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读者,我们叫她小雅,前几天深夜给我发了很长一段文字。
她说,感觉自己快被“努力”这两个字给榨干了。
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塞着耳机听知识付费课程,一边刷牙一边听,一边挤地铁一边听。
上班时间,任务列表排得密密麻麻,像一张围棋棋盘,上个厕所都得小跑。
中午别人午休,她不是在回客户信息,就是在看行业报告。
晚上回到家,累得像条狗,还得逼着自己打开电脑,学运营,学剪辑,学英语,她说万一哪天用得上呢。
她说她关注了几十个搞钱博主,买了几百门课,微信里加了无数个“资源对接群”,每天都在积极地搜集信息,生怕错过任何一个风口。
她说,我这么努力,比身边所有人都努力,为什么一年过去了,工资没涨多少,副业刚有起色就黄了,想看的书一本没看完,想减的肥一斤没掉,反而身体越来越差,情绪越来越暴躁。
她最后问我:我到底哪里做错了?为什么我的努力,就像一拳打在棉花上,悄无声息?
我看完她的留言,没有立刻回复。
我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个被困在“努力旋涡”里的人。
他们像一只不停蹬着轮子的小仓鼠,看起来飞快,其实一直在原地打转。
他们把“忙碌”等同于“成长”,把“信息输入”等同于“认知提升”,把“感动自己”等同于“改变人生”。
这是这个时代最普遍,也是最可悲的一种幻觉。
为什么?
因为他们搞错了一个最根本的东西。
人生的改变,从来不是靠在旧地图上更拼命地奔跑,而是需要你从根本上,换一套全新的地图。
你电脑卡了,反应慢,你疯狂地点击鼠标,咒骂它,甚至拍打它,有用吗?
没用。
真正懂行的人会怎么做?清理垃圾,查杀病毒,最彻底的,是重装操作系统。
人生也是一样。
你现在遇到的所有困境,无论是没钱,还是迷茫,还是关系一团糟,都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你底层的“人生操作系统”版本太低,甚至充满了病毒和BUG。
在这个旧系统上,你越努力,系统冲突越严重,你跑得越快,崩溃得也越快。
所以,想要用一年时间彻底改变人生,你不需要学100个新技能,也不需要认识1000个新人脉。
你只需要做一件事:卸载掉你那套老旧的、充满病毒的操作系统,然后,给自己安装3个全新的底层系统。
这三个系统,一旦装上,它们会自动运行,自动优化,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脱胎换骨。
第一个系统:内在驱动系统
——从“意志力”模式,切换到“心力”模式
我们大多数人的努力,靠的是什么?
靠的是意志力。
今天打了一针鸡血,看了一篇热血沸文,告诉自己:从明天起,我要XXXX!然后咬着牙坚持。
这种模式,我称之为“意志力模式”。
它的本质,是你的“大脑”在强迫你的“身体”和“情绪”去干它们不想干的事。这是一场内耗,是一场拔河比赛。
意志力就像手机电池,用一点就少一点。你白天上班跟客户斗智斗勇,跟老板极限拉扯,已经把电量耗得差不多了。晚上回到家,你还想靠那仅剩的10%的电量去学习、去健身,可能吗?
就算你偶尔能做到,那种“紧绷感”和“疲惫感”也会让你痛苦不堪。
所以,高手从来不靠意志力活着。
他们靠的是“心力”模式。
什么是心力?
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种源源不断的、发自内心的能量。它不是消耗品,而是可再生资源。
去年我在云南的一个古镇待了半个月。
镇上有个老银匠,八十多岁了,每天上午都在自己的小铺子里敲敲打打。
我观察了他很久。
他每天只工作四五个小时,动作不快,甚至可以说很慢。每敲一下,都像是在跟手里的银器对话。游客来了,他笑呵呵地聊两句,不刻意推销,也不急着赶工。
阳光从天井洒下来,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和银白色的头发上,整个画面安静得像一幅油画。
他看起来一点也不“努力”,甚至有点“懒散”。
但我问他,你敲了一辈子这个,不觉得枯燥吗?
他愣了一下,笑着说:怎么会枯燥?这东西是有生命的,你对它好,它就亮堂,你心里烦,敲出来的东西就是死的。我每天不敲几下,反而浑身不舒服。
你看,这就是“心力”模式。
工作对他来说,不是在“消耗”能量,而是在“滋养”能量。他从这件事里,能获得平静、专注和成就感。这股能量,反过来又支撑着他的生活,让他精神矍铄,内心丰盈。
而我们呢?
我们做的大部分事,都在消耗我们的心力。
跟人争论一些毫无意义的对错,心力在消耗。
刷着短视频,看着别人的生活哈哈大笑或羡慕嫉妒,心力在消耗。
为了维持所谓的人脉,参加一些根本不想去的饭局,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心力在消耗。
你的内在驱动系统,就像一个漏水的池子,一边疯狂漏水,一边靠意志力往里倒几杯水,怎么可能满得起来?
所以,安装“内在驱动系统”的第一步,不是“加油干”,而是“堵漏洞”。
你需要拿出一张纸,一支笔,诚实地写下:过去一周,哪些人,哪些事,在持续不断地消耗我的心力?
把它们找出来,然后,用一年时间,一个一个地,把它们从你的生活中清理出去。
可能是那个 sürekli 打压你、让你自我怀疑的朋友。
可能是那个充满了负能量和抱怨的微信群。
可能是那个让你每天上班如上坟的工作。
清理的过程会很痛,像拔掉一颗烂牙。但你必须这么做。因为不把这些漏洞堵上,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白费。
第二步,是建立你的“心力充电桩”。
找到那些能真正让你感到“被滋M养”的事情。注意,不是“爽”,而是“滋养”。
打游戏、刷剧、吃垃圾食品,那叫“爽”,是短暂的快感,但事后往往是更深的空虚和疲惫。
什么是滋养?
对我来说,可能是安安静静地读完一本书,让自己的思想跟一位智者对话。
可能是在一个午后,泡一壶茶,看着窗外的叶子从绿变黄。
可能是跟一个能懂你的朋友,进行一场深入的交流,彼此都能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
也可能只是戴上耳机,去附近的公园散步一小时,什么都不想,只是感受风、阳光和自己的呼吸。
这些事情,看起来“无用”,不直接产生金钱,但它们在为你积蓄最宝贵的“心力”。
当你把消耗你的人和事清理掉,又建立起了自己的心力充电桩,你的内在驱动系统,就装好了。
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别人给你打鸡血,也不再需要靠意志力去死磕。你内在有一股安静而坚定的力量,它会推着你,去做那些你真正想做的事。
你做事的出发点,不再是“我应该”,而是“我想要”。
那种感觉,叫“心流”,也叫“不费力的专注”。
第二个系统:认知格物系统
——从“反应”模式,切换到“建模”模式
如果你内在的能量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要解决你看待世界的方式。
绝大多数人,都活在“反应”模式里。
遇到一件事,大脑立刻根据过去的经验、情绪和偏见,给出一个“自动化”的反应。
比如,一个项目搞砸了。
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完了,老板要骂我了,同事要笑话我了,我的职业生涯是不是要完蛋了?然后陷入到恐惧、懊悔、自责的情绪里。
这叫“应激反应”,跟含羞草被碰一下就缩起来,没什么本质区别。
而高手,用的是“建模”模式。
什么是建模?
就是把眼前这件孤立的事,放进一个更宏大的思维框架里去分析,去拆解,去寻找它背后的规律和结构。
同样是项目搞砸了。
高手会想:
事实是什么?(Fact)
项目失败了,损失了多少钱,影响了哪些人。先把情绪放一边,客观描述事实。
原因是什么?(Cause)
是市场判断失误?是团队执行力不行?是我个人的能力短板?还是仅仅是运气不好?把所有可能的原因,按照权重列出来。
模型是什么?(Model)
这次失败,验证了或者推翻了我的哪个假设?
比如,我之前认为“只要产品好,就一定能卖爆”,现在看来这个模型是错的,市场营销和渠道同样重要。
这次失败,能帮我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新模型?
下一步是什么?(Action)
基于新的模型,我下一步应该做什么来弥补损失?或者,我应该从这次失败中学到什么,以确保下一次的成功率更高?
你看,同样一件事,在“反应”模式的人眼里,是一场“灾难”;在“建模”模式的人眼里,是一次“实验”,是一个获取宝贵数据的机会。
前者让你越来越脆弱,后者让你越来越强大。
我认识两个朋友,差不多时间开始做短视频。
第一个朋友,非常有激情,每天拍,每天剪,发出去之后,就死死地盯着数据。播放量高了,就开心得不行;播放量低了,就垂头丧气,觉得是平台针对他,是观众没眼光。
做了三个月,发了一百多条视频,数据一直不稳定,他心态崩了,觉得“我不是这块料”,放弃了。
第二个朋友,一开始也很菜。
但他把做短视频当成一个“科学实验”。他给自己建了一个表格,记录每一条视频的主题、标题、封面、文案结构、发布时间,以及对应的数据。
数据不好,他不抱怨,而是回到表格里去分析:是不是标题没取好?是不是前三秒不够吸引人?是不是这个选题用户根本不关心?
他不断地提出假设,然后用下一条视频去验证。
对他来说,每一条失败的视频,都不是打击,而是在帮他“排除一个错误答案”。
半年后,他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爆款公式”,账号迅速起飞。
第一个朋友,用的是“反应”模式。他的情绪被外部数据牵着鼻子走,他把失败归因于“我不行”。
第二个朋友,用的就是“认知格物”系统。他把外部世界当作一个可以研究、可以理解的对象,他把失败看作是修正自己“认知模型”的宝贵机会。
我们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差距,甚至不是财富和地位的差距,而是认知模型的差距。
你用什么样的模型去解释世界,你就会拥有什么样的世界。
你用“宿命论”模型,就会处处看到“没办法”;
你用“受害者”模型,就会处处感到“不公平”;
你用“成长型”模型,就会处去发现“可能性”。
问题是,这些高级的认知模型,从哪里来?
它们不是天生的,而是需要刻意学习和训练的。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不断地从各个学科——物理学、经济学、心理学、历史、哲学里,去搜集和提炼那些最强大、最底层的思维模型。
比如,从物理学里,我学到了“第一性原理”,它教我如何穿透表象,直击问题的本质;
从投资学里,我学到了“逆向思维”,它教我如何在所有人都疯狂的时候保持清醒;
从系统论里,我学到了“反馈循环”,它让我明白为什么有些事情会滚雪球般地变好,而有些则会陷入恶性循环。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把把瑞士军刀,能帮你剖开这个复杂世界的坚硬外壳,看到它内部的运转逻辑。
我把这些年自己亲身验证、觉得最有用的模型,整理、打磨,最终沉淀成了一套完整的心法体系——《格物之道》 ,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书,不是告诉你123怎么做的操作手册。
它是一本帮你重装“认知操作系统”的“心法”之书。里面有50个顶级思维模型,每一个,都是一个强大的“思想钢印”,一旦刻进你的脑子,就能彻底改变你看待问题的方式。
从“能力圈”到“复利效应”,从“奥卡姆剃刀”到“反脆弱”,这50个模型,会为你构建一个全新的、立体的认知框架。
当你拥有了这个框架,你再去看你生活中的那些困境,你看到的,就不再是麻烦和痛苦,而是一个个可以用模型去拆解、去优化的“课题”。
这,就是“认知格物”系统的力量。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变成一个主动的解题者。
第三个系统:价值交换系统
——从“索取”模式,切换到“给予”
模式
当你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又有了看清世界规律的认知力,你就拥有了改变人生的所有前提。
但是,要把这些内在的力量,转化为外在的财富、地位和影响力,你还需要安装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系统——价值交换系统。
这个系统的核心逻辑,简单到只有一句话:
你的人生,不是一场索取,而是一场交换。
我们从小到大,其实一直被教育的是一种“索取”模式。
我要考个好大学,这样就能找到好工作。
我要进个大公司,这样就能有高收入和好福利。
我要认识更牛的人,这样他们就能帮到我。
这个模式的底层逻辑是:我想从这个世界里,得到什么?
这没错,但格局太小了。
所有真正厉害的人,他们的底层逻辑都是反过来的:我能为这个世界,提供什么?
他们思考的,不是如何从存量的蛋糕里多分一块,而是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
我刚工作的时候,特别急功近利。
总想着怎么能快速升职加薪,怎么能让老板看到我。开会抢着发言,做PPT做得花里胡哨,积极地跟同事搞关系。
结果呢?
老板觉得我浮躁,同事觉得我功利,我做了很多“看起来很努力”的表面功夫,但自己的核心能力并没有实质性提升。
后来,是一位带我的前辈点醒了我。
他说,你别总想着表现自己,你就踏踏实实地想一件事:我怎么能让我的直属领导,因为我的存在,而变得更轻松?
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击中了我。
我开始转变思路。
我不再琢磨怎么“向上管理”,而是琢磨怎么帮领导省时间。他安排的任务,我不仅要完成,还要想到他可能没想到的细节,提前做好预案。他需要数据,我不仅给数据,还把数据做成可视化图表,附上我的分析和结论。
我不再花心思去搞办公室政治,而是把所有精力都用在“成为团队里最靠谱、最让人放心的那个人”上。
慢慢地,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领导越来越信任我,重要的项目都交给我。同事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也愿意来找我。我不知不觉中,成了团队里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点”。
后来的升职加薪,都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我才明白,所谓价值,不是你“要”来的,而是你“给”出去之后,世界自然而然“回赠”给你的。
这个世界,本质上是一个巨大的、公平的能量场。
你向外输出的所有价值,最终都会以不同的形式,回到你自己身上。可能是钱,可能是机会,可能是信任,也可能是一种叫“福报”的东西。
所以,安装“价值交换系统”,你需要做的,就是把你的思维模式,从“我要什么”,彻底切换到“我能给什么”。
具体怎么做?
第一,找到你的“价值锚点”。
坐下来,认真地问自己:我有什么东西,是别人需要的?哪怕只有一个点。
可能是你的专业技能,你比别人更懂某个领域的知识。
可能是你的经验,你踩过的坑,可以帮别人少走弯路。
可能是你的某种特质,比如你特别有耐心,擅长倾听,能给别人提供情绪价值。
把它找出来,然后像打磨钻石一样,持续地打磨它,让它成为你身上最闪亮、最值钱的东西。
第二,建立你的“利他场”。
从今天起,做一个“给予者”。
在你所在的领域,持续地、无私地分享你的价值。
可以是在行业社群里,认真回答一个新人的提问。
可以是在朋友圈,分享一篇你觉得很有深度的文章,并附上自己的思考。
可以是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总结成文章或视频,发布到公共平台上。
不要去想“我这么做有什么好处”,不要去计算投入产出比。
你就去给,去分享,去帮助别人解决问题。
当你持续不断地向外输出价值时,你身边就会形成一个正向的“能量场”。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那些认可你价值的人,会自然而然地向你靠拢。
机会,就会在这些链接中,不期而至。
这,就是“价值交换系统”的全部秘密。
它让你停止向外的索取和抱怨,转而向内挖掘自己的价值,然后慷慨地分享出去。
写在最后
内在驱动系统,解决的是你“为什么”要出发的问题,它给你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
认知格物系统,解决的是你“往哪去”和“怎么去”的问题,它给你提供一张精准的地图和一套强大的工具。
价值交换系统,解决的是你“如何与世界互动”的问题,它帮你把内在的价值,兑换成外在的成果。
这三个系统,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它们就是你人生这台电脑的底层操作系统。
用一年的时间,专注地去安装、去调试这三个系统。
这个过程,可能不会像打鸡血那样热血沸腾,它更像是一场安静的、由内而外的自我革命。
你会开始拒绝那些消耗你的人和事,哪怕会得罪人。
你会开始阅读那些“烧脑”的书,而不是沉迷于奶头乐。
你会开始默默地帮助别人,而不求任何回报。
一年后的你,可能看起来和现在没什么两样。
但你自己知道,你的内核,已经完全变了。
你不再是一个被外界环境推着走的、疲于奔命的普通人。
你成了一个拥有强大内核、能看清世界规律、并能持续创造价值的“操盘手”。
你终于拿回了自己人生的主导权。
真正的改变,不是你变成了另一个人,而是你终于撕掉了所有外界贴给你的标签,活成了那个你本来就应该是的样子。
清醒,笃定,自带光芒。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