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读者加我,验证信息写的是:我想撕掉我的人生剧本。
我通过了。
她上来第一句话就是,我感觉我的人生,就像一部提前写好的,8分俗烂,2分光鲜的剧本。
我就是那个女主角,每天都在尽力扮演一个别人眼里的精英。
我说,哦?怎么个精英法。
她说,35岁,国内顶尖法学院毕业,在一家红圈所做非诉,年薪不高,也就勉强七位数。
已婚,丈夫是同行,有个5岁的儿子,刚卷进了K12的预科班。
有房有车,没贷款。
每年出国旅行一次,朋友圈看起来,云淡风轻,岁月静好。
我说,这听起来,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剧本。
俗烂谈不上,光鲜倒是真的。
她说,不,全是假的。
工作,外人看我指点江山,其实每天都在为客户那些破事焦头烂额,在合伙人面前战战兢兢。
我根本不喜欢法律,当年只是因为分数够,以及我爸说“女孩子当律师,体面,不受欺负”。
家庭,丈夫忙我也忙,我俩像合租室友,交流最多的是下周谁去参加儿子的家长会。
我甚至怀疑,我俩当初结婚,就是因为彼此的“条件”都符合对方剧本里的设定。
儿子,更别提了。我把他送进那个一小时一千块的辅导班,不是因为他需要,而是因为我所有的同事、朋友的孩子都在里面。他不去,就好像我的“精英妈妈”角色,演砸了。
她说,我感觉自己像个提线木偶,被无数根看不见的线牵着。
父母的期望是一根,社会的标准是一根,同行的压力是一根,朋友圈的点赞也是一根。
我每天戴着面具,说着得体的台词,做出标准的表情。可面具戴久了,我甚至快忘了自己是谁。
夜里醒来,看着天花板,我常常问自己,这是我要的人生吗?
我好像一直在轨道上奔跑,但从来没人问过我,想去哪里。
最后,她发来一句,我觉得我快“精神死亡”了。
这个剧本,我一天也演不下去了。
我看着屏幕,久久没有回复。
因为她说的,不是她一个人的困境。
是无数人的困境。
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卖力地演出一部别人写的剧本。
我们以为自己是主角,其实只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工具人。
为什么我们的人生,会活成一部“烂剧本”?
因为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剧本的“初稿”就已经被递到手上了。
第一批编剧,是我们的父母。
他们会为你写下第一版的“人物小传”。
比如,“这孩子要文静一点,别像个野小子。”
“你得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份稳定的工作。”
“男孩子,要有担当,得买房买车。”
“女孩子,要安分守己,到了年龄就该嫁人。”
这些台词,你熟悉吗?
它们像一个模具,在你思想还是一团面糊的时候,就早早地把你框定成了一个他们期望的形状。
我有个朋友,他儿子很有画画天赋,一面墙都能被他画成一个奇幻世界。
可我朋友呢,觉得画画“没前途”,硬是逼着孩子去学钢琴。
他家那个几万块的钢琴,从此就成了孩子的“刑具”。
每天晚上,我都能想象那个画面。
孩子坐在琴凳上,弹着他不喜欢的《致爱丽丝》,眼神里没有光。
我朋友坐在旁边,一脸满足地听着。他听到的不是音乐,而是他剧本里“儿子多才多艺”的完美人设,正在被成功演绎。
他亲手给孩子写了一部关于“成功”的剧本,却扼杀了孩子生命里最本真的那份“快乐”。
第二批编剧,是社会和环境。
社会有一套“标准版”的成功剧本。
什么年龄该干什么事,安排得明明白白。
25岁,你应该事业小成,月薪过万。
30岁,你应该结婚生子,有车有房。
35岁,你应该职场进阶,年入百万。
40岁,你应该家庭美满,财务自由。
这个剧本,就像商场里的人体模特,穿着最光鲜的衣服,摆着最标准的姿势。
我们路过,总会下意识地拿自己跟模特比一比。
“哎呀,我30了,还没房。”
“我的天,她居然还没结婚?”
“你看人家,孩子都上清华了。”
于是,我们开始焦虑,开始恐慌。
我们害怕自己偏离了“标准航线”,害怕自己成为别人眼里的“失败者”。
我们拼命地去凑齐那些“成功标配”:豪车、名包、学区房、环球旅行……
我们把这些道具堆砌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然后拍照,发朋友圈,配上一句“人间值得”。
我们渴望用别人的点赞,来证明自己演得不错。
可那份热闹过后的空虚,只有自己知道。
就像你买了一辆顶配的跑车,只是为了在别人面前轰一脚油门。
你甚至从来没有享受过驾驶它的乐趣,你只是在扮演一个“拥有跑车的人”。
车是你的,但生活不是。
最可怕的编剧,是你自己。
父母的剧本,社会给的剧本,都还是外部的。
最致命的,是我们把这些剧本“内化”了,变成了我们对自己“应该如何”的内在判词。
这就是你给自己写的“内心戏”。
“我必须做到完美,不能犯一点错。”
“我必须让所有人都喜欢我。”
“我不能表现出我的脆弱和无助。”
“如果我失败了,就证明我一文不值。”
这些声音,像一个24小时不间断的法官,在你脑子里审判你的一言一行。
你演得好,它就给你一颗糖;你演得不好,它就用鞭子抽你。
你成了自己最严苛的狱卒,把自己关在一个叫“应该”的牢笼里,日复一日。
我们害怕犯错,因为剧本里没有给“失败者”安排戏份。
我们不敢停下,因为剧多里主角永远在奔跑。
我们不敢真实,因为剧本里的人设是完美的。
最终,我们活成了一个“角色”,一个符号,一个满足了所有人期待、唯独辜负了自己的陌生人。
这就是那个女律师“精神死亡”的根源。
她的肉身还在辛苦地上演着一场“精英大戏”,但她的灵魂,早已在无数个“应该如此”的瞬间,被谋杀了。
怎么破局?
是不是要把这一切都砸烂,辞职,离婚,去大理,去西藏,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很多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干的。
但这不叫改写剧本,这叫“撕剧本”。
撕掉剧本的结果,往往是从一个烂剧本,跳到另一个更烂的剧本里。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例子。
一个在大厂干到P8的朋友,忍无可忍,裸辞去了丽江开客栈。
他以为迎接他的是“诗与远方”,结果呢?
是淡季的空无一人,是旺季的焦头烂额,是和本地村民的勾心斗角,是应付各种检查的筋疲力尽。
不到一年,赔光了积蓄,灰溜溜地回了北京。
他想换个剧本,结果发现,生活这个总导演,给每个人发的剧本,底色都是一样的,都叫“不容易”。
真正的破局,不是换剧本,也不是撕剧本。
而是你要“出戏”。
你要在演出的过程中,突然意识到:“哦,原来我是在演戏。”
就像《楚门的世界》里,楚门在海上航行,船头突然撞到了那片画着蓝天白云的“墙”。
那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活在一个巨大的摄影棚里。
那一刻,他才获得了“选择”的权利——是继续留在这个安全、可控的虚假世界,还是推开那扇门,走向一个充满未知的真实世界。
我们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没有撞到那面“墙”。
我们活在别人画好的蓝天白云里,怡然自得。
所以,改写剧本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觉醒”,就是找到你生命里的那面“墙”。
你要开始审视,开始追问。
你现在做的这份工作,是你真正热爱的,还是仅仅因为“它看起来不错”?
你维持的那些社交,是真的滋养你,还是只是在消耗你的能量?
你对孩子的那些要求,是源于他的天性,还是源于你自己的焦虑?
你脑子里的那些“我必须”、“我应该”,到底是谁的声音?
这个过程,会很痛苦。
因为它相当于在自我否定。你过去几十年笃信不疑的东西,可能会在瞬间崩塌。
就像一个人走了半辈子,突然发现地图拿反了。
那种震撼和迷茫,是常人难以承受的。
但只有经历了这一步,你才能从“角色”中抽离出来,变成一个清醒的“观察者”。
你开始能分清,“哪个是角色”,“哪个是我”。
你能看到那个在舞台上,按照剧本要求哭哭笑笑的“演员”。
同时,你也能感受到,在演员背后,有一个安静的、真实的“自己”,正在看着这一切。
当你能做到这一点,你就拿回了人生的主动权。
当你成为一个“观察者”之后,接下来就是具体的“改写”工作。
这不需要你大动干戈,而是从生活中的一个个微小的“即兴表演”开始。
我把它叫做“剧本的微调”。
你不需要一下子把“让所有人都喜欢我”的剧本,改成“我不在乎任何人”。
这个跨度太大,你演不来。
你可以试着,从拒绝一件你不想做的小事开始。
比如,同事让你周末帮忙改个PPT,你以前会习惯性地答应。
这次,你试着在心里演练一下,然后说:“不好意思,这个周末我安排了很重要的事情,可能帮不了你。”
当你把这句话说出口的时候,你会发现,天没有塌下来。
同事可能会有点失望,但他并不会因此就恨你。
而你呢,会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小小的“自由感”。
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即兴表演”。
你脱稿了,但你发现,效果还不错。
再比如,你一直扮演着“完美妈妈”的角色。
周末,你本该带孩子去上三个兴趣班,把自己和孩子都搞得筋疲力尽。
这个周末,你试着“脱稿”一次。
你告诉自己:“我今天只想当一个60分的妈妈。”
你把兴趣班都退了,带着孩子去楼下的公园,什么也不干,就坐在长椅上,看他玩泥巴,看蚂蚁搬家。
你可能会有负罪感,脑子里会有一个声音在骂你:“你这个不负责任的妈妈!”
这时候,你要以“观察者”的身份,对那个声音说:“谢谢你的提醒,但我今天想试试别的演法。”
当你允许自己不完美,你会发现,孩子脸上的笑容,比他在任何兴趣班里都灿烂。
而你,也收获了一个真正放松的,属于你和孩子的下午。
一次次微小的“脱稿”,一次次成功的“即兴表演”,会慢慢地给你注入勇气。
你会发现,原来剧本不是不能改的。
你的人生,不是只有一条轨道。
你可以在原有的剧本上,加一些自己喜欢的台词,删掉一些自己讨厌的戏份。
你可以在扮演“律师”、“妻子”、“母亲”这些社会角色的同时,给自己留出扮演“自己”的时间。
比如,每天留出半小时,不带任何功利心地,看一本“闲书”。
每周找一个下午,关掉手机,去泡一壶自己喜欢的茶。
每个月来一次短途旅行,去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什么都不想,就只是发发呆。
这些时间,就是你从剧本里“逃离”出来的“后台时间”。
在后台,你不需要化妆,不需要背台词,你就是你自己。
你和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待在一起。
慢慢地,你的“后台时间”会越来越多。
你作为“真实自己”的体验会越来越丰富。
你的人生剧本,就在这个过程中,被你一点一点地,改写成了你想要的样子。
你还是那个律师,但你学会了在工作中找到乐趣,也学会了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
你还是那个妻子,但你开始和丈夫像“战友”一样,探讨如何共同经营这个家,而不是像“室友”一样分摊任务。
你还是那个母亲,但你不再把孩子当成你“完美人设”的道具,而是把他看作一个独立的、需要被尊重的灵魂。
你看,舞台没变,角色没变,但你的演法变了。
你从一个被动的“演员”,变成了一个主动的“创作者”。
你不再被剧本束缚,而是开始享受“表演”本身。
你活出了角色的深度,也活出了自己的自由。
这个过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
因为改写剧本,本质上是一场“认知革命”。
它要求你打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挑战那些根深蒂固的“应该”和“必须”。
这就像给你的大脑重装系统,需要一套非常精密的工具和方法。
很多人卡在这一步,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改,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从何下手。
他们能感觉到剧本的“烂”,却看不清剧本背后的“代码”。
这些“代码”,就是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我们看待世界的框架,心理学上称之为“心智模型”。
比如,那个女律师,她被困住,不仅仅是因为外界的压力,更是因为她脑中有几个强大的“心智模型”在作祟。
一个是“确认偏误模型”。
她会不自觉地去寻找证据,来证明“我的人生很失败”,而忽略掉那些她已经拥有的、值得感恩的东西。
另一个是“沉没成本谬误”。
她已经在法律这条路上投入了十几年,所以即使不快乐,也不敢放弃,因为她觉得“过去的投入都白费了”。
还有一个是“控制二-分法”的缺失。
她总想去控制那些她无法控制的事情,比如别人的看法、社会的评价,却忽略了去耕耘她唯一能控制的,就是她自己的念头和选择。
如果不懂得这些底层的“心智模型”,你就很难看穿自己思想的“bug”。
你所有的挣扎,都只是在系统的表层打转,治标不治本。
这也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做的事情。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和整理那些能帮助我们重塑思想的“利器”。
我发现,无论是东方先贤的智慧,比如《易经》里的阴阳变化,《道德经》里的无为而治;
还是西方科学的发现,比如脑科学、行为经济学里的各种定律,它们在底层逻辑上是相通的。
它们都是帮助我们看清世界真相,提升决策质量,获得内心自由的工具。
我把其中最核心、最实用的50个工具,梳理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写进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本质。
这本书,不是给你一套新的、完美的“人生剧本”,那是另一个牢笼。
它给你的,是50把“手术刀”,50个顶级的思维模型。
比如,用“第一性原理”这把刀,去剥开层层包装,找到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用“逆向思维”这把刀,从你想要的终局出发,倒推出今天的每一步该怎么走。
用“反脆弱模型”这把刀,让你学会在生活的不确定性中,不但不受伤害,反而变得更强大。
这些模型,就像给你的人生装上了一个“开发者模式”。
你能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烂剧本”背后的代码,知道它是如何编写的,又是如何运行的。
更重要的是,你知道了该如何去修改它,调试它,甚至重写它。
这本书,不是让你成为一个理论家,而是让你成为一个自己人生的“架构师”。
你将拥有从根源上,构建一个清醒、丰盛、自洽人生的能力。
当你掌握了这些心法,你会发现,所谓的人生难题,不过是一道道可以被拆解的“认知谜题”。
回到那个女律师。
后来,她没有辞职,也没有离婚。
她只是开始给自己“松绑”。
她跟合伙人谈了一次,主动放弃了几个最耗费心神的客户,把更多精力放在自己擅长的领域。
年薪降了一点,但她每天下班时,心里是轻快的。
她跟丈夫约定,每周拿出两个晚上,不开电脑,不聊工作,像刚认识时那样,去看场电影,或者只是聊聊天。他们重新找到了“恋人”的感觉。
她把儿子的兴趣班,从三个减到了一个,就是那个他自己真正喜欢的画画班。
她告诉儿子:“你不需要成为妈妈的骄傲,你只需要成为快乐的自己。”
她还给自己报了一个陶艺班。
她说,当她把手放在旋转的泥坯上,感受着那团泥在自己手中慢慢成型时,她第一次感觉,自己不是在“扮演”谁,而是在“创造”什么。
她发给我一张照片,是她做的一个茶杯,歪歪扭扭的,釉色也不均匀。
她说,这是我人生中,第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作品。它不完美,但我爱死它了。
我看着那个丑萌的杯子,仿佛看到了一个灵魂,正在从厚厚的躯壳里,慢慢苏醒。
其实,人生哪有什么“烂剧本”?
所有的剧本,都只是一个“草稿”。
它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被你修改,被你涂鸦,被你注入属于你自己的灵魂。
那个让你痛苦的、让你挣扎的、让你感到不适的“烂剧本”,恰恰是你觉醒的契机。
它像一粒被强行塞进蚌壳里的沙子,磨得你很痛。
但正是这份痛,才让你有机会,分泌出闪亮的珍珠,长出属于你自己的光芒。
所以,不必憎恨你的剧本。
去感谢它吧。
感谢它足够“烂”,烂到让你无法再忍受,烂到逼着你,不得不踏上寻找自己的路。
最终,你会发现,人生最好的剧本,不是你成为谁。
而是,你回归了谁。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