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林姐喝茶,是件很享受的事。
她的工作室,开在一个毫不起眼的写字楼里,没有招牌,甚至没有门牌号。
第一次去的人,如果没人带着,在楼道里绕三圈也找不到北。
我第一次去也是。
朋友给的地址是16楼B座,我出了电梯,左边是B,右边是A。
但B座这边,一整面墙都是光秃秃的,只有两扇看不出名堂的防火门。
我有点懵,打了个电话过去。
电话那头是林姐,声音很轻,很稳:“你站着别动,我让助理去接你。”
一分钟后,其中一扇防火门开了,一个穿着素色棉麻长裙的小姑娘冲我招手。
进去之后,别有洞天。
外面是冰冷的写字楼,里面是一个融合了中式禅意和现代极简的空间。
闻得到若有若无的檀香味,听得到角落里加湿器“咕噜咕噜”的吐气声。
林姐就在一张巨大的原木茶台后面,抬眼看了我一下,笑了笑,指了指对面的蒲团。
她大概四十出头的样子,素颜,头发用一根木簪子随意挽着。
身上穿的,也是一件看不出牌子的、质感极好的深灰色连衣裙。
她不怎么说话,就专心致志地摆弄她的茶具,洗茶、冲泡、分杯,一举一动,像是在完成一个神圣的仪式。
我这个人生性有点急,但坐在她对面,看着她的动作,浮躁的心也莫名其妙地静了下来。
林姐是做什么的?
做衣服的。
但她不叫自己“设计师”,也不叫“裁缝”,她跟人介绍自己,就说是“一个做衣服的手艺人”。
她做的衣服,巨贵。
一件连衣裙,没个五位数拿不下来。
而且,她做生意的方式,在我们这些搞流量、搞营销的人看来,简直是“商业自杀”。
第一,她从不做任何宣传。
没有公众号,没有视频号,更别提直播带货了。
她的所有客户,都是老客户一个一个介绍过来的。
用她的话说:“缘分到了,自然会找到我。”
第二,她极度挑剔客户。
第一次来的客人,她不谈生意,只请你喝茶。
喝完茶,聊聊天,她觉得跟你“气场不合”,会非常客气地把你送走,然后让助理跟介绍人说,这单生意接不了。
有钱也不行。
我朋友讲过一个段子。
有个本地很有名的富婆,拎着爱马仕找过来,派头十足,说话颐指气使,指明要林姐给她做一件参加晚宴的旗袍,工期要得特别急。
林姐全程陪着笑,客客气气地听她讲完所有要求,然后说:
“不好意思,张太,我手笨,做不来您要的衣服,您另请高明吧。”
富婆当场就炸了,觉得林姐不给她面子,嚷嚷着要多少钱随便开。
林姐还是那副样子,不急不恼,端起茶杯,做了个“请”的姿势,那意思就是,茶喝完了,您请便。
第三,她有她的“规矩”。
一年只工作十个月,剩下两个月,关门谢客,满世界去“采风”。
她说,脑子里的东西掏空了,得去山水自然里补回来。
交货时间她说了算,客户不能催。
她说,好东西是磨出来的,不是催出来的。
你催我,我心就乱了,手里的活儿也就没法要了。
这样的生意方式,别说做大做强了,能活下来都是奇迹。
但林姐活得很好,而且是极好。
她的单子,早就排到两年后了。
想找她做衣服的人,得排队,得看她的心情,还得接受她那些“不近人情”的规矩。
但那些真正懂她、欣赏她的客户,对她简直是“宠溺”。
她们会提前半年跟她预约时间,会带上自己珍藏的好茶好点心来看她,会无比耐心地等待几个月,只为拿到一件她亲手做的衣服。
拿到衣服的那一刻,那种发自内心的欢喜,像小姑娘收到了心爱的礼物。
我跟林姐熟悉了之后,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
“姐,你这套打法,完全不符合商业逻辑啊。
你有没有想过,把工作室扩大,多招几个师傅,搞个品牌,开到一线城市去?”
她当时正在修剪一盆松树的枝叶,头也没抬,反问我:“扩大了,然后呢?”
我说:“然后就能赚更多的钱,服务更多的客户,成为一个真正的‘品牌’啊。”
她剪掉一根多余的枝桠,吹了吹剪刀上的叶屑,说:
“我现在赚的钱,够我安安稳稳地生活,够我每年出去走走,够我把女儿送到她喜欢的学校。
更多的钱,对我来说,只是个数字,意义不大。”
“至于服务更多的客户,”她顿了顿,看着我说,“我的精力是有限的。
我只想把这点有限的精力,花在那些能跟我同频共振,能真正欣赏我的手艺和心意的人身上。
伺候那些八字不合的人,那是消耗,不是滋养。”
“品牌?”她笑了,“我‘林’这个姓,就是品牌。
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我也不需要他们懂。”
那一刻,我看着她,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念头:
这类女人,天生就是老板。
我说的“老板”,不是指拥有多少资产,管理多少员工的“企业主”。
我指的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生命姿态。
她们是自己人生的“老板”,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君主”。
她们拥有对自己生命的绝对掌控权,和对自己价值的绝对定价权。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女老板”。
她们不一定在商场上叱咤风云。
可能是一个自由撰稿人。
她只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稿子,稿费开得比谁都高,爱写不写。
但因为她的文字确实有独到的见解和魅力,找她的编辑还是络绎不绝。
可能是一个全职妈妈。
她把家庭打理得井井有条,把孩子的教育规划得清清楚楚。
她从不因为自己“不赚钱”而感到自卑,她非常清楚自己为这个家创造的隐性价值。
丈夫和孩子都极度依赖她、尊重她。
她在那个家里,就是绝对的“CEO”。
可能是一个普通的白领。
她在公司里,不是最拼命的,但一定是最有“谱”的。
什么活儿她接,什么活儿她不接,心里一清二楚。
老板交给她不属于她职责范围的事,她会微笑着说:
“老板,这个我可能不专业,为了不耽误项目,建议还是让更专业的同事来负责。”
她不内耗,不讨好,准点下班,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
结果,她在公司里活得最舒展,谁也不敢轻易拿捏她。
我发现,这些“活得像老板”的女人,身上都有三个共同的“特权”。
这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她们自己挣来的。
第一个特权:价值的“定价权”
普通人是怎么思考的?
我做这件事,能赚多少钱?老板/客户会给我多少钱?
这是一种“被动定价”的思维。
你的价值,是由外界来定义的。
所以你总是在等待别人的认可,总是在担心自己“值不值这个价”。
而像林姐这样的“老板”,她们的思维是反过来的:
我的时间、我的手艺、我的心血,值多少钱。
这是一种“主动定价”的思维。
她们是自己价值的源头,是价格的制定者。
她们为什么敢?
因为她们对自己提供的价值,有着极度清晰、毫不动摇的认知。
林姐卖的不是一件“衣服”,她卖的是“一个更美的你”。
她会花大量时间跟你聊天,观察你的气质、你的身形、你的生活场景,然后用她的专业和审美,为你量身打造一件能放大你的优点、修饰你的缺点、让你在特定场合里发光的“战袍”。
她交付的,是一个“解决方案”,而不仅仅是一个“产品”。
这个价值,独一无二,稀缺,且无法被简单替代。
所以她有底气说:“就是这个价,不议价。”
因为她知道,客户付出的钱,买到的是远远超过一件衣服本身的价值。
这种“定价权”,本质上是一种高度的“自信”和“自尊”。
一个女人,只有当她从内心深处相信“我值得”,她才能在关系中、在职场上,为自己划定边界,要求自己应得的尊重和回报。
一个总是担心“他会不会觉得我太贵了”
“老板会不会觉得我要求太高了”的女人,她已经主动放弃了自己人生的定价权,把自己活成了一件可以被讨价还价的商品。
而一个真正的“老板”,她本身就是奢侈品。
奢侈品的逻辑是什么?
是我定价,你来选择买或不买。
我永远不会为了让你买而打折。
第二个特权:关系的“筛选权”
很多人活得累,根源在于,他们试图讨好所有人。
他们希望父母满意,伴侣开心,领导认可,同事喜欢,朋友点赞。
为了维护这些关系,他们耗费了大量的心力,戴着不同的面具,说着违心的话,做着不情愿的事。
他们的人生,像一个四面漏风的筛子,谁都可以进来踩一脚,谁都可以把负能量的泥浆倒进来。
而“老板”们,她们手里牢牢攥着一个“筛子”。
这个筛子,叫“我的标准”。
林姐的“喝茶”环节,其实就是一个筛选仪式。
她筛掉的,是那些控制欲强的、不尊重手艺的、审美层次跟她不一致的、只想用钱来堆砌虚荣的客户。
她留下来的,是那些真正懂她、欣赏她、愿意与她平等交流、共同创作的“同路人”。
她通过这个筛选,为自己构建了一个极度干净、舒适的“能量场”。
在这个场域里,她不需要内耗,不需要设防,她可以把100%的精力,都投入到她热爱的创作中去。
这是一种极其高明的生存智慧。
我有一个朋友,早年做生意,信奉“多个朋友多条路”,对谁都笑脸相迎,饭局不断。
结果呢?三教九流的人都凑过来,今天这个找他借钱,明天那个拉他搞不靠谱的项目。
几年下来,钱没赚到多少,人累得半死,身体也垮了。
后来他学乖了,开始做“减法”。
手机里几千个联系人,删到只剩几百个。
没营养的饭局,一概不参加。
借钱不还、满嘴跑火车的朋友,直接拉黑。
不靠谱的合作方,亏钱也立刻终止合作。
他跟我说,刚开始的时候特别难,总怕得罪人。
但扛过去之后,发现世界清净了,时间多出来了,脑子也清楚了,生意反而越做越顺。
因为他把那些消耗他的“噪音”都过滤掉了,剩下的,都是能给他带来价值的“有效信息”。
女人的“关系筛选权”尤其重要。
因为女性天生情感更细腻,更容易被关系所影响。
一个不懂得筛选朋友的女人,她的闺蜜圈,很可能变成一个攀比、八卦、散播焦虑的“垃圾场”。
一个不懂得筛选伴侣的女人,她的婚姻,很可能变成一个不断被索取、被打压、被消耗的“黑洞”。
而拥有“筛选权”的女人,她会很清楚: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我的朋友?——那些能彼此赋能、共同成长的人。
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我的伴侣?——那个能看见我的价值、尊重我的梦想、愿意与我并肩作战的人。
什么样的人,我必须敬而远之?——那些一开口就是抱怨、一见面就是索取、不断给你输送负能量的人。
她们的人际关系,不是一个拥挤的菜市场,而是一个精心打理的私家花园。
园子里的每一棵植物,都是她亲自挑选、悉心照料的,都能让她感到愉悦和滋养。
这种筛选,不是势利,不是清高,而是一种深刻的“自我负责”。
因为你知道,你的时间、你的情绪、你的生命能量,是这个世界上最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
你必须像一个最吝啬的守财奴一样,去守护它们,把它们投资在最值得的人和事上。
第三个特权:节奏的“掌控权”
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病”,是“快”。
什么都要快。
快速致富,快速成功,快速见效。
整个社会,像一个被按了快进键的陀螺,疯狂地旋转,停不下来。
我们被各种信息、各种潮流、各种“榜样”推着走,生怕一停下来,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我们不断地加速,不断地奔跑,却很少有人问自己:
这是我想要的速度吗?
这条路,是我自己选择的吗?
而“老板”们,她们是自带“节拍器”的人。
她们不理会外界的喧嚣,不追赶所谓的“风口”,她们只按照自己的节奏,一步一步,走得笃定而从容。
林姐一年关店两个月,去“采风”。
在外人看来,这是“有钱不赚”,是“任性”。
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她最高明的地方。
这是一种“战略性留白”。
就像一幅好的山水画,不能满,满了就堵死了,没有了呼吸感。
一个人的生命,也不能满。
工作排满了,日程排满了,人就变成了一部机器,失去了创造力和感受力。
林姐的那两个月,看似“无所事事”,她在山里看云,在海边听涛,在古镇的小巷里跟老人聊天。
这些看似“无用”的体验,都在悄无声息地滋养着她的灵感,为她接下来的创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这是一种“输入”和“输出”的平衡。
很多人活成了“单向输出”的机器。
他们不断地工作、社交、表达,却很少有时间去独处、去阅读、去旅行,去为自己的生命“充电”。
久而久之,他们就被掏空了。
表现出来的,就是职业倦怠、灵感枯竭、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而“老板”们,都深谙“张弛之道”。
她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全力以赴地“进”,什么时候该毫不犹豫地“退”。
她们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农夫,懂得“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自然节律。
她们不会在冬天里去强求发芽,也不会在夏天里就想着收割。
她们尊重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也尊重自己身体和精神的周期。
累了,就光明正大地休息,而不是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内疚。
迷茫了,就停下来,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去向内探索。
想要去看看世界了,就放下手头的工作,去为自己的生命注入新的可能性。
这种对节奏的掌控权,来源于一种深度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不是说“我有很多钱,所以我不怕”。
而是一种“我相信,即使我慢下来,我也不会被淘汰;
我相信,我此刻的休息,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出发”。
这是一种基于长期主义的自信。
她们不争朝夕之利,她们谋的是一生的丰盛与持续。
写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很多读者在点头,但心里可能还有一个巨大的问号:
道理我都懂,但这些“特权”,定价权、筛选权、掌控权,听起来都那么“牛”,我一个普通人,怎么才能拥有呢?
这真不是什么天生的能力,也不是少数人的专利。
它本质上,是一套可以被学习和训练的“心智操作系统”。
这些活得像“老板”的女人,她们的强大,不在于外在的身份或财富,而在于她们拥有一套极其清晰、稳定、且强大的“思维模型”。
当她们面对一个选择时,她们的脑子里,会自动调用这些模型,来进行分析、判断、决策。
比如,林姐之所以敢于“定价”,是因为她清晰地运用了“能力圈模型”。
她非常清楚,在“为东方女性打造高级定制服装”这个极度细分的领域里,她就是王者。
她只在自己的能力圈里做事,并且把圈内的事情做到极致。
在这个圈里,她拥有绝对的话语权。
她之所以敢于“筛选”,是因为她懂得“课题分离模型”。
把客户的期待和评价,看作是“别人的课题”,而把“是否要接这一单”,看作是“自己的课题”。
她只对自己负责,不为他人的情绪买单。
这让她免于无谓的内耗。
她之所以能够“掌控节奏”,是因为她践行着“反脆弱模型”和“控制二分法模型”。
她知道,短暂的“停摆”和“波动”,反而会让她的创作系统变得更强韧、更有生命力。
她把自己能控制的(手艺、心境)做到极致,而对自己不能控制的(客户会不会流失、市场如何变化),则报以坦然接纳的态度。
你看,这些令人羡慕的“特权”,背后都是一个个坚实的逻辑支架。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一件事。
就是去观察和拆解我身边那些,无论在哪个领域,都活得特别通透、特别有力量的人。
我发现,他们的思考方式,跟普通人有根本的不同。
他们脑子里,仿佛预装了一套“智慧App”。
我把这些最核心、最底层的“App”,提炼、总结、归纳,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维工具箱。
比如,如何穿透表象,直抵问题核心的“第一性原理”?
如何跳出线性思维,看懂万物关联的“系统思维”?
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做出最优决策的“概率思维”?
……
我把这些年最深的思考和体悟,都沉淀在了这本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里面没有一句鸡汤,全是能让你拿来就用、并且可以用一辈子的硬核“心法”。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书,不是教你某个具体的赚钱技巧或沟通话术。
它是一本帮你重装“心智操作系统”的“道”的书。
我把它分成了50个独立的思维模型,从“清扫心智”的地基搭建,到“优化决策”的框架构建,再到“洞察系统”的全局视野,最后到“驾驭不确定性”和“活出通透人生”的智慧圆融。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
你每掌握一把,就能打开一扇过去被你忽略的、通往更高认知维度的大门。
当你把这50把钥匙都拿到手,你会发现,你不再需要去问别人“我该怎么办”。
因为你自己,就已经成为了那个能解答自己所有问题的人。
你将拥有为自己人生“定价”的底气,“筛选”关系的智慧,和“掌控”节奏的从容。
你将从一个被生活推着走的“员工”,变成一个主动创造自己人生的“老板”。
说到底,一个女人,此生最值得经营的公司,就是她自己。
这家公司的“产品”,是你的能力和才华。
这家公司的“客户”,是你生命中遇到的所有人。
这家公司的“现金流”,是你的精力与情绪。
这家公司的“品牌”,是你的人品与口碑。
这家公司的“市值”,是你这一生的幸福感与成就感。
而你,就是这家独一无二的“一人公司”的终身董事长兼CEO。
所谓“天生就是老板”,不过是更早地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用一生去践行了这个身份。
她们不一定拥有世俗意义上的巨大成功,但她们一定拥有一个共同点:
对自己的人生,拥有百分之百的掌控感和满意度。
她们活得舒展、自洽、有声有色。
她们的眼睛里,有一种光。
那是一种因为“我的世界我做主”而散发出来的,笃定而闪亮的光。
这,或许才是生命最值得追求的状态。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