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大的敌人,是“应该”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一个朋友给我发来一份体检报告,说他手底下最得力的一个女孩,才26岁,一身的毛病。

乳腺结节,甲状腺结节,还有一堆看不懂的指标,箭头朝上朝下,红红绿绿的,看着就让人心慌。

朋友说,这女孩叫小琳,真的是拿命在拼。

名校毕业,进了他这家头部咨询公司,三年时间,从分析师做到了项目经理,一个顶三个用。

熬夜是家常便饭,出差是空中飞人。

客户虐她千百遍,她待客户如初恋。

公司里人人都夸她,懂事,靠谱,前途无量。

朋友作为老板,也把她当成未来的合伙人来培养。

我问,她自己怎么说?

朋友叹了口气,发来一张聊天截图。

小琳说:哥,我好像快撑不住了。我每天都像上了发条的木偶,做着所有“应该”做的事,见“应该”见的客户,写“应该”写的报告,连跟男朋友约会,都像是在完成一项KPI。我觉得很累,不是身体累,是心累。我觉得我的人生,好像不是我的。

朋友问我,这孩子是不是得了抑郁症?

我回他:比抑郁症更普遍,也更隐蔽。她得了一种叫“应该病”的慢性绝症。

这个“病”,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患。

只是有的人,已经病入膏肓,身体开始报警了。

我们从小就被一张巨大的“应该”之网包裹着。

你应该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

你应该找个稳定、体面的工作。

你应该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

你应该懂事、大方、不给别人添麻烦。

你应该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爱好。

你应该……

这些“应该”,像一个个预设好的程序,被父母、老师、社会,乃至整个文化环境,深深地植入我们的底层操作系统。

我们循着这些指令,一步步走下去。

拿到高分,我们会得到奖励;找到好工作,我们会得到赞许;完成婚姻大事,我们会让父母安心。

我们就像在玩一个角色扮演游戏,每完成一个“主线任务”,系统就会跳出来一些奖励,给我们短暂的满足感。

于是我们深信不疑,这就是通往“幸福人生”的唯一正确路径。

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明明拿着一手“应该”的好牌,却打出了满心的疲惫与空虚?

就像小琳,她那么努力,活成了所有人眼中“优秀”的模样,可她自己,却感觉像个木偶。

因为,一个被“应该”主宰的人生,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自我流放。

你把真实的自己,流放在了心底最荒芜的角落,然后用一个符合外界期待的、叫做“应该”的面具,去面对这个世界。

面具戴久了,就会长在脸上,再也摘不下来。

更可怕的是,你会忘了自己面具下的真实模样。

我有一个来访者,40岁的大姐,我们称她为A吧。

A姐的人生履历,堪称“应该”的教科书范本。

20岁,嫁给了父母安排的“门当户对”的丈夫。

25岁,生了儿子,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

30岁,丈夫事业有成,她辞去工作,当起了全职太太。

她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把儿子培养进了重点中学,把公婆照顾得无微不至。

在所有人眼里,她都是个贤妻良母,一个完美的女人。

直到有一天,丈夫的公司上市,庆功宴上,他搂着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向所有人介绍说:“这是我的灵魂伴侣。”

A姐的世界,瞬间崩塌。

她来找我的时候,反复问我一个问题:我到底做错了什么?我明明做好了所有我“应该”做的事,为什么会是这个结局?

我看着她憔悴的脸,问了她一个问题。

“姐,这二十年,你有为你自己,活过一天吗?”

她愣住了,眼神空洞,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滚滚而下。

她想不起来。

她的记忆里,全是丈夫的喜好,儿子的课程表,公婆的慢性病。

她的人生,被“应该”填满了,唯独没有“自我”。

一个没有“自我”的人,就像一座没有地基的房子。

看起来再华丽,再坚固,一阵风雨,就可能轰然倒塌。

因为你的所有价值感,都建立在外部的认可之上——丈夫的爱,孩子的成绩,别人的夸赞。

当这些外部支撑一旦抽离,你就只剩下一片废墟。

“应该”这个词,就像一根无形的绳索,它一头牵着社会时钟,另一头,捆绑着你的手脚。

它告诉你,什么时候该干什么事,走慢了是“落后”,走快了是“异类”,走偏了,更是“大逆不道”。

它用最温柔的语气,说着最残忍的话,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修剪成整齐划一的盆景,然后贴上“优秀”、“成功”、“幸福”的标签,供人观赏。

可盆景,终究不是参天大树。

它没有在风雨中肆意生长的快乐,也没有将根系深深扎进泥土的安全感。

它所有的荣枯,都系于园丁的喜怒。

我曾经在旅途中,遇到过一位在山里修房子的朋友,老季。

老季以前是上海一家金融公司的高管,年薪七位数,典型的金领。

他的人生前半场,也是一个“应该”的故事。

拼命读书,进好公司,赚钱,买房,结婚。

他说,有一次他连续加了半个月的班,项目上线那天,凌晨四点,他一个人开车走在回家的路上。

空无一人的高架桥上,他看着远处陆家嘴的璀璨灯火,突然感觉一阵巨大的荒谬。

他说:“我那么努力,就是为了点亮那片钢铁森林里的某一盏灯吗?那盏灯里,有我想要的生活吗?”

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他“应该”这么做。因为所有人都告诉他,这就是成功。

直到一次体检,医生警告他,再这么下去,身体随时可能报废。

他躺在病床上,第一次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年,我会做什么?

他脑子里冒出的第一个念念,不是再做一个牛逼的案子,也不是再去赚更多的钱。

他想回到乡下,盖一所自己喜欢的房子,有个院子,种点花草,养条狗。

这个念头一出来,就像疯长的野草,再也压不住了。

后来,他真的辞职了,在浙江的一个小山村,租了块地,开始自己设计、建造房子。

他身边所有的朋友,包括他的家人,都觉得他疯了。

“放着那么好的工作不要,跑去山里当农民,你应该吗?”

“你都快四十了,还这么折腾,你应该吗?”

“你老婆孩子怎么办?你太自私了,你应该为他们考虑!”

老季说,那些日子,他听到的“应该”,比他前半辈子听到的加起来都多。

但他顶住了所有的压力。

我见到他时,他的房子已经初具雏形。

一个很美的院子,用石头和旧木头搭建而成,充满了拙朴的生命力。

他穿着沾满泥点的工装裤,皮肤晒得黝黑,但两只眼睛,亮得像星星。

他一边泡茶给我喝,一边笑着说:“我现在赚的钱,不到以前的十分之一,但我感觉,我比以前富有一万倍。因为我终于知道,我想要什么,我在过一种‘我想要’的生活,而不是‘我应该’的生活。”

我问他,你是怎么挣脱那些“应该”的?

他说,其实很简单,就两步。

第一步,学会识别它。

每当脑子里冒出“我应该……”这个念头的时候,就立刻给自己敲个警钟。

然后像个侦探一样,开始审问这个念头:

这个“应该”,是谁告诉我的?

它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植入我脑子里的?

它服务于谁的利益?

它还适用于今天的我吗?

如果不这么做,最坏的结果是什么?我能承受吗?

他说,当你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把这些“应该”的外衣剥开,你会发现,里面大部分都是空的,或者藏着别人的期望、社会的偏见、以及对未知的恐惧。

第二步,做一个小小的“叛徒”。

他说,你不可能一下子就推翻所有的“应该”,那不现实,相当于精神上的“硬着陆”,会摔得很惨。

你要从最小的事情上,开始练习“背叛”。

比如,所有人都说,你应该吃得健康,多吃沙拉。但你今天就是很想吃一碗热气腾腾的红烧牛肉面。

那就去吃。

当你吃下去的时候,仔细去体会那种满足感。

那不仅仅是味蕾的满足,更是你的“自我”在被看见、被尊重后,发出的欢呼。

比如,妈妈给你安排了一场相亲,说那个男生条件很好,你应该去见见。

但你翻了他的朋友圈,感觉完全不是一路人。

那就鼓起勇气,温和而坚定地拒绝。

“妈,谢谢你,但我感觉不太合适,我就不去了。”

每一次微小的拒绝,每一次对“我想要”的遵从,都是在为你内心那个虚弱的“自我”,增加一点点力量。

这个过程,就像健身。

你不可能第一天就举起100公斤的杠铃。

你得从5公斤开始,慢慢练习,你的“心力”才会越来越强。

直到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已经有足够的力量,去挣脱那些最沉重的枷锁,比如一份你根本不喜欢的“好工作”,一段消耗你的“对的婚姻”。

老季的这番话,让我感触很深。

这其实就是一场“认知”上的自我革命。

我们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别人设定的“地图”里,按图索骥。

这张地图,就是由无数个“应该”构成的。

它告诉你,哪里是高山,哪里是坦途,哪里的终点是宝藏。

我们很少会去想一个问题:这张地图,是谁画的?它上一次更新,是什么时候?它适合我这辆“车”吗?

而真正的成长,是从你敢于放下地图,开始用自己的双脚去丈量大地的那一刻开始的。

这就是“格物”的本质——亲自去探究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依赖二手的、过时的经验。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下方链接直接订阅。⇩⇩⇩⇩

格物之道》50个顶级思维心法与模型!

比如“第一性原理”,它教你如何穿透“应该”的表象,去探寻一件事最本质的核心。当你想清楚了核心,很多外界的噪音自然就消失了。

比如“能力圈模型”,它帮你清晰地界定,哪些事是你真正擅长且热爱的,你应该把生命投入于此;哪些事只是别人觉得“好”,但却在你的圈外,你应该果断放弃。

再比如“控制二分法”,这个古老的斯多葛智慧,教你清晰地划分出,什么是你能控制的(你的选择和行动),什么是你无法控制的(别人的看法和期待)。然后,把全部心力,只放在你能控制的事情上。这能帮你戒掉99%的精神内耗。

这些模型,不是给你一张新的、更好的地图,而是给你一套制造地图的工具。

让你有能力,为自己绘制一张独一无二的、只属于你的生命地图。

这张图上,没有“应该”,只有“我选择”。

杀死“应该”的过程,注定是艰难的。

它意味着,你要放弃那条看似安稳的、被所有人祝福的大路,走向一条幽深、寂静、充满不确定性的小径。

你可能会暂时失去一些朋友,甚至会让家人失望。

你会体验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和恐惧。

因为你放弃了“标准答案”,就意味着,你要为你人生的每一道题,负起全部的责任。

这是一场勇敢者的游戏。

但,正如我那位在山里盖房子的朋友老季所说。

当你真正走上这条路,你会发现,你失去的,只是枷锁;而你得到的,是整个世界。

你会第一次感觉到,风是自由的,树是会唱歌的。

你会第一次清晰地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

那个声音,也许微弱,但无比坚定。

它会指引你,穿过所有的迷雾,找到那片真正属于你的应许之地。

前段时间,那个一身结节的女孩小琳,又通过她老板联系到了我。

她说,她辞职了。

她说,她做出这个决定后,哭了整整一晚上。

不是难过,而是释放。

好像身体里那个被囚禁了很多年的小女孩,终于被放了出来。

她没有像老季一样,跑到山里去。

她只是给自己放了一个很长的假。

她去学了潜水,考了潜水证。

她说,当她潜入深海,被蓝色包裹,只能听到自己呼吸声的那一刻,她感觉到了从未有过的平静和自由。

她说,她还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但她一点也不慌。

“我决定,用接下来的一年时间,去好好地‘浪费’一下。去做所有我曾经想做,但被‘应该’耽搁了的事情。我想,只有当我先把那个真实的自己找回来,我才能知道,我到底想过一种怎样的人生。”

在她发给我的一张照片里,她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没有化妆,笑得像个孩子。

阳光洒在她脸上,没有一丝阴霾。

我知道,她“活”过来了。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应该”的暴君。

它用看似正确的逻辑,阉割掉我们真实的欲望;用对未来的承诺,偷走我们鲜活的当下。

它让我们活得像一道严丝合缝的数学题,正确,但冰冷。

而生命的本质,应该是一首热情洋溢的诗。

可以不押韵,可以不工整,但一定要有心跳,有温度,有属于你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灵魂。

所以,从今天起,请你试着,向你心中的那个“应该”,挥起你的叛逆之剑。

从一件小事开始。

去吃那碗“不应该”吃的面。

去看那场“不应该”看的电影。

去爱那个“不应该”爱的人。

每一次,当你选择“我想要”而不是“我应该”时,你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命,进行一次光复。

你正在从一个“角色”,回归为一个“人”。

一个有血有肉,有哭有笑,会犯错,也会迷茫,但却无比真实、无比自由的人。

这条路,是回家的路。

当你杀死了“应该”,你,才刚刚诞生。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73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