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加的好友,昨天给他聊了一会儿。
上来第一句话就是,少康,我感觉自己快废了。
我一般不先搭话,等他自己把话说完。
他说,我每天都很努力,真的, 比我身边所有同事都努力。别人刷短视频,我在看行业报告。别人下班打游戏,
我在听付费课程。别人周末睡懒觉,我早上六点起来背单词。
我买的书,堆起来比我还高。
我关注的大佬,没有100也有80。
我以为,只要我像海绵一样拼命吸收, 总有一天能出人头地。
可结果呢?
三年了,工资没涨多少,职位没动一下。
脑子里的东西越来越多,越来越乱,像个垃圾场。跟人聊天,想说点有深度的,结果张嘴就是“我听谁谁谁说”,“某某书里讲”,没有一句是自己的话。
他说,最可怕的是,我越来越焦虑,看什么都焦虑。
看到别人搞副业赚钱了,焦虑。
看到别人升职了,焦虑。
看到一篇讲35岁危机的文章,能焦虑得一个晚上睡不着。
我感觉自己像个陀螺,被一根看不见的鞭子抽着,转得飞快,但始终在原地。
我是不是真的很笨?是不是努力错了方向?
我看完他发来的一大段文字,没有直接回答。
我给他打了一行字:
你先别急,我给你讲个我自己的故事。
我院子里,有一方小池塘,养了几尾锦鲤。刚开始,我什么都不懂。
听人说,鱼得喂好的,我就买最贵的鱼食。
听人说,水要干净,我就天换新水,恨不得把池底刷得锃亮。
听人说,水里得有活物,我就捞了很多田螺、水草。
结果你猜怎么着?
鱼,无精打采,病恹恹的,甚至死了两条。
水,看起来是干净了,但第二天就变得浑浊不堪,腥味很重。
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这么“努力”地对它们好,为什么结果却越来越糟。
后来,我请教了一位当地养了一辈子鱼的老先生。老先生看完我的池子,只说了一句话:小伙子,你这不是在养鱼,你是在折腾鱼。你是在用你的“以为”,去对抗一个鱼塘的规律。
他告诉我:你天天换新水,破坏了水里最重要的东西——硝化系统。你看不到它,但它才是维持水质清澈的根本。没有这个系统,你换再多水都没用,水只会“死”给你看。
你喂最贵的鱼食,鱼根本吸收不了,多余的饲料沉在水底,成了污染源,败坏水质,喂出了病。
你扔进去的水草和田螺,跟鱼的生存习性是冲突的,它们在互相争夺氧气和空间,把一个本来可以很和谐的小生态,搞成了“无间道”。
那天下午,老先生跟我聊了很多。
我才恍然大悟。
我之前所有的努力,看起来都很勤奋,但都是在“表象”上做文章。
我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了战略上的懒惰。我懒于去了解一个池塘真正的“运行规律”。
我对那个小伙子说,你现在面临的困境,跟我当年那个鱼塘,一模一样。
你以为的“努力”,就是不断地往脑子里”加东西”。
看书,听课,刷资….就像我 当年拼命地换水、喂食、扔水草。
你做的都是加法。
你觉得只要加得够多,量变就会引起质变。
但你从来没想过,你的大脑,也像那个鱼塘一样,它首先需要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一个能自动过滤杂质、分解废物、把外界信息转化为自身营养的“认知系统”。
没有这个系统,你学的东西再多,也只是一堆未经消化的“精神饲料”。
它们不会滋养你,只会在你的脑子里腐烂、发酵,最后把你变成一个装满了”知识垃圾”的焦虑综合体。
你不是笨,你只是用错了力。
你不是不努力,你是“努力的姿势”不对。
普通人想改变命运,摆脱日复一日的内耗和瞎忙,其实不需要懂那么多高深的道理,也不需要认识多少牛逼的人。
只需要安安静静地,做好三件事。
这三件事,就是帮你从零开始,构建起你大脑里那个强大的“认知生态系统”。
只要你坚持做,一年就能看到脱胎换骨的变化。这件事,可以让你受益终身。
第一件事:思考,重建
你的“大脑操作系统”
我问那个朋友,你觉得, 人跟电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他说,人有感情,有创造力。
我说,对,但还有一点更根本。
电脑的操作系统,是出厂预装的,除非你自己主动升级,否则它一辈子都不会变。
而我们大多数人,从出生到三十岁,甚至一辈子,都在用一套”默认出厂”的大脑操作系统。
这套系统是谁给你装的?
是你的原生家庭、学校教育、社会环境、文化传练….
它会给你预设很多“程序”。
比如:你必须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才算成功。30岁前必须结婚生子,不然就是失败者。稳定 大于一切,别瞎折腾。枪打出头鸟,做人要低调。这些程序,在我们年幼无知时,保护了我们,让我们能快速适应社会。
但随着我们长大,世界在变,我们自己也在变,这套”默认系统”就开始落后了。
它会变得卡顿、死机,甚至跟我们想装的“新软件”(比如创业、发展副业、活出自我)完全不兼容。
于是,冲突就产生了。
这个冲突,就是你一切焦虑和内耗的根源。你脑子里有两个小人在打架。
一个说,我想去闯一闯,过不一样的生活。
另一个说,你疯了吗?安安分分待着,别作死。 就像你用Windows 98的系统,想去运行一个2025年的大型游戏,结果只有一个:崩溃。
所以,你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去学新东西,而是停下来,给你的大脑,重装一个强大的、属于你自己的操作系统。
这个过程,就叫“思考“。
真正的思考,不是想“午饭吃什么”,也不是想“老板为什么又骂我”。
那是“念头”,是情绪,是未经处理的“数据流”。
真正的思考,是“关于思考的思考”, 是”元认知”。是你跳出你自己的脑袋,像一个程序员一样,审视你大脑里那些“默认程序”,然后问自己:
这个程序,是谁给我写的?
它在今天,还有效吗?
它是在成就我,还是在限制我?
如果我卸载它,会发生什么?我能用什么更好的程序来替代它?
比如,审视“稳定大于一切”这个程序。
你会发现,在父辈那个年代,它是对的。一个铁饭碗可以吃一辈子。
但在今天这个时代,最大的风险,就是追求所谓的“稳定”。
你看,通过思考,你就完成了一次“系统升级”。这种思考能力,不是天生的,是需要刻意练习的。它需要一套强大的工具箱,一些锋利的“思想之刀”,来帮你剖开现象的表皮,看到事物的本质。这些工具,人类历史上最聪明的大脑,已经帮我们总结好了。
它们叫“思维模型“。
比如,马斯克用的“第一性原理”,让你能像剥洋葱 一样, 层层剥开伪装,直达问题的核心。
比如,巴菲特用的“能力圈”,让你知道什么仗该打,什么钱不该赚,守住自己的核心优势。
比如,查理芒格推崇的“逆向思维”,让你从“如何才能失败”出发,反向推导出成功的路径。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把认知手术刀。
这是改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先停下来,磨好你的刀。
否则,你越努力,只会伤自己越深。
第二件事:读书,为你的“新系统”注入高质量“燃料”
他说,少康,我懂了。我要升级我的操作系统。那我是不是应该去看很多关于思维模型的书?
我说,你又掉进老坑里了。
我问你,一台顶配的电脑,装了最新的系统,但你不给它接电源,不给它输送数据,它能干什么?
什么也干不了,就是一堆昂贵的废铁。
你的新“思考系统”,就是这台顶配电脑。
而“读书”,就是给它接入高压电、输送高质量数据的过程。
但问题又来了。
你以前也读了很多书,为什么没用?
这就回到了我那个鱼塘的故事。
你以为读书就是把“文字”看进眼睛里,就像我以为养鱼就是把“鱼食”倒进池塘里。
你错了。
无效的读书,比不读书还要可怕。
因为它不仅浪费你的时间,还会给你一种“我在进步”的错觉,让你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读书爱好者”;
一年读200本书,热衷于在朋友圈打卡。
但你问他任何一本书的核心观点,他都说不出来。
他只是在“收藏”书,而不是在“吸收”书。还有的人,热衷于读各种畅销书、机场读物。
今天学“3分钟搞定人际关系”,明天学“5个步骤实现财富自由”。
这些书,就像是精神领域的“甜味剂”,吃的时候很爽,感觉很嗨,但毫无营养,只会让你越来越浮躁。
就像你给你的新电脑,喂了一堆病毒文件和垃圾邮件。
再好的系统,也会被拖垮。
那么,什么是真正有效的读书?
它不是一个简单的“ 看”的动作,而是一整套复杂的“生态流程”。
就像那个鱼塘,它需要有分解系统、过滤系统、循环系统……
一个健康的读书生态,也至少包含五个环节:
木(选书) :你怎么知道该读什么书?如何像如何像一个老道的猎人,在茫茫书海中,找到那些能给你提供最大营养的“知识母树”,而不是在一些“知识灌木丛”里浪费时间?
火(读书):你怎么把书里的白纸黑字,转化为你脑子里的能量和火焰?如何与作者进行灵魂对话,而不是被动地全盘接受?如何带着批判的眼光去阅读,用作者的矛,去攻作者的盾?
土(用书):你怎么把学到的知识,跟你自己的生活、工作产生连接?如何让知识“长”在你的血肉里,变成你解决问题的武器,而不是只停留在脑子里的“装饰品”?
金(记书):你怎么构建自己的知识库?笔记不是抄书,而是“炼金”。如何把一本书的精华,提炼成几张卡片,铸造成你的“思想兵工厂”,可以随时调用?
水(传书):你怎么把学到的东西,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教是最好的学”,这个过程,会逼着你把模糊的理解,变得清晰、透彻。这也是知识“复利”的开始。
你看,这五个环节,相生相克,缺一不可。
它是一个完整的闭环。
大多数人读书没效果,就是因为他们只做了“火”这一环,甚至连“火”都没点燃,只是用眼睛“滑”过文
字而已。
有了骨架,有了血肉,一个全新的你,才算初具雏形。
第三件事:写作,倒逼你的“认知”发生聚变
他说,我全明白了!先重建我的思考框架,再去吸收高质量的知识。这样一来,我就能不断成长了!
我回了他两个字:还不够。
他愣住了,这还不够?
我说,这只是完成了“输入”和“处理”的过程。
你现在就像一个武林高手,闭关修炼了绝世内功(思考),又吃下了无数天材地宝(读书)。
你感觉自己内力充沛,天下无敌。
但是,如果你从来不下山,从来不跟人过招,你的武功,就永远只是“你以为的武功”。
一旦遇到真正的对手,你可能连一招都使不出来。
这个“下山过招”的过程,就是第三件事:写作。
一听到写作,很多人就头大。
“我又不是作家,我文笔不好,我写给谁看啊?”
这是对写作最大的误解。
我说的写作,不是让你去当文学家。
我说的写作,是普通人能做的,最强大的“认知聚变”工具。
什么叫“认知聚变”?
就是把你脑子里那些松散的、液态的、甚至气态的知识和想法,通过“写作”这个高压锅,强行压缩、
固化,最终形成像钻石一样坚硬、璀璨的“思想晶体”。
你有没有过这种体验?
一个道理,你感觉自己懂了,但让讲给别人听,就支支吾吾,说不清楚。
这说明你根本没懂,你的理解还停留在“感觉层面”。
而写作,就是逼着你,把这种“感觉”翻译成精确的、有逻辑的、别人能看懂的文字。
在这个翻译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思想里的所有漏洞、矛盾和模糊地带。
你不得不去查更多的资料,做更深的思考,把逻辑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串联起来。
这个过程,极其痛苦。
但也极其有效。
每一次成功的写作,都是对你认知体系的一次“暴力升级”。
你写出来的东西,可能没人看,没关系。
那个副产品,也就是这篇文章本身,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你脑子里的“操作系统”和“知识体系”,被你亲手“焊接”在了一起。
它们真正成了你的一部分,谁也拿不走。
这,是对内的价值。
写作还有对外的价值。
当你持续地把你思考的结晶写出来,分享出去,哪怕只是在一个小小的账号上。
你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到那些跟你同频的人。
你会开始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你会发现,你的文字,可以帮助到别人,可以给别人带去启发。
这种“被需要”的感觉,会给你带来巨大的正向反馈。
更直接的,你的文字,可以变成钱。
广告、赞赏、付费阅读、课程、咨询..…
这会形成一个完美的正向循环:
思考,让你看得更深。
读书,让你变得更厚。
写作,让你变得更强,也让你的价值被世界看见。
你看,这三件事,构成了一个从“输入-处理-输出”的完整闭环。
它就是一个普通人,可以完全靠自己掌握的,成本最低、收益最高的“人生逆袭算法”。
我自己的经历,就是这个算法最真实的写照。
我没有任何背景,也没有过人的天赋。
我只是安安静静地,日复一日地,践行这三件事。
我对那个新朋友说,你现在要做的,不是继续焦虑,也不是去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风口。
而是静下心来,像一个真正的修行者一样,老老实实地,从思考开始,到读书,再到写作,把这三件事,融入你的每一天。
就像我当年对待那个鱼塘一样。
先别管鱼,先花心思,去建立那个看不见的“生态系统”。
过程可能会很慢,甚至很枯燥。
但只要你坚持下去,半年,一年,你再回头看。
你会发现,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
你的内心会变得笃定,因为你知道了万事万物运行的底层规律。
你的眼界会变得开阔,因为你学会了如何从人类智慧的源头汲取营养。
你的世界会变得越来越大,因为你拥有了创造价值、链接他人的能力。
到那时,财富、机会、人脉,都会像那池塘里自由生长的水草一样,不请自来。
因为,你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本身。
一个健康的生态,自然会吸引万物来归…
我是少康,从事互联网行业近14年,课程影响80万互联网创业人群,成为我好友,给你分享最简单靠谱的项目,朋友圈也经常分享一些项目,有需要可以关注我一下,微信:sk4110 分享给你几个靠谱且简单的项目!
一个曾经跌入谷底,后来,靠知识变现逆风翻盘的互联网创业者。
经历过自己的高峰,也经历过低谷,在这里,只分享对你有用的搞钱干货。
认可我的,可以扫下方二维码跟我链接,聊聊互联网创业方面的故事。
© 版权声明
1、本站内容部分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THE END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