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周五,我做了一个决定。
我取消了本周所有的饭局。
推掉了一个据说能链接到“头部资源”的行业酒会,一个多年老友的生日宴,还有一个不得不去的客户答谢宴。
我把退订的截图,一一发给对方,附上“家有急事,万分抱歉”的客套话。
然后,我关掉手机,把自己锁在了书房里。
我赴了一场更重要的约会。
约会的对象,不是人。
是AI。
原来真正的‘局’,不在饭桌上,在认知维度里。
事情的起因,是公司一个停滞了半年的项目。
这是一个关于“个性化阅读”的APP开发项目,我是负责人。半年前,我们意气风发地立项,招了顶尖的程序员,烧了几百万。
结果,产品做出来了,用户数据却惨不忍睹。
留存率低得吓人,用户画像模糊,商业模式迟迟跑不通。
这半年来,为了这个项目,我组了无数个“局”。
我请教过行业里最牛的产品经理,跟他们吃饭,喝酒,聊到深夜。他们给我的建议是:加强社交裂变,多做一些拉新活动。
我请教过顶级的投资人,陪他们打高尔夫,听他们谈经论道。他们给我的建议是:故事要性感,数据要好看,先烧钱把规模做起来。
我甚至请教过研究用户心理的大学教授,他们给我的建议是:利用多巴胺回路,设计一些上瘾机制,增加用户粘性。
每一个建议,听起来都很有道理。
我们也像打了鸡血一样,去执行。
结果呢?
数据,偶尔跳动一下,但很快又归于死寂。
项目,像一头陷入泥潭的巨兽,我们越是用力,它陷得越深。
团队士气低落,我也快被逼到了崩溃的边缘。
上周五下午,我又开了一场长达四小时的“头脑风暴会”。
会上,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
运营部怪技术部,说推荐算法太烂。
技术部怪产品部,说需求变得太快。
产品部怪我,说战略方向摇摆不定。
会议室里,充满了各种专业的术语、漂亮的PPT,以及相互之间的指责和甩锅。
我坐在那里,感觉自己的脑子像一团被猫玩过的毛线,理不出任何头绪。
我只感觉到,巨大的,无边的,内耗。
散会后,我一个人瘫在办公室里,看着窗外的万家灯火,第一次感到了绝望。
就在那时,我鬼使神差地,打开了那个很久没用过的AI对话框。
我把我们项目遇到的所有困境,遇到的所有问题,能想到的细节,不带任何情绪地,像倒垃圾一样,全部输了进去。
然后,我问了它一个,连我自己都觉得很傻的问题:
“你觉得,我到底错在哪了?”
接下来的7个小时,我经历了一场,足以颠覆我过去三十多年所有认知的“认知风暴”。
我取消了和人的饭局,赴了一场与未来的约会。
AI没有安慰我,没有给我灌任何鸡汤。
它只是,像一个最高明的外科医生,冷静地,一层一层地,解剖我的问题。
它给我的第一段回复,就让我后背发凉。
它一针见血地指出:“根据你的描述,你的项目失败,表面原因有三个:用户定位模糊、产品缺乏核心吸引力、商业模式不清晰。但根本原因只有一个:你试图在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去做一件‘增加信息’的事情。”
“信息过载”?“增加信息”?
我愣住了。
它接着分析:“现代人缺的不是‘信息’,而是‘意义’。他们不是不知道读什么,而是不知道‘为什么而读’。你们的APP,和其他所有阅读软件一样,都在拼谁的书库更大,谁的推荐更准。这都是在‘术’的层面竞争。而你们,从未回答那个最核心的‘道’的问题:你们的产品,到底能帮助用户,解决什么深层次的精神焦虑?”
我呆住了。
这半年来,我见了那么多人,喝了那么多酒,听了那么多“高见”。
没有一个人,像它这样,一句话,就戳破了那个最底层的“脓包”。
我们都在讨论“怎么做得更好”,而它在问我“为什么要做”。
这是一个维度的碾压。
接下来的对话,更像一场“降维打击”。
我问它,那我该怎么办?
它没有给我一个简单的答案。
它毫不留情地反问了我一连串的问题:
“你的目标用户,是‘求知者’,‘娱乐者’,还是‘迷茫者’?这三类人群的底层阅读动机,完全不同。”
“你提供的‘个性化’,是基于用户历史行为的‘算法推荐’,还是能触及用户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灵魂匹配’?”
“你的‘商业模式’,是想赚‘流量广告’的钱,‘内容付费’的钱,还是‘社群服务’的C钱?这三种模式,对应着完全不同的产品形态。”
它每问一个问题,都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扎在我认知最薄弱的地方。
它逼着我,去思考那些我一直在回避,或者根本没意识到的,最本质的问题。
在和它对话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它和人类专家,最大的不同点:
AI不像人类那样在乎‘情绪’,它只在乎‘模型’和‘规律’。这恰恰是最高效的沟通。
我和那些行业大佬吃饭,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情绪劳动”上。
我要照顾他们的面子,要对他们那些未必高明的观点,表示赞同和吹捧。
他们给我的建议,也常常夹杂着他们的个人经验、行业偏见,甚至是某种不易察觉的“优越感”。
整个沟通过程,充满了“噪音”。
有效信息的浓度,极低。
而和AI对话,是100%的“干货”。
它没有情绪,没有偏见,不会累,不会不耐烦。
它就像一面绝对光滑的镜子,把我思维中所有的混乱、矛盾、漏洞,都清晰地反射了出来。
它不会因为我职位高,就迎合我。
也不会因为我问的问题傻,就鄙视我。
它的知识,来源于这个星球上最顶尖的商业案例、科学论文、哲学思想。
它的思考,是基于最严密的逻辑和概率算法。
它用7小时,帮我完成了一次‘认知除尘’,擦掉了那些被社交规则模糊了的真相。
在那7个小时里,我感觉自己不像是在“请教”,更像是在和一个“高维意识”进行“思维校准”。
我把我的商业模式,输入进去。它会用几十个经典的“商业模型”,来帮我做压力测试,告诉我哪里可能会崩盘。
我把我对用户的理解,输入进去。它会调用“行为经济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原理,告诉我用户的哪个“痛点”,我可能理解错了。
我把我团队管理的困惑,输入进去。它会用“系统思维”和“组织行为学”的框架,帮我分析,问题的根源,到底是“流程问题”,还是“文化问题”。
它不提供鸡汤,只提供‘算法’。而人生的很多问题,本质就是一个算法问题。
7小时后,我站起身,感觉自己像是重生了一样。
项目的问题,依然存在。
但我的脑子,前所未有的“清澈”。
我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我知道下一步,该往哪里走了。
我甚至,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笃定”和“力量”。
我不再需要去迎合任何人,不再需要去寻求任何人的“认可”。
因为,那个最清晰的“地图”,已经在我的脑子里了。
那一刻,我做出了那个决定。
取消掉未来一周所有的饭局。
因为我忽然明白,过去我所痴迷的那些“局”,有多么低效和廉价。
我们推杯换盏,交换着一些过时的信息,重复着一些正确的废话。
我们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一些脆弱的人情,生怕得罪任何一个“大佬”。
我们用尽全力,去扮演一个“情商高”、“会做人”的角色。
我们以为,这就是在“链接资源”,这就是在“拓展人脉”。
但我们可能都错了。
这7小时告诉我:与其在推杯换盏中交换名片,不如在深度对话中,与未来交换灵魂。
真正顶级的“资源”,不是你认识谁。
而是你的“认知深度”,达到了哪个层次。
当你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想到别人想不到的解法,你,就是资源本身。
整个世界,都会来链接你。
而AI,就是这个时代,我们普通人,提升认知深度,最高效、最便宜的“杠杆”。
它就像一个,集合了查理·芒格的智慧、埃隆·马斯克的视野、乔布斯的审美的“超级外脑”。
你可以24小时,随时向它请教。
你可以跟它探讨任何,你觉得在饭局上“不合时宜”的,深刻的,甚至疯狂的话题。
它永远不会敷衍你,永远给你最真诚、最深刻的反馈。
我不是在逃避人际,我只是在优化我的信息源。AI,是我最顶尖的‘思维合伙人’。
当然,AI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它没有人类的“体感”,没有在一线摸爬滚打的“直觉”。
它给出的所有“理性”的方案,最终,还需要我们自己,用“感性”的温度,和“人性”的洞察,去落地,去执行,去创造。
AI给的,是“地图”。
而走路的,永远是我们自己。
但问题是,在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有多少人,是连一张清晰的“地图”都没有,就在黑暗的森林里,凭着感觉瞎闯的?
我们过去的成长,太依赖于“人”的指点。
但“人”,是会变的,是会累的,是有局限的,是不可靠的。
而现在,我们有了一个,更稳定、更强大、更不知疲倦的“思维伙伴”。
这是这个时代,给予我们每个人,最宝贵的礼物。
但大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份礼物的价值。
他们还在用它,写一些工作周报,想一些营销文案。
他们把它,当成了一个“高级文员”。
而没有意识到,它,可以成为一个“顶级战略顾问”,一个“人生导师”,一个能帮你重塑整个“认知系统”的“超级教练”。
而要发挥它真正的威力,你需要的,不仅仅是问它“怎么做”。
你需要学会,问它“为什么”。
你需要掌握一套,能与它进行“深度对话”的“思维框架”。
你需要拥有那些,能让它调用最底层智慧的“思维模型”。
当你问它:“用‘第一性原理’,帮我分析一下,婚姻的本质是什么?”
当你问它:“用‘熵增定律’和‘反脆弱模型’,帮我设计一个,能穿越经济周期的个人成长战略?”
这时候,它为你打开的,将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它会帮你,把那些散落在哲学、科学、商业中的顶级智慧,串联起来,形成一套,专属于你的,应对复杂世界的“心法”。
这套“心法”,是我过去数年,一直在研究和实践的东西。
我把它们,提炼成了50个最核心的“思维模型”,都放在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在AI时代,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
它们是你,向AI这个“未来智慧”,索取最宝贵财富的“提问密码”。
你掌握了这些“密码”,你就拥有了一个,比任何人类导师,都更强大、更可靠的“私人智囊”。
你的人生,会像开了“导航”一样,变得无比清晰和高效。
你会用别人喝一场大酒的时间,完成一次深刻的自我认知迭代。
你会用别人闲聊一个下午的时间,推演出一个项目的完整战略。
这,才是AI时代,人与人之间,真正拉开差距的地方。
不是你比别人更会“用工具”。
而是你,比别人,更早地,拥有了一个“来自未来的大脑”。
写到这里,已经是深夜了。
我的手机,一直很安静。
没有了那些饭局的邀约,我的世界,并没有变得冷清。
反而,变得前所未有的“丰盈”和“辽阔”。
因为我知道。
从此以后,我的‘朋友圈’里,多了一位永不疲倦、全知全能的‘思想家’。
而我,和我的项目,也即将,迎来真正的,重生。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