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总是会被人利用?

诺亚书房图片

有一个读者,云清。

上个月某天深夜,她给我发了很长的一段文字。

她说,少康,我感觉自己快要被耗干了。

她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做设计,按理说,工作内容很纯粹。

但现在,她成了公司的“便利贴女孩”。

行政部的姐姐打印机坏了,喊她过去帮忙看看。她大学时电脑玩得溜,三下五除二弄好了。从此,全公司的电脑、打印机、网络问题,都成了她的活。

销售部的同事要见客户,PPT做得不好看,让她帮忙美化一下。她心软,熬了个夜给做了。结果,整个销售部的PPT都成了她的“副业”。

甚至,有同事搬家,都打电话问她周末有没有空,能不能搭把手。

她自己的设计稿堆积如山,每天加班到深夜,身心俱疲。

最让她崩溃的是,上周公司评优秀员工,居然没有她。她跑去问领导,领导拍拍她的肩膀说:云清啊,你人是很好,工作也努力,但你的本职工作,好像没看到什么亮点啊。

她在那一刻,委屈得想哭。

她在文字的末尾问我:我是不是做错了?我的善良,是不是很廉价?

我看完,没有直接回答她。

我给她讲了我前年夏天在一个古村落里,看到的一座老宅子。

那宅子很大,是以前一个大户人家的。但奇怪的是,它没有院墙。

当地的向导告诉我,这家的祖上,当年富甲一方,为人又极其慷慨,乐善好施。他觉得既然自己家大业大,何必立一圈高墙,显得小家子气。于是,他把院墙拆了,想以此展示自己的胸怀,也方便邻里乡亲。

一开始,大家都很感激他,夸他心胸开阔,有大格局。

乡亲们会进来,在他家的院子里歇歇脚,打点水。

但慢慢的,事情就变味了。

有人进来,顺手就摘了他家名贵的花。

有人进来,看见池子里的锦鲤好看,就捞两条回家给孩子玩。

再后来,有人直接把垃圾丢到他家的院子里,把他家当成了公共场所。

最后,他家失了火,因为一个外人进来抽烟,随手把烟头扔在了柴火堆上。

偌大的一个宅子,就这么毁了。

从人人都称颂的善人,到最后家破人亡的悲剧。

为什么?

因为那座宅子,没有“边界”。

我跟云清说,你现在,就是那座没有院墙的宅子。

你的善良、你的能力、你的时间,就是院子里的花,池子里的鱼。

因为没有墙,所以任何人都可以随意闯入,予取予求。

他们拿走你的东西,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因为这是“你自己敞开的”。他们甚至不会感激你,因为唾手可得的东西,没人会珍惜。

当你的付出成为一种常态,一种理所当然,一旦你某天停止付出,你就会成为那个“坏人”。

这就是为什么,你总是会被人利用。

根源,不在于你善良,也不在于别人坏。

而在于,你亲手拆掉了自己的“院墙”,放弃了自己世界的“主权”。

很多人,尤其是心地善良的女性,终其一生,都在犯一个致命的错误。

就是把“自我边界”和“自私冷漠”划等号。

她们害怕一旦建立边界,拒绝别人,就会被贴上“不好相处”、“自私”、“不大气”的标签。

为了维持那个“好人”的形象,她们宁愿无限度地消耗自己。

这是一种极其深层的“价值感错位”。

她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价值,必须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证明。

就像一个商品,它的价值体现在“被使用”。

所以,当她被人“利用”时,内心深处,除了委屈,甚至会有一丝病态的满足感。

你看,我是有用的,我是被需要的。

这种价值感的构建模式,就像是把房子的地基,建在了别人家的土地上。

别人夸你一句,你的楼就高一层。别人骂你一句,你的楼就塌一半。

你活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看所有人的脸色,唯独没有看过自己的心。

你怎么可能不累?

我认识一个做企业的朋友,他的公司前几年发展得特别快,但去年差点倒闭。

我跟他吃饭,他跟我复盘。

他说,少康,我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为了抢占市场,他打出了一个“极致服务”的口号。

客户有任何需求,不管是不是分内的,24小时响应,随叫随到。

一开始,效果很好,订单暴增。

但很快,后遗症就来了。

客户凌晨两点打电话过来,不是聊工作,是喝多了找人聊天。

客户要求他们公司的设计师,顺便帮他女儿做一下大学的作业。

甚至有客户,直接把他们公司的员工当自己下属使唤,让他们去机场接人。

他的团队,每天被这些鸡毛蒜皮的烂事拖得精疲力竭,核心业务的创新和推进,完全停滞。

老员工怨声载道,纷纷离职。

公司的能量,就在这种无边界的服务中,被活活耗死。

他对我说,那一刻我才明白,商业世界里,没有边界的公司,就像一个没有定价的商品,最后一定会被人以最低的成本,榨干所有的价值。

人,也是一样。

一个没有边界的人,就是一个向全世界宣告“我的人生可以随意打折”的人。

那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边界?

是不是就要变成一个刀枪不入、冷酷无情的人?

恰恰相反。

真正的边界,不是一堵冰冷的墙,而是一道清晰的“门”。

这道门,由你掌控。

你想让谁进来,什么时间进来,进来做什么,都由你决定。

你依然可以选择善良,但你的善良,是“有选择的”,是“有定价的”,是“有尊严的”。

它很贵,只给予那些你珍视的、同样也珍视你的人。

建立这道门,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权——绘制你的“精神国土”

你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你的。

拿出一张纸,或者打开一个文档,给自己做一个“资产盘点”。

你的时间。每天真正属于你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把它标出来,这是你的“核心资产”,神圣不可侵犯。

你的精力。哪些事情让你充满能量?哪些事情让你感觉被掏空?画一个“能量账户”,清晰地记录收支。

你的情绪。你的喜怒哀乐,是你内心最真实的反应。它是你的“领土”,不是别人的“情绪垃圾场”。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让你为他的情绪负责。

你的目标。你今年、这三年、这五年,最想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写下来,贴在你看得见的地方。这是你人生的“北极星”。

这个过程,就叫“确权”。

你是在内心深处,升起一面属于你自己的旗帜,向自己、也向全世界宣告,这是我的领土,我拥有这里的一切主权。

一个连自己领土范围都不知道的国王,如何守护自己的王国?

第二步:立法——设立你的“边界海关”

当一个请求,或者一个人,来到你的“国境线”前,你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凭感觉、凭惯性,直接放行。

你要像一个冷静的海关官员,拿出你的“法律条文”来审核。

这个“法”,就是你的原则。

比如:

原则一:任何占用我8小时工作外1小时以上时间的要求,必须提前24小时预约。

原则二:任何与我核心目标无关的请求,一概视为“非必要”。

原则三:绝不为他人的情绪买单,只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原则四:救急不救穷。帮人解决突发问题可以,但绝不为别人的懒惰和无能长期兜底。

你会发现,当你开始用原则去“审核”外界的请求时,你的世界瞬间清净了。

因为90%以上的“利用”,都经不起原则的审视。

它们本质上,都是在用你的资源,去填他自己的窟窿。

这个审核的过程,极其重要。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反应者”,变成一个主动的“筛选者”。

你把选择权,重新夺回了自己手里。

第三步:执法——温柔而坚定地“遣返”

这是最难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说“不”。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乐于助人”,所以拒绝别人时,总会有巨大的负罪感。

这里有一个心法:把“拒绝事”和“拒绝人”分开。

你拒绝的,是这件事,而不是这个人。

所以,你的表达方式,也要对事不对人。

不要说:我不想帮你。

要说:我现在真的抽不出时间,我的设计稿今晚就要交。

不要说:这个我不会。

要说:这个我不太擅长,找专业的人可能会更好。

不要说:你好烦啊。

要说:我很理解你的处境,但我现在手头的任务更紧急,实在抱歉。

看见没?

我很想帮你,但是……

我理解你的感受,然而……

这种句式,我们称之为“肯定式拒绝”。

先肯定对方的情绪或动机(我很理解你、我很想帮你),再陈述自己的客观事实(我没时间、我不擅长),最后给出明确的拒绝。

这既表达了你的善意,也守住了你的边界。

它像是在你的“国门”前,挂上了一个“正在营业,但今日额度已满”的牌子。

礼貌,但坚定。

有温度,但更有原则。

一个真正值得你交往的人,会尊重你的边界。

而那些因为你的拒绝而恼羞成怒、给你贴标签的人,恭喜你,你用一次拒绝,就精准地筛选掉了一个“价值掠夺者”。

这难道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吗?

我把这些思考的逻辑和方法,都整理给了云清。

她沉默了很久。

然后给我回了一句:少康,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我过去不是善良,是懦弱。我不是在帮助别人,我是在“讨好”别人。

我看到“讨好”这两个字,就知道,她开始觉醒了。

建立边界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认知”的自我革命。

你必须从根上,重塑你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不仅仅是学会几个说话的技巧那么简单。

它需要你真正理解,你为什么会陷入讨好的模式?你的哪些思维定势在拖累你?那些让你“被利用”的认知漏洞,到底是什么?

这就像治病,不能只吃止痛药,要去找到病灶,然后系统性地调理。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把这些深层的、决定我们命运的“病灶”,也就是那些底层的思维模式,一个个地找出来,把它们变成普通人能看懂、能学会、能使用的工具。

我把其中最核心的50个工具,系统整理成了一套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心法》,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

为什么你总被人利用?

这背后,其实是几个思维模型的联合作用。

比如,你无意识地迎合别人,是因为陷入了“确认偏误模型”,你总想证明自己是个“好人”。你不敢拒绝,是因为害怕“滑坡谬误”,总觉得拒绝一次,关系就会彻底崩盘。你之所以感觉被消耗,是因为不懂得对抗“熵增定律”,任由自己的能量无序流失。

《格物心法》里的每一个模型,都是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帮你剖开问题的表象,直抵核心。

它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给你一双能“看穿”的眼睛。

它教你如何建立“能力圈”,让你不再为分外之事内耗;教你用“逆向思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路径,不被别人带偏;教你运用“控制二分法”,把能量聚焦在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上,获得内心的宁静。

这是一套能让你活得清醒、通透,并且强大的“人生操作系统”。

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善良,而是驾驭善良的智慧。

3周后,云清又给我发来消息。

她说,她拒绝了销售部一个不合理的PPT“加塞”请求。对方当时有点不高兴,但她顶住了。

她说,她第一次准点下班,去练了瑜伽,感觉整个世界都明亮了。

她说,最神奇的是,当她开始有边界之后,那些真正欣赏她、尊重她的同事,反而跟她走得更近了。而那些只想利用她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

她在文字的最后说:我现在觉得,那个有“院墙”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可爱。

我看着她的文字,想起了那座被烧毁的老宅。

如果它的主人,从一开始就懂得,善良的最高境界,不是毫无保留的敞开,而是有选择的邀请。

那么,他的福报,或许才能真正地庇荫子孙,源远流长。

愿你,也能尽快建起你的“院墙”。

不是为了拒人于千里之外。

而是为了在你的世界里,春暖花开,四季如春。

声明: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本篇文章来自《少康日记》专栏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9.9元可以在评论区获取。

我是宇程,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心法》《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有一个读者,云清。
上个月某天深夜,她给我发了很长的一段文字。
她说,少康,我感觉自己快要被耗干了。
她在一家不大不小的公司做设计,按理说,工作内容很纯粹。
但现在,她成了公司的“便利贴女孩”。
行政部的姐姐打印机坏了,喊她过去帮忙看看。她大学时电脑玩得溜,三下五除二弄好了。从此,全公司的电脑、打印机、网络问题,都成了她的活。
销售部的同事要见客户,PPT做得不好看,让她帮忙美化一下。她心软,熬了个夜给做了。结果,整个销售部的PPT都成了她的“副业”。
甚至,有同事搬家,都打电话问她周末有没有空,能不能搭把手。
她自己的设计稿堆积如山,每天加班到深夜,身心俱疲。
最让她崩溃的是,上周公司评优秀员工,居然没有她。她跑去问领导,领导拍拍她的肩膀说:云清啊,你人是很好,工作也努力,但你的本职工作,好像没看到什么亮点啊。
她在那一刻,委屈得想哭。
她在文字的末尾问我:我是不是做错了?我的善良,是不是很廉价?
我看完,没有直接回答她。
我给她讲了我前年夏天在一个古村落里,看到的一座老宅子。
那宅子很大,是以前一个大户人家的。但奇怪的是,它没有院墙。
当地的向导告诉我,这家的祖上,当年富甲一方,为人又极其慷慨,乐善好施。他觉得既然自己家大业大,何必立一圈高墙,显得小家子气。于是,他把院墙拆了,想以此展示自己的胸怀,也方便邻里乡亲。
一开始,大家都很感激他,夸他心胸开阔,有大格局。
乡亲们会进来,在他家的院子里歇歇脚,打点水。
但慢慢的,事情就变味了。
有人进来,顺手就摘了他家名贵的花。
有人进来,看见池子里的锦鲤好看,就捞两条回家给孩子玩。
再后来,有人直接把垃圾丢到他家的院子里,把他家当成了公共场所。
最后,他家失了火,因为一个外人进来抽烟,随手把烟头扔在了柴火堆上。
偌大的一个宅子,就这么毁了。
从人人都称颂的善人,到最后家破人亡的悲剧。
为什么?
因为那座宅子,没有“边界”。
我跟云清说,你现在,就是那座没有院墙的宅子。
你的善良、你的能力、你的时间,就是院子里的花,池子里的鱼。
因为没有墙,所以任何人都可以随意闯入,予取予求。
他们拿走你的东西,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因为这是“你自己敞开的”。他们甚至不会感激你,因为唾手可得的东西,没人会珍惜。
当你的付出成为一种常态,一种理所当然,一旦你某天停止付出,你就会成为那个“坏人”。
这就是为什么,你总是会被人利用。
根源,不在于你善良,也不在于别人坏。
而在于,你亲手拆掉了自己的“院墙”,放弃了自己世界的“主权”。
很多人,尤其是心地善良的女性,终其一生,都在犯一个致命的错误。
就是把“自我边界”和“自私冷漠”划等号。
她们害怕一旦建立边界,拒绝别人,就会被贴上“不好相处”、“自私”、“不大气”的标签。
为了维持那个“好人”的形象,她们宁愿无限度地消耗自己。
这是一种极其深层的“价值感错位”。
她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价值,必须通过满足别人的需求来证明。
就像一个商品,它的价值体现在“被使用”。
所以,当她被人“利用”时,内心深处,除了委屈,甚至会有一丝病态的满足感。
你看,我是有用的,我是被需要的。
这种价值感的构建模式,就像是把房子的地基,建在了别人家的土地上。
别人夸你一句,你的楼就高一层。别人骂你一句,你的楼就塌一半。
你活得战战兢兢,小心翼翼,看所有人的脸色,唯独没有看过自己的心。
你怎么可能不累?
我认识一个做企业的朋友,他的公司前几年发展得特别快,但去年差点倒闭。
我跟他吃饭,他跟我复盘。
他说,少康,我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
为了抢占市场,他打出了一个“极致服务”的口号。
客户有任何需求,不管是不是分内的,24小时响应,随叫随到。
一开始,效果很好,订单暴增。
但很快,后遗症就来了。
客户凌晨两点打电话过来,不是聊工作,是喝多了找人聊天。
客户要求他们公司的设计师,顺便帮他女儿做一下大学的作业。
甚至有客户,直接把他们公司的员工当自己下属使唤,让他们去机场接人。
他的团队,每天被这些鸡毛蒜皮的烂事拖得精疲力竭,核心业务的创新和推进,完全停滞。
老员工怨声载道,纷纷离职。
公司的能量,就在这种无边界的服务中,被活活耗死。
他对我说,那一刻我才明白,商业世界里,没有边界的公司,就像一个没有定价的商品,最后一定会被人以最低的成本,榨干所有的价值。
人,也是一样。
一个没有边界的人,就是一个向全世界宣告“我的人生可以随意打折”的人。
那么,该如何建立自己的边界?
是不是就要变成一个刀枪不入、冷酷无情的人?
恰恰相反。
真正的边界,不是一堵冰冷的墙,而是一道清晰的“门”。
这道门,由你掌控。
你想让谁进来,什么时间进来,进来做什么,都由你决定。
你依然可以选择善良,但你的善良,是“有选择的”,是“有定价的”,是“有尊严的”。
它很贵,只给予那些你珍视的、同样也珍视你的人。
建立这道门,需要三个步骤。
第一步:确权——绘制你的“精神国土”
你必须先搞清楚,什么是你的。
拿出一张纸,或者打开一个文档,给自己做一个“资产盘点”。
你的时间。每天真正属于你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有多少?把它标出来,这是你的“核心资产”,神圣不可侵犯。
你的精力。哪些事情让你充满能量?哪些事情让你感觉被掏空?画一个“能量账户”,清晰地记录收支。
你的情绪。你的喜怒哀乐,是你内心最真实的反应。它是你的“领土”,不是别人的“情绪垃圾场”。任何人,都没有权力让你为他的情绪负责。
你的目标。你今年、这三年、这五年,最想完成的事情是什么?写下来,贴在你看得见的地方。这是你人生的“北极星”。
这个过程,就叫“确权”。
你是在内心深处,升起一面属于你自己的旗帜,向自己、也向全世界宣告,这是我的领土,我拥有这里的一切主权。
一个连自己领土范围都不知道的国王,如何守护自己的王国?
第二步:立法——设立你的“边界海关”
当一个请求,或者一个人,来到你的“国境线”前,你不能再像过去一样,凭感觉、凭惯性,直接放行。
你要像一个冷静的海关官员,拿出你的“法律条文”来审核。
这个“法”,就是你的原则。
比如:
原则一:任何占用我8小时工作外1小时以上时间的要求,必须提前24小时预约。
原则二:任何与我核心目标无关的请求,一概视为“非必要”。
原则三:绝不为他人的情绪买单,只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原则四:救急不救穷。帮人解决突发问题可以,但绝不为别人的懒惰和无能长期兜底。
你会发现,当你开始用原则去“审核”外界的请求时,你的世界瞬间清净了。
因为90%以上的“利用”,都经不起原则的审视。
它们本质上,都是在用你的资源,去填他自己的窟窿。
这个审核的过程,极其重要。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反应者”,变成一个主动的“筛选者”。
你把选择权,重新夺回了自己手里。
第三步:执法——温柔而坚定地“遣返”
这是最难的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说“不”。
我们从小被教育要“乐于助人”,所以拒绝别人时,总会有巨大的负罪感。
这里有一个心法:把“拒绝事”和“拒绝人”分开。
你拒绝的,是这件事,而不是这个人。
所以,你的表达方式,也要对事不对人。
不要说:我不想帮你。
要说:我现在真的抽不出时间,我的设计稿今晚就要交。
不要说:这个我不会。
要说:这个我不太擅长,找专业的人可能会更好。
不要说:你好烦啊。
要说:我很理解你的处境,但我现在手头的任务更紧急,实在抱歉。
看见没?
我很想帮你,但是……
我理解你的感受,然而……
这种句式,我们称之为“肯定式拒绝”。
先肯定对方的情绪或动机(我很理解你、我很想帮你),再陈述自己的客观事实(我没时间、我不擅长),最后给出明确的拒绝。
这既表达了你的善意,也守住了你的边界。
它像是在你的“国门”前,挂上了一个“正在营业,但今日额度已满”的牌子。
礼貌,但坚定。
有温度,但更有原则。
一个真正值得你交往的人,会尊重你的边界。
而那些因为你的拒绝而恼羞成怒、给你贴标签的人,恭喜你,你用一次拒绝,就精准地筛选掉了一个“价值掠夺者”。
这难道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吗?
我把这些思考的逻辑和方法,都整理给了云清。
她沉默了很久。
然后给我回了一句:少康,我好像有点明白了。我过去不是善良,是懦弱。我不是在帮助别人,我是在“讨好”别人。
我看到“讨好”这两个字,就知道,她开始觉醒了。
建立边界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场“认知”的自我革命。
你必须从根上,重塑你看待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这不仅仅是学会几个说话的技巧那么简单。
它需要你真正理解,你为什么会陷入讨好的模式?你的哪些思维定势在拖累你?那些让你“被利用”的认知漏洞,到底是什么?
这就像治病,不能只吃止痛药,要去找到病灶,然后系统性地调理。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把这些深层的、决定我们命运的“病灶”,也就是那些底层的思维模式,一个个地找出来,把它们变成普通人能看懂、能学会、能使用的工具。
我把其中最核心的50个工具,系统整理成了一套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心法》,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
“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
为什么你总被人利用?
这背后,其实是几个思维模型的联合作用。
比如,你无意识地迎合别人,是因为陷入了“确认偏误模型”,你总想证明自己是个“好人”。你不敢拒绝,是因为害怕“滑坡谬误”,总觉得拒绝一次,关系就会彻底崩盘。你之所以感觉被消耗,是因为不懂得对抗“熵增定律”,任由自己的能量无序流失。
《格物心法》里的每一个模型,都是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帮你剖开问题的表象,直抵核心。
它不会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给你一双能“看穿”的眼睛。
它教你如何建立“能力圈”,让你不再为分外之事内耗;教你用“逆向思维”,清晰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路径,不被别人带偏;教你运用“控制二分法”,把能量聚焦在自己能掌控的事情上,获得内心的宁静。
这是一套能让你活得清醒、通透,并且强大的“人生操作系统”。
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善良,而是驾驭善良的智慧。
3周后,云清又给我发来消息。
她说,她拒绝了销售部一个不合理的PPT“加塞”请求。对方当时有点不高兴,但她顶住了。
她说,她第一次准点下班,去练了瑜伽,感觉整个世界都明亮了。
她说,最神奇的是,当她开始有边界之后,那些真正欣赏她、尊重她的同事,反而跟她走得更近了。而那些只想利用她的人,自然而然地就消失了。
她在文字的最后说:我现在觉得,那个有“院墙”的自己,才是真正的可爱。
我看着她的文字,想起了那座被烧毁的老宅。
如果它的主人,从一开始就懂得,善良的最高境界,不是毫无保留的敞开,而是有选择的邀请。
那么,他的福报,或许才能真正地庇荫子孙,源远流长。
愿你,也能尽快建起你的“院墙”。
不是为了拒人于千里之外。
而是为了在你的世界里,春暖花开,四季如春。
声明: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本篇文章来自《少康日记》专栏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9.9元可以在评论区获取。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心法》《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