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正在挑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诺亚书房图片
我有个朋友,老张,是个茶痴。
前阵子,他终于盘下了一家心仪的铺子,准备开个小茶馆。
开业前,请我们几个老友去试坐。
茶馆不大,布置得极雅。一张老榆木长桌,几把竹节椅,墙上挂着一幅他自己写的字: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我们都说好,这12个字,就是茶馆的魂。
老张笑着说,他要立个规矩,进他茶馆的人,手机一律放在旁边的储藏柜里。
他说,他卖的不是茶,是“一段不被手机打扰的时间”。
大家听了,都觉得新鲜,又觉得有点悬。
这年头,让人离开手机一小时,比让他戒烟还难。
我说,你这规矩好是好,但怕是要把一半的客人都挡在门外。
老张呷了口茶,慢悠悠地说:挡在门外的,本就不是我的客人。我要的,是能坐下来,看着对方的眼睛,好好说几句话的人。如果连这点耐心都没有,再好的茶,他也品不出味道。
我看着他,忽然觉得,他这个小小的茶馆,像是在这个喧嚣的时代,做了一场微不足道的抵抗。
一场关于“关系”的抵抗。
我们有多久,没有好好看着一个人的眼睛,完整地听他说完一句话了?
我们聚餐,菜还没上齐,手机先“吃”了一轮。
人坐在一起,心却悬在各自的屏幕上。
你刷着你的短视频,我看着我的八卦新闻,他盯着他的股票K线。
明明共处一室,却像是隔着无数个平行宇宙。
看似最便捷的连接,却造成了最深刻的疏离。
这就是互联网带给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悖论。
它像一个极其高明的魔术师,一边用海量的“连接”让你眼花缭乱,一边悄悄地,抽走了我们关系里最核心的东西。
是什么东西?
是“场域”。
人和人的关系,尤其是好的关系,是需要一个“场”来滋养的。
这个场,由很多东西构成:眼神的交汇,语气的温度,肢体的语言,微表情的变化,甚至是沉默时的尴尬与默契。
这是一个高维度的、信息极其丰富的能量场。
在这个场里,我们能感受到对方是开心的,是难过的,是言不由衷的,还是欲言又止的。
我们常说“察言观色”,察的,观的,就是这个场。
但互联网把这一切都“降维”了。
它把一个活生生、有温度、有情绪、有复杂人性的人,压缩成了一个头像,一个ID,几行文字,一个点赞,一个表情包。
你对着屏幕打出一句“我爱你”,对方可能觉得你是在开玩笑。
你发过去一个“微笑”的表情,对方可能觉得你是在骂他。
为什么?
因为信息维度被阉割了。
文字是理性的,但人性是非理性的。
用一个极度理性的工具,去承载极度非理性的情感,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扭曲和误判。
我们今天在网上看到的所有争吵、对立、攻伐,本质上,都是这种“关系降维”的产物。
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因为你帮他捡了支笔,就会对你微笑致谢的人,在网上,可能因为你一句话说得不合他意,就对你恶语相向。
因为在那个降维的世界里,你不是一个“人”,你只是一个需要被战胜的“观点”。
他看不到你说话时的表情,听不到你声音里的诚恳,感受不到你作为一个生命体的存在。
他所有的攻击,都没有真实的反馈。
就像打游戏,他砍倒的,只是一个虚拟的怪。
这是一种“无成本的恶意”。
而互联网,就是这种无成本恶意的最佳温床。
它甚至在鼓励这种恶意。
因为,所有的互联网平台,本质上都是“注意力商人”。
它们的商业模式,就是用尽一切手段,攫取你的注意力,然后打包卖给广告商。
什么东西最能攫取注意力?
不是平和、理性、温暖。
而是冲突、愤怒、恐惧、嫉妒、八卦。
你观察一下,一篇深度好文的阅读量,往往干不过一条明星出轨的新闻。
一个科学家的默默奉献,其热度远不如一个网红的炫富视频。
平台就像一个精明的菜市场小贩。
它知道你不一定每天都需要买米、买面这些主食。
但你总会忍不住,想尝尝那些重口味的、刺激的、容易上瘾的零食。
于是,它不断地把这些“情绪零食”推到你的面前。
今天,告诉你A明星塌房了,让你义愤填膺。
明天,告诉你B富豪又买了豪宅,让你心生嫉妒。
后天,告诉你C专家说未来会很糟,让你充满焦虑。
它用一根无形的探针,精准地刺入你人性的缝隙,然后注入那些能让你情绪剧烈波动的“化学物质”。
你以为是你在自主选择信息。
其实,是算法在给你“喂食”。
久而久之,你的心,就像一头被反复投喂的野兽。
它的口味会变得越来越重。
平和、安静、需要耐心和思考的东西,它会咽不下去。
它只渴望更强的刺激,更激烈的情绪,更极端的观点。
于是,我们变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没耐心。
看文章,要看三行总结。
看电影,要看三倍速解说。
学知识,要听“1分钟让你掌握XXX”的课程。
我们失去了“慢”的能力。
而所有深刻的关系,都需要“慢”来培养。
爱情需要慢,从“你好”到“我愿意”,中间是无数次的月下散步和秉烛夜谈。
友情需要慢,从“认识”到“知己”,中间是无数次的推心置腹和患难与共。
亲情更需要慢,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再到长大成人,每一寸光阴都浸透着陪伴。
互联网正在系统性地,剥夺我们这种“慢”的能力。
它让我们习惯了即时满足。
我发一条朋友圈,就希望立刻有人点赞。
我遇到一个问题,就希望马上搜到答案。
我喜欢上一个人,就恨不得立刻确定关系。
我们像一群饥饿的婴儿,一旦需求无法被立刻满足,就会嚎啕大哭。
这种心态,被无缝地迁移到了我们所有的人际关系里。
我们对朋友,没有了等待的耐心。
我找你聊天,你怎么半天才回?
我们对伴侣,没有了磨合的耐心。
我们三观不合,分手吧。
我们对父母,没有了倾听的耐心。
行了行了,我知道了,别啰嗦了。
我们看似连接了全世界,却唯独弄丢了身边最重要的人。
更可怕的是,互联网还在用一种更隐蔽的方式,挑拨我们。
那就是“制造信息茧房”。
你喜欢什么,它就疯狂地给你推什么。
你讨厌什么,它就不断地给你看,别人是如何跟你一起讨厌这个东西的。
慢慢地,你的世界里,只剩下一种声音,那就是你自己的回音。
你以为你看到了全世界。
其实,你只是看到了一个“你以为”的世界。
一个被算法精心为你定制的、让你觉得无比舒适和正确的“镜子迷宫”。
在这个迷宫里,所有和你观点一致的人,都被打上了“队友”的标签。
所有和你观点不同的人,都被打上了“敌人”的标签,甚至被“非人化”,称之为“喷子”、“杠精”、“脑残”。
你看,对立就是这么来的。
它不是突然发生的。
它是一场温水煮青蛙式的、由算法主导的、长达数年的“思想格式化”。
它让我们丧失了对“复杂性”的理解能力。
这个世界,本就是复杂的。
一个人,可以是好人,也可以是坏人,他可能在某件事上很混蛋,但在另一件事上又很有担当。
一件事,可能既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坏的一面。
但在算法的世界里,复杂性是效率的敌人。
所以它必须给你打标签。
好人/坏人。
爱狗人士/吃狗肉的。
支持/反对。
它逼着你站队。
你一旦站了队,你就被绑架了。
为了维护你所在队伍的“正确性”,你必须无视对方所有的优点,同时无视自己队伍所有的缺点。
思考,从这一刻停止了。
剩下的,只有本能的、条件反射式的“阵营攻防”。
两个人,可能在现实中,有99%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爱自己的家人,都努力工作,都对未来有期盼。
但仅仅因为在某个网络议题上,有1%的分歧,他们就会视对方为不共戴天的仇人。
这就是互联网对我们最大的“挑拨”。
它利用我们大脑天生的“认知捷径”和“部落本能”,无限放大了我们之间那1%的差异,而完全遮蔽了那99%的相同。
它让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一个“行走的标签”。
我们不再是“老张”、“小王”、“李姐”。
我们是“xx粉”、“xx黑”、“xx主义者”。
我们用标签互相识别,用标签互相攻击。
却忘了,撕掉标签,我们本是同类。
我想起老张的那个小茶馆。
当手机被放进储藏柜的那一刻,发生了什么?
标签消失了。
算法消失了。
信息茧房消失了。
你面前的,不再是一个“观点”,一个“ID”。
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你能看到他说话时,眼角泛起的笑意。
你能听到他叹气时,声音里的一丝疲惫。
你能感受到,当你们的茶杯轻轻碰到一起时,那份真实不虚的温度。
在那个“场”里,你很难轻易地去憎恨一个人。
因为,人性中最基础的“同理心”被唤醒了。
这就是解药。
我并不是说,我们要逃离互联网。
这不现实,也没必要。
就像我们不能因为有车祸,就禁止汽车上路。
问题不在于工具,而在于使用工具的人。
当洪水来临时,弱者才会被冲走。
真正的强者,会开始思考如何筑堤,甚至是利用水力来发电。
当互联网这个“信息洪水”席卷而来时,我们唯一的出路,不是逃避,而是主动为自己的心智,建立一个“堤坝”。
一个能让你在滔天巨浪中,依然保持清醒和定力的“精神结界”。
这个结界,不是靠一两句口号,或者“断舍离”就能建起来的。
它需要一套系统性的“心智操作系统”。
你需要学会识别信息。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观点,哪些是纯粹的情绪宣泄?这背后,需要的是“可证伪性”、“奥卡姆剃刀”这样的思维工具。
你需要看懂争论背后的逻辑陷阱。对方是在讨论问题,还是在攻击你这个“稻草人”?他是不是在用“滑坡谬误”来恐吓你?
你需要理解一个决策的深远影响。当你转发一条充满愤怒的新闻时,你有没有想过,这个行为的“第二序思维”是什么?它除了让你爽一秒,是否加剧了整个社会的对立?
你需要洞察整个系统的运作方式。平台为什么要给你推这些信息?它的“反馈循环”是什么?它的“盈利模型”是什么?你看懂了规则,才不会被规则控制。
这些,都是一道道看不见的“心法”。
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梳理和验证那些底层规律。
我发现,所有向内扎根、获得清醒与自由的路径,都离不开对这些规律的洞察和应用。那些能够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内心秩序的人,无一例外,都掌握了某种成体系的“思维武器库”。
我把这其中最核心的、能够构建起强大精神堤坝的50个“思维模型”,整理成了一套可供普通人系统性训练的框架,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心法》,你可以在“诺亚书房”公众号订阅。
它并非一套理论,而是一套可以直接拿来用的“认知工具箱”,可以让你在这个被互联网无限挑拨、无限撕裂的时代,重新夺回对自己心智的掌控权。
最终,我们是要拿回那个“定义权”。
定义我的时间,应该花在哪里。
定义我的情绪,应该为何事而起。
定义我的关系,应该与谁深刻连结。
当你能清晰地划出自己“影响力圈”和“关注圈”的边界时,网上99%的喧嚣,都会变成与你无关的背景噪音。
你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网友”。
你需要的,是三五个能一起喝茶,能看着对方的眼睛,好好说话的朋友。
你根本不需要每天追逐热点,去证明你没被时代抛弃。
你需要做的,是关掉手机,去读一本真正的好书,去陪你的孩子搭一次积木,去给你的爱人做一个用心的晚餐。
去重建那个真实、温暖、高维度的“关系场域”。
因为,说到底,人是活在关系里的。
我们一生的幸福、成就、意义,都来自于我们与他人、与世界建立的深刻连接。
互联网可以成为我们连接的工具。
但绝不能让它,成为我们关系的全部。
别让那块小小的屏幕,隔断了你和真实世界之间,最温暖的拥抱。
有空,去老张的茶馆坐坐吧。
或者,在你自己的生活里,建一个这样的“茶馆”。
把手机短暂的放进储藏柜,你会发现,世界,安静了。
人心,靠近了。
声明: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单篇1元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心法》《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15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