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参加了一个高中同学聚会,十年没见了。
包厢里很热闹,觥筹交错,烟雾缭绕。
大家都在聊着一些我听不太懂,但听起来很厉害的话题。
A同学,在某一线城市做金融,张口闭口都是“一级市场”、“对赌协议”、“IPO敲钟”。
B同学,自己开了家MCN公司,兴奋地展示着手机里旗下网红的带货数据,讨论着“流量模型”和“投流ROI”。
C同学,进了体制内,端着酒杯,熟络地分析着桌上每个人的家乡,未来五年的政策走向和发展潜力。
我在旁边安安静静地听着,偶尔附和地笑笑,感觉自己像个误入片场的路人甲。
中途,有个当年关系还不错的同学,凑到我身边,有点神秘地问我:“兄弟,你现在在哪发财呢?搞什么大项目?”
我想了想,说:“哦,我没搞什么大项目,就住在个小城市,开了个工作室,平时看看书,写点东西,偶尔也种种花,养养鱼。”
他脸上的表情,瞬间变得有点复杂。
是一种混合了“同情”、“不解”和“礼貌性惋惜”的表情。
他拍了拍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兄弟,你这么有才华,怎么能这么‘佛系’呢?时代不等人啊,要多出来走动走动,链接链接资源嘛。”
我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我知道,在他眼里,甚至在在座大部分同学眼里,我可能就是个“怪人”。
一个,在大家都在奋力往上爬,挤进各种圈子,追逐时代风口的时候,却选择主动“退场”,过着一种“不合时宜”的生活的怪人。
聚会后半场,大家开始玩一些酒桌游戏,气氛更加热烈。
我找了个借口,提前离场了。
走出酒店,外面下着小雨,晚风吹在脸上,有点凉。
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了下来。
那一刻,我脑子里冒出了一个念头:
他们是不是觉得我挺可怜的?
随即,另一个念头又冒了出来:
我为什么要活在他们的“觉得”里?
是的,在圈子里,我就是一个“怪人”。
这种“怪”,不是今天才有的。好像从小到大,一直都如影随形。
上学的时候,大家都在追明星,聊八卦,我却喜欢一个人泡在图书馆,看那些又厚又旧的,没人借的历史书。
工作之后,同事们下班了都喜欢去唱K、蹦迪,我却宁愿一个人回家,泡一壶茶,看一部老电影。
他们聊车子、房子、票子,聊谁又升职了,谁又跳槽了。我插不上嘴,也不想插嘴。
我关心的是,窗台那盆兰花什么时候开,池子里那条锦鲤今天状态怎么样,晚上那本书,能不能看完一个新的章节。
我好像永远都游离在“主流”之外。
曾经,我也为此感到过焦虑和痛苦。
我怀疑过自己,是不是性格有缺陷?是不是情商太低?
我逼着自己去“合群”,去参加那些让我感到窒-息的饭局,去模仿那些八面玲-珑的“社交达人”。
结果,我演得很累,别人看着也尴尬。
我像一个穿着小丑服装的演员,站在舞台中央,努力地想融入一场不属于我的狂欢。
直到很多年后,我才慢慢地想明白一件事。
我不合群,并非我傲慢,只是我所在的“群”,并非我精神的归宿。
一只鹰,是无法在鸭群里找到共鸣的。
你让它去学嘎嘎叫,它会很痛苦。
它的宿命,是搏击长空,是俯瞰大地。
我不是说我是一只鹰,别人是鸭子。
我只是想说,每个人的“生命程序”,是不一样的。
有的人,他的程序设定,就是要在人群的喧嚣中,获得能量,找到自己的坐标。他们是天生的“链接者”和“组织者”。
而有的人,比如我,我们的程序设定,就是要在安静的独处中,才能链接到更深层的自我,才能听到灵魂的声音。我们是天生的“观察者”和“创造者”。
这两种程序,没有高下之分。
但你必须,活在自己被设定的那个“生态系统”里,你才能舒展,才能绽放。
你把一棵松树,种到热带雨林里,它活不好。
你把一棵榕树,栽到悬崖峭壁上,它也长不大。
这些年,我放弃了“合群”,选择忠于自己的“怪”之后,我反而活得越来越自在了。
我发现,我的“怪”,其实是我最宝贵的财富。
因为“不爱社交”,我省下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这些时间和精力,我没有浪费掉,而是把它们,全部“投资”在了我自己的“护城河”上。
别人在酒桌上推杯换盏的时候,我在读一本书,构建我的知识体系。
别人在KTV里声嘶力竭的时候,我在写一篇文章,打磨我的思考深度。
别人在各种圈子里交换名片的时候,我在侍弄我的花草,链接自然的能量。
我没有去追逐那些转瞬即逝的“风口”。
我选择,把我自己,活成一口“深井”。
我不断地,向内挖掘。
挖得越深,我的世界,反而变得越开阔。
我的内心,越来越安静,也越来越笃定。
因为我知道,井里有水。
有那种,能滋养我生命,也能为别人解渴的,清澈的甘泉。
当这口井挖得足够深,我发现,我不再需要去“找”别人了。
那些真正“同频”的人,会自己找过来。
他们闻得到我井里水的味道。
他们可能是隔壁城市的一个读者,可能是一个远在海外的创业者,也可能是一个同样喜欢养花种草的邻居。
我们不需要饭局,不需要客套。
我们可能只是通过几封邮件,几次深聊,就能瞬间建立起一种深刻的链接。
那种感觉,就像两个失散多年的灵魂,终于对上了“暗号”。
这种高质量的链接,一次,就足以抵得上一百次低质量的社交。
这时候我才明白,一个人的强大,不是他认识多少人,不是他混进了多少个圈子。
而是他,有没有一个,安身立命的,独一无二的“内核”。
而这个“内核”,恰恰是由你那些与众不同的“怪”,所滋养出来的。
所有的独一无二,最初都被误解为格格不入。
我们这个时代,对“成功”的定义,太狭隘了。
好像只有住上大房子,开上豪车,成为CEO,敲钟上市,才叫成功。
在这种单一的价值体系下,所有的“与众不同”,都容易被视为“失败”或“异类”。
你想安静地做个手艺人,他们说你没追求。
你想回老家过田园生活,他们说你没出息。
你想花时间去读那些“没用”的哲学和历史,他们说你脱离现实。
他们用一把统一的,功利的尺子,去丈量所有人的生命。
凡是跟他们不一样的,都是“怪”的,都是“错”的。
但你有没有想过?
推动这个世界进步的,恰恰是那些,在当时看来,最“格格不入”的怪人。
当所有人都相信“天圆地方”的时候,那个说“地球是圆的”伽利略,是个怪人。
当所有人都觉得“绘画就该画得像”的时候,那个把向日葵画成一团燃烧火焰的梵高,是个怪人。
当所有人都满足于马车和信件的时候,那个幻想着“用无线电波传递信息”的特斯拉,更是个不折不扣的怪人。
这个世界的主流,常常是由过去的异端所定义的。
那些“怪人”,他们之所以“怪”,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大多数人看不到的东西。
他们听到了,大多数人听不到的,来自未来的声音。
他们没有选择去迎合当下的“主流”。
他们选择,忠于自己的“看见”,和内心的“召唤”。
他们用自己的一生,孤独地,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然后,很多年以后,这条“少有人走的路”,成了所有人都在走的,康庄大道。
我们大部分人,成不了那样的伟人。
但我们至少可以,守护好自己身上,那份小小的“怪”。
那份“怪”,是你对这个世界,独立的思考。
那份“怪”,是你对美的,独特的品味。
那份“-怪”,是你区别于流水线上那些“标准件”的,独一无二的灵魂签名。
在这个越来越趋同,越来越标准化的时代,这份“怪”,是你最珍贵的资产。
你千万,不要因为害怕被孤立,害怕被议论,就轻易地,把它磨平了,藏起来了。
你把它磨平了,你就安全了,合群了。
但你也,变得跟所有人一样,面目模糊,平庸无奇了。
你也就,永远失去了,成为那个“独一无二的你”的可能性。
所以,如果你也像我一样,常常感到自己“格格不入”。
如果你也常常因为自己的“不合群”,而感到自我怀疑。
我想对你说:
别怕。
那不是你的问题,那可能是这个世界的问题。
你不需要去改变自己,去迎合那个让你感到不舒服的“群”。
你需要做的,是去找到,或者去创造一个,能让你那些“怪”,自由绽放的“生态”。
这个“生态”,可能是一个更小众的圈子,可能是一份更自由的职业,也可能,就是你为自己构建的一个,丰盈的,自给自足的内心世界。
构建这个世界,需要智慧,需要勇气,也需要一套底层的“心法”。
你需要一套思维工具,来帮你坚定自己的内核,看清外界的噪音,并设计出一条能让你“做自己”,并活得很好的路径。
这套心法,不是教你如何变得“八面玲-珑”,去讨好所有人。
恰恰相反,它是教你,如何构建一个,强大到可以“不在乎”的,自我认知系统。
我把这些年,我用来对抗孤独,守护我的“怪”,并最终把它变成我核心竞争力的所有思考,都融入到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的50个思维模型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比如,用“能力圈模型”,让你清晰地知道,你的“怪”背后,到底隐藏着何种天赋和才华,并让你把所有精力,都聚焦在这个圈内,做到极致。
比如,用“反脆弱模型”,让你明白,外界的误解、非议、甚至打压,都无法摧毁你,反而会让你变得更强大,让你的“怪”,更具韧性。
再比如,用“生态位模型”,指导你,如何在这个巨大的商业丛林里,找到那个最适合你这种“奇怪物种”生存的,独一无二的利基市场。
这本书,它想给你的,不是一张让你变得“合群”的社交面具。
它想给你的,是一面镜子,让你看清自己独一无二的灵魂样貌。
它还想给你一副铠甲,让你有能力,去守护这份独一无二。
真正的成熟,不是变得八面玲珑,而是终于敢对自己说:算了,怪就怪吧,这才是老子。
那天聚会回来的路上,我在雨中,慢慢地走着。
我想起了乔布斯那句著名的广告词:
“致那些疯狂的家伙,那些格格不入的,惹是生非的,方孔里的圆钉……他们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他们不喜欢规则,他们不尊重现状……他们推动人类向前发展。或许,他们是别人眼里的疯子,但他们,却是我们眼中的天才。”
他的这些话,穿越 decades 光阴,在那个雨夜准确地击中了我。
我不是天才,也远没有那么疯狂。
我只是一个,想在自己的时区里,按照自己的节奏,安安静-静地,开好自己的那朵花-的,小小的“怪人”。
想到这里,我笑了。
那一刻,我感觉,我和我的“怪”,终于达成了世纪和解。
这感觉,真他妈的好。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