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定要让事情主动发生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朋友,老A,约我喝茶。

他是我认识的人里,最典型的那种“好人”。

能力有,情商不低,做事也算靠谱。

但三十好几了,还在一家不好不坏的公司里,干着一份不好不坏的工作,拿着一份不高不低的薪水。

那天窗外下着小雨,茶室里很安静,只有我们两个人。

他给我倒上茶,叹了口气,说,最近很郁闷。

我说,怎么了?

他说,公司有个新项目,本来部门老大暗示过,觉得他最合适。

他自己也觉得这项目简直是为他量身定做,过去几年的经验都能用上,做成了,升职加薪是板上钉钉的事。

他满心欢喜,把手头的工作都提前理顺了,就等着领导正式任命。

结果呢?

等来等去,上周公司内部邮件下来,项目负责人是另一个部门一个资历比他浅、能力大家觉得也没他强的同事。

他说,想不通,真的想不通。

老大不是说我最合适吗?怎么最后是小B上了?你说,我是不是该找老大去问问?可又觉得这么去质问,姿态太难看,以后不好相处。

我看着他那张写满“委屈”和“不甘”的脸,问了他一个问题。

我说,从你觉得老大“暗示”你,到最终任命下来,这中间大概隔了多久?

他说,差不多一个月吧。

我问,这一个月里,你除了“等”,还做了什么?

他愣住了,想了半天,说,我……我把自己的活儿干得更好,我觉得只要我表现好,领导自然会看到的。

我又问,你有没有就这个项目,主动找老大聊过一次,比如谈谈你对项目的理解,你的初步规划,你需要什么资源,你能立下什么军令状?

他摇摇头,说,那多冒昧啊。显得我好像很急功近利,吃相难看。

万一领导只是随口一提,我这么上赶着,不是自作多情吗?

我说,那你有没有跟那个小B聊过?

他更是一脸诧异,说,跟他聊什么?我们又不熟,而且还是竞争关系。

我放下茶杯,说,我前两天刚和小B吃过饭。

你知道这一个月,他做了什么吗?

老A的眼睛睁大了。

我说,他在听到项目风声的第二天,就自己熬了两个通宵,做了一份长达50页的PPT。

从项目背景、市场分析、执行方案、风险预估、资源需求、预算规划,到他个人对这个项目的热情和承诺,都写得清清楚楚。

他拿着这份PPT,没急着找大领导,而是先找到了几个未来项目可能会合作的部门的同事,一个一个去聊,去请教,去吸收意见,然后回来修改方案。

等方案打磨得差不多了,他才正式约了部门老大的时间,说“领导,我为这个项目做了些不成熟的思考,想跟您汇报一下,耽误您半小时”。

那天,他们聊了两个小时。

聊完第二天,部门老大就带着小B,一起去跟大老板汇报了。

我讲完,老A半天没说话,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最后把杯子里的茶一饮而尽,像是喝了一杯苦酒。

他说,我一直以为,是我的,终究会是我的。没想到,还要这么去“抢”。

我摇了摇头,说,这不是抢,这叫“让事情发生”。

你是在“等”一个结果,而小B,是在“创造”一个结果。

你们俩最大的区别,不是能力,而是对待世界的基本姿态。你是被动接收者,他是主动创造者。

一个总是等待世界给自己分配角色的人,最后拿到的,往往是别人挑剩下的。

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应得”这回事。

你所谓的“应得”,是你自己脑海里的一厢情愿。

你觉得你资历老,你就应得。

你觉得你能力强,你就应得。

你觉得领导夸了你,你就应得。

这都是学生思维。

在学校里,你只要把卷子考到100分,老师就会给你发奖状。

这是一个确定的、线性的、被动的反馈系统。

但真实世界不是考场,它是一个混沌的、动态的、充满了变量的生态系统。

你考了100分,不代表奖状会自动飞到你手里。

你得站起来,走上讲台,甚至要主动跟老师说,“老师,我在这里”。

更多的时候,是没有人给你出卷子的。

你得自己去找题目,自己去定义问题,自己去创造答案,最后自己给自己发奖状。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没有完成从“学生思维”到“创造者思维”的转变。

他们像车站里等车的人,永远在看时刻表,抱怨车为什么还不来,为什么晚点了,为什么那么挤。

而创造者,是那个自己铺设轨道、自己造车、自己定义目的地的人。

这两种人,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

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习惯于“等”?

我观察下来,无非三个原因。

第一个,叫“责任外包”。

什么意思?就是把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交到别人手上。

就像老A,他把升职的希望,寄托在领导的“慧眼识珠”上。

成功了,是领导英明。失败了,是领导眼瞎,或者被小人蒙蔽。

总之,责任在领导,不在自己。

你把找到好工作的希望,寄托在猎头的电话上。

你把婚姻幸福的希望,寄托在伴侣的“良心发现”和“自我改变”上。

你把孩子成才的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的“尽职尽责”上。

这种“责任外包”有一个巨大的、隐藏的好处,那就是——你永远不用为自己的人生负全责。

因为你总能找到一个可以埋怨的对象。

这让你在心理上非常“安全”。

但这种安全,是毒药。它让你心安理得地停在原地,放弃了所有的主动权。

一个放弃了主动权的人,本质上,就是一个精神上的“巨婴”,一个等待投喂的雏鸟。命运的绳索,始终攥在别人手里。

第二个,是把“顺其自然”搞错了。

很多人把“顺其自然”,理解成了“什么都不做,躺平等运来”。

这是对这四个字最大的误解。

我生在庄子故里,从小耳濡目染,真正的“顺其自然”,是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道),然后主动作为,去促成它。

水往低处流,这是“然”。

你不是躺在岸边等水自己过来,而是主动去挖一条沟渠,引导水的流向。这才是“顺其自然”。

春天适合播种,这是“然”。

你不是坐在家里等着秋天长出粮食,而是主动去翻地、播种、施肥、浇水。这叫“顺其自然”。

它强调的是,看懂规律,然后用最小的力气,做最有效的事。

是主动的、充满智慧的“无为”,而不是被动的、懒惰的“不为”。

那些把佛系、躺平、顺其自然挂在嘴边,然后什么都不干的人,只是在为自己的“懒”和“怕”找一个听起来很高级的借口。

第三个,也是最核心的一个,是对“创造”的恐惧。

主动,就意味着要承担百分之百的责任。

你主动去追求一个女孩,被拒绝了,这个尴尬和痛苦,你得自己扛着。

你主动去创业,失败了,亏的钱,浪费的时间,别人的嘲笑,你得自己受着。

你主动去推进一个项目,搞砸了,所有的指责和后果,你得自己担着。

“等”就没有这种风险。等不到,不是我的错。等到了,是我的运气。

你看,“等”是一个稳赚不赔的心理游戏。

但人生的悲剧恰恰在于,你规避了所有短期的小风险,最终将迎来一个巨大的、不可逆的、终极的风险——那就是,你这一生,什么都没有创造,什么都没有真正体验过。

你只是作为一个被动的观众,看完了别人导演的一场又一场戏。而你自己的舞台,从始至终,空空如也,布满灰尘。

那怎么才能从一个“被动接收者”,变成一个“主动创造者”?

其实就是建立一个全新的思维模式,我称之为“场景营造法”。

别指望事情会“发生”在你身上,你要去“营造”一个让事情不得不发生的“场景”。

就像小B一样,他不是在等那个“项目负责人”的帽子掉到他头上。他是在主动营造一个“除了我,没人更适合这个项目”的强大场景。

具体怎么做?分四步。

第一步:剧本设定(Define the Scene)

把你想要的结果,从一个模糊的愿望,变成一个清晰的剧本。

大部分人为什么无法主动?因为他们的目标是模糊的。

“我想升职”,“我想搞点副业赚钱”,“我想找个好对象”。

这不叫目标,这叫许愿。它就像一团雾,你根本不知道往哪个方向走。

你要把它变成一个电影剧本。

比如,“我想升小B那样的项目总监”。

好,那么你的剧本就是:

“三个月后,我,作为XX项目的总监,正站在会议室里,向CEO和所有部门领导做项目一期总结汇报。PPT的最后一页,是项目超额10%完成的核心数据。CEO带头鼓掌,我的直属领导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

你看,这个剧本里,有时间(三个月后),有地点(会议室),有角色(你、CEO、领导),有情节(做总结汇报),有关键道具(PPT),有最终的结果(超额完成,获得认可)。

这个剧本越清晰,细节越丰富,你内心的能量就越聚焦。

你不再是“想要”升职,你是要去“出演”那个已经升职的“你”。

第二步:角色入戏(Embody the Role)

一旦剧本设定好,你就要立刻开始扮演那个“未来的你”。

问自己一个问题:一个合格的项目总监,他现在会是什么状态?他会怎么思考?他会怎么度过他的一天?

他会愁眉苦脸地抱怨公司不公吗?不会。

他会把时间花在刷短视频和打游戏上吗?不会。

他会做的,是开始研究市场上所有类似的项目,分析它们的成败。

他会做的,是开始梳理公司里能调动的所有资源,哪些人可以成为他的盟友。

他会做的,是开始提升自己的项目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汇报能力。

你不需要等到任命书下来才开始做总监的事。

恰恰相反,你必须先开始像总监一样思考和行动,那份任命书,才会作为这个结果的“追认”,来到你面前。

身份,永远是先于结果的。

我认识一个女孩,一直想开一家自己的花店。

她抱怨了好几年,说没钱,没经验,没资源。

后来我跟她说,你别等了,你从今天开始,就当自己已经是“花店老板”了。

一个花店老板,每天会干什么?

她想了想,说,要去了解各种花材,要去学习插花,要去逛别人的花店,要去研究经营模式。

我说,对,那你现在就开始做。

她真的开始做了。

每天下班,她不再是回家追剧,而是去家附近的花市,跟老板聊天,认识各种花材。

周末,她报了专业的花艺课程,从最基础的修剪、养护学起。

她开了个社交账号,不叫“想开花店的小X”,而直接就叫“XX花艺工作室”,每天分享她新学的知识,和她自己做的插花作品。

半年后,她成了朋友圈里最懂花的人。有人结婚、开业,都来找她帮忙设计。订单越来越多,她顺势就租了个小铺面,把花店开了起来。

她没有“等”到花店,她是“活”成了那个花店老板。

第三步:搭建舞台(Build the Stage)

光有剧本和演员还不够,你得有舞台。

舞台,就是你为了让剧本上演,而主动搭建的环境、工具和资源。

就像小B,那份50页的PPT就是他的舞台。

他把自己的思考、能力、决心,都物化成了这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舞台”。

当他把这个舞台搭好,推到领导面前时,领导根本不需要去“猜”他能不能干,所有的一切都一目了然。

你想成为一个作家?你的舞台就是你的书桌,你的电脑,你雷打不动每天写作的那个小时。

你想成为一个投资高手?你的舞台就是你的证券账户,你建立的各种投资模型,你阅读的财报和行业研报。

你想打造个人品牌?你的舞台就是你的公众号,你的视频账号,你定期输出的内容。

舞台,是你主动创造的一个“能量场”。它会持续地提醒你,你的“角色”是什么。同时,它也是你吸引观众(机会、合作者、贵人)的唯一凭据。

没有舞台,你空有一身才华,也只是在荒野里唱独角戏,无人知晓。

第四步:发送邀请(Send the Invitation)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也是90%的“等待者”卡住的地方。

舞台搭好了,演员也入戏了,你不能等着观众自己摸索着找过来。你要主动“发送邀请函”。

小B拿着PPT去找同事、找领导,就是在发送邀请。

开花店的女孩在朋友圈分享作品,接受订单,就是在发送邀请。

你写了文章,就要主动投稿,主动发到社群里请人提意见。

你做了产品,就要主动找第一批种子用户来体验,来吐槽。

你对一个项目有想法,就要主动敲开老板的门,去汇报。

这背后是一种心态的根本转变:从“怕被拒绝”,到“求被看见”。

被拒绝了又怎么样?说明你的剧本有问题,或者你的舞台没搭好。回来修改就是了。

每一次“发送邀请”,都是一次测试,一次宝贵的反馈。

你发100封邀请函,有99个被拒绝,但只要有1个接受了,你的戏,就能开演了。

而那个在原地“等”的人,他连那1次被拒绝的机会都没有。

老A听完,沉默了很久。

他说,我好像明白了。

我一直在等别人给我打光,等别人把我推到舞台中央。

我从来没想过,灯可以自己开,舞台可以自己搭。

我点点头,这才是成年人世界真正的游戏规则。

这种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创造”的思维转变,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维度的跃迁。

它需要你打破很多固有的、错误的思维模式。

比如前面说的“学生思维”、“责任外包”、“对顺其自然的误解”等等。

这些思维模式就像我们大脑里的一个个“思想钢印”,看不见,摸不着,却在底层决定了我们所有的行为。

想要撬动它们,需要一套系统性的工具。在我写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我用了大量篇幅,就是为了拆解这50个足以重塑我们思维方式的底层模型,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我们今天谈到的“场景营造法”,它其实就是“逆向思维模型”(从最终的场景倒推现在的行动)和“能力涌现模型”(通过持续扮演新角色,让新能力自然生长出来)的组合应用。

而老A之所以会“等”,是因为他深陷在“确认偏误模型”(只愿意相信领导“暗示”我的信息)和“沉没成本谬误”(我已经等了这么久,放弃了不甘心)的认知陷阱里。

当你能看懂这些底层模型,你就像拿到了一张人生的“开发者地图”。

你不再是地图上一个被动移动的点,你成了那个可以规划路线、甚至修改地图的人。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彻底改变。

这并不是什么玄学,而是一门可以学习、可以训练的科学。

后来,老A走了。

他有没有去找领导,我不知道。

但我看到他的朋友圈,开始不一样了。

他以前万年不更新,现在会发一些他最近在研究的行业报告,和一些自己的思考。

虽然还很粗糙,但能看出,他在尝试“搭建舞台”。

上周,他发了一张照片,是他代表他们部门,在一个行业论坛上做分享。

照片里的他,站在台上,手握翻页笔,背后是巨大的PPT。

虽然灯光有点暗,但我能看到,他脸上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光。

那不是别人打给他的,是他自己点亮的。

人这一生,最可悲的,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

我本可以更勇敢一点,去追那个喜欢的人。

我本可以更努力一点,去争取那个梦寐以求的职位。

我本可以更主动一点,去创造一个不一样的结局。

不要让你的人生,在无尽的“等待”和“我本可以”的悔恨中,慢慢耗尽。

从今天起,别再问世界会给你什么。

去问问你自己,你能给这个世界,上演一场怎样的戏。

然后,去设定剧本,去入戏,去搭建舞台,去发出那封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邀请函。

你的生命,是你此生唯一一部由你亲自导演、亲自主演的大戏。

别把它活成一场默剧。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4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