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尽快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上个月,一个读者阿伟专程从外地跑来找我。

我们约在一个茶馆,他看起来很年轻,也就二十五六岁,但眼里的疲惫和焦虑,像是扛了四十年的担子。

他坐下来,没怎么寒暄,就开门见山地说,康哥,我快撑不住了。

我给他倒了杯茶,示意他慢慢说。

他说,我毕业三年,干了不下十个项目。

什么社群团购、视频剪辑、直播带货、AI绘画……市面上什么火,我就干什么。每天睁眼就是看各种商业资讯,到处拜师,付费社群加了几十个。手机里全是“搞钱”的APP,一天睡不到五个小时。

他顿了顿,端起茶杯的手有点抖。

结果呢?钱没搞到,欠了一屁股债。女朋友也跟我分手了,说我活得像个疯子,眼里除了风口,什么都没有。

他看着我,眼神里是真诚的迷茫和痛苦。

他说,康哥,我真的很努力,比我身边所有人都努力。我就是想不通,为什么我这么想尽快完成原始资本积累,老天爷却偏偏要跟我作对?问题到底出在哪?

我静静地听他说完,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

我问他,你听说过“引水人”吗?

他愣了一下,摇摇头。

我说,在一些水流湍急、暗礁密布的港口,外来的大船是没办法直接靠岸的。这时候,就需要一艘小小的领航船,船上站着一个当地人,他叫“引水人”。他对这片水域的每一块礁石、每一股暗流都了如指若掌。他会登上大船,取代船长,把这艘价值连城的巨轮,安全地带进港口。

阿伟点点头,说,这我知道,然后呢?

我说,一个顶级的引水人,一趟活儿可能就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但你知道他需要为此准备多久吗?

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

在这二十年里,他每天干的,可能就是开着一条破船,在这片固定的水域里,日复一日地打转。他要用身体去感受每一天的风向、水温、潮汐的变化。他要把整片港口的立体地图,刻进自己的脑子里。

在他还没有成为引水人之前,在外人看来,他干的是不是一件极其枯燥、极其“慢”、极其没有前途的工作?

阿伟没说话,像是在思考。

我接着说,当风口来的时候,猪都能飞起来。但你有没有想过,风停了之后呢?引水人,他自己就是风,他自己就是那片水域的“道”。他赚的不是机会的钱,而是规律的钱。

你现在的问题,不是不够努力,而是太“快”了。

你的身体和精神,像一艘小舢板,却总想去追逐航空母舰的航线。你追逐的不是机会,而是被一个又一个巨浪,反复拍在沙滩上。

阿伟的困境,是这个时代大多数年轻人的缩影。

我们被“快”这个字,下了蛊。

三年上市,一年十倍,30岁退休。

各种造富神话,像兴奋剂一样,每天都在刺激我们的神经。

我们变得极度渴求“捷径”,极度鄙视“缓慢”。

我们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链接”,用来“寻找”,用来“学习”,却唯独没有时间,用来“下沉”。

就像一个猴子掰玉米,掰一个,扔一个,永远在追逐下一个更大的,结果到最后,两手空空。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规律?

那些真正赚到大钱,并且能守住钱的人,身上往往都有一种“笨拙感”和“迟钝感”。

我认识一个做外贸的老林,其貌不扬,也不怎么会说话。

十年前,大家都在搞服装、搞电子产品的时候,他选了一个极其冷门的类目:园艺工具里的一种特殊规格的剪刀。

这种剪刀,只有欧洲一些老派的园艺爱好者才会用,市场小得可怜。

我们当时都笑他,说你这玩意儿,一年能卖出一百把吗?

老林也不反驳,就嘿嘿一笑。

然后,他就开始了他的“笨功夫”。

他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把欧洲所有关于园艺的论坛、杂志、书籍翻了个遍,研究那些老头老太太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手感,什么样的弧度,什么样的钢材。

然后,他跑到国内的五金之乡,一家一家工厂地磨,改了十几版设计,打了几十次样,最后终于做出了他满意的一款产品。

他的网店,极其简陋,就那么几张图,翻来覆去地用。

我们都以为他早晚得关门。

结果,十年过去了。

前段时间我们聚会,才知道,他那把小小的剪刀,已经占据了欧洲那个细分市场70%的份额。他现在一年不开张,开张吃十年。

他在国外有自己的仓库,有自己的品牌,甚至有了一批忠实的“剪刀粉丝”,每年都会给他写信,交流使用心得。

饭局上,有人问他,林哥,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

老林还是那副憨憨的样子,想了半天,说,我也不知道啊。我这人比较笨,学不会别的,就觉得这一个事儿还有点意思,那就把它做好呗。

大家听完,都沉默了。

那一刻,我看着老林,突然明白了。

他不是在追风口。

他是在等风来。

不,他甚至不是在等风来。

他自己,在那片小小的园艺市场里,把自己活成了一道不可逾越的“堤坝”。所有的需求,最终都会汇流到他这里。

他用十年的“慢”,积累起一道又高又深的“护城河”。

这道河,挡住的是那些想赚快钱的聪明人。

这道河,沉淀的,是时间带给他的复利。

而我们这些所谓的“聪明人”,十年里,追了十几个风口,换了十几个赛道,看上去一直很热闹,很前沿。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原地打转。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随着风口的消失,而归零了。

我们没有积累下任何“可以复利的东西”。

什么叫“原始资本积累”?

很多人把这五个字,简单地等同于“赚到第一桶金”。

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

你靠运气、靠信息差、靠某个风口,短期内赚到了一笔钱,那不叫原始资本积累,那叫“横财”。

老话说,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财不配位,也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很多拆迁户、中彩票的人,几年内就把钱败光了,甚至比之前更惨?

因为他们只有“钱”这个结果,却没有积累起“驾驭钱的能力”这个因。

真正的原始资本积累,本质上,积累的根本不是“钱”。

而是三样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第一样:你的“根据地”。

第二样:你的“信用值”。

第三样:你的“心力值”。

我们一个一个说。

什么叫“根据地”?

就是那个让你哪怕一无所有,也能东山再起的“一技之长”。

是那个独属于你、别人很难替代的“价值锚点”。

对于引水人来说,那片他烂熟于心的港口,就是他的根据地。

对于老林来说,那把小小的园艺剪刀,以及背后他对那个领域的深度理解,就是他的根据地。

根据地,是你向下扎根,而不是四处追逐的结果。

它需要你像老林一样,拒绝90%的诱惑,把100%的资源和精力,都投入到一个极窄、极深的“点”上。

在这个点上,持续地挖,一天,一个月,一年,十年。

直到你挖出一口属于你自己的“油井”。

这口井,就是你的根据地。

它能给你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更能给你带来抵御风险的底气。

有了它,你才算真正摆脱了“手停口停”的打工者宿命。

第二个,你的“信用值”。

商业的本质是什么?

是交易。

交易的本质是什么?

是信任。

你为什么敢在网上买东西?因为你信任那个平台。

你为什么愿意给一个主播打赏?因为你信任他提供的情绪价值或信息价值。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钱,其实已经不那么稀缺了。

真正稀缺的,是“信任”。

谁能够最大范围、最大深度地凝聚起他人的信任,谁就拥有了最雄厚的资本。

老林的“信用值”是什么?

是他那十年如一日的“笨拙”,是他对产品近乎偏执的打磨,是那批愿意给他写信的“粉丝”。

当他说“我的剪刀是最好的”时候,全世界都会相信。

因为他的时间和行为,已经为他做了最高级别的背书。

而那些追风口的人,恰恰是在不断地透支自己的信用值。

今天卖课,明天卖货,后天搞金融。

他们每换一个赛道,都是在对过去信任他们的人说:对不起,之前那个事儿不赚钱了,我又给你们找了个新的。

时间长了,别人对你的认知,就只剩下一个:不靠谱。

一个人的信用值一旦破产,他赚钱的路,就基本被堵死了。

第三个,你的“心力值”。

这是最重要,也最无形的一样东西。

什么叫心力?

就是你内在的“定力”和“韧性”。

是在所有人都追逐风口时,你敢于坐冷板凳的定力。

是在遭遇挫折、面对质疑时,你依然相信自己、永不放弃的韧性。

为什么阿伟会那么痛苦?

因为他的心力,被那些快速变化的外部信息,彻底搅碎了。

他的情绪,完全被“今天哪个赛道又火了”、“某某某又赚了多少钱”这些东西所牵引。

他看起来很努力,但那种努力,是慌乱的、脆弱的,是“惊弓之鳥”式的。

他的内心没有一个“锚”。

所以,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能让他全盘否定自己。

一个心力不足的人,就算运气好赚到了钱,他也守不住。

因为他会轻易地被新的风口、新的诱惑所吸引,然后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投入到下一场他根本不了解的赌博中去。

而老林,他的心力,就在那十年枯燥的打磨中,被淬炼得坚如磐石。

外界的喧嚣,已经进不了他的心了。

他只相信自己的判断,只走自己的路。

这种心力,才是他最核心、最不可复制的“资本”。

所以你看,真正的原始资本积累,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

先建立起你的“心力”,让你拥有内在的定力。

再通过持续的深耕,建立起你的“根据地”和“信用值”。

当这三样东西都足够坚实时,“钱”,会作为一个副产品,自然而然地被吸引而来。

而且,是以一种稳固的、持续的、不可阻挡的方式。

这,才是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唯一捷径。

因为这条路,看起来最慢,但它从不归零,每一步都算数。

说到这里,阿伟沉默了很久。

他抬起头,问我,康哥,我好像有点明白了。但是,道理我都懂,具体该怎么做呢?我总不能现在就去学做剪刀吧?

我说,当然不是。

“向下扎根”,不是一句口号,它有一套具体可执行的方法论。

我把它总结为三步:“关、找、建”。

第一步:关。

就是关掉你90%的信息输入源。

尤其是那些贩卖焦虑、鼓吹风口的商业资讯。

你必须明白,那些信息,不是为了让你成功,而是为了收割你的注意力,让你变成一颗更好割的韭菜。

把你的朋友圈设置成三天可见,退出那些无效的付费社群,卸载掉那些让你心烦意乱的APP。

给你的大脑,来一次彻底的“断舍离”。

这个过程会很痛苦,就像戒断反应。

但你必须这么做。

因为你只有先把杯子里的脏水倒掉,才能装进干净的水。

你要为你真正有价值的思考,留出“带宽”。

第二步:找。

找什么?

找那个能让你“沉得下去”的“窄门”。

什么是窄门?

它有三个特点:

  1. 需要“笨功夫”,无法快速复制。
  1. 短期内看不到巨大回报。
  1. 它能解决一小撮人的“真问题”。

你不要去看那些千军万马都在挤的独木桥,比如现在的直播带货、AI应用。

你要反过来,去找那些被“聪明人”忽略的角落。

怎么找?

从你自己的“兴趣”和“痛点”里去找。

你是一个程序员,你是不是觉得某些开发工具特别难用?你能不能开发一个插件来优化它?

你是一个宝妈,你是不是觉得市面上某些婴儿用品设计得不合理?你能不能自己动手,或者链接工厂去改进它?

你喜欢钓鱼,是不是觉得某个环节的体验很差?

你喜欢养花,是不是觉得某种肥料不好买?

这些,都是“窄门”的入口。

不要怕市场小。

市场越小,竞争越小。

市场越小,你越容易成为头部。

在这个时代,只要你能成为任何一个极度细分领域的头部,你就能活得非常滋润。

第三步:建。

找到了那扇“窄门”,接下来,就是用至少三年的时间,去“建”你的根据地。

怎么建?

就一个字:磨。

像老林磨剪刀一样,去磨你的产品,磨你的手艺,磨你对用户的理解。

你要有一种“工匠精神”。

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把这个东西,做到你能力的极致。

在这个过程中,你要主动去链接100个你的种子用户。

不要把他们当客户,要把他们当朋友。

跟他们聊天,听他们吐槽,根据他们的反馈,去迭代你的产品和服务。

这100个人,就是你信用值的“火种”。

他们会成为你最忠实的拥护者,会主动帮你去传播,去裂变。

当你能把一个极小的需求,服务到极致的时候,你的口碑就会像水波一样,一圈一圈地荡漾开。

到那个时候,你不需要去找客户,客户会排着队来找你。

你的“根据地”和“信用值”,就都建立起来了。

这三步,“关、找、建”,听起来很简单,甚至有点“反商业常识”。

但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规律。

它要求你对抗人性的贪婪与浮躁,回归到价值创造的本源。

……

当然,这个过程,尤其是“找”和“建”的阶段,对一个人的思维能力要求极高。

你如何从纷繁的兴趣和痛点中,识别出那个真正有价值的“窄门”?你如何设计一个能长期发展的商业模式,而不是做成一锤子买卖?这背后,需要一系列强大的思维模型来支撑你的决策。

比如,你得用【第一性原理】这个模型,去穿透现象,看清用户最底层的、未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

你得用【能力圈】模型,去评估这个“窄门”是否在你的优势射程之内。

在“建”的过程中,你更需要用【复利效应】模型,来设计你的增长路径,确保你的每一个动作,都在为未来积累价值,而不是白费力气。

我写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就系统地拆解了这50个能帮你“向下扎根”的顶级思维模型。

它不是教你投机取巧的“术”,而是帮你重塑大脑底层操作系统的“道”。

它能让你在面对诱惑时保持清醒,在面对困难时找到破局点,让你拥有那种“迟钝”而“深刻”的洞察力。当你掌握了这套思维工具,你才能真正拥有“找到”并“建好”自己根据地的能力。

那天下午,我和阿伟聊了很久。

临走时,他站起来,给我深深鞠了一躬。

他说,康哥,我明白了。

我过去三年,不是在努力,只是在用一种“表演式”的忙碌,来掩盖我内心的恐惧和懒惰。

我害怕“慢”下来,因为我不敢面对那个需要长期坚持、并且短期看不到回报的自己。

我问他,那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

他说,我先回去,好好睡一觉。然后,关掉所有乱七八糟的信息。从我最了解的那个领域开始,去找一个很小很小的切入点,哪怕一年只能赚一万块钱,我也认了。

我先用三年时间,给自己建一个“根据地”。

我看着他,知道这个年轻人,开窍了。

他的眼神,不再有那种四处寻找的慌乱,而多了一种向内扎根的笃定。

一个人真正的成熟,不是看懂了多少风口,而是找到了自己的“锚”。

有了这个锚,任凭外面风吹浪打,你的船,都不会偏离航向。

我们这一代人,都太聪明,也太着急了。

我们总想找到那条最快的路,结果,往往在不断地切换道路中,耗尽了所有的能量。

殊不知,在这个世界上,最快的那条路,往往是那条需要“向下”走的路。

是那条需要你沉下心来,像种一棵树一样,去浇灌、去等待的路。

先扎根,后生长。

根扎得有多深,未来的枝叶,才有可能多繁茂。

请尽快完成原始资本积累。

这句话没错。

但它的前提是,你必须先尽快完成你“根据地”、“信用值”和“心力值”的原始积累。

当这些积累完成之后,财富的到来,会快得超乎你的想象。

欲速,则不达。

这句话,值得我们用一生去体会。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880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