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焦虑一辈子,其实没有意义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读者,我们暂且叫她小雅,前天深夜在微信上找我。

她的状态,几乎是当下很多优秀年轻人的缩影。

名校毕业,在大厂做运营,拿着别人羡慕的薪水,却活成了一只在滚轮上拼命奔跑的仓鼠。

她说,我感觉自己快要被榨干了。

每天睁开眼,脑子里就盘旋着KPI、项目进度、竞品动态。地铁上还在回复工作群,午饭也是扒拉几口,边吃边盯着电脑屏幕。

晚上回到家,累得像一滩烂泥,但根本睡不着。

刷刷朋友圈,看到以前的同学晒娃、晒车、晒升职,自己的焦虑就又加重了一层。

她说,我害怕35岁被裁员,害怕比不过新来的00后,害怕父母生病自己拿不出钱,害怕谈了三年的男朋友,依然对未来没有一个明确的承诺。

她说,我感觉自己的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Excel表格,每一格都填满了“待办事项”和“潜在风险”。我每天都在处理这些单元格,处理完一个,又冒出来三个。

我能从她的文字里,感受到那种被生活追着跑的,强烈的窒息感。

她最后问我,少康,你说我这么拼命,这么焦虑,究竟是为了什么?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上了发条的玩偶,停不下来,也不知道终点在哪里。是不是我的人生,就这样了?

我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她打出这段话时,那种深夜里的无助与迷茫。

我没有直接回答她,而是给她讲了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有一次,我从一个北方的小城坐高铁去上海。

那是一趟夕发朝至的卧铺高铁,晚上七点出发,第二天早上七点到。

我当时也正被一些事情困扰,情绪不高,想着上了车就蒙头大睡,什么都不管了。

结果,我下铺是一位老大爷,精神矍铄,看起来有七十多岁。他一上车,就从自己的布包里,慢悠悠地掏出一个小小的茶盘,一个盖碗,两个小杯子,还有一个小巧的茶叶罐。

他看我坐在他对面,就笑着对我扬了扬眉毛,说,小伙子,喝一杯?

我当时其实没什么心情,但也不好拒绝,就点了点头。

然后,我就看着他,用随身携带的保温杯里的热水,不疾不徐地洗茶、冲泡、出汤。整个过程,安静又专注,仿佛他不是在一个摇摇晃晃的车厢里,而是在自家的茶室。

第一杯茶递给我,我抿了一口,很普通的茉莉花茶。

老大爷自己也喝了一口,然后满足地长舒一口气,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夜色,说,真好。

我没理解,问他,什么真好?

他说,你看这车,跑得多快,但我的这杯茶,还是这么稳,这么香。外面是动的,里面是定的。这感觉,好。

一路上,我们断断续续地聊着。

我才知道,老大爷是去上海看他孙子。他每年都自己一个人坐这趟车去两次。

我问他,您不觉得累吗?坐一夜车。

他乐了,说,累啥?这对我来说,不是负担,是享受。

他说,你们年轻人,总把“到达”当成目的。从A点到B点,恨不得中间的过程全部省略。上了车,就想着赶紧到站。就像你们工作,总想着赶紧完成任务,赶紧拿到结果。

他指了指窗外,说,但你看,从这里到上海,中间要经过多少风景?虽然是晚上,但你也能看到远处的灯火,看到一个个城市的轮廓。这些,不也是风景吗?

他说,我每次坐这趟车,都觉得是一次难得的清静。没人打扰,我就泡泡茶,看看书,或者就这么发发呆,想想以前的事。对我来说,这12个小时,和抵达上海见到孙子,是同样重要的。过程本身,就是我的目的地。

那天晚上,我没怎么睡。

老大爷的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我那片焦虑的心湖。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我们这一代人,是不是都活得太“目标导向”了?

我们把人生看成一个又一个的项目,上学是为了考高分,工作是为了升职加薪,谈恋爱是为了结婚生子。我们永远都在追逐下一个目标,永远都在为“未完成”的目标而焦虑。

我们就像小雅说的那样,活成了一个巨大的Excel表格。

我们的人生价值,被简化成了表格里那些可以量化的数据:薪水、职位、房子面积、伴侣条件……

我们拼命地优化这些数据,以为只要数据足够漂亮,我们就能获得幸福和安宁。

但结果呢?

数据越漂亮,我们的焦虑越深重。

因为我们发现,这个表格是永远填不满的。永远有更高的职位,更贵的房子,更优秀的伴侣,更“成功”的同龄人。

这个追求的尽头,是什么?

是无尽的焦虑和内耗。

这,就是我想对小雅,也想对每一个感到焦虑的朋友说的第一个真相:

你的焦虑,源于你把人生这场“无限游戏”,玩成了一场“有限游戏”。

什么是“有限游戏”?

就是有明确的边界、规则和终点的游戏,比如下棋、打篮球。它的目的,就是为了“赢”。

什么是“无限游戏”?

就是没有边界、没有终点,规则也可以改变的游戏。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赢,而是为了让游戏本身,能够永远地进行下去。

比如,生命,文化,婚姻,事业。

你把人生当成一场有限游戏,你的眼里就只有输赢,只有结果。你就会不断地拿自己的数据,去和别人PK,你就会永远活在“比较”和“追赶”的焦虑之中。

而当你明白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你的心态就会彻底改变。

你会发现,人生的目的,不是为了在某个节点“赢”过谁,而是为了体验这个过程,为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认知,丰富自己的生命。

就像那位老大爷,他的人生不是“从家到上海”这条线段,而是享受这12小时车程的每一个当下。

当下的那杯茶,那片夜景,那份宁静,就是他人生的意义。

他没有焦虑,因为他没有在“赶路”。

他本身,就在“路”上。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道理我都懂,但现实不允许啊。我不去卷,就会被淘汰,我的房贷、车贷、一家老小的生活,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没错。

我们活在尘世中,不可能完全摆脱现实的规则。

但这引出了我想说的第二个真相:

你的焦虑,并非源于压力本身,而是源于你试图“控制”那些你根本无法控制的东西。

我们来做一个思想实验。

你现在所有的焦虑,你把它写下来,然后仔细看一看,它们是不是大多都指向“未来”和“他人”?

害怕未来被裁员。

害怕未来的房价上涨。

害怕别人怎么看你。

害怕伴侣会离开你。

你看,这些事情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不在你的“直接掌控范围”之内。

公司的决策,市场的走向,别人的思想,伴侣的感情……这些都是“外部变量”。

我们最大的痛苦和焦虑,就来自于,我们总想伸出我们的手,去控制这些外部变量。

这就像什么呢?

就像你坐在车里,遇到了堵车,然后你拼命地按喇叭,对着前面的车尾灯发火,甚至想用意念让前面的车飞起来。

这有用吗?

除了让你自己血压升高,心情败坏,没有任何用处。

因为交通状况,这个外部变量,不在你的掌控范围之内。

一个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一个活得通透的人,他首先会做的,就是清晰地划分出两条边界:

什么是“我能掌控的”。

什么是“我无法掌控的”。

对于那些无法掌控的,比如堵车、天气、别人的看法、宏观经济的走向……他选择“全然地接纳”。

接纳,不是让你躺平,不是让你放弃。

接纳,是让你停止用自己的头,去撞那堵你永远撞不破的墙。是让你把那些耗费在焦虑、担忧、愤怒上的巨大心力,全部收回来。

然后呢?

把100%的心力,聚焦于那个你唯一能掌控的东西——就是你自己。

你无法控制公司会不会裁员,但你能控制自己,每天下班后是刷短视频,还是花一个小时学习新的技能,构建自己的“第二曲线”。

你无法控制房价的涨跌,但你能控制自己的消费习惯,是月月光,还是每个月强制储蓄,做好理财规划。

你无法控制你的伴侣会不会变心,但你能控制自己,去成为一个独立、完整、有趣的人,一个即使离开谁也能活得很好的人。

这就是人生的“舵手思维”。

一个焦虑的人,他总是在盯着天上的风暴和远处的巨浪,然后感到恐惧和无力。因为他控制不了这些。

而一个清醒的舵手,他知道自己控制不了天气,他会接纳风暴的存在。他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调整自己的“船帆”和“舵”上。

他知道,他唯一能做的,也是唯一有用的,就是驾驶好自己的这艘船。

风暴越大,他越要专注。

当你把所有的能量,都从对外部的“掌控焦虑”,转变为对自身的“精耕细作”时,你会发现,你的焦虑,在不知不觉中,就消失了。

因为它失去了燃料。

焦虑这种情绪,它靠什么为生?

它就靠你对“失控”的恐惧为生。

当你主动放弃控制那些本就失控的东西,焦虑就饿死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大的“掌控感”。

这种掌控感,不是来自掌控世界,而是来自掌控你自己。

这才是内心安定的真正来源。

小雅听完我说的这些,沉默了很久。

然后她回了我一句: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我一直以为我的焦虑,是来自外部的那些事,但其实,是我自己的“想法”出了问题。是我看待世界的方式,出了问题。

我说,是的。我们生命中所有的困境,归根结底,都是我们认知边界的投影。

你被困住,不是因为事情有多难,而是因为你的思维模型,太旧了,太单一了。

就像一台电脑,硬件再好,如果操作系统还是Windows 98,那你跑不动现在任何一个大型软件,你只会觉得卡顿、崩溃、无能为力。

焦虑,就是你的“心智操作系统”过载,不断报错的警报声。

你真正要做的,不是换一台更贵的电脑,也不是去砸了这台电脑。

而是给你的心智,升级一套更强大的操作系统。

这套操作系统,需要包含一系列更底层的“思维模型”。

比如我刚刚提到的“无限游戏”与“有限游戏”模型,它能帮你重塑对人生目的的看法。

再比如“掌控二分法”模型,它能帮你清晰地划分出能量的焦点,让你从无效的焦虑中解脱出来。

还有很多。

比如“第二序思维”模型,它能让你在做决策时,不只看到眼前的第一步,更能预见到后面第二步、第三步的连锁反应,让你拥有“棋手”的眼光。

比如“沉没成本”模型,它能帮你及时止损,勇敢地放弃那些已经投入了很多,但明显是错误的人和事,让你的人生轻装上阵。

比如“复利效应”模型,它能让你理解,无论是知识、健康还是财富,真正惊人的成果,都来自于在正确的方向上,长期、持续地投入,让你拥有对抗短期诱惑的耐心和智慧。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能帮你精准地解剖自己的问题,切除那些导致你焦虑、内耗的“认知肿瘤”。

它们不会给你一个具体的“人生答案”,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独一无二的。

但它们会给你一套“寻找答案的工具”。

让你在面对复杂的世界和人生的种种难题时,能够拥有一个清晰的思考框架,能够自己一步步地推导出,最适合你的那个解法。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们源自古老的东方智慧,也结合了现代的心理学、脑科学和系统论。我没有讲任何高深的理论,而是把每一个模型,都用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故事和案例,揉碎了,讲透了。

这本书的目的,不是让你成为一个“理论家”,而是成为一个“实践者”。

成为自己人生的“首席操盘手”。

它就像一个“心智工具箱”,当你遇到职业瓶颈、关系困惑、人生迷茫时,你可以从里面找到对应的工具,来帮你分析问题、拆解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这50个思维模型,层层递进,会帮你完成一次从“地基”到“顶层设计”的认知重建。

最终,你会发现,你焦虑一辈子,确实没有意义。

因为人生这场旅途,它的意义,不在于你最终抵达了一个多么辉煌的终点。

而在于,你有没有能力,驾驶着自己的这艘小船,带着欣赏风景的心情,坦然地穿越一路上的所有风暴。

你有没有能力,在摇晃的车厢里,为自己,也为有缘人,稳稳地,泡上一杯茶。

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这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683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