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精致,拖垮了多少好姑娘?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上个月在咖啡馆,见了一个朋友的妹妹,CC。

CC是个很漂亮的姑娘,二十七八岁,在一家知名的互联网公司做市场。

妆容精致,打扮时髦,手边放着一个当季最新款的奢侈品包包。

按理说,这样年轻有为的女孩,应该是朝气蓬勃,眼里有光的。

但我和她聊了不到半小时,心里却有点堵。

因为我发现,她的整个语言体系,都是由“消费符号”构建的。

她说,上周终于“下定决心”,拿下了那只观望了半年的包,刷完卡那一瞬间,感觉“人生都圆满了”。

她说,前段时间工作压力特别大,于是周末立刻飞了一趟三亚,住了那家最火的网红酒店,“狠狠犒劳了一下自己”。

她说,最近又看上了一件大衣,虽然价格“离谱”,但“女人嘛,就得对自己好一点”。

在她的描述里,所有的努力工作,都是为了下一次更昂贵的“犒劳”;

所有的压力和焦虑,都可以通过一次“买买买”来化解;

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仿佛就是一张不断升级的“购物清单”。

我看着她,突然想起一件事。

大概一年前,她也曾为了买一只更顶级的、需要配货的包,几乎掏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甚至还透支了信用卡。

我记得她当时拿到包的时候,发了一条朋友圈,配文是:“经济独立,才能灵魂挺拔”。

我当时还给她点了赞。

我忍不住问她,一年前买的那只包,现在给你带来的快乐,还剩下多少?

她愣了一下,眼神飘忽,有点尴尬地笑了笑。

她说,嗨,别提了。

那包太重,上班背不方便,出去玩又怕刮了。

买回来就用过两次,现在还在柜子里睡大觉呢。

而且,那款早就过时了,现在流行的是我今天背的这款。

我静静地看着她,没有再说话。

我看到她那张年轻、漂亮,却写满疲惫和不安的脸。

我看到她那个崭新、昂贵,却仿佛装着一个黑洞的包。

我突然就明白了,当代女孩最大的一个悲剧,是什么。

是整个商业社会,都在合谋,向她们兜售一个看似美丽、实则恶毒的谎言:

“消费,可以托举你的人生。”

于是,她们像一只只仓鼠,拼命地在消费的滚轮上奔跑。

用分期付款,去购买“精致”;

用巨额账单,去堆砌“价值”;

用一个又一个被精心包装的商品,去填补内心那个越来越大的“空洞”。

她们以为自己在向上走。

其实,她们只是在原地,把自己越埋越深。

为什么这个谎言,会对女孩们有如此巨大的杀伤力?

因为它精准地,利用了女性内心最深处的两种渴望:对“爱”的渴望,和对“确定性”的渴望。

它为你构建了一个天衣无缝的、让你沉溺其中无法自拔的“女性消费矩阵”。

这个矩阵,有三层。

第一层,也是最表层的一层:重新定义“爱自己”。

你发现没有?

曾几何及,“爱自己”这三个字,已经被商业,彻底偷换了概念。

它不再是一种向内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成长的能力。

它变成了一种向外的、简单粗暴的“购买行为”。

“工作这么累,你应该买个包包犒劳自己。”

“感情不顺利,你应该去做个头发、买件新衣服,活出女王范。”

“没什么能让女人开心的,除了买买买。”

这些话术,像病毒一样,渗透在社交媒体的每一个角落。

它在给你进行一种持续的、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

“购买=自我关怀=爱自己。”

你每一次的消费,都被赋予了一种“正当”乃至“神圣”的意义。

你不是在乱花钱,你是在“投资自己”。

你不是在满足物欲,你是在“疗愈内心”。

这套逻辑,完美地绕开了你的理智,直接与你的情感需求进行绑定。

它让你花钱花得心安理-得,花得理直气壮。

当你习惯了用“购买”这种最简单、最快捷的方式来表达“爱自己”时,你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学习其他更深刻、更持久的“爱自己”的能力。

比如,通过阅读,来滋养自己的思想。

比如,通过运动,来锤炼自己的身体。

比如,通过独处,来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这些,都需要付出时间、耐心和意志力,它们带来的回报,是缓慢的,却也是深远的。

而消费,像一剂速效的安慰剂。

它能立刻给你带来短暂的慰藉,但药效一过,你会陷入更深的空虚,然后需要更大剂量的下一次消费,才能获得同样的满足。

你就这样,被它温柔地,推入了成瘾的深渊。

矩阵的第二层,更加阴险:系统性地,制造你的“身份焦虑”。

如果说第一层是“诱惑”,那这一层,就是“恐吓”。

这个时代,一个女孩的“身份”,似乎不再是由她的品格、能力、思想来定义。

而是由一整套“消费符号”来认证。

你用什么牌子的口红,决定了你的“品味”。

你去哪里旅行打卡,决定了你的“层次”。

你开什么车,住什么小区,孩子上什么学校,决定了你的“阶级”。

社交媒体,更是把这种“身份竞赛”,推向了极致。

你看到的,不再是真实的生活,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24小时不落幕的“消费成果展”。

你的同事,在朋友圈晒出新买的钻石项链。

你的同学,在小红书分享她的爱马仕配货心得。

一个你根本不认识的网红,在视频里告诉你,“25岁的女生,就应该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这些信息,像一把把无形的、锋利的刀子,一遍又一遍地,切割着你的自我认知。

你开始怀疑自己:

“我是不是太失败了?”

“我是不是不够努力?”

“我是不是活得太‘糙’了?”

你陷入了一种巨大的“身份焦虑”。

你害怕被同龄人抛下,害怕被这个“精致”的时代所淘汰。

这时候,消费矩阵,就会像一个“救世主”一样,向你递上它的“解决方案”。

它告诉你:

没关系,买下这件衣服,你就能融入她们的圈子。

没关系,拥有这只手表,你就能获得别人的尊重。

没关系,只要你消费,你就能升级,你就能成为那个你想成为的“理想的自己”。

商品,不再是商品。

它成了你的“装备”,你的“武器”,你用来对抗焦虑、证明自己的“盔甲”。

你不再是为“需求”买单,你是在为“焦虑”买单。

你以为你在用消费,来构建一个更强大、更完美的“自我”。

而真相是,你的“自我”,正在被这些消费符号,一点点地掏空,直到最后,只剩下一个贴满标签的、脆弱的空壳。

这个空壳,风一吹,就散了。

那么,支撑这个空壳的,是什么?

这就是矩阵的第三层,也是最底层、最残酷的一层:

鼓励你,用“未来的钱”,来购买一个“虚假的现在”。

也就是,分期付款,和各种网络借贷。

这是消费主义最伟大的“发明”,也是它最恶毒的“陷阱”。

它让你产生了一种“我买得起”的幻觉。

一件两万块的大衣,你买不起。

但“每个月只需还款800元”,听起来,就毫无压力了。

它成功地,模糊了你的“成本意识”。

你不再去思考这件衣服,是否真的值两万块,你是否真的需要它。

你只看到了那个被拆解后的、看似无害的“月供数字”。

于是,你一次又一次,心安理得地,把你的未来,“抵押”给了现在。

你提前享受了那些本不属于你这个经济水平的商品和服务。

而代价是什么?

代价是,你从此,变成了一个“时间的奴隶”。

你不敢辞职,哪怕你对现在的工作,厌恶至极。因为你下个月的账单,嗷嗷待哺。

你不敢生病,不敢休息,不敢有任何“任性”的念头。因为你必须像一头拉磨的驴一样,永不停歇地,去赚钱,去还债。

你的人生,不再有“可能性”。

只剩下一条被账单锁死的“轨道”。

你以为,你用分期付款,买来的是“精致生活”。

其实,你卖掉的,是你最宝贵的“自由”。

你看,这就是“女性消费矩阵”的三重绞杀。

第一层,用“爱自己”的概念,让你消费得“心安理得”。

第二层,用“身份焦虑”,让你消费得“迫不得已”。

第三层,用“金融工具”,让你“寅吃卯粮”,无力逃脱。

它像一张巨大的、无形的网。

把你牢牢困住,然后,慢慢吸干你的金钱,你的时间,和你作为一个独立个体,最珍贵的“自我价值感”。

你成了这个商业帝国里,最忠诚,也最可悲的“消费者”。

那么,一个女孩,想要活得丰盛、挺拔、不被这个世界所定义,真正应该去追求的是什么?

如果说消费,是在用沙土,去堆砌一座看似华丽的城堡。

那一个女孩真正的力量,来自于她亲手,为自己的人生,打下的三根“钢筋地基”。

这三根地基,才是那个能真正“托举”起她一生的东西。

第一根地基,叫“本事”。

也就是,你安身立命的“核心技能”。

是那种离开了任何平台、任何组织,你依然能靠它,赚到钱,养活自己的能力。

它可以是你写代码的能力,可以是你做设计的能力,可以是你做销售的能力,甚至可以是你会做一手好菜的能力。

“本事”,是你和一个世界进行价值交换的“硬通货”。

一个女孩,可以没有昂贵的包包,但不能没有自己的“本事”。

因为包包,只会随着潮流,不断贬值。

而你的“本事”,会随着你的精进,不断增值。

它给你带来的,不是那种刷卡瞬间的、虚假的快感。

而是一种“心里有底”的、坚实的、任何人都拿不走的“安全感”。

拥有“本事”的女孩,她不需要用消费,来证明自己“值得”。

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创造者”。

她的双手,就是她最昂贵的“奢侈品”。

第二根地基,叫“品行”。

也就是,你为人处世的“内在准则”。

是你的善良,你的诚信,你的责任心,你的同理心。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很容易忽略“品行”的力量。

我们觉得,这些都是虚的,不如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来得实在。

但你把时间拉长看。

一个人的路,能走多远,能有多宽,最终,是由她的“品行”决定的。

一个有能力但品行不端的人,她或许能赢得一时的利益,但她永远赢不了长期的、真诚的“信任”。

而“信任”,是这个世界上,最稀缺、最宝贵的资源。

它会为你带来真正的“贵人”,会为你过滤掉消耗你的人,会让你在顺境时不迷失,在逆境时有依靠。

“品行”,是你行走于世,最好的一张“通行证”。

它让你在深夜独处时,内心安宁,没有愧疚。

它让你在面对诱惑时,有所不为,守住底线。

它给你带来的,是一种深刻的、源自内心的“自我尊重”。

这种尊重,比任何外界的夸赞和艳羡,都更有力量。

第三根地基,也是最重要的一根,叫“认知”。

也就是,你理解世界、洞察人性的“思维水平”。

如果说,“本事”解决的是你“生存”的问题,“品行”解决的是你“关系”的问题。

那么,“认知”,解决的是你“选择”的问题。

人生,就是由一连串的选择构成的。

而每一个选择的质量,都取决于你当时的“认知水平”。

一个认知水平低的女孩,她会把商业广告,当成人生信条;她会把别人的朋友圈,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她会为了短暂的欢愉,去透支自己漫长的未来。

而一个认知水平高的女孩,她能看穿“消费矩阵”背后的逻辑陷阱,她能分清什么是“欲望”,什么是“需求”,她能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更长远、更智慧的规划。

她不一定拥有最多的物质。

但她一定拥有最少的“内耗”和“拧巴”。

因为她拥有一个清晰的、自洽的“内在坐标系”。

她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要去哪里,知道什么对她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她活得清醒,且自由。

“认知”,就是你对抗这个世界所有喧嚣和蛊惑的“金钟罩”。

它给你带来的,是终极的、不可动摇的“精神独立”。

……

而如何提升“认知”?这恰恰是三根地基里,最难、也最需要刻意训练的一环。

它需要你掌握一套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思维工具”。

比如,当你面对消费诱惑时,你需要启动【第二序思维】模型,去思考“我买下它之后,会带来的连锁后果是什么?是短暂的快乐和长期的债务,还是别的?”。

当你被社交媒体上的“精致生活”所困扰时,你需要用【幸存者偏差】模型来提醒自己,“我看到的,只是被筛选出来的、极少数的‘幸存者’,它根本不代表普遍的真实。”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是你大脑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

它不是教你如何赚钱,而是教你如何“清醒地”活着。

它会帮你一步步,拆解掉商业社会给你植入的那些“思想钢印”,让你看清那些“伪需求”的真面目,最终建立起一套属于你自己的、坚不可摧的“价值判断体系”。

当你拥有了这套体系,你才能真正开始,去构建那三根能托举你一生的“钢筋地基”。

回到CC。

我希望有一天,她能明白。

真正托举一个女孩的,从来不是她背的什么包,穿的什么鞋,开的什么车。

而是在她卸下所有妆容、脱掉所有名牌、抛开所有标签之后,那个依然能让她在镜子面前,坦然微笑的、内在的自己。

是她的“本事”,给了她对抗世界风险的底气。

是她的“品行”,给了她赢得他人尊重的资格。

是她的“认知”,给了她定义自己人生的自由。

这三样东西,构建起来的,才是一个女孩真正的、谁也抢不走的“不动产”。

它不会过时,不会贬值,不会被任何人定义。

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醇厚,愈发光芒四射。

一个女孩,最顶级的“富养”,不是用钱,把她喂养成一个精致的、脆弱的、需要依附于物的“消费者”。

而是用智慧,把她培养成一个独立的、强大的、能够创造价值的“生产者”。

别再用消费,去填补你的空虚了。

那个洞,只会越填越大。

从今天起,试着,把那些用来购买“商品”的金钱和时间,分出一部分,用来投资你的“本事”、“品行”和“认知”。

去成为那个,你自己,都想靠近的人。

到那时,你就会发现。

你不再需要任何东西,来“托举”你。

因为你,就是自己的高山和天空。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369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