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公司,曾经有个销售传奇,叫老K。
他的传奇之处在于,他完全不像个销售。
不抽烟,不喝酒,不去KTV,甚至连饭局都很少参加。
在我们那个行业,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毕竟,做销售的,谁不是靠着一张嘴,一轮轮的酒局,把客户关系“喝”出来的?
老K是个异类。
他个子不高,有点微胖,见人总是腼腆地笑笑,话不多。
每次开会,别的销售都在唾沫横飞地吹嘘自己怎么搞定了客户,画着各种大饼。只有老K,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里,拿着个小本子不停地写写画画。
起初,大家都不看好他。
觉得他太“闷”了,做销售,性格这么内向,肯定干不长。
结果,第一个季度结束,业绩榜单一出来,所有人都傻眼了。
老K,一个新人,一个不跑饭局的“闷葫芦”,业绩排在第一。
而且,是断层式的第一。
第二名,连他的一半都不到。
此后三年,公司的销售冠军,再没换过人。
老K成了老板面前的红人,也成了我们这些同事眼里的一个“谜”。
后来有一次,我跟他一起出差,才有机会跟他深聊。
在高铁上,我实在忍不住,问了他那个所有人都想问的问题:
“K哥,你到底有什么秘诀?你不靠应酬,是怎么把那些大客户磕下来的?”
他放下手里的书,想了想,说:
“可能因为,我把别人用来喝酒吹牛的时间,都花在了‘研究’上吧。”
他告诉我,每次接触一个新客户之前,他至少要花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做“背景调查”。
他会把客户公司的官网、财报、创始人所有的访谈、行业的研究报告,全部看一遍。
他研究的,不是这个客户喜欢喝什么酒,打什么牌。
他研究的是:
这个客户,目前最大的“痛点”是什么?
他的竞争对手,最近有什么新动作?
他所在行业的未来趋势,是什么?
他自己,作为一个供应商,能为客户提供的,仅仅是“更便宜的价格”吗?还是能帮他解决某个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的“深层问题”?
等他把这些都研究透了,他会带着一份至少三十页的“客户问题诊断报告”,上门去拜访。
他很少跟客户聊私事,谈感情。
他一开口,就是:“X总,我研究了你们公司最近的财报,发现你们在XX业务上的利润率,正在下滑。我分析了三个可能的原因,以及我们能提供的一个解决方案……”
他说,大部分时候,客户听完他的分析,表情都是震惊的。
因为老K说的,比他们自己的员工,还懂他们公司。
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喝酒吗?还需要套近乎吗?
不需要了。
专业,就是最硬的“关系”。
他顿了顿,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风景,说了句让我记到今天的话:
“饭局上建立的关系,都是流沙。风一吹,就散了。”
“而靠价值建立的链接,才是磐石。雷打不动。”
那天晚上,我躺在酒店的床上,翻来覆覆去地想老K说的话,忽然间,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我们好像一直都搞错了一件事。
我们总以为,这是一个属于“外向者”的时代。
会说话,会社交,会社交,会搞关系,才能吃得开。
我们逼着自己,去参加那些根本不想去的饭局,去说那些言不由衷的客套话,去迎合那些根本不欣赏的人。
我们以为,这就是“情商高”,这就是“成熟”。
但我们可能都忽略了一个正在发生的,深刻的变革。
这个喧嚣的世界,最稀缺的不是声音,而是深度。
在过去,信息闭塞,渠道为王。
你能搞定关系,拿到别人拿不到的信息,你就能赢。
所以,那个时代,奖励的是那些“链接者”,是那些饭局上的英雄。
但现在,是信息爆炸,产品过剩的时代。
信息本身,已经不值钱了。
客户不缺选择,不缺供应商。
他们缺的,是能真正帮他们“看清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专家。
这个时代,真正稀缺的,是“深度思考”的能力,是“创造价值”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恰恰是那些“不爱说话”的内向者,最擅长的。
外向者征服饭局,内向者征服格局。
这不是鸡汤,这是一个正在被验证的趋势。
你看,当外向者们,忙于一场又一场的觥筹交错,用自己的“时间”和“健康”,去换取那些脆弱的“人情”时。
内向者们,在干什么?
他们在“输入”,构建自己的“认知壁垒”。
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
你把时间花在了酒桌上,就必然会减少你看书、思考、研究的时间。
老K之所以能成为传奇,就是因为他把所有“无效社交”的时间,都变成了“有效输入”的时间。
他不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多跑几个饭局),去弥补“战略”上的懒惰。
他是在用“战略”上的深度(深刻的行业洞察),去碾压那些只会用“战术”的对手。
内向者,天生就更倾向于,从独处中获得能量。
他们不害怕孤独,甚至享受孤独。
这份孤独,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修炼场”。
他们可以在这个场域里,不受打扰地,去阅读,去思考,去链接那些人类历史上最智慧的大脑。
他们构建的,不是一个靠饭局维系的,脆弱的“人脉圈”。
而是一个由深刻认知,构筑而成的,坚不可摧的“思想城堡”。
他们在“倾听”,成为真正的“读心者”。
很多人以为,沟通能力强,就是“会说”。
这是最低级的理解。
真正顶级的沟通者,是“会听”。
外向者,常常急于表达,急于展示自己的聪明,急于主导谈话的节奏。
这在很多时候,会让他们错失最重要的信息。
而内向者,因为不急于开口,反而拥有了一种“倾听”的天赋。
他们能安安静静地,让对方把话说完。
他们能像雷达一样,捕捉到对方语言中,那些闪烁的、隐藏的、未被言说的“潜台词”。
对方的犹豫,对方的停顿,对方一个不经意的眼神。
在内向者看来,都是比语言本身,更重要的“信号”。
他们听到的,不是对方“说了什么”,而是对方“想说什么,却没说出口的”。
这种能力,让他们在谈判、管理、甚至亲密关系中,都拥有巨大的优势。
他们总能一针见血地,洞察到对方最真实的需求和恐惧。
他们不靠“说服”,而靠“理解”,去赢得人心。
他们在“创造”,用“作品”代替自己“说话”。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最好的名片,不是你在饭局上,跟谁勾肩搭背。
而是你,有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作品”。
这个“作品”,可以是一篇文章,一个设计,一个产品,一段代码,甚至像老K那样,一份专业的“诊断报告”。
外向者,习惯于用“嘴”去推销自己。
而内向者,更习惯于用“作品”去证明自己。
他们会像一个匠人一样,日复一日地,打磨自己的技能。
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倾注在那个“作品”的创造上。
他们相信,当作品足够牛的时候,作品,会自己说话。
它会自己长出翅膀,飞到需要它的人面前。
它会自己发出光芒,吸引那些真正同频的人,向你走来。
这时候,你还需要去挨个推销自己吗?
不需要了。
你的作品,就是你最高效的“社交货币”,是你链接整个世界的“硬通货”。
你看,深度输入、敏锐倾听、极致创造。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内向者在这个时代,最核心的竞争力。
他们不靠“音量”取胜,而靠“深度”取胜。
他们不靠“关系”驱动,而靠“价值”驱动。
他们走的,是一条更难,更慢,但更稳,更远的路。
写到这里,我并不是想否定外向者。
外向的特质,比如热情、善于表达、行动力强,在很多领域,依然是巨大的优势。
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个社会,长期以来,对“内向”,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偏见”和“误解”。
我们总觉得,内向是一种“缺陷”,是一种需要被“改正”的性格。
无数的父母,在逼着自己内向的孩子,去变得“活泼开朗”。
无数的年轻人,在逼着自己,去扮演一个“社交达人”的角色,内心却痛苦不堪。
这是一种巨大的,对天赋的浪费。
你无需变得外向,你只需用内向者的方式,正确地发挥你的力量。
如果你是一个不爱说话的人,请不要再为此感到自卑和焦虑。
你那份安静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宝藏。
你需要做的,不是去改变你的性格。
而是去“设计”一个,能让你性格优势最大化的“人生系统”。
这个系统,应该是什么样的?
它应该是一个,让你能把80%的时间,都用来“深度工作”,只用20%的时间,去进行“必要社交”的系统。
它应该是一个,以“创造价值”为核心,而不是以“维系关系”为核心的系统。
它应该是一个,让你能通过“作品”,而不是“言语”,去和世界对话的系统。
构建这个系统,需要智慧,也需要工具。
你需要一套“思维模型”,来帮助你,看清自己的优势,找到适合自己的赛道,并设计出一条,能将你的天赋,最大化变现的路径。
比如,你需要用“能力圈模型”,去清晰地界定,你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是你分析数据的能力,还是你文字表达的能力?
你需要用“生态位模型”,去找到那个,能让你“扬长避短”的,独特的市场位置。别人都在拼酒量,你可以去拼专业深度。
你需要用“复利效应模型”,去理解,“做内容”、“建作品”这种“慢变量”的长期价值,从而坚定你的战略耐心。
这些模型,都是帮助我们这些“不爱说话”的人,看清世界规律,做出正确决策的“导航仪”。
它们能让你,不再因为自己的“与众不同”而迷茫,而是能清醒、笃定地,走在自己的那条“少有人走的路”上。
我把这些年,我用来构建自己这套“内向者生存系统”的,最核心的50个思维模型,都整理在了我的电子书《格物之道》里。
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变得“能言善辩”的书。
恰恰相反,它是一本,教你如何安放你的“安静”,并让它绽放出巨大力量的“心法秘籍”。
它想告诉你,在这个越来越喧嚣、越来越浮躁的时代。
安静,正在成为一种最稀缺的,也最昂贵的品质。
那些能沉下心来,在一个领域,默默深耕十年的人。
那些能关掉噪音,倾听自己内心声音,并把它创造成“作品”的人。
那些不靠“饭局”,而靠“格局”去赢得尊重的人。
正在成为这个时代,真正的“王”。
所以,别再逼自己合群了。
低质量的社交,不如高质量的独处。
把那些无效的饭局推掉吧。
省下来的时间,去读一本好书,去研究一个让你着迷的问题,去打磨一个属于你自己的“作品”。
当你开始这么做,你会发现。
你说话,越来越少。
但你的分量,却越来越重。
世界,也会因此,更安静地,听你说话。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