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几个朋友一块吃饭。
梦梦从一个职场小白,到现在的部门总监,变化很大。
人很干练,气场很足,但在饭桌上,几杯酒下肚,眼神里的疲惫藏不住。
她叹了口气说,少康,我感觉我的婚姻快完了。
我说,怎么了?你和你先生不是圈子里的模范夫妻吗?
她苦笑说,模范?24小时都在一起。一起上班,一起下班,一起吃饭,一起会友,周末一起带孩子。我感觉自己快窒息了,他也是。我们现在说不上三句话就开始吵架,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引爆。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你们的问题,恰恰就是因为“太好了”?
她愣住了,没明白。
我说,你们的婚姻,缺了一样东西,缺了“各玩各的”。
梦梦的眼睛瞬间瞪大了,像是听到了什么离经叛道的话。
她说,少康,你别开玩笑,我们都是有家庭有孩子的人,“各玩各的”?那不就等于各过各的,准备散伙了吗?
我看着她,笑了。
我说,你把“各玩各的”理解错了。
绝大多数人,都把它理解错了。
它不是指身体的出轨,不是指情感的背叛,更不是指对家庭的不负责任。
恰恰相反,真正懂得“各玩各的”的夫妻,感情才有可能进入一个更高级,更稳定,更滋润的阶段。
这是一种顶级的婚姻智慧。
不懂这个智慧,两个人就算爱得再深,捆得再紧,最终的结局,也大多是相互消耗,彼此怨憎。
就像两棵树。
如果把两棵树紧挨着种在一起,它们的根会为了争夺同一片土壤的养分而相互缠斗,它们的枝叶会为了争夺同一片天空的阳光而彼此遮蔽。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
两棵树都长不好,都成了病怏怏的“小老头树”。
但如果你把它们隔开一段恰当的距离呢?
它们各自拥有独立的土壤和阳光,可以尽情地向上生长,长成参天大树。
而在我们看不见的地下,它们的根系,反而会因为有足够的空间,而蔓延、伸展,最终温柔地交织在一起,共同抵御风雨。
地面上,它们是两棵独立的、繁茂的树。
地面下,它们是一个紧密相连的、坚实的共同体。
这,才是好的婚姻。
白天,我们各自奔赴自己的战场,去“玩”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圈子,我们安身立命的本事。
晚上,我们回到家里,带着一身的“战利品”——新的见闻,新的感悟,新的能量,彼此分享,彼此滋养。
我们是彼此的爱人,更是彼此的“情报官”。
他跟我讲他行业里的腥风血雨,我跟他聊我圈子里的家长里短。
我从他的世界里,看到了金戈铁马,理解了商业的残酷与人性的博弈。
他从我的世界里,闻到了人间烟火,感受了生活的温度与情感的细腻。
我们的生命体验,因为对方的存在,而扩大了一倍。
这不是1+1=2。
这是1+1 > 2。
可悲的是,太多人把婚姻搞成了1+1 < 2。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人性深处,有一种巨大的恐惧,叫“失控”。
尤其是当一个人把另一个人视为自己生命的全部时,这种“失控感”会像魔鬼一样吞噬他。
他会时时刻刻想要知道对方在哪里,在干什么,和谁在一起,脑子里在想什么。
他会像一个狱卒一样,试图把对方的灵魂,锁在自己的视线范围之内。
这种所谓的“爱”,本质上不是爱,而是一种打着爱的旗号的“索取”和“控制”。
它的潜台词是:
我很虚弱,我很匮乏,我没有安全感,所以我需要你时时刻刻在我身边,为我提供情绪价值,填补我内心的空洞。
我需要你和我完全融合,变成我的一部分,这样我才能安心。
一个虚弱的灵魂,试图去吞噬另一个灵魂。
结果是什么?
就像两个溺水的人,死死地抱在一起,最终只会加速双双沉入水底。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夫妻。
刚结婚时,恨不得把对方揉进自己的身体里。
男人打游戏,女人要坐在旁边看着。
女人逛街,男人要跟在后面拎包。
美其名曰,“我们感情好,形影不离”。
刚开始,很甜蜜。
一年后,开始有点烦。
三年后,相看两生厌。
为什么?
我们来打个比方,一个家,就像一个能量池。
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就是在不断地从这个池子里消耗能量。
做饭,洗衣,带孩子,处理人情世故,处理工作压力……全都是消耗。
如果这个能量池,没有外部的能量注入,会发生什么?
很快就会枯竭。
当池子枯竭时,两个人就会因为争夺仅有的一点点能量而大打出手。
你为什么不体谅我?
我这么累,你都看不见吗?
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呢?
所有的争吵,本质上都是在喊一句话:我的能量不够了,快给我!
而什么是“各玩各的”?
“各玩各的”,就是两个成年人,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有责任,去为这个家庭的能量池,从外部引入活水。
你的事业,是你的“活水”来源。
你在工作中攻克一个难题,签下一个大单,获得升职加薪,这个过程给你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就是最高质量的“能量”。
你的爱好,是你的“活水”来源。
你去爬山,去钓鱼,去弹琴,去画画,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宁静与喜悦,就是最纯粹的“能量”。
你的朋友,是你的“活水”来源。
你和闺蜜喝一次下午茶,和兄弟打一场球,在高质量的社交中获得的理解与支持,就是最温暖的“能量”。
你带着这些满满的,来自外部世界的“能量”回到家。
你整个人是饱满的,丰盈的,发光的。
你不再是一个嗷嗷待哺的“能量乞丐”,而是一个慷慨富足的“能量富翁”。
这时候,你看到那个同样在外面“玩”了一天,也带着一身疲惫和光芒回来的伴侣。
你们之间,不再是相互索取,而是相互分享。
你可以心平气和地听他抱怨工作的烦恼,因为你的能量池是满的,有足够的情绪缓冲。
他也可以微笑着看你展示新买的裙子,因为他的内心是富足的,能由衷地为你感到开心。
你们甚至可以把各自从外部带回来的“能量”,进行交换和融合,创造出新的东西。
比如,他从商业世界学到的博弈论,可以帮你分析你闺蜜的感情困惑。
你从育儿中学到的耐心,可以提醒他对待下属不要那么急躁。
这就像两个独立的太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内核,都在独立地发光发热。
但当它们靠近时,它们的光芒会交相辉映,照亮更大的一片宇宙。
而不是像两个黑洞,疯狂地吞噬对方,最终把彼此都拉入一片死寂的黑暗。
我有一个朋友,老许,做投资的。
他和他太太,就是典型的“各玩各的”。
老许痴迷于研究各种商业模式,最大的爱好就是全国各地跑,去看各种项目,和各种奇奇怪怪的创始人聊天。
他太太是个昆曲艺术家,痴迷于传统文化,最大的爱好就是待在江南的小院里,研究她的唱腔,身段,和那些古老的剧本。
两个人一年里,有小半年的时间都不在一起。
我问老许,我说你们这样,也叫夫妻?
老许给我泡了壶茶,说了一段我至今都记得的话。
他说,少康,婚姻是什么?
婚姻不是找个人来“过日子”,那是农耕时代的思维。
现代社会的婚姻,本质上是找一个“合伙人”,一起对抗人生的虚无,拓展生命的宽度。
他说,我每次从外面回来,都会给她带一个我新发现的,特别有意思的商业案例。我会把这个案例背后的资本运作,人性博弈,商业逻辑,像讲故事一样讲给她听。她听得津津有味,觉得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而她呢,会跟我讲,她最近在揣摩《牡丹亭》里杜丽娘的一个眼神,为了这个眼神,她去翻了多少古籍,请教了多少老师,最后在一个雨天的下午,看到屋檐下的一滴水珠滴落时,豁然开朗。
老许说,你知道吗?当我听到她讲这些的时候,我内心所有的浮躁,焦虑,都被瞬间抚平了。我从她的世界里,看到了什么是匠心,什么是极致,什么是对美的坚守。这种精神力量,比我谈成任何一笔生意,都更能滋养我。
我们两个人,就像是对方的“充电桩”。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玩”,玩累了,能量耗尽了,就回到对方身边,插上“插头”,充个电,第二天又能精神抖擞地出去“玩”了。
我们从来不担心对方会跑掉。
因为我们都清楚,我们从对方身上获得的这种“能量补给”,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这是一种牢不可破的“价值绑定”。
它比任何法律契约,比任何道德承诺,都更可靠。
听完老许的话,我沉默了很久。
这才是婚姻的真相。
好的婚姻,不是两个人变成一个“人”,而是两个独立的“人”,组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允许甚至鼓励个体的独立和自由。
因为他们知道,只有当组成这个共同体的每一个“零件”,都是强大且高质量的时候,这个共同体本身,才会变得强大,才能抵御住岁月的侵蚀和外界的冲击。
这背后,其实是一种深刻的“系统思维”。
一个家庭,就是一个系统。
根据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任何一个封闭的系统,如果不与外界交换能量,最终都会走向混乱和寂灭。
婚姻也是如此。
当两个人把自己和对方完全封闭起来,拒绝与外部世界进行能量交换时,这个小系统内部的“熵”就会不断增加。
表现出来就是:
话题越来越少,除了孩子就是钱。
矛盾越来越多,看对方哪儿哪儿都不顺眼。
激情越来越淡,身体的触碰都成了例行公事。
最终,整个婚姻系统,能量耗尽,归于死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感情了”。
而“各玩各的”,本质上就是一种“反熵增”的行为。
它是主动地,有意识地,把这个封闭的系统打开一个缺口。
让每个人都能像一个探险家一样,去外面的世界,去采集新的阳光,新的空气,新的物种(信息、认知、能量)。
然后,再把这些“战利品”带回系统内部,丰富这个系统的生态。
这样的婚姻,才是一个“活”的系统。
它有新陈代谢,有自我修复能力,甚至有进化能力。
它会变得越来越有趣,越来越丰富,越来越有生命力。
这样的关系,才能对抗时间,才能“越久越香醇”。
说到这里,梦梦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她说,少康,我好像明白了。我一直以为,爱就是融合。现在我才知道,真正的爱,是建立在独立完整的人格之上的共鸣。
我过去总是抱怨我先生不求上进,让他去学点什么,考个证,他都懒得动。现在我明白了,不是他懒,而是我把他绑得太紧了,他所有的能量,都在和我内耗的过程中消耗掉了,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去“玩”自己的。
而我自己呢?也好久没有完整地看过一本书,没有和朋友好好聊过一次天了。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个家里,放在他身上,结果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枯萎的怨妇。
我说,你能明白这一点,已经超越了90%的人。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玩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权力游戏,而不是经营一段“彼此成就”的伙伴关系。
他们不懂,捆绑,是最低级的连接。
共生,才是最高级的亲密。
其实,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适用于婚姻。
它几乎适用于我们生命中的所有领域:事业、投资、个人成长……
很多人经常在后台问我,少康,你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为什么总能从一个看似普通的事情里,看到这么多不同的层面?
其实,没有什么秘诀。
我只是习惯于用一些底层的“思维模型”去看世界。
比如今天我们聊的,“各玩各的”的婚姻观,背后至少包含了:
系统思维模型:把婚姻看作一个需要与外界交换能量的“活系统”。
熵增定律模型:理解了不注入新能量,关系必然走向混乱的物理规律。
能力圈模型: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玩”,而不是相互干涉。
反脆弱模型:允许个体经历风雨(出去玩),反而能让整个关系(共同体)变得更强韧。
控制二分法:把精力从“控制对方”这种无效的事情上,转移到“成长自己”这件你能掌控的事情上。
这些思维模型,就像一副副不同功能的“眼镜”。
戴上“系统思维”的眼镜,你看到的是万物之间的关联;戴上“熵增定律”的眼镜,你看到的是时间流逝的规律;戴上“能力圈”的眼镜,你看到的是个人能力的边界……
当你拥有的“眼镜”足够多,你就能从不同的角度,立体地、通透地看清一个问题的本质。
很多时候,困住我们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我们看待问题的那个单一、固化的视角。
过去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不断地去学习、收集、实践和打磨这些顶级的思维模型。我发现,人类历史上那些最智慧的头脑,无论是东方的圣贤,还是西方的哲人,他们思考问题的底层逻辑,其实都是相通的。
我把其中最核心、最通用、威力最大的50个思维模型,系统整理写成了一部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心法》,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一本教你“术”的成功学秘籍,而是一本帮你重塑“道”的思维工具箱。
从如何清理你的心智垃圾,建立认知地基;到如何优化你的人生选择,做出高质量决策;再到如何洞察万物关联,驾驭不确定性……
这50个模型,会像50个思想钢印一样,刻进你的大脑,帮你搭建起一个全新的、强大的、属于你自己的思考操作系统。
当你拥有了这个系统,你再去看待你的婚姻、你的事业、你的财富,你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你会发现,很多过去让你痛苦纠结的问题,瞬间就变得清晰明了,甚至不值一提。
因为你不再是那个在迷宫里打转的人,而是那个站在迷宫之上,手握地图的人。
当然,这本书不能解决你所有的问题,但它能给你一把钥匙。
一把让你能够亲自去打开事物本质大门的钥匙。
这,比任何现成的答案都重要。
说回婚姻。
一段好的婚姻,就像一场双人舞。
有的时候,你们需要紧紧相拥,步伐一致,共同完成一个高难度的旋转。
但更多的时候,你们需要在音乐的节奏里,各自独舞,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身姿和魅力,同时又用眼角的余光,欣赏着对方的精彩。
你们因为对方的精彩而被吸引,也因为自己的精彩而自信。
最终,在乐曲的终章,两个闪闪发光的独立灵魂,再次相遇,完成一个最默契的谢幕。
所以,别再害怕“各玩各的”了。
去玩吧。
去玩出你的事业,玩出你的爱好,玩出你的圈子,玩出你的价值。
然后,做一个丰盛、饱满、发光的人,回到你的爱人身边。
告诉TA:亲爱的,我在外面玩得很开心,见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现在,我想把这个世界,分享给你。
这,是比“我爱你”,动听一万倍的情话。
声明: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本文来自《诺亚书房》专栏,可以在评论区获取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心法》《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部分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