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想太多,而是看得太透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前几天,收到一个读者的私信,叫她阿梅吧。

她发来的第一段话就很长,充满了挣扎。

她说,我感觉自己像个怪物,融不进这个世界。

我说,怎么讲?

她说,我好像有读心术,但又是最低配的那种。

我能看穿很多事,却又无力改变,只能自己憋着难受。

比如在公司开会,老板慷慨激昂地画着大饼,说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年底要让兄弟们都过个肥年。

同事们都跟着热血沸腾,眼放金光。

我却一眼看穿了,老板这番话,不过是给我们打“话术鸡血”,因为上个季度的核心项目黄了,资金链紧张,他在用未来的幻想,对冲当下的焦虑。

他的微表情、他的用词、他回避某些问题的眼神,在我看来,就像电影旁白一样清晰。

但我不能说。

我只能跟着大家一起鼓掌,但我的掌声很空,笑也很假。

回到家,男朋友给我炖了锅鸡汤,温柔地说,宝贝辛苦了,快趁热喝。

我看着他,心里冒出来的念头却是:他是不是又想让我帮他还信用卡了?

因为我记得,他每次对我超乎寻常地好,都伴随着一个“请求”。这模式重复了不下五次。

果不其然,汤喝到一半,他搓着手开口了。

我心里一声叹息,平静地转了钱。他欢天喜地,我却一点温度都感觉不到。

就连和闺蜜逛街,她试了件衣服,问我好看吗?

我说,好看,真衬你。

心里却知道,这件衣服的剪裁,会放大她肩宽的缺点。

但我为什么说谎?

因为我知道,她今天见前男友受了刺激,她需要的不是客观的审美建议,而是一剂无条件的情绪安慰剂。

我满足了她。她很开心。我却很累。

阿梅说,少康,你看,我每天都活在这种“看穿”和“扮演”的撕裂里。

我看得到每个人行为背后的动机,看得到关系的流动、利益的算计、情绪的伪装。

这世界在我眼里,就像一场大型的、剧本拙劣的舞台剧。

每个人都在念着自己的台詞,努力扮演一个角色。

而我,好像是那个不小心闯入后台的观众,看清了所有的道具、灯光和演员们疲惫的真面目。

我回不了观众席,也无法真心上台表演。

我没办法像其他人那样,为一句虚伪的赞美而开心,为一场必将散场的酒局而投入。

大家都说我“想太多”,让我活得简单点、糊涂点。

可我根本不是想太多,我是看得太透。

这种清醒,让我觉得无比孤独,无比疲惫。我该怎么办?

我看完她的长信,很有感触。

我回了她一句:

“清醒,是你的天赋,不是你的诅咒。你不是病了,你只是進化得比别人快了一步,但还没拿到新的使用说明书。”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痛苦”。

一种是“想太多”。

一种是“看得太透”。

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物种,却常常被人混为一谈。

“想太多”,是认知能力不足的表现。

它的本质,是你在自己的脑子里,跟自己打架。

因为看不清、看不准、没把握,所以你的大脑会开启“穷举模式”,不断地推演各种可能性。

他今天为什么不回我信息?是不是我说错话了?

他是不是不爱我了?还是他在忙?

或者手机没电了?

一件事,能在你脑子里转出十八个弯,每一个弯都通向一种负面情绪。

这种状态,是“内耗”。

是你的精神力量,在内部摩擦中不断被损耗。

而“看得太透”,是认知能力溢出的表现。

它的本质,是你和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在打架。

你不是在脑子里推演可能性,你是已经看到了唯一的、最接近真相的那个“实相”。

你不是在猜他为什么不回信息。

你很清楚地知道,他正在另一个聊天框里,用同样的套路,跟另一个人打得火热。

你怎么知道的?通过他的行为模式、社交网络的蛛絲馬跡、共同好友无意间透露的信息,你已经拼凑出了完整的逻辑链。

你痛苦,不是因为“不确定”,恰恰是因为“太确定”。

确定老板在画饼,确定男友在算计,确定闺蜜在求安慰。

这种痛苦,是“外耗”。是你的内心秩序,和外部世界的虚假秩序,产生了剧烈的摩擦。

想太多的人,活在迷雾里。他们的痛苦,是如何找到出路。

看得太透的人,活在无影灯下。他们的痛苦,是如何与一览无余的丑陋与真相共存。

就像你看一场魔术。

普通观众,会为魔术师的神奇手法而惊叹,获得纯粹的快乐。

他们“想”的是:哇,他是怎么做到的?太神奇了!

而你,因为恰好懂一点魔术原理,你知道他袖子里藏了道具,助手在某个地方做了手脚,那个箱子有夹层。

你看透了。

于是,你失去了“惊叹”的资格。

你不能再和周围的观众一起欢呼,你甚至觉得他们的欢呼有点可笑。

你成了那个“不合群”的人。

那个“魔术杀手”。

阿梅的痛苦,就是这种“看透魔术”的痛苦。

她的人性洞察力、逻辑穿透力,已经超越了她所在的环境。

她提前“进化”了,长出了一双别人没有的眼睛。

这双眼睛,让她看到了代码。

当别人还在为App(应用)的精美界面而赞叹时,她已经看到了后台运行的、冷冰冰的代码。

同事A的热情,代码是“为了让你接下那个烫手的山芋”。

亲戚B的关心,代码是“为了下一步借钱做铺垫”。

网红C的励志,代码是“为了引流卖课收割你”。

当一切都被还原为代码,世界的温情和色彩就消失了。

只剩下赤裸裸的“趋利避害”和“能量交换”。

这就是“看得太透”的第一层境界:清醒的痛苦。

你成了人群中的异乡人。

你没办法再像个孩子一样,毫无保留地相信和投入。

你的孤独,不是没人陪你,而是没人懂你。

你的清醒,成了一座孤島。

那么,进化到这一步,难道就是个死局吗?

当然不是。

拿到“超前”的天赋,却没有匹配的“心法”,就会被天赋反噬。

就像一个三岁小孩,拿到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

他大概率不是成为绝世高手,而是会先伤到自己。

“看得太透”这把宝剑,要怎么用?

答案是:从“看透”,到“入戏”,再到“超然”。

这是三个递进的层次。

第一层,是“看透”。

你就是阿梅现在的状态。

看穿了世界的假,但不知道该怎么和它相处。

你像一个站在舞台剧后台的观众,手足无措,充满鄙夷又无能为力。

你的核心情绪是:愤怒、失望、孤独。

第二层,是“入戏”。

这是解药。

什么是入戏?

就是你明明知道这是一场戏,你知道剧本,知道灯光,知道演员的动机。

但你选择走上台,有意识地,扮演好你的那个角色。

你不再是一个尴尬的闯入者,你成了一个“清醒的演员”。

为什么?

因为你知道,这场戏,虽然假,但它是维系这个世界“稳定运行”的必要程序。

老板画饼,是假的。但如果你当众拆穿他:“老板,别扯了,公司账上还有多少钱,你心里没数吗?”

结果是什么?

人心涣散,团队崩盘,项目停摆。

老板固然难堪,但你作为团队的一员,你的薪水、你的项目经验,也跟着一起陪葬。

这是“双输”。

一个“清醒的演员”会怎么做?

他同样看穿了老板的窘境。但他会选择“入戏”。

他会在老板画完饼后,第一个站起来,带头鼓掌,甚至比别人更热烈。

然后,他会在掌声中,补充一句:“老板说得对!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集中所有资源,先把XX项目的回款拿到手,这才是我们过肥年的底气!”

你看,他做了什么?

他用“入戏”的表演(鼓掌),维护了老板的权威和团队的士气,这是“情商”。

他借着“入戏”,巧妙地把虚无缥缈的“大饼”,拉回到一个具体可执行的“小目标”上,把团队的能量,从幻想聚焦到现实。这是“智商”。

他在向老板传递一个信号:我懂你的难,我帮你圆场,但我们得干点实事。

这是“谋略”。

他既演好了“好员工”的戏,又不动声色地推动了事情向有利的方向发展。

他没有被“假”激怒,而是利用了这个“假”,去撬动他想要的“真”。

再看阿梅的男朋友。

当他端来鸡汤,阿梅的“看透”让她瞬间启动了防御机制:他又要算计我了。

她可以选择“不入戏”:把碗一推,冷冷地说:“说吧,这次又要我还多少?”

结果呢?

吵架,冷战,感情消耗。

他会指责她“无理取闹、不识好歹”,她会觉得他“虚伪自私、孺子不可教”。

而一个“清醒的演员”呢?

她同样看穿了这碗鸡汤背后的“代码”。

但她会选择“入戏”。

她会 微笑着喝下这碗汤,温柔地说:“谢谢你呀,真好喝。有你真好。”

她把这场“戏”做足了。她让他自我感觉良好.

然后,当他提出还信用卡的需求时。

她不会直接拒绝,也不会马上答应。

她会说:“好啊。不过老公,我最近也在看一个理财课,发现我们俩的财务状况,好像可以规划得更好。不如我们这个周末,一起坐下来,把我们俩的收入、支出、债务都盘点一下,做个家庭财务规划吧?这样我们就能更快地攒下钱,去实现我们那个旅行梦想啦。”

你看,她做了什么?

她“入戏”,满足了他的情绪需求,避免了直接冲突。

她借着“入戏”,把一个“单向索取”的问题,转化为一个“共同面对”的议题(家庭财务规划)。

她把他从一个“伸手要钱的孩子”,提升到了一个“共同承担家庭责任的伴侣”的角色上。

她用一个更大的、共同的梦想(旅行),来替代他眼前的、即时的欲望(还信用卡)。

这就是“入戏”的智慧。

它不是虚伪,不是乡愿。

它是“慈悲的手段”和“菩萨的心肠”。

你“看透”了他的脆弱和算计,但你不忍心一巴掌打过去,你选择用一种更柔软、更有建设性的方式,去引导他成长。

你不是在扮演一个“傻白甜”,你是在扮演一个“引渡人”。

“入戏”,是你承认世界的不完美,并决定用你的智慧,在其中跳一曲“戴着镣铐的舞蹈”。

你的内心,清醒如明镜;你的行为,圆融如流水。

你把“看得太透”的愤怒,转化成了“游刃有余”的游戏感。

你不再痛苦,你开始觉得……有点好玩了。

我有一个朋友,老谭,做外贸生意,身家不菲。

有一年,他请我们几个朋友去他新买的别墅吃饭。

席间,一个远房亲戚,借着酒劲,开始吹嘘自己最近跟了个“大项目”,认识了某某“大人物”,马上就要发大财了。

我们几个都听得出来,他说的那些事,漏洞百出,全是编的。

目的无非是想从老谭这里拉点投资。

大家都有点尴尬,不知道怎么接话。

老谭呢,全程听得津津有味,眼睛里放着光,像个小学生一样崇拜地看着他。

“哥,你太牛了!这事儿要是成了,你可就是我们家族的骄傲了!”

“哎呀,那您跟那位大人物见面,有什么讲究没有?教教我呗!”

他把那个亲戚捧得晕晕乎乎,对方越吹越起劲。

最后,老谭端起酒杯,郑重其事地说:“哥,为了你的宏图伟业,我敬你一杯!这事儿我虽然帮不上大忙,但你这个项目启动,肯定要请客吃飯吧?这样,五星级酒店,你随便订,订好了告诉我,我帮你把单买了!就当我提前给你庆功了!”

那个亲戚,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嘿嘿干笑了两声,从此再也没提过那个“大项目”。

饭后,我们问老谭,你干嘛这么给他面子?

老谭笑了笑,说:

“都是亲戚,我当众戳穿他,他以后还怎么做人?大家面上都不好看。”

“他想从我这里搞钱,但他的项目不靠谱,我直接投资,那是害他也是害我。但我又不能直接拒绝,显得我小气。”

“所以,我陪他‘演’。他想演‘成功人士’,我就演‘头号粉丝’。我把他捧到一个他自己都下不来的高度。最后,我给他一个他能接得住的‘实惠’——请客吃饭。这钱,几千块,我花得起。我既保全了他的面子,又让他明白,‘演戏’到此为止,想从我这里拿真金白银,没门。”

“我花几千块,买断了一场以后可能高达几十万的麻烦,还维护了亲戚关系。这笔账,划算。”

这就是典型的“入戏”智慧。

老谭“看透”了亲戚的虚荣、贪婪和窘迫。

但他没有选择对抗,而是选择了“顺势而为”。

他陪着演了一场戏,在这场戏里,用最小的成本, 优雅地地解决了问题。

很多人把“入戏”理解成“同流合污”。

这是最大的误解。

同流合污,是你也相信了这套假的逻辑,你成了戏中人。

而“入戏”,是你始终知道这是假的,你只是在利用这个“假”的舞台,达成你“真”的目的。

你的灵魂,始终是抽离的、清醒的。

这种“入戏”的能力,不是天生的。

它需要刻意练习。

你需要一个“工具箱”。

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思维模型”。

比如,老谭用的,就是“非对称作战”(用我的资源优势,降维打击你的面子需求)+“信号理论”(用“买单”这个信号,告诉他合作的边界)+“机会成本”(花小钱,避免未来更大的损失)。

当我面对复杂的人性博弈时,我脑子里转的,不是情绪,而是这些模型。

这个场景,是“囚徒困境”吗?我该如何打破它?

对方现在说的,是“诉诸权威”谬误吗?我该如何应对?

这件事,是不是陷入了“公地悲剧”?我该如何建立新规则?

当我把这些年的思考和实践,总结成《格物之道》这本电子书时,我的初衷,就是想递给像阿梅一样“看得太透”的人们一本“使用说明书”。

这50个思维模型,就像50件精密的“后台工具”,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当你“看透”了前台的Bug,你可以从工具箱里,拿出“第一性原理”去重构它,拿出“反馈循环”去优化它,拿出“安全边界”去加固它。

比如,面对老板画饼,你用“逆向思维”模型,就能想明白,要实现“年底肥年”这个目标,我们现在最应该做什么?然后用你的“入戏”表演,把大家引导到这条路上来。

比如,面对伴侣的“索取”,你用“非零和博弈”模型,就能跳出“给”与“不给”的对抗,去思考如何做一个“把蛋糕做大”的方案,让两个人都赢。

这本书,不是让你变得更复杂,恰恰是让你变得更简单。

因为你掌握了规律,你就不需要再消耗心力去猜忌、愤怒、内耗。

你可以像一个顶级的外科医生,冷静地剖析问题,精准地切除病灶,优雅地完成缝合。

你的“清醒”,不再是带来痛苦的诅咒,而是让你游刃有余的“手术刀”。

你把天赋,真正用对了地方。

当然,仅仅“入戏”,还不是终点。

如果你一辈子都在“演”,哪怕演得再好,内心深处,可能还是会有一丝疲惫和虚无。

所以,还有第三层境界:超然。

什么是“超然”?

就是你不但能演,你还能随时“出戏”。

你既是演员,又是导演,还是那个坐在VIP席上,喝着茶,点评全场的观众。

你可以在多种角色之间,自由切换。

在公司,你“入戏”,扮演一个敬业的、高情商的职业人。

你配合老板,你团结同事,你不是为了他们,你是为了你自己这份薪水、这个平台、这份履历。

你知道你在“演”,演得很专业。

下班回到家,你“出戏”,脱下职业装,也脱下那个“角色”。

你就是丈夫,就是父亲。

你陪孩子搭积木,听妻子讲八卦。

你享受的,是这份真实的、无条件的亲密。你不需要演。

面对那个吹牛的亲戚,你“入戏”,把他捧上云端,漂亮地化解一场尴尬。

饭局结束,你“出戏”,你心里很清楚他是什么样的人,你不会把他当成真正的合作伙伴,但你也不会记恨他。

他只是你人生剧本里,一个无足轻重的龙套。

你看他,就像看池塘里的一条鱼,它怎么游,是它的习性,与你无关。

“入戏”,靠的是“术”,是思维模型,是技巧。

而“超然”,靠的是“道”,是你的“内核”。

你需要建立一个极其稳固的、自洽的内在世界。

这个内在世界,是你的“根本道场”。

外界的风雨,都无法侵扰它。

你的价值感,不由外界的评价决定。

老板夸你,你高兴,但不狂喜;

老板骂你,你反思,但不内疚。

因为你的“KPI”,是你自己给你定的。

你的情绪,不由他人的行为决定。

伴侣爱你,你珍惜,但不依赖;

伴侣离开你,你痛苦,但不崩溃。

因为你的“幸福感”,是自给自足的。

你像一个拥有强大发电机的房子,可以自己供电,而不是等着别人来给你“输电”。

别人给你输电,那是锦上添花。

不给你输电,你依然灯火通明。

当你的内核足够强大,你再去看这个世界的“假”,你的心态就完全不同了。

你不再愤怒,不再失望。

你甚至会觉得,有一点慈悲。

你看到老板在画饼,你看到的,不再是“虚伪”,而是一个中年男人,为了维持一家公司的运转,不得不选择的、笨拙的“求生术”。

你看到男友在索取,你看到的,不再是“算计”,而是一个内在匱乏的灵魂,用错误的方式,去寻求安全感。

你看到闺蜜在求安慰,你看到的,不再是“脆弱”,而是一个生命,在用她唯一会的方式,处理她的伤痛。

你“看透”了他们的“假”,更“看透”了他们“假”背后的“真”——真实的恐惧、真实的匮乏、真实的痛苦。

这时,你的“入戏”,就不再是“游戏感”的表演,而是一种“慈悲心”的流淌。

你愿意陪他们演,不是为了利用,而是为了“懂得”。

你像一个大人,看着一群小孩在玩“过家家”。

你知道他们的糖是石头做的,饭是泥巴捏的。

但你不会去拆穿,你只会笑着说:“哇,宝宝做的饭真香呀!”

因为你看到了他们的“认真”,他们的“投入”,他们的“快乐”。

你愿意守护这份,哪怕是虚假的“美好”。

这就是“超然”。

是从“看透规则”,到“利用规则”,再到“慈悲规则”。

你的清醒,终于从一把伤害自己的“剑”,变成了一盏温暖别人的“灯”。

你不再是孤岛,你成了灯塔。

回到阿梅。

她的痛苦,是所有聪明、敏感的灵魂,在进化到一半时,必然会经历的“卡点”。

看透世事,只是第一步。

它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能识破一切妖魔鬼怪。

但如果只有火眼金睛,只会让唐僧觉得他“滥杀无辜”,让猪八戒觉得他“不合群”。他会很痛苦。

他后来是怎么成長的?

他学会了“入戏”。他知道何时要演一个“听话的徒弟”,何时要演一个“降妖的大圣”。

他开始理解“团队合作”这出戏的规则。

他最终是怎么成佛的?

是“超然”。

他看透了取经路上所有的磨难,都是“局”,是考验,是让他成长的“道具”。

他不再抱怨,不再愤怒,他只是去“完成”它。

他最后站在灵山,回头看那九九八十一难,心中只有平静和感恩。

所以,如果你也和阿梅一样,“看得太透”。

请记住这个路径:

接纳你的天赋。

告诉自己:我不是想太多,我只是看得透。

我的清醒,是一种超能力。

练习“入戏”的智慧。

去学习那些底层的思维模型,把它们当成你的“表演工具箱”。

在看穿真相后,不要愤怒,去思考:我该如何“扮演”,才能让结果对所有人(首先是我自己)最有利?

修炼“超然”的内核。

去读书,去旅行,去冥想,去建立一个不依赖外界评价的、自给自足的价值体系。

去找到你人生的“根本道场”。

当你能在这三个层次之间自由切换时。

你就会发现,这个世界,既是虚假的“舞台”,又是真实的“游乐场”。

你可以随时跳进去,玩得不亦乐乎。

也可以随时站出来,看得云淡风轻。

这份“看得太透”的清醒,终于不再是你的负担。

它成了你手中最强大的武器,和你心中最温柔的慈悲。

你自由了。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9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