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高的人的特征

认知高的人的特征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认知高的人的特征

阿段是我认识的一个“怪人”。

他是一家规模不大,但在行业里却如同“隐形冠军”般存在的科技公司的创始人,一个在所有跟他打过交道的人眼里,都充满了“矛盾感”和“撕裂感”的家伙。

说他“简单”吧,他每天穿着同一款式的白T恤和牛仔裤,开着一辆开了快十年的老款大众,生活里,除了看书和爬山,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爱好”和“应酬”。

但你要是说他“复杂”吧,任何一个看似错综复杂、牵扯了无数方利益的商业难题,到了他这里,他总能像一个最高明的外科医生一样,三言两语,就精准地切中那个最核心的“病灶”,然后,给出一个让你拍案叫绝的、简单到近乎“粗暴”的“解决方案”。

他身上,有一种极其罕见的、能够把“极简”和“极繁”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的“气场”。

我曾经带着一个困扰了我很久的、关于公司未来战略的难题,去找他请教。

我准备了长达三十页的PPT,里面罗列了各种详尽的数据分析,和至少五种不同的“备选方案”,我试图用一种最“严谨”的、也最“复杂”的方式,来向他证明,我思考的“深度”。

他没有看我的PPT,只是静静地听我说了大概十分钟。

然后,他打断了我,问了我一个看似与主题毫不相干的问题。

他说,少康,你先别跟我说,你想“做什么”,也别说,你“能做什么”。

他说,你先告诉我,在这件事上,你最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希望,十年之后,当别人提起你和你的这家公司时,他们脑子里会浮现出的第一个“关键词”是什么?

那一瞬间,我感觉,我那个充满了各种“术”的层面的、纷繁复杂的“思考”,就像是被一道来自“道”的层面的、巨大的“闪电”给瞬间击穿了。

所有那些看似“重要”的、关于“资源”、“路径”、“方法”的“纠结”,在那一个更宏大的、关于“身份”和“使命”的“拷问”面前,都瞬间变得微不足道了。

那天下午,我们没有再聊任何一句关于“商业模式”的具体问题。

我们聊的,是苏格拉底,是王阳明,是乔布斯。

从他的那间除了书,几乎没有任何多余装饰的、简陋的办公室里走出来的时候,我感觉,我整个人的“认知操作系统”就像是被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底层的“重装”。

我过去所有那些关于“如何才能更成功”的“焦虑”,都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安静的、但却充满了力量的“笃定感”。

那一刻,我才真正地、具象化地理解了,一个“认知水平”极高的人,他身上到底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特质”。

这种特质,从来就不是,他比我们懂得更多的“知识”,或者掌握了更多的“技巧”。

而在于,他看待世界、分析问题、以及做出决策的那个“底层算法”,已经跟我们发生了根本性的、甚至是“物种”级别的“分野”。

一个真正认知高的人,他的身上,至少会呈现出三种,看似“反常识”,但却拥有着“降维打击”般力量的“核心特征”。

第一,他追求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我们绝大多数的“普通人”,终其一生,都活在一个“寻找答案”的模式里。

我们渴望从外界,从书本,从某个“高人”那里,获得一个可以解决我们当下所有困惑的、确定的、唯一的“标准答案”。

我们的思维,是“收敛式”的,是“终点导向”的。

而一个像阿段那样的、认知极高的人,他的思维模式,恰恰是反过来的。

他是一个“问题的收藏家”,一个“答案的怀疑论者”。

他深刻地知道,任何一个“漂亮的答案”,都必然是来自于一个“丑陋的、但却无比精准”的“好问题”。

他也深刻地知道,任何一个“现成的答案”,都必然是“有毒”的,因为它会让你停止“思考”。

所以,你会发现,当你在向他请教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从来不会直接给你一个“答案”。

他会反过来,像一个最耐心的“禅师”一样,用一连串的、更深刻的“问题”,来引导你,去进行一次“自我拷问”,最终,让你自己“长”出那个真正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就像他那天问我的那个问题一样。

他把我的注意力,从那个“战术”层面的、“做什么”的“how”的问题,直接拉升到了一个“战略”层面的、“成为谁”的“why”的问题。

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通过“提问”来进行“升维思考”的“认知魔法”。

一个只会“找答案”的人,他的人生,永远是在别人已经画好的“地图”上,去寻找一条“最优路径”,他是一个最高明的“使用者”。

而一个善于“提问”的人,他的人生,则是在一片“无人区”里,亲手去绘制一张全新的“地图”,他是一个最勇敢的“创造者”。

你所能提出的“问题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第二,他思考的,不是“实体”,而是“关系”

我们普通人的“世界观”,是“实体化”的,是“孤立”的。

在我们眼里,这个世界,是由一个个独立的、边界清晰的“实体”所构成的,比如,一个“公司”,一个“产品”,一个“员工”,一个“客户”。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去“修理”那个出了问题的“实体”本身。

比如,一个员工,业绩不好,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去“培训”他,或者,干脆“换掉”他。

一个产品,销量下滑,我们的解决方案,就是去给它增加更多的“功能”,或者,投放更多的“广告”。

我们的思维,是“线性”的,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

而一个认知极高的人,他的“世界观”,是“关系化”的,是“系统”的。

在他的眼里,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一个,可以“孤立”存在的“实体”。

任何一个“实体”,都只是一张巨大的、看不见的、由无数个“关系”和“连接”所构成的“网络”上的一个“节点”而已。

一个“节点”出了问题,其根源,从来就不是这个“节点”本身。

而是,连接着这个节点的、那些看不见的“关系线”出了问题,是整个“系统”的“结构”出现了“失衡”。

所以,当他看到,一个员工,业绩不好的时候,他不会去指责这个“员工”本身。

他会去审视,那个由“招聘”、“培训”、“激励”、“考核”、“文化”等无数个“子系统”所共同构成的、整个公司的“人才系统”,到底,是哪个“连接”的“齿轮”生锈了?

是我们的“招聘系统”,没有找到跟这个岗位“适配”的人?

还是我们的“激励系统”,没有给到他足够的“驱动力”?

你看,他不是在“修理”一个“零件”,他是在“优化”一整台“机器”的“设计图纸”。

他深刻地知道,在一个设计精良的“系统”里,一个“普通”的零件,也能发挥出“卓越”的性能。

而在一个充满了“结构性缺陷”的“系统”里,一个再“顶级”的零件,也终将被“耗死”。

一个只看得见“实体”的人,他的人生,永远是在扮演一个“救火队员”的角色,他会很“忙碌”,但却永远是在“原地打转”。

而一个能看见“关系”的人,他的人生,则是在扮演一个“系统架构师”的角色,他看起来,可能很“清闲”,但他每一次的“出手”,都是在那个最底层的、“结构”的层面上,进行一次“四两拨千斤”的“重构”。

第三,他追求的,不是“更多”,而是“更少”

我们普通人的“安全感”,来自于“拥有更多”。

我们渴望,拥有更多的“金钱”,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人脉”,更多的“选择”。

我们的人生,是一场不断地在给自己做“加法”的、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

我们以为,拥有得“更多”,我们就会变得更“强大”,也更“安全”。

而一个认知极高的人,他早就已经从这场“加法”的游戏里毕业了。

他的人生,是一场不断地在给自己做“减法”的、极其残酷的“自我修炼”。

他深刻地知道,真正的“力量”,从来就不是来自于“广度”,而是来自于“深度”。

真正的“安全感”,也从来就不是来自于“拥有”,而是来自于“掌控”。

所以,他会像一个最高明的“雕塑家”一样,不断地把他人生中,所有那些“非必要”的、“会耗散他能量”的“杂质”,都毫不留情地给一一“凿掉”。

他会凿掉,那些无意义的“社交”,只留下,那几个,能与他进行“灵魂”交流的“知己”。

他会凿掉,那些浅尝辄止的“兴趣”,只留下,那个,他愿意用一生去“痴迷”的、唯一的“志业”。

他会凿掉,那些充满了“噪音”的、“二手”的“信息”,只留下,那几本,他愿意反复地去读上几十遍的、最底层的“经典”和“元知识”。

他不是在“失去”,他是在“聚焦”。

他是在用一种最“吝啬”的方式,来“守护”他那个最宝贵的、也最有限的“认知带宽”,然后,把它,百分之三百地,投注到那个唯一能决定他人生高度的、最核心的“价值创造”的“点”上去。

就像阿段,他把自己的人生,简化到了极致,但恰恰是这种“极简”,成就了他,在那个唯一的、核心的“专业领域”里,那种别人无法企及的、“极繁”的“深度”。

一个不断做“加法”的人,他的人生,会变得越来越“宽”,但也越来越“薄”,最终,活成了一张一捅就破的“窗户纸”。

而一个懂得做“减法”的人,他的人生,会变得越来越“窄”,但也越来越“厚”,最终,活成了一把可以刺穿一切的“金刚钻”。

问题,关系,更少。

这三个看似“反常识”的“特征”,共同地,指向了一个真正的高手,他那个内在世界的、最核心的“秘密”。

那就是,他的人生,从来就不是一场“向外”的“扩张”,而是一场“向内”的“收敛”。

而要能够真正地完成这场从“加法”到“减法”,从“实体”到“关系”,从“答案”到“问题”的、伟大的“认知逆转”,其背后,是一整套需要被刻意练习的、极其深刻、也极其反人性的“思维模型”的支撑。

你需要用“第一性原理模型”,去作为你那个“提问”的“探针”,帮你穿透所有的“表象”,直抵那个最底层的“本质”。

你需要用“系统思维模型”,去作为你那个看见“关系”的“广角镜”,让你能够拥有那种,洞察“全局”的“上帝视角”。

你更需要用“奥卡姆剃刀模型”,去作为你那个践行“减法”的“手术刀”,帮你毫不留情地割舍掉所有那些“不必要”的“赘肉”。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

我不想再给你任何一个,能让你“看起来更聪明”的“知识点”。

我想给你的,是一整套,能让你自己亲手地,去为你那颗充满了“常识”和“惯性”的“凡人脑”,进行一次最彻底的“认知重装”的“源代码”。

这本书,它不会让你的世界,变得更“复杂”。

恰恰相反,它会帮助你,把这个看似“复杂”的世界,还原回它那个最“简单”的“本来面目”。

它最终的目的,不是让你去成为一个“无所不知”的“智者”。

而是让你成为一个,像阿段那样的、懂得“有所不为”的、清醒的“真人”。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57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