道理。

我认识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他每天上班前,都会在车里静坐五分钟。

他说,他是在给自己“穿上一件精神上的盔甲”。

这样,无论白天在商场上遇到多么糟心的人和事,都无法真正“侵入”他。

他的内心,永远有一个绝对安全的“核心区”。

这就是高手。

他们不是不会遇到负能量,而是早就学会了如何“百毒不侵”。

这套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见客户。

你要去参加一个气氛紧张的家庭聚会?

你要去处理一个棘手的矛盾纠纷?

你要去和一个控制欲极强的人谈话?

……

提前一分钟,为自己开启“能量防护罩”。

你会发现,你依然能清晰地感知对方的一切,但你不再容易被对方“拽”进他的情绪旋涡里。

你成了一个冷静的观察者,而不是一个混乱的参与者。

第三个心法:从“海绵”切换到“镜子”。

这是最高级的心法,也是最难的。

普通人面对他人的负面情绪,就像一块“海绵”,对方泼过来多少脏水,就吸收多少。

而高手,会把自己变成一面“镜子”。

镜子有什么特点?

它能如实地“映照”出你的一切,你的愤怒,你的悲伤,你的焦虑……

但它本身,一尘不染。

你对着镜子笑,镜子回你一个笑脸。

你对着镜子挥拳头,镜子也“回敬”你一个拳头。

但你走了之后,镜子还是那面镜子,它不会因为你哭了,就变得悲伤;也不会因为你发怒了,就留下一丝裂痕。

如何把自己修炼成一面“镜z子”?

核心在于,把接收到的所有情绪,都视为“信息”,而不是“攻击”。

当张总咆哮:“你们这个方案是狗屁!”

海绵式的小航,接收到的信息是:“他在攻击我,他觉得我没用。”——这是“情绪”。

镜子式的思考,接收到的信息是:“这个方案没有达到他对于‘安全感’的预期,他对于融资失败的恐惧,在此刻被引爆了。”——这是“信息”。

看到了吗?

当你把情绪“翻译”成信息,你就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一个“解码者”。

你的关注点,不再是“他怎么能这样对我”,而是“他这个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未被满足的需求?”

这个视角的转换,是天翻地覆的。

它会让你瞬间“出戏”,从那个情绪化的剧情里跳出来,获得一种上帝视角的清明。

你甚至会生出一种慈悲。

你看到那个暴跳如雷的张总,不再是一个可恶的施暴者,而是一个被恐惧和压力困住的、可怜的小孩。

这时候,你不仅不会被他伤害,反而能真正地帮到他。

你可以平静地说:“张总,我理解您的焦虑。您是觉得方案A在风险控制上,还不够有说服力是吗?我们再补充几个备用方案,您看如何?”

你看,你把他的情绪“反射”回去了,并附上了一个建设性的“解决方案”。

这就是“镜子”的妙用。

它不仅保护了自己,还能“照”亮对方,让对方从自己的情绪中,看清自己的真实需求。

这是一种极高的智慧,也是一种极深的善良。

当然,这种“情绪炼金术”,需要深厚的认知功底和刻意的练习。它要求你对人性有深刻的洞察,对自身的念头有精微的觉察。这不是听一篇文章就能学会的。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背后,是一整套完整的思维模型系统。比如,如何运用《格物之道》里的“控制二分法”,清晰地切分哪些是我的责任,哪些是他的课题;如何运用“需求冰山模型”,透过表面的情绪,看到对方底层深处的渴望与恐惧;如何运用“非对称作战”的智慧,不在对方的情绪战场上硬碰硬,而是开辟新的沟通维度。这些心法,是我多年观察、实践、思考的结晶,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精神免疫系统”。

当你掌握了这套系统,你就不再需要刻意地去“防御”什么。

因为你的认知本身,就是最坚固的“结界”。

任何负面情绪,流经你这里,都会被自动地“解码”和“净化”。

你就像一个能量转化器,把有毒的“情绪核废料”,转化成了驱动问题解决的“清洁能源”。

小航听完,沉默了很久。

那顿饭,他后来吃得很香。

回去后,他没有辞职。

他开始练习我教他的三个心法。

尤其是在去见张总之前,他都会在楼下的车里,给自己做一分钟的“结界”观想。

他说,真的很神奇。

他还是会看到张总发火,但那些话,好像真的“穿”不过来了。

他能很平静地看着张总,心里想的是:“哦,他又开始释放他的‘恐惧’信息了。我需要接收的信息是:方案,还需完善。”

两个月后,张总的融资成功了。

庆功宴上,张总当着所有人的面,特意走到小航面前,举起酒杯,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

“小航,这两个月,谢谢你。我知道我脾气不好,说了不少难听的话。整个公司,只有你,从头到尾没被我骂跑,还能冷静地帮我解决问题。你,不简单。”

后来,张总给小航介绍了一个更大的客户。

上周,小航升职了,成了公司最年轻的部门总监。

他给我发了条信息,只有八个字:

“不饮毒酒,亦不酿酒。”

我笑了。

这孩子,悟了。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有的人是花园,让你如沐春风。

有的人是沼泽,让你深陷泥潭。

还有很多人,他们本身就是“情绪垃圾场”,自己装不下了,就到处倾倒。

你无法选择会遇到谁,但你永远可以选择,是否为他们“敞开大门”。

记住,你的内心,是你最宝贵的圣殿,是你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场。

你有权决定,谁可以进来,什么可以进来。

任何让你内耗、消耗你、污染你的东西,不管它打着“亲情”、“友情”、“爱情”或者“工作”的名义,你都有权将它拒之门外。

这不是自私,这是“自爱”。

这是一种高级的责任感——首先,对你自己的生命负责。

一个无法保护自己内心秩序的人,也必然无法为这个世界,创造任何真正的价值。

从今天起,别再做那个任人倾倒情绪垃圾的“老好人”了。

修炼你的“结界”,擦亮你的“镜子”。

把清净、安宁和力量,重新还给自己。

你若不动,世界也动不了你。

你若清净,风雨也扰不了你。

你,才是你世界里,唯一的“定海神针”。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297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