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康的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疫情反复卷土重来的那几个月。

我几乎取消了所有出门的计划,整日待在院子里。

看看鱼,喝喝茶,偶尔修剪一下那些因无人打扰而肆意疯长的枝叶。

我的生活节奏,似乎并未被外界的喧嚣打乱分毫。

但我建的一个付费社群“诺亚书房”,却炸了锅。

这个社群里有三千多个书友。

有各行各业的精英,也有刚进职场的毕业生,亦或者在家带娃的全职宝妈。

平日里,大家讨论商业、人性、教育、情感,总能碰撞出一些很有意思的火花。

但那段时间,群里的气息变了。

焦虑,像一种无色无味的病毒,在信息流里悄悄蔓延。

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精准地钻进每一个人的心里,让最沉稳的人也开始坐立不安。

起初,只是一些零星的抱怨。

做餐饮的书友说,现金流快断了,几个月的房租和员工工资压得他喘不过气。

做外贸的书友说,海外订单断崖式下跌,整个仓库的货都堆成了山,不知道明天在哪里。

做高管的书友说,公司开始裁员了,昨天还在一起开会的同事,今天就收到了“毕业”通知,他第一次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了动摇。

这些抱怨,像投入水中的一颗颗小石子,起初只是泛起小小的涟漪。

有一天,一个会员在群里扔下了一个问题,像一块巨石,狠狠地砸进了这片本已不再平静的湖面。

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位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我记得她,一个非常知性、理性的女性。

她说:少康,各位书友,我最近特别特别焦虑。看到外面风云变幻,很多行业说没就没了,很多人说被淘汰就被淘汰了。我孩子今年刚上初中,现在教育内卷又这么厉害。我就想问问大家,我们到底该让孩子学点什么,在未来才不会被淘汰?

这个问题,瞬间点燃了整个群。

它像一个扳机,扣动了每个人心中最深层的恐惧。

大家焦虑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生计,更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一时间,群消息99+,99+地疯狂往上翻,手机烫得几乎拿不住。

有人立刻跳出来说,必须学编程,学AI,未来是人工智能的天下,不懂代码就是新时代的文盲。这是最硬核的生存技能。

他举例说,他们公司已经开始用AI来做设计初稿和文案策划了,效率是人工的几十倍,成本几乎为零。再过几年,不懂得和AI协作的人,连上牌桌的资格都没有。

紧接着,一个做投资的朋友反驳道,编程只是工具,工具会迭代。真正重要的是要学金融,学理财。他说,经济周期动荡,黑天鹅事件频发,普通人最大的风险不是失业,而是资产的无声缩水。只有懂钱、会驾驭钱,建立自己的“睡后收入”系统,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全感。

他讲了自己一个客户的故事,一个勤勤恳恳工作了二十年的工程师,攒了三百多万,结果因为不懂投资,踩了几个坑,一年时间就亏掉了一半,比丢了工作还惨。

这话音刚落,一个做管理咨询的朋友又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他说,无论是编程还是金融,最终都离不开和人打交道。所以,最应该学的,是心理学,是沟通,是领导力。未来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搞定人就搞定了一切。他说,你看那些真正走到金字塔顶尖的人,有几个是纯靠技术的?他们都是玩转人性的高手。

然后,讨论开始变得五花八门。

有人说,要学一门手艺,比如木工、陶艺,这些有温度的东西,机器永远无法替代。

甚至有人半开玩笑地说,学什么都不如学做菜,至少饿不死,还能开个小馆子,拥有一份踏踏实实的烟火气。

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每条建议单拎出来,都是一条看似光明的路。

但我看着屏幕上不断滚动的文字,眉头却越锁越紧。

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但又让人深思的现象。

大家都在讨论“术”,在讨论具体的“工具”,在讨论“用”层面的东西。

编程是术,金融是术,心理学也是术。

“术”,有什么特点?

它会过时。

它的价值,会随着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剧烈波动。

就像十年前,大家说学会计是铁饭碗,去四大工作是人中龙凤。现在呢?最基础的会计工作,一个财务软件就能替代大半,效率高,还不会出错。

五年前,大家说新媒体运营是风口,学做PPT、学P图是核心技能。现在呢?AI一分钟能生成一百页精美的PPT,一句话就能画出你想到的任何图片。

我们让孩子用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去学习一个可能十年后就被时代淘汰的“术”,这本身是不是一种最大的风险投资?

我们像一群仓鼠,拼命地追逐着那个不断滚动的轮子,以为自己在前进,其实只是在原地打转,耗尽了生命。

群里的讨论,从下午持续到深夜。

渐渐地,风向开始变了。

一些思考更深的朋友开始冒泡,他们不再执着于具体的“术”。

他们说,真正能穿越周期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技能,而是一种底层的能力。

是什么能力?

大家七嘴八舌,观点开始慢慢汇聚,最后,焦点不约而同地凝聚到了几个关键词上:认知。

会思考的能力。

会读书的能力。

会写作的能力。

当这几个词被提出来时,整个群突然安静了片刻。

那种感觉很奇妙,就像在嘈杂的闹市里,突然听到了一阵悠远的钟声,所有人都停下了脚步,抬头寻觅。

大家仿佛都意识到了,这,才是真正触及灵魂的答案。

一个拥有顶级思考能力的人,能穿透现象的迷雾,看到事物的本质规律,他永远不会被表象迷惑,永远能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能站在人类几千年智慧的肩膀上,用最低的成本,汲取最顶级的思想养料,他永远不会认知枯竭。

一个真正会写作的人,能把自己的思考清晰、有力地表达出来,形成个人影响力,连接同频的灵魂,甚至将思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价值。他永远不会被世界埋没。

这几种能力,就像一个人精神世界里的“精、气、神”。

它们不会过时,不会被AI替代。

恰恰相反,在AI越发强大的未来,当信息和技能变得唾手可得时,这种底层的、属于人类独有的智慧能力,反而会成为最稀缺、最宝贵的资产。

AI能帮你写代码,但它不能替你“思考”该做什么样的产品。

AI能帮你分析财报,但它不能替你“决策”该在何时下注。

AI能帮你生成文章,但它不能替你“创造”一个真正能触动人心的思想体系。

这时,又一个问题被抛了出来,直击要害:道理我们现在都懂了,但问题是,如何才能系统地获得这几种底层的能力呢?市面上的书和课程太多了,太碎了,太烂了,不成体系。我们东学一点,西学一点,感觉还是在原地踏步。

群里再次陷入了良久的沉默。

是啊,如何系统地获得?

这是一个比“学什么”更本质,也更难回答的问题。

那个最开始提问的妈妈,又艾特了我。

她说:少康,你一直没说话,我知道你肯定有更深的思考。你能不能写几本书?就系统地讲讲这三件事:如何思考,如何读书,如何写作。我们信得过你的认知体系,你讲的东西,我们能听懂,也能用上。你来写,我们一定跟着你学,也让孩子跟你学,无论花多少钱,多少时间。

这个提议。

瞬间,整个群,被彻底引爆了。

“对啊,少康你来写吧!这绝对是功德无量的大事!”

“我们给你当监工!不让你偷懒!”

“我预定100套!一套自己看,99套送朋友!”

“少康,这件事只有你来做最合适,你的思想体系是自洽的,是成系统的,不是东拼西凑的。”

看着满屏的期待,和那些滚烫的文字,我有些恍惚。

写作,于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内观和修行,是我与自己对话的方式,是我安顿自己灵魂的道场。

我从未想过要把它变成一个如此“正式”、如此沉重的工程。

我习惯了闲云野鹤,害怕被“任务”束缚,害怕被“期待”绑架。

我回复说:谢谢大家的好意和信任,这件事太大了,我需要时间想一想。

我关掉手机,走到院子里。

池子里的那几条锦鲤,在月光下划出一条条金色的轨迹,悠然自得,仿佛亘古如此。

它们不懂AI,不懂金融,不懂内卷,它们只是遵循着生命最本然的规律在游动,一张一合,一呼一吸。

我突然想到,人,是不是把自己搞得太复杂了?

我们疯狂地向外追逐那些不断变化的“术”,却彻底忽略了那个永恒不变的“道”,那个我们每个人内在都拥有的,可以安身立命的根本。

那晚,我泡了一壶存放了十几年的老白茶,坐在茶室里,一夜未眠。

茶汤在杯中,从清亮到醇厚,再到平淡。

我问自己:少康,你这些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与无数有趣的灵魂对话,你所构建的那个“乾坤万象智慧系统”,它的最终价值到底是什么?仅仅是让你一个人在院子里看鱼,获得内心的自洽与安宁吗?

这很重要,这是“立己”。

但,或许还不够。

《礼记》里说,立己,而后立人;达己,而后达人。

我一直信奉“福德资粮”的说法。

一个人所创造的价值,所帮助的人,都是在为自己的生命积累资粮。当资粮足够厚重时,人生这条船,才能行得更稳,更远,甚至能渡更多有缘人。

如果说,我日常在公众号上的写作,是我每日修行的一粥一饭,是在积累日常的福德。

那么,用几年的时间,去写一套能真正帮到一些人,为他们提供一套可以安身立命的底层操作系统的书,或许,是在建一座“粮仓”。

一座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在未来的某个“荒年”,分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同行者的粮仓。

这个念头一出来,我感觉浑身的血都热了。

我知道,这件事,我必须做。

这不是一个选择,而是一个使命。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我打开手机,在那个依旧有零星讨论的群里,发了一句话:我决定写了。

我本以为,大家会欢呼雀跃,然后这件事就告一段落,接下来就是我一个人漫长的写作之路。

但我彻彻底底地,低估了这群书友的能量和决心。

群里一个做企业的朋友,他姓王,是个雷厉风行,极有魄力的人。

他看到我的回复后,立刻在群里说:少康,太好了,我儿子和女儿很喜欢看你的文章,你要写书,他们肯定看。既然决定写,那我们就要用一个‘创业’的模式来做这件事。光有热情不行,这件事很耗费精力,必须有机制,有仪式感。我提议,我们成立一个‘监工群’,名字就叫‘少康和他的朋友们’。想进群的朋友,每人自愿付费一万块。

我看到这里,吓了一跳。

还没等我反应过来,他继续说道:大家听我说完。这一万块,不是学费,因为少康还没开始写。它更像是一种‘诚意金’,或者叫‘监工费’。我们用这笔钱,来向少康表达我们对这件事的重视和期待,也用来‘逼’少康你,不能中断。你写完一章,就发到群里给我们这些‘付费监工’看,我们给你提意见,帮你找案例,挑毛病。我们用我们的智慧和经验,陪你一起把这几本书打磨到极致。少康,你觉得这个想法怎么样?”

我当时就惊了。

付费一万块,来监督我写书?

这是什么操作?

疯了,真疯了……

我活了三十多年,见过付费学习的,没见过付费监督别人干活的。

我以为这只是王总的一句玩笑话,或者是一种表达支持的夸张方式。

结果,群里立刻有人响应。

一个做律师的书友说:王总这个玩法高级!用钱投票,是表达最大的诚意!算我一个!我马上转账!

一个做医生的书友说:太好了,我早就想深度链接少康和群里这些牛人了,这是最好的方式!我也加入!

一个年轻的创业者说:一万块,能参与到这样一件大事的诞生过程中,能亲眼见证一个思想体系的构建,还能链接精英,这比我上任何商学院都值!我也来!

短短一周时间。

那个名为“少康和他的朋友们”的监工群,竟然真的聚集了三百多人。

三百多个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的精英朋友,每个人都拿出了一万块的“诚意金”,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

我看着那个群,第一次感觉到了什么是沉甸甸的,几乎让我窒息的责任。

这不是一场游戏,这是三百多个高能量的灵魂,用真金白银的信任,为我筑起的一个无法逃避的“道场”。

他们不是我的学生,他们是我的“护法”,是我的“诤友”,是我的“共修者”。

从此,我开始了长达三年的“闭关”写作。

那三年,我推掉了几乎所有的外部合作和不必要的社交。

我的生活,被简化到了极致。

清晨,在院子里打一套八段锦,调理气血,让身体这个小宇宙与天地同频。

上午,静坐,观心,燃一线沉香,瀹一壶老茶,让大脑进入一种澄澈空明的状态,隔绝外界的纷扰。

然后,开始写作。

这是一个极其艰苦,又极其幸福的过程。

有时候,一天能写完一章,文思泉涌,下笔如神,感觉不是我在写,而是“道”在经由我的手流淌出来。

有时候,为了一个概念的精准定义,为了一个模型的完美闭环,我会在书房里枯坐一整天,反复推敲,在稿纸上画满了各种逻辑图,一两个星期都写不出一行满意的字。

每当我写完一章,无论多晚,我都会把它扔进那个三百多人的“监工群”。

然后,我就静静地看着。

群里瞬间就会炸开。

“少康,这一章关于‘系统思维’的比喻,我拍案叫绝!我明天就要用在给团队的培训上!”

“少康,这个‘情绪炼金术’的模型,我今天晚上就用它分析了一下我最近的焦虑,感觉一下子就通透了!”

“少康,我觉得这个地方的逻辑,还可以再打磨一下。比如,你从A推导到B,中间是不是少了一个环节?我感觉有点跳跃。”

“少康,你这个关于商业的案例,我觉得可以换一个更有代表性的。我给你提供一个我们行业刚刚发生的,更生动的故事。”

那三年,我感觉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写作。

我是带着三百多个来自各行各业的“外脑”在共同创作。

一位律师,会帮我斟酌文字的严谨性。

一位医生,会从脑科学的角度,为我的理论提供科学依据。

一位创业者,会用他公司最鲜活的案例,来验证我的商业模型。

一位母亲,会用她教育孩子的亲身经历,来丰富我关于人性的洞察。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写书”了。

这是一场持续了三年的,关于“认知”的,大型“共创实验”。

这三本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字一个字“磨”出来的。

它们沾满了我的心血,也浸透了那三百多位朋友的智慧。

它们分别是:《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

我把它们合称为“认知跃迁三部曲”。

有朋友问我,这三本书,到底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一次写三本?

我说,因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如果用一棵树来比喻,就再恰当不过了。

《格物之道》,是这棵树的“根”。

它解决的是最底层的,“如何思考”的问题。

我一直觉得,我们大多数人的思考,都停留在一个非常浅的层面,我称之为“情绪化反应”和“惯性化判断”。

而真正的思考,是一种“心法”,是一种需要刻意练习的“功夫”。

就像我每次去一个陌生的城市旅行,我从不看什么网红攻略。

我喜欢做的,是找一个城市的制高点,或者是一个最市井的菜市场,静静地待上半天。

比如我去成都,我不会去挤那些人山人海的景点。我会找一个巷子深处的老茶馆,点一杯最便宜的盖碗茶,看那些大爷大妈们打牌、聊天、掏耳朵,一坐就是一下午。

我在看什么?

我在看那座城市的“气”。

成都的“气”,是松弛的,是安逸的,是有一种“天塌下来有高个子顶着”的从容和豁达。这种“气”,弥漫在空气里,浸润在每个人的言谈举止中。它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情绪弹性场”,能化解掉大部分现代人身上那种紧绷的焦虑。

而我去深圳,我喜欢在深夜,站在科技园某个办公楼的天桥上,看着周围写字楼里那些不灭的灯火,和天桥下川流不息的车流。

深圳的“气”,是锋利的,是高效的,是充满了对未来的渴望与野心。这种“气”,像一把无形的刻刀,雕琢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你看,同样是看一座城市,有人看到的是景点,有人看到的是美食,而我尝试去“看”的,是它表象之下,那个无形的“城市气质”与“集体潜意识”。

这种“看”的能力,就是“格物”。

“格”,是探究,是抵达,是穿透。

“物”,是万事万物,是你遇到的每一个问题,是你面对的每一个决策,是你内心的每一个念头。

“格物”,就是拥有穿透表象,直抵事物本质的能力。

而《格物之道》,就是我将这种“看”的能力,拆解成了50个可以被普通人掌握、可以刻意练习的“思维模型”。

比如“第一性原理”,教你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剥开问题的包装,找到最核心的那个“事实内核”。

比如“逆向思维”,教你凡事从“终点”倒着往回推演,确保你的每一个当下,都在正确的路径上。

比如“系统思维”,让你不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能看到万事万物之间那张看不见的“因果之网”。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规格不同、功能各异的瑞士军刀,能帮你精准地剖开你遇到的任何一个商业、情感、教育、人生的复杂问题。

它是一切的根基。

没有这个根,你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你去学再多的知识,都只是在沙滩上盖楼,看似热闹,但风一吹,就倒了。

当这个“根”扎稳了,能够深入到土壤里汲取养分了,就需要向上生长,长出强壮的“树干”。

这个树干,就是《五行读书方法论》。

它解决的是“如何有效吸收信息”的问题。

我们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和知识。

缺的是什么?

是高质量的“消化能力”。

很多人读书,就像我刚学做菜那会儿。

那时候我觉得,做菜嘛,不就是把好东西都放进锅里一起煮吗?营养肯定丰富。

我买来最贵的松茸,最新鲜的澳洲和牛,最顶级的金华火腿,一股脑地扔进锅里。

结果,做出来一锅味道怪异、面目全非的“大杂烩”。

每一种顶级食材的本味都被彻底破坏了,相互冲突,相互抵消,难以下咽。

这就是绝大多数人“无效阅读”的真实写照。

你读了很多书,买了很多课,但它们在你脑子里,就是一锅“大杂烩”。

知识与知识之间是打架的,是混乱的,你无法吸收,更无法调用。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实际上只是在制造“知识脂肪”。

而一个真正的大厨,他懂得食材的“五行”属性。

他知道,什么食材是“君”,是这道菜的灵魂,是主料;什么食材是“臣”,是辅助君主,丰富层次的辅料。

他知道,姜的“辛(金)”可以去腥发散,盐的“咸(水)”可以软坚提鲜,火候的“阳”可以催化能量,食材的“阴”可以滋养本元。

他是在用“生克制化”的宇宙规律,在方寸灶台之间,进行一场“微观宇宙的创世实验”。

《五行读书方法论》就是这样一套“烹饪”思想的法门。

我把读书这件事,彻底拆解成了“木、火、土、金、水”五个环环相扣的环节。

选书如“木”,木曰曲直。你要先生根,要找到一个领域的“知识母树”,而不是在各种旁逸斜出的枝叶上浪费生命。

读书如“火”,火曰炎上。你要炼心,要带着问题,带着批判,与作者的灵魂进行“能量对撞”,用思考的火焰,把冰冷的文字炼化成自己的灼热洞见。

用书如“土”,土爰稼穑。你要致用,要让知识长在你的血肉里,去解决现实问题,去指导你的实践。知行合一,知识才有了生命。

记书如“金”,金曰从革。你要铸器,要把学到的知识,通过结构化的笔记,打造成自己的“思想兵工厂”,让它们变成可以随时调用、攻城略地的“武器”。

传书如“水”,水曰润下。你要利他,要通过分享、教授、写作,让智慧像水一样流动起来。在“渡人”的过程中,你会发现,你完成了最高层次的“渡己”。

这套方法论,不是教你“如何读得更快”,市面上这种书太多了。

它教你“如何读得更深,更透,更有用”。

它能帮你把你从外界吸收的一切信息,真正转化为滋养你生命成长,强壮你认知之树的“气血”和“骨干”。

当根扎稳了,树干强壮了,阳光雨露充足了,自然就要开花结果。

这个“果”,就是《五行写作方法论》。

它解决的是“如何创造价值,构建个人影响力”的问题。

我一直认为,写作的本质,不是“表达”,而是“创造”。

创造什么?

创造一个“场”。

一个能让读者在里面获得能量,获得启发,获得疗愈的“文字道场”。

很多人写作,写不下去,或者写出来没人看,根源在于,他把写作当成了一件“向外掏”的事情。他总觉得自己的墨水不够,才华会枯竭。

这是从根本上就想错了。

宗师级的写作,从来不是“向外掏”,而是“向内接”。

接什么?

接通你内在的“道”,接通你对宇宙、对人性的洞察,接通你生命体验的长河,让思想经由你的笔,自然而然地“涌现”和“流淌”出来。

这听起来很玄。

但在《五行写作方法论》里,我把它拆解成了同样可以被普通人修行、可以按部就班操作的“木、火、土、金、水”五个步骤。

定位如“木”,你要找到那个让你“不写就难受”的“元点”,那是你所有创作的能量之根,是你写作这棵树的“种子”。

内容如“火”,你要学会用“故事为舟”,用“以喻为道”,把你的思想,变成可以点燃读者心智的“火焰”,让你的文字有温度,有穿透力。

系统如“土”,你要构建你的“内容生产流水线”,包括素材的收集、灵感的孵化、写作的仪式,让你能稳定、持续地输出,而不是完全依赖那虚无缥缈的灵感。

变现如“金”,你要学会如何将你的思想,锻造成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完成“福德”与“资粮”的良性循环。让你的创作,不仅能滋养你的灵魂,也能安顿你的肉身,让你能走得更远。

品牌如“水”,当你的价值持续稳定地向外流动时,自然会汇聚成河,形成你的个人品牌。最终,抵达“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境界。

我毫不避讳地在这本书里,谈到了如何从认知破壁,一直走到年入百万甚至更高。

因为在我看来,财富,是“福德资粮”的外显,是一个人创造价值后的必然结果。

一个持续创造高价值的人,理应配得上拥有丰厚的财富。

这艘“财富之舟”,不是让你在物欲的海洋里打转,而是为了让你能更自由地去探索生命的真相,去摆脱世俗的役使,去渡更多的有缘人。

所以,你看,这三本书,它不是孤立的。

《格物之道》是“根”,是道体,是内功。它让你拥有一双能看透事物本质的眼睛。

《五行读书方法论》是“干”,是法用,是吸收。它帮你搭建一个强大的输入系统,源源不断地为你的生命之树汲取养分。

《五行写作方法论》是“果”,是术显,是创造。它教你如何将你的思想和能量,结成丰硕的果实,去影响世界,去创造价值,去完成生命的意义。

根深,则干壮。干壮,则果茂。

这是一个1+1+1远大于10的,完整的“认知生命体”的生长系统。

这套系统,是我过去十几年,行路、读书、思考、写作所有心血的凝结。

也是那三百多位“监工”朋友,用三年的时间,用他们宝贵的智慧和真实的生命体验,陪我一起“磨”出来的作品。

它不是写给那些想找“捷径”,想看“干货”,想一夜暴富的人的。

那些人,也看不懂,更做不到。

它是写给那些,愿意像种一棵树一样,耐心耕耘自己“认知”这片土壤的长期主义者。

是写给那些,在内心深处,依然对“智慧”抱有敬畏和渴望的同行者。

疫情早已过去,生活似乎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但那个下午,在“诺亚书房”里被点燃的那个问题,却始终在我耳边回响,从未散去。

“学习什么,未来才不会被淘汰?”

现在,我有了更清晰,也更笃定的答案。

去学习思考,去学习读书,去学习写作。

去种下你的“根”,去长出你的“干”,去结出你的“果”。

去亲手,把你自己,培育成一棵,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能够穿越一切风雨周期的,参天大树。

这,或许是我们能给自己,以及给我们的孩子,最好的答案。

这条路,没有捷径,但你走的每一步,都算数。

这条路,注定孤独,但走在路上,你会遇到这个世界上最高贵的灵魂。

而我,已经把这趟旅程的地图,毫无保留地画在了这三本书里。

它就在那里,静静地,等待着那些真正准备好要出发的人。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1W+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