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见了趟老许。
他在我们圈子里,是出了名的“能人”。
脑子活,点子多,永远奔走在最新的风口上。
我们在他那个号称“战略指挥部”的办公室喝茶,说是办公室,其实更像一个堆满了“灵感遗骸”的仓库。
墙角是半人高的商业杂志,桌上摊着三五本翻了几页的书,
旁边是没喝完的咖啡,烟灰缸里塞满了烟头,像一座小小的坟。
他一边泡茶,一边同时处理着三件事。
一会儿接个电话,跟人谈元宇宙地产的布局,
“喂,张总,我跟你说,未来一定是虚拟的,我们现在不占坑,以后连门票都买不起……”
一会儿回个微信,指挥团队做短视频矩阵,“那个谁,今天必须发十条,内容不重要,先起量,懂不懂?”
一会儿又想起个什么,抓过笔在白板上画了个草图,写上“社区团购+宠物经济”,
然后拍给我看,“少康,你看这个模式,绝了!”
整个下午,他都在亢奋地切换频道,像个永不疲倦的陀螺。
但他整个人,是灰败的。
眼袋浮肿,眼神涣散,两边的鬓角不知什么时候也白了。
他说起话来激情澎湃,但那股劲儿,像烟花,绚烂一下就散了,留不下一点火星。
我问他,最近哪个项目在主攻?
他愣了一下,狠狠抽了口烟,吐出的烟雾把他的脸都模糊了。
“哪个都主攻,哪个都没攻下来。感觉自己像个消防员,到处灭火,火没灭完,自己快烧干了。”
我看着他满屋子的“半成品”,突然明白了。
老许的问题,不是不努力,也不是不聪明。
他掉进了一个现代人最普遍的陷阱:他的人生,有无数个“开环”,却没有一个“闭环”。
每一件事,他都开了个头,起了个念,然后就被下一个念头勾走了。
就像在电脑上打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程序,每个程序都在消耗内存,直到最后,系统崩溃。
他不是在创造,他是在消耗。
他所谓的“多线程工作”,本质上是一种“多线程内耗”。
我想起另外一个人,陈师傅。
我在一个古镇上认识的木匠。
陈师傅一辈子就做一件事:打磨家具。
他的作坊很小,但干净得不像话。墙上挂着一排排的工具,从大到小,擦得锃亮,
像等待检阅的士兵。地上连多余的木屑都很少见。
我去找他那天,他正在给一把椅子上漆。
他不上漆的时候,漆桶的盖子一定是盖得严严实实的。他说,漆这东西,见了风,性子就变了。
他打磨一个桌角,会用上四五种不同粗细的砂纸,从最粗的磨到最细的,直到那个桌角摸上去,像婴儿的皮肤。
我问他,有必要这么细吗?反正最后都要上漆,谁看得出来。
他停下手里的活,看了我一眼,眼神很静。
他说:“我看得出来。我这心里,有个准星。哪道工序没做到位,这个准星就歪了,晚上睡觉都不踏实。”
我发现,陈师傅干活有个特点。
他做榫卯的时候,就绝不去想刨木头的事。刨木头的时候,也绝不去想上漆的事。
一件事,从头到尾,不做到那个节点,他绝不开始下一件。
一把椅子,从选料、开料、刨平、开榫、组装、打磨、上漆……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闭环”。
当他把最后一遍漆上完,用布把工具擦干净,挂回墙上,然后泡上一壶茶,坐在门口的躺椅上时,他整个人是舒展的,安详的。
他身上有一种强大的“定场”。
跟老许那种焦灼的、四处漏风的“场”完全不同。
我当时就悟了。
所谓高手,所谓大佬,他们的人生,也许在外人看来波澜壮阔,但其精神内核,都遵循着一个极其朴素的铁律:闭环定律。
也就是,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听上去简单得像句废话。
但能做到的人,凤毛麟角。
绝大多数人,都活成了老许。
为什么“闭环”这件事,如此重要,又如此之难?
首先,从心智层面讲,一个“开环”,就是一笔“认知负债”。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蔡格尼克记忆效应”,意思是,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你答应帮同事个忙,忘了,这件事就会在你脑子里盘旋。
你跟伴侣吵了一架,冷战,这件事就会在你的情绪里发酵。
你买了一本书,想看,一直没看,这本书就会在你的书架上,形成一种无声的谴责。
这些所有“已启动,未完成”的事情,大到换工作的决策,小到回复一封邮件,都是一个“开环”。
每一个“开环”,就像在你大脑后台偷偷运行的一个程序,它会持续地、悄无声息地消耗你的“心智带宽”。
当这样的“开环”太多,你的大脑就会像一台同时打开了200个网页的旧电脑,
看起来什么都在运行,实际上,每件事都卡得要死。
你感觉很累,感觉脑子一团浆糊,注意力无法集中,记忆力下降。
你不是变笨了,你只是“心智的内存”被占满了。
老许的办公室,就是他混乱内心的外在投射。
而陈师傅的作坊,也是他清净内心的外在显化。
一个人的能量场,干不干净,看他有多少“开环”就知道了。
其次,从能量层面讲,一个“开环”,就是一个“能量漏口”。
我一直觉得,人就像一个高压水枪,能量就是里面的水。
能量充沛的人,水压足,喷出去的水柱又直又远,能轻易地冲刷掉障碍,达成目标。
而大多数人,枪身上全是洞,到处都在漏水。
这些“洞”是什么?
就是那些“未完成”的事。
今天跟这个朋友吃饭,聊了个项目,说好回去出个方案。
这是个“开环”,能量开始往外漏一点。
明天在网上看了个课程,头脑一热报了名,听了一节课就没再打开。
这又是个“开环”,能量又漏一点。
后天跟家人承诺,周末带孩子去公园。到了周末,因为加班又食言了。
这不仅是个“开环”,还是个“情绪开环”,带着愧疚,漏的能量更多。
我们每天都在无意识地给自己的人生戳洞。
等到真正需要集中能量去攻克一个难关时,才发现,水枪里已经没水了。只能无力地、焦灼地“滋”一下。
为什么很多中年人会感觉“力不从心”?
不是年龄的问题,是“漏口”太多了。
常年累月积攒下来的“未竟之事”,像无数根看不见的吸管,插在你的生命里,慢慢吸干了你的精气神。
而那些真正的大佬,他们都是“能量管理”的高手。
他们对“开环”这件事,有一种近乎洁癖的警惕。
一件事,要么不开始。
一旦开始,就必须追求一个“闭环”。
不是为了给别人交代,而是为了给自己一个交代,为了保护自己那点宝贵的、有限的能量。
完成一件事,本身就是最好的滋养。
每关闭一个环,你不仅是完成了一项任务,更是在心理上和能量上,回收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力量。
当一个人,他的人生里,大部分事情都是“闭环”状态时,他的能量是饱满的、完整的、没有缝隙的。
他做任何事,都能调动全部的资源,全力以赴。
这,才是效率的本质。
那么,如何养成“闭环”的习惯?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任务管理”技巧,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管理”哲学。
第一,缩小“启动”的颗粒度。
很多人完不成一件事,是因为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大。
比如,“我要减肥20斤”。这个“环”太大了,大到你根本不知道从何下手。
于是,这个念头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开环”,常年挂在心里,持续制造焦虑。
高手是怎么做的?
他不提“减肥20斤”,他的“启动”颗粒度极小。
他今天的“闭环”目标是:“下楼,慢跑10分钟。”
就这么简单。
跑完了,这件事就“闭环”了。他会获得一份微小的成就感,回收一份能量。
明天,他可能还是“慢跑10分钟”,也可能状态好,就变成了15分钟。
不要在一开始就去构建一个宏伟的蓝图,而是专注于完成一个当下能力范围内最小的“闭环”。
写一本书很难,但写500字很简单。
做一个大项目很难,但打一个关键的电话很简单。
无数个微小“闭环”的完成,最终会自然“涌现”出那个宏伟的蓝图。
这比一开始就盯着那个遥远的目标,要轻松、有效得多。
第二,建立“任务清单”和“终结清单”。
我们每天被动接收的信息太多,脑子根本不够用。
唯一的方法,是把它们请出去。
准备一个本子,或者一个备忘录。
任何需要你去处理的“开环”,无论大小,第一时间记下来。
“给张总回电话”、“买一瓶酱油”、“思考一下季度规划”……
记下来的瞬间,你就把这个“后台程序”从你的大脑里卸载了,你的心智内存瞬间被释放。
但这只是第一步。
更重要的一步,是每天,或者每周,固定一个时间,比如周日晚上,坐下来,看着这个清单,进行“闭环处理”。
处理方式有四种:
完成它:能马上做的,花几分钟做掉。
安排它:不能马上做的,明确“下一步行动”,并写进日程表。
比如,“思考季度规划”这个“开环”,可以转化为一个具体的“闭环任务
”——“周三下午3点到4点,关掉手机,在会议室完成规划草案”。
放弃它:审视一下,这件事真的有必要做吗?如果不是,勇敢地画一条横线,
对自己说:“这件事,我决定不做了。”然后,彻底从心里放下它。学会“战略性放弃”,是关闭“开环”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委托它:这件事是不是必须我亲自做?能不能交给更合适的人?交出去,然后你只需要跟进结果就好。
这个过程,我称之为“精神大扫除”。
就像陈师傅每天收工前,会把作坊打扫干净,把工具归位一样。
只有把今天的“环”都闭上了,明天的你,才能在一个干净、整洁、有序的“精神作坊”里,开始新的创造。
第三,训练“单点极致”的专注力。
在这个时代,专注力是最稀缺的资源。
我们的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开环”制造机。
手机的每一次震动,APP的每一个红点,都在试图打断我们,制造新的“开环”。
如何对抗?
学学陈师傅。
他在打磨桌角的时候,整个世界,就只剩下他和那个桌角。
这是一种可以后天训练的能力。
我把它叫做“结界练习”。
当你决定要完成一项重要任务时,给自己创造一个“结界”。
物理上:一个安静的空间,一杯水,一部关机或调至飞行模式的手机。
时间上:用番茄钟,设定一个25分钟或50分钟的、不被打扰的、绝对专注的时间。
心理上:告诉自己,在这个“结界”里,天塌下来都与我无关,我只做眼前这一件事,只求这一个“闭环”。
哪怕一开始只能专注10分钟,也没关系。
这10分钟,就是一次高质量的“闭环”体验。
你会尝到那种“心流”的甜头,那种能量高度集中的、酣畅淋漓的感觉。
慢慢地,把“结界”的时间拉长。
当你能自如地为自己开启一两个小时的“结界”时,你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提升到自己都惊讶的程度。
因为在那段时间里,你所有的能量,都从无数个“漏口”处,收回到了一束,变成了一道激光。
无坚不摧。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关于“闭环定律”的讨论,其实也只是一个粗浅的“开环”。
我们谈论的,更多是“事”的闭环。
但人生中,还有更多、更复杂、更隐秘的“环”需要去闭合。
比如,一段早已逝去却仍在内心中纠缠的关系,这是一个“情感之环”。
比如,童年时期父母一句无心的否定,成了你今天不自信的根源,这是一个“信念之环”。
再比如,你对金钱的某种深层恐惧或执念,让你总是无法拥有真正的富足,这是一个“业力之环”。
这些深层的“环”,像潜藏在冰山之下的巨大根系,操控着我们的人生,制造了我们大部分的痛苦和迷茫。
它们无法通过一个简单的“任务清单”来关闭。
关闭它们,需要一套更深刻的“心法”。
你需要一把“手术刀”,能精准地看到那个“环”最初是在哪里打结的。
你需要一张“地图”,能清晰地告诉你,解开这个结的路径在哪里。
这,就是我将我前半生所有思考、实践、感悟,熔铸成《格物之道》这本电子书的初衷。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书,而是一本传你“法”的书。
书里那50个顶级思维模型,就是我递给你的50把不同规格的“钥匙”。
比如,当你被过去的悔恨与未来的焦虑反复拉扯时,“控制二分法”模型能帮你斩断这些虚妄的“时间之环”,
让你把能量聚焦于唯一能掌控的当下。
当你陷入人际关系的猜忌与内耗时,“汉隆的剃刀”模型能帮你关闭90%的“恶意想象之环”,让你的人际环境瞬间清爽。
当你面对人生的重大选择,纠结于得失时,“机会成本”和“第二序思维”模型,
能帮你推演出一个超越眼前利弊的、更长远的“决策之环”。
《格物之道》并非一本给你标准答案的书,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是一间“精神道场”,一个“心法工具箱”。
它旨在帮助你,看清自己生命中那些大大小小、或明或暗的“开环”,然后亲手、一个个地,将它们温柔而坚定地闭合。
每一次闭合,都是一次疗愈,一次力量的回归。
最终,你会发现,人生的终极修行,无关外物,只在于这“一开一合”之间。
合上了那些消耗你的,才能打开那个真正属于你的、丰盛而自由的人生。
回到老许。
那天临走时,我送给他一句话。
我说:“老许,别再想着去占领世界了。先试着,把今天没喝完的那杯咖啡喝完,
把烟灰缸倒干净,把桌上那本书读完一章,写三百字的感想。”
“当你能把身边这一米范围内的事都‘闭环’了,你的世界,才能真正开始。”
他看着我,眼里第一次没有了那种虚张声势的亢奋,而是闪过了一丝久违的、安静的光。
我想,他听懂了。
因为,一个人真正的成长,不是学到了多少新知识,不是开拓了多少新领域。
而是从某一个瞬间开始,他终于懂得了,要对自己每一个起心动念,负起责任。
这,就是“闭环”的真谛。
也是一个人,从混乱走向秩序,从平庸走向卓越的,唯一通路。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创作者少康撰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