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不打烊的法庭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有个读者叫阿云,上周给我发了很长一段私信。

我认识她快两年了,一路看着她从普通职员,做到现在一家公司不大不小的部门主管,能力是没得说的。

但她的文字,永远透着一股拧巴和疲惫。

私信里,她跟我说了一件小事。

周一下午,她给一个很重要的客户发了一封邮件。发完之后,她突然惊出一身冷汗,想起邮件正文里,有个词用得好像不太妥当。

其实就是个近义词的替换,99%的人都看不出区别,也根本不会影响任何事。

但阿云不行。

从周一下午到周三晚上,整整48个小时,她几乎没怎么睡着。

她脑子里,像装了个复读机,一遍一遍地回放那封邮件,那个词。

她开始想象客户看到邮件后,会怎么想她。

会不会觉得她不专业?

会不会因此对她们公司的印象变差?

会不会影响到后续的合作?

她越想越怕,甚至想打电话过去给客户道歉。

但又觉得,为这么点小事去道歉,不是显得更傻、更不专业吗?

她说,康哥,你知道那种感觉吗?

我身体里,好像住着两个人。

一个在声嘶力竭地骂我:你怎么这么蠢!这么重要的邮件都写不好!你完蛋了!你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

另一个在旁边小声地为我辩解:可是我最近太累了……那个词其实也说得通……客户可能根本没注意到……

然后,第一个声音就会更响亮地骂回来:你还敢找借口!就是因为你这种得过且过的态度,你才永远都做不到最好!

她说,这两个声音,就在我脑子里,不分昼夜地吵。我根本没办法工作,没办法生活,吃什么都跟嚼蜡一样。

到今天,我感觉自己整个人都快被耗干了。

就为了一件,可能根本没人会注意的屁事。

我看完她的私信,给她回了八个字:

“关掉你心里的法庭。”

她很快回了一个问号。

我告诉她,你不是拧巴,也不是抗压能力差。你只是在你的心里,开了一家“24小时营业的法庭”。

而你,就是那个唯一的、永远在受审的犯人。

什么是“24小时营业的法庭”?

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情绪内耗的根源。

在这家法庭里,常年驻扎着两个角色:

一个,是永远在吹毛求疵的“检察官”。

另一个,是永远在奋力辩护,却总也赢不了的“律师”。

我们先来看看那个“检察官”。

他极其严苛,冷酷无情,擅长从任何一件小事里,找出你的“罪证”。

你早上起晚了五分钟,他会立刻跳出来起诉你:懒惰!堕落!连最基本的自律都做不到,你这辈子还能有什么出息?

你开会时有个观点没表达清楚,他会把你批得体无完肤:愚蠢!无能!在这么重要的场合掉链子,领导和同事会怎么看你?你的职业生涯完了!

你辅导孩子作业时发了火,他会给你判下重罪:失职!你是一个失败的母亲!你的坏脾气会毁了孩子的一生!

这位检察官,像一个拿着探照灯的狱警,24小时监视着你的一言一行。他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证明:

“你有罪。”

“你不够好。”

“你不配得到幸福。”

他的武器库里,装满了各种精神攻击的弹药:

比如,“应该”句式:“你早就应该想到的!”、“你本应该做得更好!”

比如,“绝对化”句式:“你总是这样!”、“你永远也改不了!”

比如,“灾难化”句式:“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的人生彻底完蛋了!”

他像一个鬼魅,盘踞在你意识的深处。你越是想摆脱他,他的声音就越大,越刺耳。

有检察官,自然就有“律师”。

这个律师,就是我们内心那个负责“自我保护”的部分。

他的工作,是为被起诉的你,进行辩护。

当检察官说你懒惰时,律师会说:可是我昨晚加班到半夜,是真的太累了!

当检察官说你愚蠢时,律师会说:这个项目太复杂了,而且准备时间那么短,换了谁都未必能做好!

当检察官说你失职时,律师会说:我已经陪了孩子一晚上了,是他太磨蹭了,我才会忍不住发火的!

听起来,这个律师是在帮你,对吗?

但吊诡的地方就在于,这个律师,他永远也赢不了。

为什么?

因为他从一开始,就掉进了检察官设下的圈套。

他的所有辩护,都建立在一个默认的前提上:承认检察官的“起诉”是有效的,承认这场“审判”是合法的。

他只是在“罪名”的框架内,做一些无力的挣扎。

他试图通过找客观理由、找外部原因,来证明“我情有可原”,从而减轻一点“罪恶感”。

但检察官根本不吃这一套。

你越是辩解,他就越是兴奋。因为你的辩护,恰恰给他提供了更多可以攻击的靶子。

你说你累,他说:别人就不累吗?为什么人家能坚持,你不能?还是你意志力薄弱!

你说项目复杂,他说:复杂就不是你搞砸的理由!你的能力有问题!

你说孩子磨蹭,他说:你还有脸怪孩子?子不教,父之过!根源就是你没本事!

你发现没有?

这场辩论,从一开始就不对等。

检察官站在道德和完美的制高点,对你进行无情的、人格上的攻击。

而你的律师,却只能在事实的泥潭里,狼狈地寻找一些理由和借口。

这官司,还怎么打?

于是,你的内心世界,就成了这家法庭永不休庭的审判现场。

检察官慷慨陈词,律师据理力争。

两个小人,在你脑子里吵得天翻地覆。

而你,那个真正的“你”,就像一个被绑在被告席上的犯人,被迫听着他们一遍又一遍地,用你的生命能量,进行着这场毫无意义的争吵。

你所有的精力、所有的元气,都在这场无休无止的内耗中,被消耗殆尽。

你白天疲惫不堪,无法专注。

你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你变得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脆弱,越来越不敢做任何事。

因为你害怕,只要一做事,就必然会出错。

只要一出错,你心里的那家法庭,就会立刻开庭。

然后,就是新一轮的、让你痛不欲生的审判。

这就是情绪内耗的全部真相。

那么,这个折磨了我们半生的“检察官”,到底是从哪来的?

他不是天生的。

他是被“植入”的。

是你童年时期,那些最严厉的、最权威的声音的“内化”。

可能是你父母。

“你怎么这么笨,教了八遍还不会!”

“你看隔壁家的王小明,每次都考第一,你再看看你!”

“我都是为你好,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

可能是你的老师。

“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

“我教了这么多学生,就没见过你这么差的!”

这些声音,在当时,对于弱小无助的你来说,就是“天威”,就是“圣旨”。你无力反抗,也无从分辨。

你只能把这些评判,全部吞下去,当成是“真理”。

久而久之,这些外部的声音,就在你心里,生了根,发了芽,最终长成了那个面目可憎的“检察官”。

你长大了,父母老师都老了,管不了你了。

但那个检察官,却继承了他们的全部权柄,甚至变本加厉,成为了你内心世界里,至高无上的独裁者。

他用你父母当年pua你的方式,来pua你。

他用你老师当年否定你的逻辑,来否定你。

你以为你已经逃离了原生家庭,你以为你已经独立了。

你不知道的是,你只是把那个最严苛的“家长”,背在了自己身上,走到了天涯海角。

而那个可怜的“律师”呢?

他就是童年时期那个弱小的、试图辩解,却总被喝止的你。

“不是的,妈妈,我……”

“闭嘴!不许顶嘴!”

“可是,老师,我……”

“还敢狡辩!给我出去罚站!”

他所有的辩护,都充满了童年时的那种恐惧和无力。他害怕权威,渴望认同,所以他永远不敢去挑战“审判”本身,而只敢做一些卑微的辩解。

看明白了吗?

你内心那家24小时营业的法庭,不过是你童年场景的无限循环。

你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孩子。

但在你的潜意识里,你依然活在那个“等待宣判”的恐惧中。

这才是最可悲的真相。

那要如何,才能关掉这家法庭?

过去,我们所有的努力,都用错了方向。

我们以为,只要我们的“律师”能赢得辩论,只要我们能向“检察官”证明自己是无罪的、是优秀的,我们就解脱了。

所以,我们拼命努力,拼命工作,试图用一个个成就,去堵住检察官的嘴。

结果呢?

你考了99分,检察官会说:为什么不是100分?

你赚了100万,检察官会说:为什么不是1000万?

你已经做得够好了,检察官会说:你能保证永远都这么好吗?

这是一场你永远赢不了的游戏。

因为游戏规则,是他定的。

所以,想要获得解脱,唯一的出路,不是“赢得审判”。

而是“掀翻牌桌”,让“审判”本身,彻底失效。

怎么做?

三个步骤:看见,不辩,转身。

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看见”。

当你脑子里那两个小人又开始吵架时,你不要立刻卷入他们的剧情。

你要做的,是在心里,轻轻地对自己说一句:

“哦,我的法庭,又开庭了。”

然后,像一个旁观者一样,去“指认”他们。

“瞧,那个吹毛求疵的检察官先生,又开始工作了。”

“嗯,那个苦口婆心的律师先生,也登场了。”

当你能做到这一点时,奇迹就发生了。

一个全新的角色,登场了。

这个角色,既不是检察官,也不是律师。

他是这场审判的“观察者”。

这个观察者,才是那个真正的、拥有力量的“你”。

在心理学上,这叫“解离”或“抽离”。就是把你的“自我意识”,从和情绪、念头的纠缠中,解脱出来。

你不再是戏中人,你成了看戏人。

你只是看着那两个小人,在你的意识舞台上,卖力地表演。

你看着他们,就像看着窗外飘过的云,看着电视里播放的连续剧。

你知道那是“剧情”,但那不是“你”。

仅仅是这一个“看见”,就能削减掉内耗80%的能量。

因为检察官和律师的表演,是需要观众的。当你这个唯一的观众,不再入戏,而是站到了台下,他们的表演,就变得滑稽而无趣。

第二步:“不辩”。

看见之后,你会发现,你那个可怜的“律师”,还是会习惯性地跳出来,想要辩护几句。

这时候,你要在心里,温柔地按住他。

对他说:兄弟,别说了,我懂。这事儿不怪你,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咱不跟他吵了,让他一个人说,好吗?

是的,“不辩”。

无论检察官说什么,你都不再反驳,不再解释,不再辩解。

他说你懒惰,你就由着他说。

他说你愚蠢,你也由着他说。

你只是看着他,听着他,像听着一只苍蝇在耳边嗡嗡叫。

你不认同他,但你也不与他为敌。

你只是收回了你所有的“回应”。

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场争吵,如果只有一方在歇斯底里,而另一方沉默以对,是持续不下去的。

检察官所有的力量,都来自于你的“回应”。你的辩解,就是喂养他的饲料。

当你停止喂养,他就会像一个断了电的机器人一样,慢慢失去能量。

第三步:“转身”。

当你做到了“看见”和“不辩”,你的内心会第一次出现一个宝贵的“空隙”。

检察官的声音还在,但已经变弱了。

律师也不再喋喋不休。

在这个空隙里,你要做的,是立刻“转身”,把你的注意力,从法庭里,转移到你当下、具体、真实的感觉上来。

去做一个深呼吸,去感受空气进入你肺部的清凉。

去端起一杯水,去感受杯壁的温度和你手掌的接触。

去站到窗边,去认真地看一朵云的形状,去听一声鸟的鸣叫。

这不叫转移注意力,这叫“回归临在”。

你是在用你身体的真实感觉,去“锚定”你此刻的生命。

你是在用这个真实的、鲜活的、触手可及的世界,去戳破那个虚幻的、建立在过去记忆之上的“法庭幻象”。

检察官和律师,他们只活在你的“头脑”里,活在过去和未来里。

他们无法存在于“当下”。

当你把全部的自己,都带回到“当下”这一刻,法庭的灯光,就会自动熄灭。

审判,自然就结束了。

“看见”、“不辩”、“转身”。

这三个步骤,就像一套组合拳。

它不是让你去攻击检察官,更不是去杀死他。

你是在用一种更温柔,也更强大的方式,去“解散”他。

你只是不再给他提供表演的舞台和能量。

久而久之,他就会从一个独裁的暴君,变成一个无足轻重的、偶尔会来敲门的路人。

到那时,你就自由了。

……

当然,要真正掌握这套“关停法庭”的心法,光有感性的理解是不够的。你必须拥有一个强大的“思维工具箱”,去精准地识别和拆解检察官的各种“精神pua”。

因为那个检察官,是个逻辑高手,他精通各种【认知谬误】,来给你设套。比如,他最爱用【滑坡谬误】,把一件小事,夸大成一场人生灾难,以此来恐吓你。

他也擅长用【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让你觉得事情要么完美,要么就一文不值。

在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我用了整整十个章节,系统地梳理了我们内心最常见的十大思维陷阱,并给出了破解之法。

当你掌握了这些模型,你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双“认知X光机”,能瞬间看穿检察官所有花言巧语背后的逻辑漏洞。

比如,当你学会了【控制二分法】,你就能清晰地知道,别人的看法、已经发生的事,都在你“不能控制”的范围之内,你内心的律师,就会自动停止在这些事情上浪费口舌。

当你理解了【汉隆的剃刀】,你就不会轻易把别人的无心之失,归结为对你的恶意攻击,检察官也就失去了起诉你的最好借口。

这50个模型,就是你从“犯人”成长为“法官”,最终“走出法庭”的路线图。它将赋予你“休庭”的底气和智慧。

一个人的觉醒,不是他变得越来越强大,越来越完美。

恰恰相反。

是他终于允许自己,可以不强大,可以不完美。

是他终于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凡人,会犯错,会懈怠,会失控,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他不再需要内心的检察官,来鞭策自己成为一个“神”。

他也不再需要内心的律师,来为自己凡人的身份做无力的辩护。

他只是,和那个会犯错、不完美的自己,和解了。

他心里那家24小时营业的法庭,终于,倒闭了。

他把那个一直被绑在被告席上的、可怜兮兮的自己,给释放了。

他带着他,走出了那个阴暗、潮湿、充满指责与辩解的法庭。

外面,阳光正好。

曾经用来审判和内耗的巨大能量,现在,可以用来感受阳光,可以用来创造,可以用来去爱,可以用来体验这百味杂陈、却无比真实的人间。

他不再追求成为一个“好人”。

他只是,努力地,想成为一个“活人”。

这,就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最顶级的自由。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6976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