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康日记》废掉你的不是没钱,是穷人思维

《少康日记》废掉你的不是没钱,是穷人思维

诺亚书房图片

我住的小区门口,有个水果摊。

老板是个中年男人,不高,微胖,夏天总是赤着膀子,冬天就一件军大衣。

他从不吆喝。

旁边两家店,一家是连锁水果店,天天高音喇叭循环播放“智利车厘子,空运直达”。另一家是新开的,老板娘很会来事,见人就喊帅哥美女,拉着你试吃。

唯独他,像个局外人。

有人来了,他就抬头笑笑,帮你称重、打包。没人来,他就搬个小马扎,坐在角落里,安安静静地看手机,偶尔还咧着嘴傻笑。

按理说,这种“佛系”的搞法,在今天这个内卷到极致的时代,早就该关门大吉了。

但奇怪的是,他的生意,永远是那条街上最好的。

很多开着奔驰宝马的人,会特意绕个大圈,把车停在路边,就为了来他这儿买几斤苹果。

小区里的老太太们,宁愿多走几步,也只认他的秤。

我观察了他很久。

我发现,他的水果,未必是最新鲜的。价格,也未必是最低的。

那秘密到底是什么?

有一次,一个朋友来找我喝茶,他是个创业公司的老板,最近焦虑得不行,头发大把大把地掉。

他问我,康哥,你说我天天学定位,学营销,学股权,学各种商业模式,把那些大咖的课都听烂了,为什么我的公司还是半死不活?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经商头脑”?

我指了指楼下那个水果摊。

我说,你先别想你的公司,你去他那里站三天,什么都别干,就看。看懂了,你的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他不解,但还是去了。

三天后,他回来找我,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光。

他说,我好像有点明白了。

我问,你明白了什么?

他说,第一天,我以为他靠的是“选品”。他进的水果种类不多,但都是最大众化的,苹果、香蕉、葡萄,几乎没有那些小众的、高价的,所以损耗低,现金流好。

第二天,我以为他靠的是“诚信”。他的秤永远是准的,甚至会主动把零头抹掉。给顾客装袋时,会下意识地把烂的、坏的挑出来。这种不贪小便宜的踏实感,是连锁店没有的。

但到了第三天,我发现这些都不是核心。

他说,我看到一个细节。

有个小孩不小心把他摊位前的一小筐葡萄碰倒了,撒了一地。小孩的妈妈吓坏了,赶紧道歉,说要赔。

老板只是摆摆手,笑着说,没事没事,小孩子嘛。然后自己蹲下去,一颗一颗地捡。捡起来的,他没有再放回去卖,而是拎到旁边的垃圾桶,直接扔了。

小孩的妈妈过意不去,坚持要买他一些别的水果。

老板说,真不用,你快带孩子回家吧,地上凉。

从头到尾,他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点可惜的表情。

朋友说,那一刻,我突然懂了。我们这些所谓的创业者,满脑子都是“术”,是流量,是变现,是商业闭环。而他,玩的是“心”。

他的店,看似是个水果摊,其实是一个“场”。一个让人舒服、让人信任、让人安心的“能量场”。

来他这里的人,买的不仅仅是水果,更是在买一份确定性,一份人情味。

在这个处处是套路、人人戴面具的时代,这种“不用设防”的感觉,才是最稀缺的奢侈品。

我给他续上茶,笑了。

我说,你看到的,还只是第一层。

所谓的“经商头脑”,从不是一种可以学习的“知识”,而是一种需要修炼的“功夫”。

这种功夫,分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叫“望气”。

古人看风水,讲究“望气”。哪里有生气,哪里有煞气,哪里是藏风聚气的宝地,都是看出来的。

做生意,也是在“望气”。

望的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三种实实在在的“气”。

一是“人气”。

人往哪里走,钱就往哪里流。这是最朴素的真理。

但多数人只看到了皮毛。他们觉得人多的地方就有生意,所以挤破头要去市中心,去大商场。

结果呢?租金高得吓人,竞争白热化,最后给房东打了工。

真正的高手,会去研究“人气”背后的东西。

这些人,为什么会聚集在这里?他们的情绪是什么?是行色匆匆,还是悠闲放松?

我曾经在南方一个古镇,见过两个卖当地特产的铺子,门对门开着。

左边那家,装修得古色古香,老板娘穿着旗袍,脸上挂着职业微笑,店里循环放着轻柔的古筝曲。

右边那家,破破烂烂,一个老大爷坐在门口,用蒲扇赶着苍蝇,爱理不理。

你去猜,哪家生意好?

是右边那家。好得不是一星半点。

为什么?

因为来古镇旅游的人,他们要的不是一个“标准化的复古体验”,那个在任何一个商业化的古镇都能买到。他们要的是“真实感”。

右边那个老大爷的“不待见”,反而成了一种“此地原住民”的认证。他的破败,恰恰说明了他的“正宗”。

游客的心气,是来“探寻”的,不是来“消费”的。

左边的老板娘,用错了力。她太想“服务”了,反而显得虚假,破坏了那种“原生态”的场。

这就是对“人气”的理解深度不同。

二是“财气”。

钱,是有脾气的。

它喜欢流向顺畅、高效、让人愉悦的地方。

你有没有发现,很多小馆子,味道明明很好,但生意就是做不大。

你去体验一下他的流程就知道了。

点菜要靠喊,结账要排长队,老板一边收钱一边还要跟服务员吵架,整个环境乱糟糟,油腻腻。

你去吃一次,可能觉得味道不错,但整个过程是“耗气”的。你的能量在被消耗。

下一次,你可能就懒得去了。

反观那些成功的连锁品牌,比如麦当劳。

它的东西,真的好吃吗?不见得。

但它的“财气”很顺。

你从进门到点餐,到取餐,到离开,整个动线设计得行云流水,几乎没有任何阻碍。你不用思考,不用等待,不用跟任何人发生不愉快的摩擦。

钱,非常“丝滑”地就从你的口袋里流出去了。

那个水果摊老板,也是一样。

他的摊位永远干干净净,水果摆放得整整齐齐。你选好东西,他称重、报价、收钱、装袋,一气呵成,没有一句废话。

他甚至会提前准备好一些常见重量的袋子,比如三斤一袋的苹果,五斤一袋的梨。很多人下班回家,急着走,直接拎一袋就完事了,省去了挑选和等待的时间。

这种极致的“顺畅感”,就是养“财气”。

财气,不喜欢被堵住,不喜欢被摩擦。哪里顺,它就往哪里跑。

三是“心气”。

这是最高级的一种气。

就是你的生意,传递给顾客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价值”?

是焦虑,还是放松?是精明,还是厚道?是索取,还是给予?

我有个朋友,前几年加盟了一个很火的奶茶品牌。

总部的培训手册,厚厚的一本,把所有话术都规定死了。

“欢迎光临XXX!”——要露出八颗牙齿。

“您需要加一份小料吗?我们的珍珠特别Q弹。”——必须主动推荐。

“请带好您的饮品,期待您的下次光临!”——要九十度鞠躬。

一开始,生意确实不错。

但半年后,流水就开始下滑。

他怎么也想不通。产品没变,服务流程也没变,为什么顾客不来了?

我让他去对面的咖啡店坐了一个下午。

那家咖啡店,老板是个很酷的女孩,话不多。店里养了只懒洋洋的猫。

没有标准话术,没有强制推销。

你点单,她就给你做。你坐着发呆,她绝不打扰你。有时候她自己冲了一杯好喝的,会随手分你一小杯尝尝。

朋友恍然大悟。

那个奶茶店,虽然服务很“标准”,但传递出的“心气”是冰冷的、机械的、有压迫感的。每一个动作背后,都写着“我要赚你的钱”。

而这家咖啡店,传递的“心气”是松弛的、平等的、被尊重的。它在说:“我这里有个不错的空间,欢迎你来待一会儿。”

前者是交易,后者是链接。

交易是一次性的,链接是长期的。

那个水果摊老板,他扔掉那筐被碰倒的葡萄时,就是在养他的“心气”。

他传递出去的信息是:我这个人,厚道,不计较。我的东西,你放心吃。

这种“心气”,比任何广告都管用。它会像种子一样,在顾客的心里生根发芽,建立起牢不可破的信任。

所以,“望气”,是培养经商头脑的第一步。

你要像一个老中医一样,学会给一条街,一家店,一个产品“号脉”。

号出它的人气旺不旺,财气顺不顺,心气正不正。

这是一种“感觉”,一种超越数据和报表的直觉。

这种感觉,只能靠“泡”。

泡在你想进入的行业里,泡在你的目标客群里,像我那个朋友一样,老老实实地去站三天。

当你能一眼“望”出一家店的生死时,你的第一层功夫,就到家了。

第二层功夫,叫“炼丹”。

道家炼丹,不是真的烧炉子。

炉鼎,是你的身体,或者你的事业。药材,是各种资源。火候,是时机和方法。

炼丹的目的,是把这些凡俗的“药材”,炼成一颗金光闪闪的“丹”。

也就是你的核心产品,你的价值内核。

做生意,就是一场“炼丹”。

很多人,炼着炼着,就炸炉了。

为什么?

要么是“药材”配错了。

我见过太多人,手里明明只有一点小钱,非要去干那些重资产、高投入的大项目。就像拿一堆普通的草药,非要用炼“九转还魂丹”的方子,不炸才怪。

你的资源,决定了你的“丹方”。

手里有技术,就走技术路线。手里有流量,就走流量路线。手里啥都没有,只有一身力气和好口碑,那就老老实实做水果摊老板那样的生意。

不能错配。

要么是“火候”没掌握好。

同样的产品,有些人一做就爆,有些人一做就死。

区别就在“火候”上。

也就是对时机的把握。

前几年直播带货刚兴起的时候,那叫“文火”。你可以慢慢摸索,慢慢试错,成本很低。第一批进去的人,只要不是太笨,都赚到了。

现在呢?那叫“武火”。

平台规则、流量算法、供应链管理,像一座座大山压在你头上。没有雄厚的资本,没有专业的团队,你一进去,瞬间就被烧成灰。

很多人死,就死在用“文火”的时机,去干了“武火”的事。

或者用“武火”的急躁心态,去熬一锅需要“文火”慢炖的汤。

比如做品牌,做信任,这就是个文火的活儿。需要的是耐心,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你非要搞什么“三天引爆”,那结果一定是昙花一现。

而最难的,是“炉鼎”本身不行。

这个“炉鼎”,就是你这个人。

你的认知层次、你的心性、你的格局,决定了这炉丹的品级。

还是那个水果摊老板。

他的“炉鼎”就很稳。

不贪,所以能守住诚信的底线。

不嗔,所以能笑对小孩子的过失。

不痴,所以能安于自己的小摊位,不盲目扩张。

换一个心性不稳的人来,就算给他一模一样的摊位,一模一样的货源,他也做不成那个样子。

看到别人赚钱,他会眼红,会想办法偷奸耍滑。

遇到顾客找茬,他会暴怒,会把关系搞僵。

生意稍微好点,他就会膨胀,会想着开分店,搞加盟,然后管理失控,一败涂地。

所以,真正的经商,不是向外求索,而是向内修炼。

修你的“炉鼎”。

把自己的心性,修炼得如如不动。能承受住“无人问津”的寂寞,也能承受住“门庭若市”的捧杀。

这才是炼丹的核心。

你的事业,永远无法超越你这个“炉鼎”的承载力。

第三层功夫,叫“结网”。

一个生意,如果只停留在“一买一卖”的层面,那它永远只是个“点”。

一个点,是脆弱的。市场一有风吹草动,第一个死的就是你。

高手做生意,做的是一张“网”。

我曾经花很长时间,观察一只蜘蛛。

它结网的过程,极具智慧。

它会先找到几个牢固的“支点”,比如两根树枝之间。然后,吐出第一根丝,这是“定位”。

接着,它会从中心开始,拉出很多条“径向线”,连接到四周的支点。这是搭建“骨架”。

最后,它会从外向内,一圈一圈地织出带有粘性的“螺旋线”。这是填充“内容”。

整张网,有主有次,有骨有肉,极富弹性。

风吹过来,它会晃动,但不会断。

有小飞虫撞上来,它能瞬间感知,并迅速捕获。

做生意,就要有这种“结网思维”。

你的核心产品或核心能力,就是那个“中心”。

你链接到的第一批天使用户、你的核心团队、你的关键供应商,就是那些“径向线”,是你的骨架。它们必须足够坚韧和忠诚。

你通过内容、通过服务、通过社群,不断向外辐射,影响更多的人,这就是在织那些“螺旋线”。

这张网,织得越大,越密,你的生意就越稳固。

你不再需要天天出去“打猎”,因为猎物会自己撞到网里来。

那个水果摊老板,他其实也在“结网”。

他的“中心”,是他的诚信和厚道。

他的“径向线”,是那些最早信任他的老顾客。

他通过这些老顾客的口碑,一圈一圈地向外辐射,影响了他们家人、朋友、同事,这就是他的“螺旋线”。

他从不主动推销,但他的“网”一直在自动工作。

很多人做生意,只想着怎么把“螺旋线”织得又大又漂亮,天天研究各种营销裂变的骚操作。

但他的“中心”是虚的,他的“径向线”是脆弱的。

结果就是,网看起来很大,但一戳就破。流量来了,接不住,要么被产品质量搞死,要么被售后服务拖垮。

真正的好生意,是一张从内到外,慢慢生长出来的“生态网”。

它是有生命的。

它能自我修复,能抵御风险,还能持续不断地捕捉价值。

所以,你看。

从“望气”,到“炼丹”,再到“结网”。

这三个层次,讲的都不是具体的“术”。

而是一种世界观,一种思维方式。

它要求你,从关注“事”,转向关注“人”;从关注“点”,转向关注“场”;从关注“交易”,转向关注“关系”。

很多人会问,这些东西太玄了,有没有更具体、更成体系的方法,能让我系统地训练这种思维?

有。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把我观察到的、想明白的这些底层逻辑,拆解成一个个可以刻意练习的“思维模型”。

我发现,无论是经商、投资,还是处理家庭关系、教育子女,其底层的智慧都是相通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比如,为什么你总觉得机会很多,但一个也抓不住?因为你缺少“能力圈模型”,不懂得放弃的智慧。

为什么你总是被各种复杂的信息搞得头昏脑涨?因为你没有学会用“奥卡姆剃刀”,一刀砍掉那些不必要的枝节。

为什么你总是在错误的方向上越陷越深,不敢止损?因为你被“沉没成本谬误”牢牢地绑架了。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把把钥匙。

它们能帮你打开认知的大门,让你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把这些年沉淀下来的,最重要的50把钥匙,整理成了一套电子书,叫《格物心法》,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格物”,就是去探究事物背后的根本道理。“心法”,就是重塑你思维的底层操作系统。

它不是教你任何具体的赚钱技巧,而是帮你重装你的“大脑”。

让你学会像高手一样去思考,去洞察,去决策。

这套心法,不适合想找一夜暴富秘籍的人。它需要你静下心来,一个模型一个模型地去啃,去悟,更重要的,是拿到你的生活和工作中去用,去验证。

这是一个“炼丹”的过程,也是一个“结网”的过程。

当你把这50个模型,真正内化成你自己的直觉时。

你再去看那个水果摊老板,你看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勤劳的小贩。

你看到的是“系统”,是“概率”,是“复利”,是“人性”。

你看到的是“道”。

那一刻,你才算真正拥有了“经商的头脑”。

其实,哪有什么“经商头脑”。

不过是一颗看得透、守得住、等得起的心罢了。

看得透事物的本质,所以不盲从。

守得住自己的本分,所以不妄为。

等得起时间的复利,所以不焦虑。

如此而已。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公众号。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心法》《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59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