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让你正确,直觉让你卓越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有个朋友,是我认识的人里,最接近“人形计算机”的。

他是做量化投资的,就是用电脑程序代替人脑做决策。

每天的生活,就是跟数据、模型、代码打交道。

他的世界里,一切都必须被量化。

一个项目好不好,他能给你拉出三百多个指标,从市场增长率、用户留存,

到团队成员的毕业院校、星座血型,全部做成数据模型,跑出一个“可投资指数”。

指数高于8.5,投。低于8.5,看都不看一眼。

他坚信,人类的情感、偏好、直觉,都是进化的漏洞,是投资路上最大的敌人。

他的人生信条是:“凡是不能被数据化的,都不可信。”

靠着这套严谨到变态的逻辑体系,他确实赚了不少钱,躲过了好几次市场大跌,成了圈子里“正确”的代名词。

去年,我们几个朋友一起吃饭,聊到一个新项目。

一个做新中式点心的品牌,创始人是个95后小姑娘,刚从法国蓝带学完西点回来,却一头扎进了中式传统糕点的世界。

我看过她的产品,确实惊艳。

不是那种简单的复古,而是用西点的技术和美学,去重新激活那些快被遗忘的“老味道”。

比如用低温慢煮的方式处理豆沙,口感绵密得像云。用分子料理的手法做桂花冻,晶莹剔C,入口即化。

饭局上,我把这个项目当个有趣的故事讲了。

没想到,这位“人形计算机”朋友听完,眉头一皱,拿出手机就开始敲。

不到十分钟,一篇由AI生成的“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初稿就出来了。

结论是:不看好。

理由很充分,逻辑上无懈可击:

一,中式点心市场是红海,早已被各大老字号和新品牌瓜分殆尽,用户心智已被占据。

二,供应链是坑。传统糕点对原料的时令性要求极高,且难以标准化,规模化是天花板。

三,创始人太年轻,没有管理经验。艺术家的情怀,在残酷的商业竞争里,一文不值。

四,目标用户画像模糊。是喜欢传统口味的老年人,还是追求新潮的年轻人?

定位不清,营销成本会高到离谱。

他一条条分析下来,逻辑严密,数据扎实。

最后总结:“这个项目,可投资指数,顶多6.3。情怀分给得很高,但商业分不及格。

注定是个‘叫好不叫座’的小而美,甚至,连美都持续不了多久。”

我听着,没反驳。因为从“逻辑”上讲,他说的,全对。

前段时间,我去皖南旅行,在一个还没怎么被开发的古镇里,待了几天。

镇子很小,一条主街,走到底,是一家做油纸伞的铺子。

没有招牌,就是一个敞开的门脸,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子,坐在门口的竹椅上,低着头,一刀一刀地削着竹子。

我走进去,满屋子都是桐油和竹子的清香。

墙上挂着几十把做好的油纸伞,伞面上画着山水、花鸟,每一把都不一样。

我拿起一把,画的是几尾锦鲤,在荷叶下游动。

那墨色,浓淡相宜,活灵活…现,仿佛能听到水声。伞骨的竹子,打磨得温润如玉,撑开时,有一种清脆又柔韧的声响。

我问老爷子,这伞怎么卖。

他头也没抬,说:“看缘分。”

我说:“怎么讲?”

他说:“你觉得它值多少,就给多少。给得我心里舒坦了,你就拿走。”

这算什么生意经?

完全不符合任何商业逻辑。没有定价,没有营销,没有SKU管理,甚至没有“客户是上帝”的基本服务意识。

按我那位计算机朋友的分析模型,这家店的“生存指数”,应该是负数。

但老爷子就在这里,守着这家店,守了五十年。从他父亲手里接过来,他说,可能也会在他手里失传。

因为儿子在上海做金融,嫌这个“不赚钱,没出息”。

我在铺子里待了一个下午,看他做伞。

选竹,要选冬至后、立春前的三年生毛竹,他说,这个时节的竹子,“性子最稳”。

削竹,几十根竹条,要削得一般粗细,分毫不差。不用卡尺,全凭手感。

他闭着眼睛,用指尖一捋,就知道哪一根粗了,哪一根细了。

裱伞面,要把一整张宣纸,严丝合缝地贴在伞骨上,不起一个褶皱。

他用的浆糊,是自己拿黄豆和糯米熬的,说这样粘出来的纸,放一百年都不会脆。

整个过程,他几乎不说话,神情专注得像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我问他:“您做了一辈子伞,有什么秘诀吗?”

他停下手里的活,想了想,说:“没什么秘诀,就是‘听话’。”

“听谁的话?”

“听竹子的话,听纸的话,听桐油的话。它们自己会告诉我,什么时候该用力,什么时候该松手。

手艺,不是人教的,是东西自己教的。”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

他不是在用“技术”做伞,他是在用“直觉”和材料对话。

那五十年日复一日的重复,已经把所有的“逻辑”和“知识”,都内化成了一种本能。

他的手,他的眼,他的心,已经和竹子、纸、油,融为一体。

他不需要数据模型,因为他的身体,就是最精密的传感器。

他不需要市场分析,因为他的作品,本身就在定义市场。

后来,一个从上海专门开车过来的姑娘,走进店里。她看到我手里的那把锦鲤伞,眼睛都亮了。

她直接走到老爷子面前,从包里拿出一沓钱,看厚度,少说也有一万,轻轻放在桌上。

她说:“爷爷,这把伞,我想请走。

我奶奶下个月八十大寿,她名字里有个‘鲤’字,她这辈子就喜欢这些老东西。”

老爷子抬眼看了看她,又看了看桌上的钱,没数,只是淡淡地说:“钱多了。”

他从那一沓钱里,抽了大概五分之一,剩下的推了回去。

“拿走吧,好好待它。”

姑娘眼圈红了,对着老爷子,深深鞠了一躬。

我那位笃信逻辑的朋友,永远无法理解这一幕。

在他的模型里,这笔交易是“非理性”的,定价是“随机”的,客户是“情绪化”的。

然而,就是这些“非理性”“随机”“情绪化”的东西,构建起了一个逻辑无法解释,却无比坚固的商业闭环。

那个姑娘回去,会把这个故事讲给她的朋友、同事听。

她手里的那把伞,不再是一件商品,而是一个有温度、有故事的“信物”。

这,是任何工业流水线上的产品,都无法拥有的“能量场”。

什么是逻辑?

逻辑,是A到B的线性路径。

是我们大脑里那条清晰、笔直、能用语言和公式表达出来的通路。

它教我们如何拆解问题,如何分析利弊,如何循规蹈矩,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正确”,意味着安全,意味着符合常识,意味着不会犯大错。

我那位做量付的朋友,就是逻辑的极致体现。

他的世界,是一张巨大的Excel表格,所有的一切,都被清晰地标注、计算、归类。

这让他非常成功。

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世界,确实是遵循逻辑运转的。

逻辑,是生存的基石。

它能帮你过滤掉90%的骗局和陷阱,能让你在一家公司里安稳地做到中层,能让你在一段关系里,避免最坏的结果。

没有逻辑作为地基,人生的大厦,随时可能倾覆。

但仅仅“正确”,是远远不够的。

“正确”的路,往往也是最拥挤的路。因为所有人都能看得见。

当所有人都用同样的逻辑模型去分析市场,得出的结论,必然趋同。

最终,大家只能在同一片红海里,拼刺刀,卷价格,卷到头破血流。

逻辑,能让你成为一个优秀的棋手,懂得每一步的规则和定式。

但它无法让你成为一个改变棋局的宗师。

因为,真正的卓越,往往发生在逻辑的尽头。

那些开创性的、颠覆性的、石破天惊的时刻,都不是逻辑推演的结果。

它们,源自直觉。

那到底,什么是直觉?

很多人把直觉,等同于“瞎猜”“灵感”“第六感”,觉得它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甚至有点“玄学”。

这是对直觉最大的误解。

真正的直觉,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恰恰是建立在极其深厚的逻辑基础之上的。

它是一种“被压缩的逻辑”。

就像那位做油纸伞的老爷子。

他那“一摸便知”的手感,不是什么特异功能。

而是五十年来,他摸过不下十万根竹子,大脑的潜意识里,

已经储存了关于竹子密度、水分、韧性的海量数据。

这些数据,在瞬间被调用、处理、并给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就是直觉。

这个过程,快到意识根本无法察觉。

就像我们学骑自行车。

一开始,我们的大脑在飞速地进行逻辑运算:“重心要稳住,脚要往下踩,龙头要扶正,眼睛要看前方……”

我们每一步都做得“正确”,但车子就是摇摇晃晃,随时要倒。

可一旦我们学会了,这个过程就完全“自动化”了。

我们不再需要思考,身体自己就知道如何保持平衡。

甚至可以一边骑车,一边看风景,一边聊天。

那个“身体自己就知道”的部分,就是直觉。

它不是反逻辑,而是超越了逻辑。

是把成千上万次的逻辑运算,打包成了一个“程序”,沉淀到了潜意识里。

所以,一个优秀的交易员,在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时,他那零点几秒内做出的买入或卖出决策,

往往不是看技术指标(逻辑),而是凭“盘感”(直觉)。

一个顶级的主刀医生,在复杂的手术中,处理突发状况,靠的也不是教科书上的流程(逻辑),

而是多年临床经验化成的“手感”(直觉)。

一个伟大的企业家,在决定公司未来方向时,最终拍板的依据,往往也不是厚厚的市场调研报告(逻辑),

而是一种“我感觉这件事能成”的信念(直觉)。

逻辑,是在黑暗的房间里,打着手电筒,一寸一寸地摸索,确保脚下没有坑。

直觉,是在这个房间里待得足够久,熟悉了每一件家具的位置、每一块地板的质感后,

突然有一天,你关掉手电筒,却能在黑暗中,自由行走,甚至翩翩起舞。

逻辑的尽头,是匠人。

直觉的升华,是宗师。

问题来了,很多人会说,我也很相信我的直觉啊,但为什么我的“直觉”常常带我掉进坑里?

因为你所谓的“直觉”,大概率不是真正的直觉。

它只是你的“情绪”“欲望”“偏见”和“侥幸心理”,给自己披上了一件叫“直觉”的外衣。

比如:

你明明知道这个人不靠谱(逻辑),但因为他长得帅,或者很会说甜言蜜语,

你“直觉”他是个好人。这不是直觉,这是荷尔蒙的冲动。

你明明知道这个项目风险很高(逻辑),但因为听说有人靠这个一夜暴富,

你“直觉”自己也能成为那个幸运儿。这不是直觉,这是贪婪。

你明明知道自己的能力还不够(逻辑),但因为厌倦了现在的工作,你“直觉”裸辞创业是条出路。这不是直觉,这是逃避。

未经逻辑训练的直觉,是灾难的源头。它比纯粹的逻辑思考,更具欺骗性和危险性。

因为它会让你把自己的“希望”和“妄念”,误判为来自未来的“天启”。

那么,如何才能修炼出那种“宗师级”的、真正能带你走向卓越的直觉呢?

答案,恰恰是要先杀死那些廉价的“伪直觉”,回归到最笨、最苦、但也最扎实的逻辑训练上来。

你需要一个“思维的脚手架”,去重塑你的大脑。

你需要一套强大的“心法”,去建立你认知世界的基础框架。

你必须先在“已知”的世界里,做到极致的“正确”,然后才有可能,去窥探那个“未知”的卓越之境。

这正是我为什么要花数年时间,把那些被顶级大脑验证过无数次的智慧,整理成《格物之道》这50个思维模型的原因。

这本书,不是什么成功学秘籍,更不是教你如何走捷径,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恰恰相反,它是在教你“下笨功夫”。

它教你用“第一性原理”,去剥开事物的表象,直达本质,而不是人云亦云。

它教你用“逆向思维”,从终点出发,倒推路径,而不是走到哪算哪。

它教你用“能力圈模型”,去界定自己的战场,而不是在所有领域里都三心二意。

它教你用“幸存者偏差”,去看清那些被隐藏的失败,而不是只盯着聚光灯下的成功案例。

这50个模型,就像50套精密的“逻辑锻造工具”。

它们的目的,就是帮你把大脑这块“毛坯”,反复捶打、淬炼、抛光,

去除里面的杂质(偏见、情绪、妄念),提升它的密度和硬度。

只有当你把这些逻辑工具,运用得像呼吸一样自然,把它们内化成你思维的“肌肉记忆”,

你才算真正为“直觉”的诞生,提供了那片肥沃的土壤。

没有这个地基,你的直觉,就是空中楼阁,风一吹就倒。

有了这个地基,你的直觉,才能成为那根刺破苍穹的“定海神针”。

如果你渴望从“正确”走向“卓越”,那第一步,就是老老实实地,为你的大脑,装上这套顶级的“操作系统”。

有了坚实的逻辑地基,我们该如何有意识地,去“唤醒”和“喂养”我们的直觉?

分享三个我自己的方法。

第一,叫“无用之用”。

多去做一些与你的专业、工作、目标“毫无关系”的事情。

去旅行,但不是那种打卡式的旅行,而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无所事事地住上一周。

去逛当地的菜市场,去坐慢悠悠的公交车,去听听当地人聊天。

去学一门“没用”的手艺。比如陶艺、茶道、书法、甚至是烹饪。

在这些需要调动你全部感官的活动里,你的身体会帮你重新“打开”。

为什么这很重要?

因为卓越的直觉,往往来自于“跨界链接”的能力。

把一个领域的智慧,迁移到另一个领域。

乔布斯从书法课上,领悟到了字体和排版的美学,才有了Mac如此优雅的界面。如果他只懂编程(逻辑),苹果,可能只是另一个IBM。

这些“无用之事”,不会立刻给你带来收益,但它们会在你的潜意识里,埋下无数颗“种子”。你不知道哪一颗,会在未来的某一天,长成参天大树。

它们在拓展你逻辑框架之外的“体验数据库”。

你的数据库越丰富、越多维,你的直觉,就越有可能在不经意间,完成一次石破天惊的“链接”。

第二,叫“刻意留白”。

我们的时代,最大的问题,是“太满”。

日程排得太满,大脑塞得太满,信息喂得太满。

逻辑思考,需要“满”,需要不断地输入、分析、处理。

而直觉的发生,需要“空”。

你需要有意识地,给自己的大脑,创造“关机重启”的时间。

可以是一天中有半小时的静坐或冥想。什么都不想,只是观察自己的呼吸。

可以是一周中有一个下午,不带手机,去公园里散步。

也可以是一年中有一次,彻底断网的旅行。

在这些“留白”的时刻,你那高速运转的、处理逻辑的“CPU”(大脑前额叶皮层)会暂时降频。

而你那储存着海量经验和模式的“硬盘”(潜意识),才开始有机会,在后台进行“碎片整理”。

很多所谓的“灵光乍现”,都发生在这种时刻。

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悟出浮力定律。

凯库勒在梦里,看见衔尾蛇,悟出苯环的结构。

他们都不是在实验室里,通过严密的逻辑推导,得出结论的。

而是在彻底放松、大脑处于“空”的状态下,潜意识完成了那“最后一跃”。

所以,如果你感觉自己陷入了瓶颈,一个问题怎么想都想不通。最好的方法,不是更拼命地想。

而是,去睡一觉,去跑个步,去洗个热水澡。

把问题,交给你的直觉。

第三,建立“直觉反馈日志”。

直觉,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通过锻炼来强化的。

准备一个本子,或者备忘录。

当你心里产生一个强烈的“直觉性”判断时,把它记下来。

注意,是“判断”,而不是“感觉”。

比如,不是“我今天感觉不太好”,而是“我直觉今天A股会跌”,或者“我直觉这次和张三的合作会出问题”。

把你的直觉判断,以及你做出判断的日期、当时的场景、你的情绪状态,都简单记录下来。

然后,最重要的一步:事后复盘。

这个直觉,后来被验证是“对”的,还是“错”的?

如果对了,试着回想,当时是哪些被你忽略的“微小信号”(比如张三一个不经意的眼神,或者一句话里微秒的停顿),

触发了你的潜意识?

如果错了,也要分析,是哪个“伪直觉”(比如你自己的贪婪或恐惧),干扰了你的判断?

这个过程,就是在为你自己的直觉,建立一个“校准系统”。

坚持下去,你会慢慢地,能分辨出自己身体里,哪种信号是真正的“直觉”,哪种信号只是“情绪的噪音”。

你的直觉,会变得越来越敏锐,越来越可靠。

回到开头那个故事。

前几天,我在一个商场里,意外地看到了那家新中式点心铺的分店。

店面不大,但设计得极有韵味,门口排着长队。

我走过去,买了一盒“茉莉花酥”。

咬下去的那一刻,我承认,我被惊艳到了。

那不是一种简单的“好吃”,而是一种复合的、有层次的、能唤起你记忆的体验。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品牌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拿了两轮融资,估值过了五个亿。

我那位笃信逻辑的“人形计算机”朋友,跌破了眼镜。

他后来花了整整一周的时间,复盘这个项目,写了一份长达五十页的“失败分析报告”,试图用更复杂的逻辑,去解释当初自己为什么会“看走眼”。

他想搞明白,自己到底错在了哪里。

我给他发了条信息:

“你没有错,你只是过于正确了。”

一个只活在逻辑世界里的人,就像一个只在乐谱上研究音乐的学者。

他能分析出巴赫的对位是何等精妙,贝多芬的和声是何等壮丽。

但他永远无法体会,在现场,当交响乐响起的那一刻,那种浑身汗毛竖起、热泪盈眶的感动。

逻辑,是那张精准无误的乐谱,它保证了音乐的“正确性”。

而直觉,是那位指挥家,在某个瞬间,一个即兴的手势,一个呼吸的停顿,让整个乐队的能量,瞬间被点燃,创造出超越乐谱本身的、独一无二的“神性时刻”。

这,就是卓越。

愿我们,都能拥有逻辑的骨架,作为立世之本。

也都能长出直觉的血肉,去拥抱生命里,那些真正辽阔而丰盛的风景。

从正确,到卓越,这条路,没有捷径。

但它,值得我们用一生去行走。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9151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