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这是一位读者关于我作品评分的一个深刻提问,它触及了“知与行”的核心。
本文是我长达4000字的回答,它不仅解释了我的评分逻辑,更完整地呈现了我心中“一个人如何从聪明走向富有”的认知跃迁地图。
文末也为你准备好了这条路上的三个阶梯。
感谢你的阅读,少康。
—-
昨天晚上,处理完一天的琐事。
我习惯性地打开微信,看看读者们的留言。
大部分是分享改变的,也有探讨文章观点的,每每看到这些,都感觉是一种无声的滋养。
这时,一条留言,引起了我的注意。
她说:少康,我把你写的认知跃迁三部曲都买了,《格物之道》让我脑洞大开,原来世界可以这样看;《五行读书方法论》纠正了我二十多年的阅读坏习惯,现在感觉看一本书顶过去十本;《五行写作方法论》我正在学,感觉很难,但知道这是对的方向。
我有个困惑,一直想不通,我看到你提给自己这三本书的打分是:《格物之道》8.4分,《五行读书方法论》8.6分,《五行写作方法论》9分。
我无法理解。
在我看来,《格物之道》是道,是根本,是世界观,它应该最高分啊,怎么反而是最低的?
而《五行写作方法论》只是‘术’,只是具体的应用,为什么反而最高分?
这个打分,是不是和您一直强调的‘道为本,术为末’相悖了?这里面到底藏着什么秘密?
看完她的留言,我没有立刻回复,而是起身,走到茶室,点上一支沉香。
香气在寂静的夜里,如同一条看不见的龙,盘旋升起。
我开始瀹茶,水流声、器物碰撞声,让我的心很快沉静下来。
我非常感谢这位读者,她问出了一个真正的好问题。
一个能被称为“好问题”的问题,往往不是因为它有多复杂,而是因为它像一把精准的钥匙,能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认知的大门。
这个评分,确实不是我随手写的,它背后藏着我个人成长中最核心的秘密,也藏着一个普通人想要真正改变命运,从“知道”走向“做到”,甚至走向“得到”的唯一路径。
今天这篇文章,不讲任何高深的理论,我就借着回答这个问题的机会,跟你聊聊我心里最真实的想法。
聊聊这三本书背后,那条从8.4分到9.0分的,看似只有0.6分差距,实则隔着万水千山的“认知跃迁”之路。
这条路,想通了,你的世界,会完全不一样。
一、《格物之道》的8.4分:那柄能开天辟地,也最容易让你“走火入魔”的屠龙刀
我们先说《格物之道》。
这本书里,我用讲故事的方式,拆解了50个顶级的思维模型。
比如第一性原理、逆向思维、系统思维、反脆弱等等。
它的本质是什么?
是给你一整套全新的“认知眼镜”。
让你从复杂的表象中,看到事物底层不变的规律。
举个例子。
前几年,我有个朋友,做餐饮的,生意特别好。
他开了一家酸菜鱼的店,因为用料扎实,味道独特,很快就成了当地的网红店,每天排队的人能从街头排到巷尾。
人一成功,就容易上头。
他当时就找到我,兴致勃勃地给我描绘他的宏伟蓝图。
他说,他要去北上广深,开一百家直营店,三年内上市,成为“中国酸菜鱼第一股”。
他问我,这个想法怎么样?
我当时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给他讲了个故事。
我说,你看过古代打仗吗?一支部队战斗力很强,攻无不克,被称为“王牌军”。但这支王牌军的战斗力,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
是建立在将军的个人能力、士兵的严格训练、后勤的稳定供给、情报的精准传递这一整套复杂的“系统”之上的。
现在,你把这支王牌军拆开,一个将军带十个兵,分散到全国一百个地方去打仗,他们还是王牌军吗?
大概率不是了。
他们会被地方部队、游击队、甚至民团,用各种你想不到的方式给吃掉。
因为支撑他们成为“王牌”的那个系统,被稀释了,消失了。
我那个朋友听完,有点不服气。
他说,我有标准化的SOP,我派出去的店长都是我的心腹,怎么会不行?
我说,你这家店之所以能火,真的是因为那份SOP吗?
是你,每天凌晨四点亲自去码头挑选最新鲜的鱼,那种对食材的苛刻,SOP能标准化吗?
是你妻子,能记住每一个熟客的口味偏好,甚至他们家孩子上几年级,那种家人般的温暖,SOP能标准化吗?
是你的厨师长,跟你一起创业三年的兄弟,你们一个眼神就知道火候大小,那种默契,SOP能标准化吗?
你这家店的成功,不是一份流程的成功,而是一个以你为核心的,高度默契、无法复制的“能量场”的成功。
你所谓的“标准化”,恰恰是把这个能量场里最值钱的那些东西,全都给剔除了。
你以为你复制的是一百家“酸菜鱼店”,实际上,你可能得到的是一百个“管理难题”和“财务黑洞”。
因为每一个新店,都是一个全新的战场,有全新的敌人(竞争对手),全新的地形(本地口味),全新的气候(消费习惯)。
你派出去的那些“心腹”,很快就会在复杂的现实面前,焦头烂额,力不从心。
这就是“系统思维”。
它让你看到,成功不是一个“点”的胜利,而是一个“面”的胜利,一个“体”的胜利。
让你在头脑发热的时候,能给自己浇一盆冷水,去思考那些看不见的、决定成败的“连接”。
听我讲完,我那个朋友沉默了很久,最终放弃了那个疯狂的扩张计划。
他后来在本地又开了两家分店,每一家都由他能亲自掌控的家人或徒弟去管理,确保那个“能量场”不散。
几年下来,虽然没有成为“中国酸菜鱼第一股”,但活得非常滋润,现金流充足,家庭幸福,成了当地餐饮界一个不大但很美的传说。
你看,《格物之道》里的这些思维模型,是不是很厉害?
它就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能帮你剖开商业、人性、社会现象的表皮,直抵内脏和骨骼。
它能让你在别人看到热闹的地方,看到门道;在别人看到危机的地方,看到机会。
这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是非常爽的。
但是,为什么我只给它8.4分?
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副作用,一个几乎所有聪明人都会掉进去的陷阱,叫做——“认知的傲慢”。
什么意思?
当你掌握了一堆厉害的思维模型后,你会不自觉地开始“玩弄”这些概念。
你跟别人聊天,张口就是“我们来用第一性原理思考一下”,闭口就是“你这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
你分析一个社会热点,能从宏观经济讲到微观心理,引经据典,逻辑严密,让人拍案叫绝。
你沉浸在自己深刻的思考里,感觉自己是那个能洞察天机的“高人”。
但问题来了。
你的生活,因此变好了吗?
你的财富,因此增长了吗?
你和你家人的关系,因此更和谐了吗?
大概率,没有。
你可能还是那个在会议上,屁都不敢放一个的小职员,回到家还是会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跟伴侣吵得天翻地覆。
你的深刻,只停留在了你的大脑里。
你的身体,你的生活,你的银行账户,没有收到任何“深刻”带来的红利。
这就像一个人,收藏了天下所有的屠龙刀,每一把都锋利无比,他能把每一把刀的来历、材质、铸造工艺都讲得头头是道。
但,他从来没见过龙。
更可悲的是,他甚至因为自己拥有这些“屠龙术”,而看不起那些真正在泥地里摸爬滚打,用最笨的办法养猪、种地,却实实在在解决了自己温饱问题的人。
他变得“眼高手低”,变得“好为人师”,变得对真实的生活失去了体感和敬畏。
他的“知”,非但没能指导他的“行”,反而成了他“不行”的借口和遮羞布。
这就是“认知的傲慢”,是智力上的一种“自慰”。
《格物之道》这本书,给你的就是这些“屠龙刀”。
它能让你变得极其“聪明”,但这种聪明,如果不能转化为有效的行动,它就是一种“诅咒”。
它会让你悬在半空中,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在思想的宫殿里,孤独地老去。
所以,我给它8.4分。这8.4分,是给它“开天辟地”的力量。
而扣掉的1.6分,是扣在它极易滋生“认知的傲慢”,极易让人陷入“知行分离”的巨大风险上。
它只是起点,一个非常重要,但绝非终点的起点。
二、《五行读书方法论》的8.6分:从“收藏刀”到“磨刀”,离战场又近了一步
然后我们来说《五行读书方法论》。
这本书,我给了8.6分,比《格物之道》高了0.2分。
这0.2分,高在哪里?
如果说《格物之道》是直接给你“屠龙刀”,那么《五行读书方法论》就是教你如何去“寻刀、识刀、磨刀、养刀”。
它解决了一个核心问题:如何构建你自己的“武器库”,并且让这个武器库里的兵器,永远保持锋利。
很多人读书,有两个极端。
要么,是“囤积癖”。
看到好书就买,书架堆得满满当当,跟仓库一样。但一年到头,翻开的没几本。
这种人,不是在读书,是在“收藏知识”,用书的数量来缓解自己的焦虑,本质上是一种“认知上的懒惰”。
要么,是“碎片化”。
每天刷各种公众号,看各种“三分钟读完一本书”的视频。看起来知道的很多,跟谁都能聊上几句。
但你让他系统地讲讲某个问题,他马上就露馅了。
他的知识,像一盘散沙,没有结构,没有体系,风一吹就散了。
《五行读书方法论》要干掉的,就是这两种“无效阅读”。
它教你用“木(选书)”的方法,像一个老农一样,去规划你的“知识田地”。哪些是需要深耕的“主粮作物”(根知识),哪些是调剂口味的“蔬菜水果”(枝叶知识),让你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最高产出的地方。
它教你用“火(读书)”的方法,带着问题去阅读,与作者进行灵魂辩论。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炼化”。把书里的信息,用你自己的理解之火,炼成闪闪发光的“真金”。
我举个例子,我是如何用这套方法论读《孙子兵法》的。
早年读《孙子兵法》,就跟看故事会一样,觉得那些计谋很精彩,但跟我的生活没半毛钱关系。
后来,我开始做自己的事业,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我再回去读,感觉完全不一样了。
我带着一个问题去读: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里,用最小的成本活下来,并且活得好?
当我带着这个问题去读“计篇”时,我读到的不再是“兵者,国之大事”,而是“创业,个人命运之大事”。
“道、天、地、将、法”,这五个字,瞬间就活了。
“道”,就是你做这件事的初心是什么?是不是真的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你的价值观,能不能让你的团队、你的客户“可与汝俱死,可与汝俱生”?
“天”,就是天时,是宏观的趋势和周期。现在是经济上行期还是下行期?是技术变革的前夜还是尾声?风口在哪里?
“地”,就是你选择的战场。是一线城市还是下沉市场?是线上还是线下?你的竞争对手是谁?你的用户在哪里?
“将”,就是你自己。你这个创始人,能力、格局、心性,有没有短板?你的核心团队,是不是一群能打硬仗的“良将”?
“法”,就是你公司的制度、流程、文化。你的指挥系统是否清晰?奖惩是否分明?你的“曲制官道主用”,是不是都安排得明明白白?
你看,当我用“火(炼化)”和“土(致用)”的方法去读时,《孙子兵法》就不再是一本古老的兵书,它变成了一本极其现代的“创业指南”和“个人战略手册”。
书里的每一个字,都像一个探照灯,照亮我现实中的迷雾。
比如“兵者,诡道也”。
我理解的不是要去骗人,而是要“非对称作战”。大公司有钱有资源,我不能跟它拼广告、拼渠道。我有什么?我有更快的决策速度,我对用户的理解更深,我的个人IP更有温度。那我就用我的“快”打它的“慢”,用我的“精”打它的“粗”,用我的“情”打它的“冷”。
这就是读书。
读书不是为了知道“孙子曰了什么”,而是为了在你自己的“战场”上,打赢属于你的“战争”。
所以,《五行读书方法论》比《格物之道》高了0.2分。
因为,它让你从一个“知识的旁观者”,变成了一个“知识的参与者”。
你不再是仅仅知道有“屠龙刀”的存在,你开始学会了如何去全世界寻找最适合你的刀,并且,你开始亲手去打磨它,保养它,跟它建立血肉联系。
你离那个真实的“战场”,又近了一步。
但是,为什么也只有8.6分?
因为它依然没有解决那个终极的问题。
你有一个装满了绝世好刀的武器库,每一把都寒光闪闪,但你依然没有“出征”。
你每天在院子里磨刀,刀越磨越亮,你的心情也很好。你甚至可以开个“磨刀培训班”,教别人如何磨刀,也能赚点小钱。
但磨刀本身,不是目的。
刀,是用来杀敌的。你没有上过真正的战场,没有见过真正的血,没有在绝境中挥出过那决定生死的一刀,你对这把刀的理解,就永远隔着一层。
你可能会成为一个顶级的“武器评论家”,一个优秀的“磨刀师傅”,但你成不了一个真正的“战士”。
囤积书籍是病,囤积“屠龙术”和“磨刀法”,同样也是一种病。一种更精致,更隐蔽的“思想懒癌”。
所以,8.4和8.6,本质上都还停留在“知”的层面。一个是“知道有什么”,一个是“知道怎么学”。它们都在为“行”做准备,但准备本身,不是“行”。
在“知”的世界里,你可以是天下第一。
但在“行”的世界里,你可能依然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懦夫。
这就是那1.4分的差距所在。
三、《五行写作方法论》的9.0分:唯一能渡你上岸的那艘船
终于,我们来到了9.0分的《五行写作方法论》。
为什么它最高?
因为“写作”,尤其是“以渡人为目的的公开写作”,是唯一能完美解决“认知的傲慢”和“思想懒癌”这两大顽疾的终极解药。
它是一座桥,能把你从“知”的此岸,安安稳稳地渡到“行”的彼岸。
它是一艘船,能载着你,真正出海,去屠龙。
这个过程,分为两步,缺一不可。
第一步叫“渡己”,第二步叫“渡人”。
先说“渡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一个道理,你感觉自己明明已经想通了,想明白了。
但当别人让你讲清楚,或者让你写下来的时候,你马上就语无伦次,漏洞百出。
为什么?
因为那个所谓的“想明白了”,只是你大脑中的一种“幻觉”。
思想在没有被“固化”成语言文字之前,它是流动的,模糊的,碎片化的。
就像一团雾气。
你自己感觉良好,但里面其实充满了各种想当然、自相矛盾和逻辑跳跃。
而“写作”这个动作,就是一个“逼着你把雾气凝结成水珠”的过程。
它会强迫你去思考:
我的核心观点到底是什么?用一句话能不能说明白?
我的论据是什么?是道听途说,还是真实数据?是个人感受,还是普遍规律?
我的逻辑是什么?是从A能推导出B吗?中间有没有被我忽略的C?
我的表达,别人能看懂吗?会不会产生歧义?有没有更精准、更有力的说法?
在这个自问自答的过程中,你就在进行一场“思维的炼金术”。
你把你从《格物之道》里学到的模型,从《五行读书方法论》里读到的经典,全都扔进“写作”这个炼丹炉里,用逻辑之火,反复煅烧。
那些虚的、错的、弱的,都会被烧成灰烬。
最后留下的,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坚硬如铁,纯粹如金的“思想结晶”。
我每一篇文章,尤其是万字长文,写作的过程都极其痛苦。
有时候为了一个章节的逻辑顺畅,我会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来来回回踱步好几个小时。有时候为了一个比喻的精准,我会对着电脑屏幕发呆,一根接一根地燃香。
这个过程,一点都不潇洒,甚至可以说很狼狈。
但这恰恰是写作最有价值的地方。
它逼着你,去直面自己思想上的每一个“脓包”,然后亲手把它挤破,消毒,包扎。
这个过程,就是“渡己”。
每一次公开写作,都是一次“认知上的裸奔”。
你把你的思考,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接受成千上万双眼睛的审视。
这种压力,会逼着你把内功练得无比扎实。你再也不敢满足于那些模糊的、自嗨式的“深刻”。
通过写作,你才能真正地“知道你自己知道了什么”,并且“知道你是如何知道的”。
你的认知,才算真正地“落了地”,从悬浮的“思想家”,变成了扎实的“思考者”。
这是第一个层面,但光有这个,还不够。它最多能让你到8.8分。
真正让它能到9.0分,甚至更高的,是第二个层面——“渡人”。
再说“渡人”。
什么是“渡人”?
就是你的文字,你的思考,能对他人的生活,产生真实不虚的、有益的“改变”。
哪怕只改变了一个人。
去年我写过一篇文章,讲的是“情绪内耗”的问题。
我用的比喻是,很多人的内心,都住着一个“24小时营业的法庭”。
里面有一个永远在挑剔你的“检察官”,和一个永远在为自己辩护却总也赢不了的“律师”。
这两个小人,每天在你脑子里吵架,耗尽了你所有的能量。
文章发出去之后,几天后,我收到一封很长的留言。
留言的是一位二胎妈妈,她说自己长期处于一种濒临崩溃的状态。丈夫工作忙,老人帮不上忙,两个孩子鸡飞狗跳,她感觉自己的人生,就像一个被吹到极限的气球,随时可能爆炸。
她说她每天最恨的时间,就是夜深人静的时候。因为一安静下来,她脑子里的那个“法庭”就开始工作了。
“你为什么连孩子都带不好?你看看别人家的妈妈!”
“你看看你,又胖又丑,老公是不是不爱你了?”
“你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意义?”
她说,她被这些声音折磨得夜夜失眠,甚至想过抱着孩子从楼上跳下去。
直到她看到了我那篇文章。
她说,“24小时营业的法庭”这个比喻,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的心锁。
她第一次意识到,那些折磨她的声音,不是“事实”,只是一种“思维模式”。
她开始学着在那个“检察官”开口的时候,在心里对它说一声“停”。然后对自己说:我现在很累,我需要休息,我不需要你的指责。
她说,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她坚持了一个星期。
奇迹发生了。
她开始能睡着觉了,虽然只有三四个小时。
她开始有心情给孩子做一顿像样的早餐了。
她甚至在镜子里看自己的时候,觉得这个女人虽然憔悴,但眼神里,好像有了一点光。
留言的最后,她写道:少康,谢谢你。你的文字,可能不知道在哪个瞬间,就等于救了一条命,甚至三条命。你给我的,不是一碗鸡汤,而是一个能让我自己走出地狱的‘开关’。
我看完这条留言,坐在椅子上,很久都说不出话来。
那一刻,我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价值感”和“意义感”。
这种感觉,比我做成一笔几百万的生意,比我看懂一本再深奥的哲学著作,都要来得强烈一万倍。
这就是“渡人”。
你的思考,通过“写作”这艘船,离开了你的港湾,在茫茫人(信息)海中漂流,最终,它抵达了另一个需要它的灵魂的彼岸,并且在那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出了生命之花。
这时候,发生了什么?
发生了一场“功德”的交换,或者说,一场“福报”的循环。
你所学到的那些“屠龙术”,你磨得锃亮的那些“刀”,终于派上了用场。
它们没有停留在你的大脑里,没有陈列在你的书房里,而是真的,去“屠”了一条叫做“绝望”的恶龙。
那一刻,“知”与“行”,才算真正地合一了。
你所有的学习、思考、阅读,才算找到了它们最终的归宿和最高的价值。
你创造了价值,这个价值,会以各种形式回到你身上。
可能是金钱(读者的赞赏、付费),可能是机会(志同道合者的链接),更重要的,是一种让你内心无比笃定、无比丰盈的“能量”。
这种能量,会反过来,滋养你,让你去学更多的东西,做更深的思考,写出更好的文字,去帮助更多的人。
一个正向的飞轮,就此转动起来。
所以,《五行写作方法论》,我给了9.0分。
因为它不仅仅是“术”,它是一场修行。
一场逼着你“渡己”,最终让你能够“渡人”的修行。
它是连接“个人智力成长”和“外部世界价值”的唯一桥梁。
没有它,你学得再多,懂得再多,都只是一个“聪明的自闭患者”。
你的人生,始终是“单机版”的。
有了它,你才能把你的才华和智慧,“变现”成对这个世界的贡献。
你的人生,才真正地接入了“互联网”,开始与众生发生深刻的链接。
这才是一个人,能获得世俗意义上和精神意义上双重成功的,根本路径。
四、那失落的1.0分:你,才是最终的答案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你应该已经明白了我那个评分背后的逻辑。
从8.4分的《格物之道》(掌握屠龙术),到8.6分的《五行读书方法论》(磨好你的屠龙刀),再到9.0分的《五行写作方法论》(驾船出海,开启渡己渡人的屠龙之旅)。
这是一条认知层次不断加深,行动力不断提升,价值感不断增强的路径。
它回答了那个终极问题:一个人,如何才能不负此生?
答案是:以入世之心,做渡己渡人之事。
但你可能还有一个问题。
为什么《五行写作方法论》也只有9.0分,而不是10分,甚至满分?
那失落的1.0分,在哪里?
这也是我想说的,最核心的一点。
那1.0分,不在我这里,不在我的任何一本书里,不在我未来要写的任何一篇文章里。
那1.0分,在你那里。
在你的每一次“行动”里。
我写得再好,方法论总结得再精妙,都只是地图。
地图画得再逼真,它也不是风景。
你的人生,要靠你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去丈量。
你遇到的问题,要靠你自己的双手,一件一件去解决。
你可以看完这篇文章,点个赞,然后把它丢进收藏夹,继续过你原来按部就班的生活。
这很好,没有任何问题。
你也可以,从今天开始,尝试着去做一点点微小的改变。
比如,用“系统思维”去重新审视一下你和家人的关系,而不是一味地争对错。
比如,用“五行读书法”去重读一本你曾经读过但没读懂的经典,看看有没有新的收获。
再比如,打开你的电脑,或者铺开一张纸,就你最近思考最多的一个问题,尝试着写下500个字。
不用管写得好不好,不用想给谁看,就为了“渡己”,为了把那团“思想的迷雾”,凝结成几颗清澈的“水珠”。
这个“开始行动”的念头和动作,就是那1.0分的开始。
我所有的输出,所有的分享,本质上,都是在“抛砖引玉”。
我抛出我的“砖”,希望能引出你生命里的那块“玉”。
我把我这艘9.0分的船送到你面前,但上不上船,以及上了船之后,想去哪个彼岸,最终的决定权,在你手里。
你,以及你的行动,才是那个能让一切变得圆满的,最后的,也是最重要的1.0分。
所以,回到最初那个问题。
我不是在给我的书打分。
我是在给我自己这些年走过的一条路,做一个复盘和总结。
那是一条从“沉迷于脑中风景”,到“挣扎着动手搭建”,再到“享受着创造价值”的路。
很荣幸,今天能在这里,与你分享我的地图。
至于风景,期待有一天,你能亲自去看一看。
甚至,创造出比我的地图,更精彩的风景。
共勉。
—— 本文作者 少康 ——
如果你已经准备好,开始这场“认知跃迁”的旅程
我为你准备好了完整的“地图”与“工具”
认知跃迁三部曲 · 系统推荐阅读路径
第一步:装备思维武器库(道)
《格物之道》(8.4分)
内含50个顶级思维模型,助你看透万物底层规律。
第二步:掌握自学发动机(法)
《五行读书方法论》(8.6分)
彻底告别无效阅读,让每一本书真正为你所用。
第三步:开启价值创造之旅(术)
《五行写作方法论》(9.0分)
将你的所学所思,变成能影响他人、创造价值的真本事。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