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参加一个朋友公司的团建,饭局上认识了一个小伙子,叫小K,做技术的。
全场觥筹交错,推杯换盏,只有他,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默默地啃着一块排骨,偶尔抬头看一眼热闹的人群,眼神里掠过一丝羡慕,然后又迅速低下头,拿起手机,假装在看什么重要的东西。
后来大家玩游戏,输的人要分享一个秘密,轮到他。他憋了半天,脸涨得通红,小声说:“我……我好像没什么朋友,我不知道怎么跟别人玩到一块去。”
空气瞬间安静了几秒,然后一个情商高的主管马上打圆场,笑着说:“哎呀,我们技术男都是宝藏,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嘛!来来来,罚酒一杯,这事就过去了!”
大家又恢复了热闹,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
我后来在洗手间碰到他,他正在洗手,看见我,有点不好意思。
我递给他一张纸,随口问:“为什么觉得自己跟别人玩不熟?”
他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我会问。他关掉水龙头,靠在墙上,像打开了话匣子。
他说,他其实很努力了。他会主动帮同事解决电脑问题,谁喊他帮忙,他都第一时间冲过去。他甚至会默默记住每个人的生日,在对方生日时发去祝福。他还买了好多关于“如何提高情商”“说话技巧”的书来看。
“可是,没用。”他叹了口气,“他们会跟我说谢谢,也会在我需要帮忙的时候搭把手,但也就这样了。他们周末会约着一起去露营、去玩剧本杀,但从来没人叫我。就好像,我是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人,但不是一个可以一起玩的朋友。”
我看着他,仿佛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
很多人都有这个困惑:为什么我明明对人很好,很真诚,却总是感觉和别人隔着一层捅不破的窗户纸?为什么我融不进任何一个圈子,好像一个可有可无的边缘人?
他们把原因归结为:我性格内向、我不会说话、我长得不好看、我没钱……
所以他们拼命去学“术”层面的东西。学着怎么夸人,怎么找话题,怎么送礼。
但就像小K一样,学了那么多,依然“玩不熟”。
为什么?
因为搞错了问题的根源。
这根本不是一个“技巧”问题,而是一个“系统”问题。
我有个读者,叫阿雯,她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异,懂事听话。
但她去年因为重度抑郁来找我。
她说她活得像一个“空心人”,感觉不到任何真实的快乐,也建立不了任何亲密的关系。无论是同事、朋友还是恋爱对象,相处一段时间后,对方都会觉得她“很假,像戴着面具”。
我跟她聊了很久,聊她的童年。
她说,她父母从来不跟她谈心,也几乎没有夸奖过她。他们之间最常见的对话模式是:“这次考了第一名,周末带你去游乐园。”“你要是能把这个钢琴曲弹好,就给你买那个新裙子。”
你看,所有的“爱”和“奖励”,都附加了一个“如果你……就……”的条件。
这在她心里埋下了一个极其隐秘的、甚至连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底层信念代码”:
“我本身,是不值得被爱的。”
“只有我不断地提供价值(好成绩、听话、懂事),我才能换取到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这个信念,就像一个出厂设置,伴随了她三十年。
所以,当她走入社会,面对所有关系时,她会下意识地启动这个程序。
她会对朋友过度付出,抢着买单,费心费力地帮对方的忙,生怕自己“没用了”对方就会离开。
她会在恋爱中拼命对男朋友好,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像个“老妈子”,完全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和不满。
她这么“好”的一个人,为什么最后还是被孤立了?
因为,所有以“交换”为目的的付出,都散发着一种不舒服的气息。
这种气息,叫作“焦虑”和“不安全感”。
你以为你在对别人好,其实你潜意识里是在说:“你看,我对你这么有用了,你可不可以喜欢我?你可不可以不要抛弃我?”
这种姿态,太低了。
人性里有一种很微妙的“贱”,就是你越是上赶着,别人越是想躲。你越是想抓住,对方越是想挣脱。
因为没有人喜欢被“索取”。而这种以“价值交换”为前提的好,本质上就是一种“情感索取”。你在用你的付出去索取对方的“接纳”和“喜欢”。
这会给对方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
久而久之,别人就会给你贴上一个标签:“人是好人,但相处起来,累。”
小K和阿雯,其实是一类人。他们的“关系履历”上,写满了“我不配”三个字。
这份糟糕的履历,让他们在面对新的“关系岗位”时,要么表现得像小K那样,用力过猛,急于证明自己的“岗位价值”,这叫“讨好型”。
要么,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叫“防御型”。
“防御型”的人,因为内心深处也认为“我不值得被爱”,并且曾经在关系里受过伤,所以他们会选择一种“先发制人”的策略。
“既然我伸出手,大概率也是会被推开的,那我干脆就把手揣在兜里,甚至在外面裹上一层厚厚的盔甲。”
他们表现出来的,就是高冷、疏离、对什么都无所谓。
别人想靠近,会被他们身上的“刺”扎到。久而久之,大家也就识趣地不再靠近了。
他们的内心独白是:“看吧,果然没有人会真心喜欢我。”
他们用这种方式,不断地去验证和巩固自己那个“我不配”的底层信念,最终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逻辑闭环。
你看,无论是“讨好型”还是“防御型”,他们的根源,都在于一份残缺的“自我价值感”。
一个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的人,是无法和任何人建立起一段健康、轻松、持久的关系的。
就像一个兜里没钱的人,走进奢侈品店,就算装得再镇定,他的眼神、姿态,都会流露出不自在。
所以,问题的解法,根本不在于去研究别人,而在于回归自身。
我经常用一个比喻。
人际交往,就像开一家店。
你的内在,你的灵魂,你的思想,就是你店里卖的“货”。
“讨好型”的人,是怎么开店的?
他们把店里所有的货都搬到马路上去,见人就往怀里塞,大声吆喝:“不要钱!白送!求求你拿一点吧!”
你觉得路人会是什么反应?
第一反应是:这东西肯定有问题,是假冒伪劣产品。
第二反应是:这个人好奇怪,我要离他远一点。
你看,免费的,反而是最没人要的。
“防御型”的人,又是怎么开店的?
他们把店门用木板钉死,外面再挂上一个“内有恶犬,禁止入内”的牌子。
路人别说想进去看看了,连靠近都不敢。这家店就算里面藏着绝世珍宝,也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那么,一家有吸引力的店,应该是什么样的?
首先,它得有拿得出手的“货”。
这个“货”,不是指你的钱、你的地位、你的外貌。这些是“硬通货”,有用,但不是根本。
真正的“货”,是你独特的生命体验,是你对世界的好奇心,是你一个人也能玩得很开心的能力,是你聊起某个话题时眼里闪烁的光。
是你哪怕开在深山老林里,也有人愿意翻山越岭前来寻访的那个“你”。
所以,第一步,不是去研究怎么“吆喝”,而是关起门来,盘点和丰富你自己的“货”。
别再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刷手机,窥探别人的生活,为别人的喜怒哀乐而牵动。
把这些能量,收回来。
去培养一个哪怕没人欣赏,也能让你乐在其中的爱好。可以是一个人去徒步,可以是在家做木工,可以是研究一种冷门的乐器。
去找一本能让你沉浸进去的书,不是那些教你“术”的工具书,而是能滋养你灵魂的经典。
去建立一个属于你自己的“知识体系”,对这个世界,有你自己独特的观察和思考。
这个过程,就叫“自我赋能”。
当你把自己的“货架”填满了,你会发现,你对“别人是否喜欢我”这件事,慢慢就没那么在意了。
因为你自己的世界,已经足够丰盛和有趣。
别人来,是锦上添花。别人不来,你也自得其乐。
这种状态,叫“自洽”。
有了好的“货”,接下来第二步,是打理你的“店面”。
你不需要把门开得大大的,把东西都堆在门口。
你只需要,把一扇窗户擦干净,在窗台上摆上一盆你精心侍弄的小花,让路过的人,能不经意地瞥见你店里的一角,被那份独特的美好所吸引。
什么意思?
就是在和人交往时,你不需要刻意地去“找话题”,去“展示高价值”。
你只需要,在合适的时机,不经意地,透露一点点你那个丰盛的内在世界。
比如,大家都在聊某个明星的八卦,你插不上嘴,没关系,安静地听着就好。
等他们聊完,你完全可以很自然地说:“刚才听你们聊,我突然想到我最近看的一本讲电影史的书里,提到早期好莱坞的明星制度,还挺有意思的。”
你看,你没有否定别人,也没有标榜自己,你只是从你的“货架”上,随手拿了一件小东西,展示了一下。
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人,自然会凑过来问:“哦?什么书?说来听听。”
一段新的链接,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你不需要讨好,你只需要展示。并且,是有选择地、漫不经心地展示。
这就够了。
第三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建立你的“营业时间”。
一家有格调的店,绝不是24小时营业的。
它有它明确的开门和关门时间。它甚至会有一些“规矩”,比如“下午茶时间请勿打扰”“本店不接待XX类型的客人”。
这种“规矩”,非但不会赶走客人,反而会筛选出真正懂得欣赏它的优质客人,并让他们更加尊重这家店。
放到人际关系里,就是你的“边界感”。
你要敢于对别人的不合理要求说“不”。
你要敢于在不想社交的时候,就安安心心地一个人待着,而不是强迫自己去“合群”。
你要敢”让别人失望”。
当你有了清晰的边界,别人才会知道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你。
一个没有边界的“老好人”,最后只会收获一堆理所当然的索取和不懂珍惜的过客。
而一个有原则、有边界的人,反而能赢得真正的尊重和高质量的关系。
因为你的边界,恰恰是你“自我价值感”最直接的体现。它在无声地告诉别人:我很贵,请珍惜。
你看,整个逻辑就变了。
过去,你的焦点是向外的:我该如何做,才能让他们喜欢我?
现在,你的焦点是向内的:我该如何成为一个,连我自己都喜欢的人?
当你真正开始把能量从“向外求索”转向“向内构建”时,你会发现,你那个“总是和别人玩不熟”的魔咒,在不知不觉中,就被解除了。
因为,高质量的社交,本质不是“追求”,而是“吸引”。
你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吸引什么样的人。你是一个丰盛、自洽、有边界的个体,自然会吸引到同样频率的灵魂。
那时候,你不需要任何技巧,你们只是坐在一起,什么都不说,都会感觉很舒服。
这套从根源上重塑“关系系统”的逻辑,其实只是一个应用场景。它的内核,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彻底转变。我们生命中99%的困扰,无论是财富、事业还是亲密关系,其根源都不是事情本身有多难,而是我们看待和处理这些事情的“心智操作系统”出了问题。
就像一台预装了“我不配”病毒程序的电脑,无论你给它安装多少最新的应用软件(社交技巧、赚钱方法),它运行起来依然会卡顿、会死机,甚至最终崩溃。
真正需要做的,是重装系统。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在《格物之道》里,我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都在阐述如何识别并卸载那些在我们成长过程中被悄悄植入的“限制性信念”。
比如,在讲“邓宁-克鲁格效应”模型时,你会看到自卑与自负是如何一体两面地束缚你的;在“双重束缚理论”模型中,你会恍然大悟,为何你在某些关系里总是“怎么做都是错”。
这本书提供的50个顶级思维模型,就像50个系统清理和修复工具。
它们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给你一把把“手术刀”,让你能够亲自剖开自己的思想,找到那些卡住你的地方,然后进行“认知置换”。
从“我不配”置换成“我本具足”,从“我必须交换才能得到爱”置换成“我的存在本身,就值得一切美好”。
这趟自我探索的旅程并不轻松,但它能从根本上,让你拿回生命的主动权。
最终,你会明白。
那个让你感觉和别人玩不熟的,不是你的性格,不是你的口才,而是你内心那个战战兢兢、渴望被认可的小孩。
你需要做的,不是把他推出去,让他学更多的“把戏”去讨好观众。
而是蹲下来,抱抱他,告诉他:“没关系,就算全世界都不喜欢你,我也会永远爱你。因为你,就是我。”
当你能与自己“玩熟”了,你才能真正与世界,握手言和。
真正的成熟,不是费力地融入,而是坦然地做自己。
当你不再执着于寻找“同类”,你,就成了自己的“一类”。那时候,你会发现,整个世界,都想来和你做朋友。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