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下半场,可以比上半场更精彩
老方说他快死了。
不是开玩笑。
他约我喝茶,约在了一个工作日的下午。这对他来说,极不寻常。
老方,我认识快十年了,他是那种把自己拧成了发条,永远在疾速奔跑的人。某互联网大厂的副总裁,手下管着几百号人,每天的日程表都按十五分钟来切分。
他说,他前天晚上开会开到一半,突然心悸,眼前发黑,差点一头栽在会议桌上。
送到医院,一通检查,医生没说出什么大毛病,只留下一句话:“你这身体,是四十岁的年纪,六十岁的心脏。再这么‘作’下去,谁也救不了你。”
他坐在我对面,手里那杯滚烫的茶一直在抖。
“你说可笑不可笑?”他苦笑着,眼角的皱纹像干涸的河床,“我拼了二十年,从一个农村小子爬到今天这个位置。车子,房子,票子,别人羡慕的一切,我都有了。我以为我赢了,结果,医生告诉我,我快把自己跑死了。”
他顿了顿,声音里是那种被抽空了所有力气的茫然。
“我突然发现,我不知道自己图什么了。每天一睁眼,就是处理不完的邮件,开不完的会,应付不完的人。我像个陀螺,被一根看不见的鞭子抽着,停不下来。可我甚至都忘了,当初我为什么要转起来。”
“我今年正好四十。人家说四十不惑。我怎么觉得,我这四十年来活得像个笑话?”
我静静地听他说完,没插话。
等他情绪稍微平复,我把茶壶提起来,给他续上水。茶汤是琥珀色的,在阳光下温润透亮。
我说,老方,恭喜你。
他猛地抬起头,眼神里全是错愕。
“恭喜我?恭喜我快挂了?”
我说,不。恭喜你,你的人生终于要真正开始了。
他更懵了。
我跟他说,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绝大多数人四十岁之前的人生,其实都不是“自己”的?
那更像是一场别人制定好规则,设定好关卡,我们只管埋头往前冲的大型通关游戏。
这场游戏的名字叫“你应该”。
你应该考个好大学。
你应该找份好工作。
你应该升职加薪,买房买车。
你应该结婚生子,光宗耀祖。
你看,从始至终都是“你应该”,而不是“我想要”。
我们拼命地打怪,升级,攒装备(学位、职位、财富),只是为了在游戏设定的排行榜上占据一个靠前的位置。
我们这么做,不是出于热爱,而是出于恐惧。
恐惧掉队,恐惧被别人看不起,恐惧自己的人生“不正确”。
所以,上半场的人生,我们的关键词是“加法”。
加好友,加人脉,加头衔,加资产……我们像一只仓鼠,拼命地往自己的腮帮子里塞进各种各样的东西,以为塞得越满就越安全。
我们的驱动力是“外在的证明”。
我们需要用别人的羡慕,社会的认可,来确认自己的价值。
我们活在别人的眼光里,像一个演员在一个巨大的舞台上声嘶力竭地扮演着一个“成功人士”的角色。
而四十岁,就是这场游戏最容易出现“系统崩溃”的节点。
为什么?
因为到了这个年纪,该打的怪你差不多都打完了。该攒的装备你也攒得七七八八了。
你通关了,或者至少是看到了通关的希望。
然后,你站在那个所谓的“人生巅峰”上,一阵空虚袭来。
就像你现在这样。
你会突然发现,那个排行榜,那身金光闪闪的装备,那些台下观众的掌声,并不能给你带来你想象中的那种发自内心的持久的快乐。
你的身体会用一场病,一次崩溃,来向你发出最严厉的警告。
你的内心会用一种巨大的迷茫来拷问你:
“这就是你想要的吗?”
“接下来的四十年,你还要继续玩这个无聊的游戏吗?”
老方听到这里,攥紧的拳头慢慢松开了。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说:“你说的,全中。我就是这种感觉。那我……该怎么办?游戏结束了,我还能干嘛?”
我说,不,游戏没有结束。
是你从一个“玩家”升级成了“游戏设计师”。
人生下半场之所以比上半场更精彩,就是因为你终于拿到了修改游戏规则的“开发者权限”。
你不用再玩那个叫“你应该”的游戏了。
你可以为自己量身打造一款全新的名字叫“我愿意”的游戏。
这场新游戏的规则和上半场完全相反。
上半场,我们做“加法”;下半场,我们要开始学着做“减法”。
四十岁之后,你会发现,你真正需要的越来越少。
那些成百上千的微信好友,不如三五个能深夜一起喝酒的知己。
那些眼花缭乱的投资风口,不如一份能让你沉浸其中忘了时间流逝的小事业。
那些觥筹交错的饭局,不如回家跟家人一起吃一碗热腾腾的面。
你要开始毫不留情地清理你的人生。
把那些消耗你,让你内耗的人请出你的朋友圈。
把那些让你焦虑,让你身心俱疲的工作慢慢剥离。
把那些不必要的欲望,不切实际的幻想一个个地从你的大脑里卸载掉。
就像一棵树到了秋天必须把多余的叶子落掉,才能把养分留给最核心的枝干去抵御寒冬,迎接下一个春天。
这个过程会疼。
但,会让你变得前所未有的轻盈和强大。
上半场,我们的目标是“赢”;下半场,我们的目标是“玩”。
“赢”是一种紧绷的状态。
你的眼睛永远盯着对手,盯着分数,你很焦虑,你怕输。
而“玩”是一种松弛的状态。
你的眼睛是向内的,你关注的是“我爽不爽”,“我开不开心”。
就像一个顶级的工匠,他雕刻一件作品不是为了去参加比赛拿个奖。
他只是单纯地享受木头在他手下一点点变成艺术品的过程。
他沉浸其中,物我两忘。
这,就是“玩”的境界。
下半场,你要找到那件能让你“玩”起来的事情。
它可能赚不了大钱。
它可能在别人眼里毫无意义。
比如去研究宋朝的瓷器。
比如去乡下租个院子种菜。
比如重新捡起你二十年前就丢掉的吉他。
这些事不能给你带来任何外在的“分数”,但它们能给你带来一种最珍贵的奢侈品——发自内心的“愉悦感”。
当你的驱动力从“赢得世界”变成“愉悦自己”时,你的人生才真正活出了滋味。
上半场,我们拼命“长铠甲”;下半场,我们要开始用心“长灵魂”。
上半场,我们用财富、地位、权力给自己打造了一副厚厚的铠甲。
我们以为这副铠甲能保护我们刀枪不入。
但结果就像你一样,我们发现这副铠甲也把我们自己给牢牢地困住了。
它很重,压得我们喘不过气。
它很冷,让我们感受不到真实的人间温暖。
而下半场,我们要做的是慢慢地把这副铠甲一件件地脱下来。
然后把上半场所有吃过的苦,踩过的坑,流过的泪,受过的伤都转化成我们灵魂的“养分”。
你会变得更柔软。
你能理解别人的不容易,你能原谅别人的不得已。
你会变得更慈悲。
你看到一朵花开会感动。你看到一个陌生人的微笑会觉得温暖。
你会变得更通透。
你不再执着于对错,不再纠缠于是非。你知道很多事情笑一笑就过去了。
当你的灵魂开始变得温润,丰盈,有光泽时。
你会发现你根本不需要那副冰冷的铠甲了。
因为,你自己的内心就已经长成了一座坚不可摧的温暖的城邦。
这,才是人生真正的终极安全感。
老方听完,久久没有说话。
他只是看着窗外那棵在风中摇曳的上了年纪的梧桐树。
过了很久,他问我:“道理我都懂。可我……还是害怕。我怕我一减速就被后面的人超过去了。我怕我一脱下铠甲就被人一刀捅死了。我习惯了上半场的那套玩法,我……不知道怎么去设计一个新的游戏。”
我太理解他的感受了。
这就像一个被关在笼子里很久的鸟。
有一天你把笼门打开,它可能也不敢飞出来。
因为它已经忘了自己有翅膀。
它也忘了天空是什么感觉。
我说,你缺的不是勇气也不是能力。
你缺的是一套新的“认知地图”。
是一套能帮你从“玩家思维”平稳地过渡到“设计师思维”的底层工具箱。
上半场的游戏,我们用的地图是别人给的。
而下半场的游戏,地图必须我们自己画。
怎么画?
你必须去了解这个世界最底层的“游戏规则”。
比如什么是我们能控制的,什么是我们必须接受的?(控制二分法模型)
比如如何把我们的精力聚焦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而不是在无效的焦虑里空转?(影响力圈模型)
比如如何让我们过去的知识、经验和资源产生化学反应,创造出全新的可能性?(能力涌现模型)
这些就是“游戏设计”的底层原理。
它们就藏在人类几千年的智慧里。从东方的《易经》到西方的哲学,再到现代的脑科学和心理学。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把这些散落在不同学科,不同经典里的“设计原理”给提炼出来,翻译成普通人也能听得懂,用得上的“思维模型”。
我把它们一个个地打磨封装,整理成了这本叫《格物之道》的电子书,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里面有50个这样的底层的“思维模型”。
它给你的不是一张画好了的新地图。
它给你的是“罗盘”,“比例尺”和“绘图法则”。
它让你拥有自己去绘制人生下半场这张独一无二的壮丽地图的“能力”。
它能帮你把那种对未知的恐惧转化成对创造的激情。
这不是一本教你“躺平”的书。
恰恰相反。
它是一本教你如何用一种更智慧,更松弛,也更强大的方式去“重新出发”的书。
因为,人生下半场不是上半场的“垃圾时间”。
它是“精华时间”。
你拥有了上半场不曾有过的三样最宝贵的财富:
第一是“经验”。你知道了哪些路是死胡同,哪些坑不能踩。
第二是“资源”。你手里或多或少都积攒了一些可以调动的人脉和资本。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时间”。你终于从那场为别人生存而战的“生存游戏”里解脱了出来。你可以开始玩一场为自己生命而活的“创造游戏”了。
这三样东西加在一起会产生惊人的化学反应。
它足以让你人生的下半场比上半场精彩一百倍。
那天下午,我和老方聊了很久。
从黄昏聊到华灯初上。
他走的时候整个人还是疲惫的。
但眼神里那层死气沉沉的灰色的东西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重新被点燃的微光。
一周后,他给我发了条信息。
他提交了辞职报告。
他说,他要休一个长假,带着老婆孩子去环游中国。这是他二十年前就许下的承诺。
他说,他也不知道未来会做什么。
可能会开个小民宿,也可能会去某个大学读个他一直想读的没什么用的哲学博士。
他说,他第一次觉得未来不是一条被设定好的轨道。
而是一片充满可能性的广阔的原野。
他最后发来一张照片。
是他儿子的涂鸦。
画上是一个歪歪扭扭的太阳和一行同样歪歪扭扭的字:
“爸爸,我们去探险吧!”
我看着那张照片笑了。
是啊。
上半场我们扮演的是“英雄”去征服世界。
而下半场,我们终于可以做回那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探险家”了。
这,才是人生最有趣也最华丽的篇章。
所以如果你也快四十了或者已经四十岁了。
别慌,别怕。
别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定型了。
恰恰相反。
你的人生才刚刚拉开帷幕。
那场漫长的枯燥的别人导演的“序幕”终于结束了。
现在灯光亮起,舞台是你自己的。
至于你想上演一出什么样的精彩绝伦的好戏。
导演,编剧,主演……
都是你。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