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心法》一个人“成事”前的三个迹象

《格物心法》一个人“成事”前的三个迹象

诺亚书房图片

昨天下午,有个读者小K加我,私信发了很长一段话。

大概意思是,他今年28岁,毕业五年,换了三份工作,干过销售,做过运营,现在在一家小公司做策划。

每天忙得像陀螺,可存款始终没过五位数。

身边当年差不多的同学,有的已经买房,有的当了总监,自己好像被什么东西卡住了,上不去也下不来。

他问我,少康老师,您走了那么多地方,见了那么多人,能不能告诉我,一个人在发达前,或者说走上坡路前,到底有没有什么迹象?

他说,我也想抓住点什么,哪怕只是个心理安慰。

看着他最后那句“心理安慰”,我有点感慨。

这其实是大多数人的困境: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拼命想抓住一点确定的东西。

就像一个在黑夜里赶路的人,总想看到远处哪怕一丁点的光。

我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讲了我身边一个朋友,老A的故事。

老A现在是我们这个圈子里公认的“财神爷”,做什么成什么,点石成金。

但他十年前,比小K还惨。

那时候老A三十出头,开过餐馆,倒腾过服装,搞过网站,什么风口都追,什么热点都蹭。

结果呢?

餐馆开了半年,亏了二十万;服装在仓库里堆成了山,最后按斤卖给了处理厂;网站烧光了父母给的最后一笔钱,服务器都续不起费。

我去找他的时候,他正在一间十几平米的出租屋里,对着一箱泡面发愁。

屋子里烟雾缭绕,地上全是烟头,他整个人瘦得脱了相,眼睛里全是红血丝,但那点不甘心的火苗,还在烧。

他抓着我的手说:“兄弟,你说我到底差在哪?我比谁都努力,每天睡不到五个小时,所有人都说我是个好人,讲义气,够拼。可为什么老天爷就是不开眼?”

我看着他那副样子,知道说什么大道理都没用。

我说:“你先别干了,歇一个月。你现在不是在创业,你是在跟自己赌气,跟天赌气。你这股劲,用错了地方。”

他当时不理解,以为我让他放弃。

但那次亏得太惨,他是真没钱折腾了,只能被动“歇”了下来。

也就是在那“被动”的一个月里,他身上发生了第一个,也是最关键的一个变化。

这个变化,就是一个人开始走上坡路的第一个迹象:

一、从“猎人模式”,切换到“农夫模式”。

什么意思?

我跟老A解释。

我说你看,你之前的状态,就是一个“猎人”。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磨好刀,带上弓,满世界去找猎物。

听说东边的林子里有兔子,你赶紧跑过去。

听说西边的山头有野猪,你又赶紧追过去。

你很勤奋,也很勇敢,但结果呢?

你追兔子,兔子跑得比你快;你追野猪,野猪比你还猛。

你每天都把自己搞得筋疲力尽,但打到的猎物,少得可怜,甚至自己还一身伤。

为什么?

因为你的眼里只有“猎物”,你所有的动作,都是“追逐”和“索取”。

你的内心是匮乏的,是焦虑的,你怕今天打不到猎物,明天就得饿死。

一个内心匮乏的猎人,身上会散发出一种“杀气”和“急躁”。

这种气场,猎物隔着老远就能闻到,然后掉头就跑。

你越想抓住,越抓不住。

这就是“猎人模式”的死局。

老A听着,猛吸一口烟,烟灰掉在裤子上也没察觉。

他说:“你说得对。我每次跟客户谈合作,跟投资人讲PPT,心里都发虚。我太想签下那个单子,太想拿到那笔钱了。结果对方好像都能看穿我,越谈越没戏。”

我说,这就对了。

那么,什么是“农夫模式”?

一个农夫,他不天天琢磨着去哪里“抓”粮食。

他只做一件事:回家,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深耕。

他会花时间去翻土,去播种,去施肥,去浇水,去除草。

这些活,枯燥、重复,而且短期内看不到任何回报。

你在地里干一个月,那苗可能才冒出个小尖尖。

外人看来,这人真傻,真笨,效率真低。

但农夫自己心里不慌。

因为他知道,只要把地养好了,把种子种下去了,阳光、雨露、节气,这些他控制不了的“天时”,自然会来帮他。

到时候,粮食会自己从地里“长”出来。

他不需要去追,甚至都不用天天盼。

时候到了,自然会大丰收。

收获得多到,他自己都吃不完,可以拿出去交换别的东西。

这时候,他不仅养活了自己,还对别人产生了“价值”。

“猎人”的关键词是“追”,是“索取”,是“消耗”。

“农夫”的关键词是“种”,是“吸引”,是“创造”。

从猎人到农夫的转变,本质上是一个人能量状态的转变。

从向外抓取,转为向内构建。

从一个能量的“消耗者”,变成一个能量的“源头”。

老A问我:“那我的‘地’在哪?”

我说:“你的地,就是那个让你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长’。你别再想搞什么平台,做什么生态了。你就问自己一个问题:抛开所有资源和人脉,你身上最值钱的东西是什么?你能为别人提供什么不可替代的价值?”

老A沉默了很久,整整一夜。

第二天,他告诉我,他想明白了。

他大学学的是设计,毕业后虽然没怎么系统干过,但一直是个爱好。他审美很好,对色彩、构图有天生的敏感。

之前创业,公司的Logo、产品包装、宣传海报,全是他自己熬夜做的,每次都做得比外面请的设计公司还好。

这就是他的“地”。

于是,他不再去谈什么几百万的项目了。

他把自己关在出租屋里,开始在网上接一些设计的零活。

一开始,一个Logo设计,报价500块。

他也不嫌少。

但他不像别人那样,客户说啥就是啥。他会花整整一天时间,去研究客户的公司、产品、目标用户,然后给出一套完整的品牌视觉方案,远远超出客户的预期。

慢慢地,找他的人越来越多。

从500块的单子,到5000块,再到5万块。

他没去主动推销过自己一次,全是客户介绍客户。

两年后,他成立了自己的设计工作室。

他还是那个原则,不追求客户数量,只追求作品质量。

他的工作室成了业内的一个“异类”。

别的公司都在抢客户、拼价格,他这里是客户排着队,拿着钱,等他的档期。

现在的老A,你跟他喝茶聊天,他身上那种十年前的“急躁”和“杀气”,已经完全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淡定和从容。

他不再关心下一个风口是什么,他只关心自己的作品,有没有比上一个更好。

他从一个追着钱跑的“猎人”,变成了一块能吸引钱的“磁石”。

这就是第一个迹象。

当你不再追着兔子满山跑,而是开始低头种自己的萝卜时,你就快熬出头了。

因为,兔子会闻着味,自己找上门来。

接下来,是第二个迹象。

这个迹象,往往和第一个同时发生,它更隐蔽,但更具颠覆性。

二、从“加法思维”,切换到“减法思维”。

什么意思?

我们绝大多数人,都活在“加法”的世界里。

我们认为,成功=拥有更多。

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技能,更多的人脉,更多的项目,更多的钱……

所以,我们拼命地给自己做加法。

报各种线上课程,考各种证书,混各种圈子,参加各种饭局。

手机里存了几千个G的资料,微信里加了几千个好友,收藏夹里躺着上万篇文章。

我们把自己武装得像一棵圣诞树,上面挂满了各种闪闪发光的小玩意儿。

我们觉得这样很有安全感。

但结果,往往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U盘”。

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不精。

看似链接了很多人,但真正需要帮助时,一个都找不到。

因为你对别人没有“利用价值”,你的链接,是无效的。

一个人走下坡路的最快方式,就是让他“忙死”。

用无穷无尽的“加法”,耗尽他所有的心力,让他失去最重要的东西——专注。

而真正开始“成事”的人,都开始觉醒,从“加法”转向“减法”。

他们开始意识到,人的时间和精力,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

必须把这些有限的资源,聚焦在一个点上,才能形成“压强”,才能击穿现实的壁垒。

就像你用一张纸,在太阳下,无论如何也点不着火。

但你用一个凸透镜,把万千光线聚焦在一个点上,几秒钟,就能燃起火焰。

“减法”,就是你人生的那个“凸透镜”。

我有一个做投资的朋友,管着很多亿的盘子。

他跟我说,他见过的所有失败的创业者,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什么都想做。

今天觉得短视频是风口,赶紧招人建团队。

明天觉得社区团购有机会,又分兵去搞。

后天听说元宇宙概念火了,也要去掺和一脚。

他的公司,就像一个八爪鱼,触手伸向四面八方,但没有一只能真正抓住东西。

资源被无限分散,团队疲于奔命,最后资金链一断,瞬间崩盘。

而那些能走到最后的,往往是那种“一根筋”的人。

他们可能在五年前,就认准了一个极度细分的赛道,然后就死磕。

这五年里,外面无数的风口刮过,他看都不看一眼。

别人笑他傻,笑他反应慢,错过了一个又一个“亿级”的机会。

他只是笑笑,继续磨他的那把“剑”。

五年后,风停了,猪摔死了,那些追风口的“聪明人”都消失了。

而他那把磨了五年的剑,终于出鞘了。

一剑封喉。

他所在那个细分领域,他做到了绝对的第一,无人可以撼动。

这时候,所有的资源、资本、人才,都会主动向他涌来。

他不需要做加法,世界会帮他做加法。

这就是“减法”的力量。

减去不必要的社交,减去无效的信息,减去多余的欲望,减去那些不属于你核心目标的项目。

把生命,活成一条线,而不是一个面。

这条线,看似很窄,但它有无限的深度和穿透力。

你可能会问,那万一我减错了,选错了那条“线”怎么办?

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三个迹象了。

它是一个人内在修为的体现,也是前两个迹象得以实现的“压舱石”。

三、从“情绪驱动”,切换到“认知驱动”。

什么意思?

一个没开窍的人,他的喜怒哀乐,他的所有决策,基本都是被情绪所掌控的。

赚了点钱,就觉得是自己牛逼,开始飘了,花钱大手大脚。

亏了钱,就觉得是市场不行,是别人坑他,怨天尤人,心态崩溃。

别人夸他两句,他就掏心掏掏肺。

别人质疑他一句,他就暴跳如雷,觉得伤了自尊。

他的世界,就像一艘没有舵的小船,海面上一点风浪,都能让它剧烈摇晃,甚至倾覆。

他的人生,充满了“应激反应”,而不是“主动选择”。

这样的人,就算运气好,抓住了一波机会,也守不住。

因为他的内在,没有一个稳定的“内核”。

他所有的决策,都是建立在“感觉”上,而不是“事实”和“规律”上。

而一个真正要起来的人,他的“内核”开始形成。

他慢慢学会了,把“情绪”和“事实”剥离开来。

他不再轻易地被外界的评价和一时的得失所左右。

他开始用一种近乎“冰冷”的客观视角,来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

这就是从“情绪驱动”到“认知驱动”的转变。

他会把每一次成功和失败,都当作一个“实验样本”来研究。

成功了,他不会狂喜。他会复盘: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哪些是靠运气,哪些是靠能力?这个成功的路径,可不可以复制?

失败了,他也不会崩溃。他会问自己:这次失败,暴露了我认知上的哪些盲区?我忽略了哪些关键变量?我需要从这次失败中学到什么,才能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你看,他所有的关注点,都在“优化自己的认知模型”上。

外界的风风雨雨,在他看来,都只是用来验证和修正他内心那套“算法”的数据而已。

他的人生,从一部“情绪偶像剧”,变成了一部“科学纪录片”。

拥有这种“内核”的人,是非常可怕的。

因为他拥有了“自我迭代”的能力。

他不再是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而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

他的成长速度,会呈指数级上升。

这种内在的稳定和清醒,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刻意地训练。

你需要掌握一套工具,一套思维方式,来帮助你跳出情绪的漩涡,用更高维的视角来看待问题。

你需要了解事物的底层规律,懂得如何做决策,如何识别陷阱,如何驾驭不确定性。

这套工具,就是我常说的“思维模型”。

比如,当你面对别人的恶意时,用“汉隆的剃刀”模型告诉自己,“能解释为愚蠢,就别归结为恶意”,你90%的内耗就消失了。

当你面对一个看似巨大的机会时,用“第二序思维”模型多想一步,“这个机会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它的连锁反应又是什么?”你就能避开无数的坑。

当你陷入过去的投入无法自拔时,用“沉没成本”模型提醒自己,“已经打翻的牛奶,就别再为它哭泣”,你才能及时止损,勇敢前行。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在你混乱的大脑里,安装了一个个清晰、高效的“认知APP”。

它们能帮你自动过滤掉情绪的噪音,做出更接近理性的判断。

我把这些年行走华夏、阅人无数,结合中华智慧与现代科学,提炼出的50个最底层的思维模型,都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心法》里,一共30万字,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成功学,而是一本帮你重塑“道”的认知地图。

从第一阶的“清扫心智,建立认知地基”,到第五阶的“智慧圆融,活出通透人生”,它会引导你,一步步搭建起自己坚不可摧的“认知内核”。

当你把这50个模型,内化成你思考的本能时,你就会发现,你的人生,好像开了一扇“天窗”。

你看待世界的方式,会完全不同。

你不再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你开始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

你不再害怕失败,因为每一次失败,都成了你升级认知模型的“养料”。

这,就是第三个迹象,也是最根本的迹象。

它决定了你前面两个迹象,是昙花一现的“好运”,还是可以持续一生的“能力”。

回到最初小K的问题。

一个人发达前,有什么迹象?

归根结底,就这三个。

一、能量场变了:从追着世界跑的“猎人”,变成了吸引世界的“农夫”。

二、专注力变了:从什么都想要的“加法”,变成了只求一针捅破天的“减法”。

三、心智模式变了:从随波逐流的“情绪驱动”,变成了坚如磐石的“认知驱动”。

这三个迹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们指向同一个内核:

一个人的世界,是他内在的投射。

你外在的世界,之所以混乱、贫瘠、处处碰壁,是因为你内在的能量场、专注力和心智模式,处在一种低维度的混乱状态。

你不需要去改变世界,你只需要改变你自己。

当你开始向内求,开始耕种自己的“田”,开始做“减法”,开始打磨你的“认知”时,你身上的“气场”就会改变。

那种感觉很玄妙。

你会发现,原来很难谈的客户,突然变得好说话了。

原来遥不可及的贵人,开始主动向你靠近了。

原来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答案好像自己冒出来了。

不是世界变了,是你变了。

是你内在的“序”,开始建立起来了。

一个内在有序的人,他的外在,也必然会从混乱走向有序。

所以,别再向外寻找什么“发达的迹象”了。

那个最根本的迹象,只能在你心里找到。

从今天起,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的“田”在哪里?我是在打猎,还是在耕地?

我今天,可以为我的人生,减掉点什么?

我此刻的情绪,是我的“主人”,还是我的“工具”?

当你开始认真思考,并践行这三个问题时。

那个你苦苦追寻的“迹象”,就已经发生了。

  •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公众号。
  •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 已写《格物心法》《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19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