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顶级的觉悟:破相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阵子,跟一位很久没见的朋友老范吃饭。

老范是我们那圈人里,最早“上岸”的。手里几套房,开着大奔,孩子在国际学校,老婆不上班,每天就是练练瑜伽、做做SPA。

按理说,他应该是我认识的人里,活得最舒展的一个。

结果,一顿饭吃下来,他至少叹了十次气。

我问他,你这日子过得跟神仙似的,还有什么烦心事?

他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指了指窗外,说,看见我对面那栋楼没?我住16层,视野最好的那一户。

我说,那不是挺好吗?

他摇摇头,苦着脸说,好个屁。我那个邻居,就住我对门,比我小了快十岁,前两天,提了辆保时捷帕拉梅拉,行政加长版。

我有点没跟上他的思路,说,人家提车,跟你有什么关系?

他说,关系大了!我这车,当年买的时候也是顶级了,现在往他那车旁边一停,跟个小弟似的。你说,我这心里能得劲吗?他才多大啊,凭什么?

他越说越激动,开始跟我掰扯他那个邻居的公司可能有什么猫腻,那个年轻人是不是靠家里,不然不可能这么年轻就……

我默默地听着,没插话。

我看到他手腕上那块价值不菲的表,饭桌上随意放着的车钥匙,和他嘴里滔滔不绝的抱怨,形成了一个极其荒诞的画面。

一个资产几千万的人,因为邻居的车比自己好,就感觉自己的人生彻底失败了,甚至开始怀疑整个世界。

他不是没钱,也不是没地位。

他只是,被一个“相”给困住了。

一个“成功人士”的相。

在这个“相”里,他必须是圈子里最牛的,车子必须是最靓的,风头必须是最劲的。一旦有任何一个东西,比如邻居的车,打破了这个“相”的完美,他整个人的世界就崩塌了。

他活得不像一个人,更像一个“人设”的提线木偶。

什么是“相”?

佛家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这个词听起来很玄。

其实,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所谓的“相”,就是你给自己贴的,或者别人给你贴的那些“标签”。

你是一个“好妈妈”。

这是一个相。为了维护这个相,你必须朋友圈晒娃、给孩子报最贵的补习班、为了孩子放弃自己的事业和爱好。当孩子成绩不好,或者你偶尔想为自己活一次时,巨大的内疚和焦虑就会吞噬你,因为你“好妈妈”的相,破了。

你是一个“职场精英”。

这是一个相。为了维护这个相,你必须用最新的手机、穿当季的名牌、谈论最前沿的商业模式、半夜还在回邮件。当你被降薪裁员,或者只是想准时下班陪陪家人时,强烈的失败感和羞耻感就会让你无地自容,因为你“职场精英”的相,破了。

你是一个“文艺青年”。

你是一个“好丈夫”。

你是一个“学霸”。

你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你是一个“不爱钱”的人。

……

这些,都是“相”。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活在各种各样的“相”里。我们像蜗牛一样,背着这些或坚硬或柔软的壳,以为那是我们的保护,是我们的身份,是我们的全部。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拼命维护这些“相”的完整和光鲜。

你买的不是车,是“成功”的相。

你晒的不是娃,是“幸福”的相。

你发的不是深夜加班的朋友圈,是“努力”的相。

当这些“相”被维护得很好时,我们感觉良好。可一旦外界出现一个参照物,比如老范邻居那辆更贵的车,或者同事那个更优秀的孩子,我们的“相”就出现了裂痕。

于是,痛苦、嫉妒、焦虑、内耗,便如潮水般涌来。

你发现没有?

我们99%的痛苦,都来源于“相”的破裂。

而我们却误以为,是自己的实力、财富、地位出了问题。于是,我们更加疯狂地去追逐、去填补,试图把那个“相”修复得更完美。

这就形成了一个死循环。

你越是执着于哪个“相”,就越是会被这个“相”所奴役。你的人生,不过是从一个壳,换到另一个更光鲜的壳里。

本质上,毫无自由可言。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执着于“相”?

我想,这背后有两个根源。

第一个根源,是外部的。

我们活在一个“标签化”和“度量化”的时代。

社会为了提高效率,会粗暴地用各种“相”来给你分类、定价。

你的学历、你的公司、你的职位、你的收入、你的房产、你的粉丝数……这些冰冷的数字和标签,构成了一个坐标系,把你牢牢钉在社会这张大网的某个位置上。

整个商业社会,都在不断地给你制造和贩卖各种“相”。

消费主义告诉你,拥有了某种商品,你就拥有了某种身份。

成功学告诉你,达到了某个标准,你就是人生赢家。

社交媒体,更是把这种“相”的竞赛,推向了极致。每个人都在精心P图,P掉的不是皱纹,而是生活的不完美;展示的不是日常,而是“理想人生”的剧本切片。

我们每天被这些信息轰炸,久而久之,我们自己也信了。我们开始用这些外部的、量化的标准,来定义自身的价值。

我们忘了,我们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堆数据的集合。

第二个根源,是内部的。

这是更深刻,也更隐蔽的原因。

那就是,我们的“自我”,天生就需要一个“相”来依附。

一个没有故事、没有定义、没有标签的“我”,会让自我感到恐惧。因为这意味着“我”不存在。

所以,自我会拼命抓住一些东西,来证明“我”的存在。

小孩子会说,“这个玩具是我的!”——“我的”这个概念,让他第一次有了“我”的边界。

长大了,我们会说,“我是某某公司的总监”,“我是某三个孩子的妈”,“我是一个年入百万的博主”。

那个“总监”、“妈”、“博主”,就是我们成年人的“玩具”。

我们紧紧攥着它,向世界,也向自己,宣告“我是谁”。

这个“相”,给了我们一个最基础的确定感和安全感。

所以,你会看到,当一个退休的老干部,失去了“权力”的相;当一个全职妈妈,孩子考上大学离家后,失去了“被需要”的相;当一个网红,不再有流量时,失去了“被关注”的相……他们往往会陷入巨大的空虚和迷茫。

因为他们赖以定义自己的那个“相”,消失了。

他们需要重新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

“抛开这一切,我,到底是谁?”

而一个人最顶级的觉悟,就是从回答这个问题开始的。

这个觉悟,就叫“破相”。

什么叫“破相”?

“破相”,不是让你扔掉车子、房子,跑到山里去当野人。那是执着于另一个“相”,叫“隐士”的相。

“破相”,也不是让你自暴自弃,从此躺平摆烂,什么都不追求。那是执着于“失败者”的相。

真正的“破相”,只有两个字:

“看见”。

看见那个“相”,只是一个“相”。

它是一个身份,但不是你。

它是一个角色,但不是你。

它是一个工具,但不是你。

你就像一个顶级的演员。

你可以扮演国王,穿上龙袍,体验万人之上的权力。但你心里始终清楚,你只是在“扮演”国王,你本人不是国王。下了戏,脱掉龙袍,你还是那个你。你不会因为演了国王就真的以为自己拥有江山,也不会因为下一部戏演了乞丐就感觉自己低人一等。

这,就是“破相”之后的状态。

一个破了“成功人士”相的人,他依然可以去赚钱,去开好车,住好房。但他做这些事的目的,不再是为了向谁证明什么,不再是为了维护那个光鲜的壳。

他只是单纯地,在体验、在创造,在玩一场叫“赚钱”的游戏。

邻居换了更好的车,他可能会欣赏,会恭喜,但他的内心不会起一丝波澜。因为“车”这个道具,已经无法再定义他的价值。他内在的价值感,是稳定的,是不需要靠外部道具来支撑的。

一个破了“好妈妈”相的人,她依然会爱自己的孩子,关心他的成长。但她不会再把孩子当成自己人生的全部。

她会把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留给自己。她会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她知道,她首先是她自己,然后才是一个母亲。她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牺牲,而是活出一个丰盛、完整的自己。

当孩子成绩波动时,她会焦虑,但不会崩溃。因为孩子的成绩,只是孩子人生游戏里的一个变量,它同样无法定义她作为“母亲”的价值。

“破相”之后,你不是一无所有。

恰恰相反,你拥有了一切。

因为你从“相”的奴隶,变成了“相”的主人。

你可以自由地、有意识地,去扮演任何你想扮演的角色,去体验任何你想体验的人生。

所有的“相”,都成了你的玩具,你的戏服。你可以兴致勃勃地穿上它们,去入世体验,但你随时可以脱下来,回到那个宁静、自在、圆满的自己。

你拥有了真正的、终极的自由。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破相”?

这并非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一场需要刻意练习的修行。它有三个步骤,像三级台阶,一步比一步更深入。

第一步:觉察。

你得先能“看见”自己身上的“相”。

我把它叫做“认知自省”。

每天,或者每周,找一个安静的时间,问自己几个问题:

最近,我因为什么事情而感到焦虑、嫉妒或愤怒?这件事,是触碰到了我的哪个“相”?

我正在拼命维护一个什么样的“人设”?是为了这个“人设”,我付出了哪些代价?

我做一件事,到底是为了“成为”,还是为了“显得”?

比如,你因为同事升职而愤愤不平。

你就要往下挖一层:我气的,不是他升职,而是他升职这件事,打破了我“比他更优秀”的那个相。我一直以来,都靠着这个“相”,来获得优越感和安全感。

当你能这样清晰地,像看一部电影一样,看见自己内心的戏码时,你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相”之所以能控制你,是因为它在暗处。

一旦你用觉察的光照亮它,它对你的控制力,就开始瓦解。

第二步:剥离。

当你看见了那个“相”,接下来,就要练习把自己和它分离开。

记住一个心法口诀:“我不是……,我只是拥有……”

比如,当“我是个失败者”的念头升起时,你在心里对自己说:

“我不是一个失败者,我只是此刻体验到了失败的感觉。”

当“我是个糟糕的妈妈”的念头升起时,你对自己说:

“我不是一个糟糕的妈妈,我只是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暂时遇到了困难。”

“我”,是那个永恒的、如如不动的观察者。

而“失败的感觉”、“教育的困难”、“成功的身份”,都只是“我”所观察到的、来来去去的念头、情绪和外部事物。

你是天空,而那些“相”,只是飘过的云。

云来了又走,但天空永远是天空。

这个练习,就是在你的“真我”和那些“相”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这条界限,就是你心灵自由的护城河。

第三步:入戏。

这是最高级的一步。

当你能够在内在清晰地划清界限后,你就可以带着这种觉知,重新“入世”。

就像一个武林高手,他下山之后,不是要废掉自己的武功,而是要用这个武功,去做他想做的事。

你可以继续去追求卓越、去创造财富、去经营关系。

但你的心态完全不同了。

你开始把人生当成一场“体验”。

上班,是体验“奋斗者”的角色。

带娃,是体验“父母”的角色。

旅行,是体验“探索者”的角色。

你会发现,当你不再执着于“演得好不好”、“别人怎么看”时,你反而能演得更好。

因为你没有了得失心。你所有的能量,都用在了“体验”和“创造”本身,而不是用在了“维护人设”的内耗上。

你的生命,会呈现出一种松弛而专注的、强大而灵活的状态。

就像水一样。

放在方杯子里,它就是方的;放在圆碗里,它就是圆的。它的“相”一直在变,但它的本质,永远是水。

它能滋养万物,也能无坚不摧。

这,就是一个破相之人,所能达到的境界。

……

当然,要真正做到这三步,尤其是第一步的“觉察”和第二步的“剥离”,光靠感性的理解是不够的。它需要一套极其精密的、可以刻意练习的“心法工具”,来重塑你的思维框架。

你必须学会如何识别自己思维里的“bug”,如何看穿情绪背后的“代码”,如何建立一个不依赖外界评价的“内在操作系统”。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

比如,书中的【控制二分法】模型,能让你在觉察时,清晰地分清哪些是你能控制的“内在状态”,哪些是你无法控制的“外部的相”,从而把能量聚焦于前者。

再比如,【地图不等于疆域】模型,会时刻提醒你,你身上的任何标签(地图),都永远不等于那个鲜活、完整、立体的你(疆域)。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不同规格的手术刀,帮你精准地、一层层地,去“破”掉那些包裹你、束缚你的“相”。

它不是给你一个标准答案,而是给了你一套“认知升级的工具箱”,让你拥有自我诊断和自我疗愈的能力。破相,从此不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条清晰可见的、有方法、有路径的修行之路。

有一个关于雕塑的故事。

有人问米开朗基罗,你是如何创造出《大卫》这样伟大的作品的?

米开朗基罗回答说:

“大卫一直就在那块大理石里,我只是把所有不属于大卫的部分,凿掉而已。”

这句话,道尽了“破相”的真谛。

我们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座完美的雕像。

只是在后天的成长中,被家庭、社会、自己,裹上了一层又一层的石膏。

那是“你应该”的石膏、“你必须”的石膏、“你要脸”的石膏……

我们被这些石膏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忘了自己本来的样子。

而所谓觉悟,所谓修行,不是往自己身上添加什么,而是要像米开朗基罗一样,勇敢地、清醒地,拿起凿子,一点一点,把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凿掉。

凿掉对“成功”的执念。

凿掉对“完美”的苛求。

凿掉对“认同”的渴望。

这个过程,会痛,会不适应,会伴随着旧有世界的崩塌。

但请相信,每凿掉一层虚妄的“相”,你内在那个真实、自由、充满力量的“本我”,就会显露一分。

直到有一天,你凿掉了最后一块石屑。

你会发现,你什么都没有成为。

你只是,回归了你本来的样子。

如此而已。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2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