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读者在后台给我留言,很长。
核心就一个问题:少康老师,你能不能写写当年明月?我觉得他是个神人,看完他的《明朝那些事儿》,我感觉他把天道都看透了,但他到底领悟了什么?感觉抓不住。
这个问题,有点意思。
让我想起我一个朋友,老K。
老K是做投资的,前几年风口上起来的,赚了不少。人很聪明,就是特别急。
他看我整天在院子里喝茶、看书、喂鱼,就觉得我肯定藏了什么“心法秘籍”。
有次他来我这,看我泡茶,一招一式,很慢。
他就忍不住了,说,兄弟,你别跟我打马虎眼了,你肯定悟了什么。你直接告诉我,那个“道”到底是什么?是一套公式,还是一段心法口诀?你开个价。
我给他倒了杯茶,说,你觉得当年明月领悟的“天道”,是什么样的?
他眼睛一亮,说,对!就是他那种!把几百年的事,几百号人,都看得清清楚楚,说明白了就是预判,就是规律!我要的就是这个!掌握了规律,我在投资市场上还不是神?
你看,这就是典型的老K思维。
也是很多人的思维。
总觉得“天道”是个U盘,里面存着宇宙的源代码,只要拿到手,往自己脑子里一插,从此就打通了任督二脉,看什么都一目了然,做什么都无往不利。
他们把“悟道”这件事,想象得太玄了,太有戏剧性了。
仿佛是一个月黑风高之夜,一道闪电劈下来,主人公浑身一震,双眼射出金光,从此就成了。
我说,老K,你觉得当年明月是在哪个时刻,被闪电劈中的?
他愣住了。
我说,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最朴素的可能?
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那种“一招鲜,吃遍天”的终极秘籍。
当年明月领悟的那个东西,可能一点也不酷,甚至……很枯燥。
他领悟的第一个天道,恰恰是最多人看不起,也最做不到的。
两个字:重复。
你去看当年明月写书的过程。
2006年到2009年,三年时间,每天下班回家,把自己关在书房里,查资料,构思,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地敲。
据说,每天都要写几千字,雷打不动。
这是什么概念?
这不是灵感来了,挥毫泼墨,一气呵成。
这是做“日课”。
就像一个和尚,每天天不亮就要起来念经、扫地、打坐。
就像一个农民,每天都要下地,除草、施肥、浇水。
这里面没有任何神奇的东西。
只有一种近乎笨拙的、可怕的坚持。
老K不服气,说,坚持谁不会?我们做项目,996、027都是家常便饭,比他苦多了。关键是,他为什么能看那么透?这跟重复有啥关系?
我说,关系太大了。
我们普通人的思考,是“点状”的。
今天看到一个新闻,思考一下。明天听到一个八卦,感慨一下。后天读到一篇好文,激动一下。
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
这些思考,就像你随手扔进湖里的石子,噗通一声,激起一点涟漪,很快就没了。
你的思维湖面,从来没有真正被改变过。
但当年明月不一样。
他用三年的时间,只对着“明朝”这一个点,进行“绵密”的、“持续”的、高强度的思考输出。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所有的心力、脑力,都在反复冲刷同一个领域。
第一遍,他可能只是了解了朱元璋、朱棣的生平事迹。
第十遍,他可能看出了他们性格里的共性与矛盾。
第一百遍,他可能隐约看见了,在这些人物背后,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着他们的命运。
第一千遍,他可能就彻底看懂了。哦,原来这只手,叫做“制度”,叫做“人性”,叫做“规律”。
这个过程,一点也不玄。
它更像是在打磨一块璞玉。
一开始,你看到的只是粗糙的石头。你用砂纸,一遍,两遍,一万遍……慢慢地,里面的纹理、光泽、脉络,就全部显现出来了。
那个所谓的“天道”,不是他从外面“找”到的,而是他用巨大的心力,从一堆原始材料里,硬生生给“磨”出来的。
重复,是最低的门槛,也是最高的门槛。
因为它要对抗的,是人性里最根深蒂固的东西:喜新厌旧,急于求成。
老K沉默了。
他一年要看几百个项目,追十几个风口,见无数个圈内大佬。
他每天都在接收新的信息,追逐新的猎物。
他就像一只在瓜田里乱窜的猹,看着哪个瓜都大,哪个都想尝一口,结果没一个啃得透。
他很勤奋,但他的勤奋,是“发散”的。
而当年明月的勤奋,是“收敛”的。
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算法。
一个追求广度,一个追求深度。
追求广度的人,终其一生,都只是在水面上滑行。
而追求深度的人,才能钻到水下,看到别人看不见的冰山。
我跟老K说,你别总想着找秘籍了。你不如学学他,找准你自己的那块“璞玉”,然后用三五年的时间,就跟它死磕。别管外面刮什么风,下什么雨,你就磨。
磨到最后,秘籍自然就出来了。
那个秘籍上,写的不是别人的名字,而是你自己的。
这是当年明月领悟的第一个,也是最基础的一个天道:用极度的重复,穿透时间的迷雾。
说完这个,我带老K去看我院子里的那棵黄杨。
我没事就喜欢修剪它。
今天剪两刀,明天剪两刀。
几年下来,它现在的造型,疏密有致,苍劲古朴。
老K说,你这棵树,有点意思。
我说,几年前,它就是一蓬乱草。我没想过要把它最终剪成什么样,我只是每天都在观察它,觉得哪里多余了,就剪掉。哪里长得慢了,就多给点水。
你看,这跟当年明月写史,是不是一个道理?
他不是一开始就拿到了什么“历史密码”,然后照着密码去填充内容。
他是在日复一日的写作、思考、打磨中,逐渐看清了历史的脉络,然后顺着这个脉络,把它呈现了出来。
“道”,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
它不在起点,而在过程里。
老K看着那棵黄杨,若有所思。
我又给他倒了杯茶,说,我们再聊聊他领悟的第二个天道。
这个东西,比“重复”更隐蔽,也更关键。
四个字:视角切换。
你想想,当年明月的本职工作是什么?
海关公务员。
这个身份,太重要了。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里,“历史”两个字,是神圣的,是宏大的。
我们一提到历史,脑子里出现的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是各种主义,各种史观。
这些东西,太重了。
你背着这么重的壳去写,写出来的东西,必然是端着的,是教科书式的。
但当年明月不是。
他不是历史学家,他只是一个“机关干部”。
这个视角,给了他一种独一无二的“降维”能力。
他看那几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看的不是什么主义和史观。
他看到的,是一个巨大的、复杂的、永远在内斗的“机关单位”。
皇帝,就是这个单位的一把手,董事长兼CEO。
有时候是创业老板(朱元璋),有时候是守成二代(朱允炆),有时候是权力斗争大师(朱棣),有时候是甩手掌柜(万历)。
内阁大学士,就是高管,是事业部总经理。
六部尚书,就是职能部门总监。
那些言官,就是天天盯着KPI、到处挑毛病的审计部和监察部。
太监,是一把手身边最信任的“秘书帮”或者“司机帮”,权力极大,但名不正言不顺。
而那些在历史上留下一笔的名将、权臣、忠臣、奸臣,本质上,都是这个巨大机关里的“同事”。
他们每天在干嘛?
开会、写报告(奏折)、搞项目(打仗、治水)、拉帮结派、争夺资源、揣摩上意、甩锅、内卷……
这不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比熟悉的“办公室政治”吗?
朱元璋为什么杀功臣?
一个创业公司的老板,把跟着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都干掉了。为什么?因为公司的制度要规范化,不能再搞“江湖义气”那一套了。那些老兄弟,能力跟不上了,地盘又太大,还总拿“当年我跟老板一起扛过枪”说事,不干掉他们,新来的职业经理人怎么管?
张居正为什么要改革?
一个能力超强的CEO,临危受奉,接手了一个快要破产的烂摊子。他要改革,必然要动所有人的蛋糕,得罪所有的利益集团。所以他活着的时候权倾朝野,死后立马被反攻倒算。
你看,一旦切换到这个“机关单位”的视角,所有那些复杂的、宏大的历史事件,瞬间就变得我们能理解了。
因为驱动这些人和事的底层逻辑,几百年来,根本就没变过。
就是“人性”和“利益”。
这就是当年明月最厉害的地方。
他把神圣的“历史”,拉下神坛,还原成了一地鸡毛的“日常”。
他写的不是庙堂之上的宏大叙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关于“人”的故事。
所以我们看的时候,会觉得亲切,会觉得“原来是这么回事”。
我们看的不是朱棣,而是那个能力超强但出身不正、总想证明自己的“同事”。
我们看的不是于谦,而是那个在公司危难之际力挽狂狂澜、最后却被小人搞死的“英雄”。
这种“降维”视角,是一种极高的智慧。
它需要你跟那个宏大的东西,保持一点“距离感”。
你离得太近了,身在其中,反而看不清。
就像老K,他天天在资本圈里,跟各路大佬推杯换盏,聊的都是百亿千亿的项目。他被那些宏大的名词、光鲜的概念裹挟着,反而看不懂最基本的东西。
我跟他说,你有没有试过,把你那些投资项目,不看作是“风口”、“赛道”、“商业模式”。
你就把它看作是一个“包子铺”。
这个包子铺,面好不好?馅好不好?老板和服务员,对客人好不好?客人吃完了,会不会想着下次再来?
把所有复杂的模型都扔掉,就用一个食客的视角去看。
很多问题,不就清楚了吗?
很多人之所以看不透,不是因为懂得太少,而是因为被自己懂得太多的“知识”给障碍住了。
这就是认知上的“我执”。
而当年明月,恰恰因为他“业余”的身份,摆脱了这种“我执”。
他给我们呈现的,是一种“百姓视角”下的历史。
这种视角,才是真正的“天道”视角。
因为天道,本就蕴含在最平凡的人间烟火里。
说到这,我指了指茶盘。
我说,你看,喝茶。
有人能喝出山头、年份、工艺,讲一大堆名词。
有人就觉得,好喝,解渴,就行了。
哪一种更接近茶的“道”?
不好说。
但后者,肯定活得更轻松,更自在。
老K没说话,端起茶杯,一口喝干了。
这是他来我这,第一次把一杯茶,完整地喝完。
以前他都是抿一口,就放下,开始聊他的项目。
我说,别急,还有第三个天道。
这个,可能最残酷,但也最接近真相。
那就是,他看到了一个“系统”的力量。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好人,未必有好报。
比如于谦,力挽狂澜,保卫了北京城,最后被杀了。
比如张居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后被抄家了。
坏人,也未必活不长。
很多奸臣、权臣,都能安享晚年。
而那些皇帝,看似是权力的顶峰,但大多数也活得很憋屈,被各种文官集团、祖宗制度捆绑着,动弹不得。
这是为什么?
难道是命运无常吗?
不是。
是因为当年明月看到了,在所有这些“人”的背后,还有一个更强大的主角。
那就是“大明朝”这个庞大、精密、且冷酷无情的“官僚系统”。
这个系统,就像一台巨大的机器。
它被朱元璋在几百年前设计好了,设定好了一整套的运行规则、激励机制、纠错机制。
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它就有了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惯性。
它唯一的目标,就是“稳定”,是维持自身的运转。
至于在这个系统里的人,是好是坏,是忠是奸,是幸福还是痛苦,系统并不关心。
你能力再强,像张居正,你想对这个系统动大手术,系统就会启动“免疫程序”,把你当成病毒一样,全力剿杀。
你再忠心,像于谦,你的存在,破坏了系统内部的“权力平衡”,系统就会毫不犹豫地把你“格式化”。
而那些最适应这个系统的人,往往不是能力最强的,也不是品德最高尚的,而是最懂“潜规则”、最会利用系统漏洞为自己谋利的人。
比如严嵩。
所以,读到最后,你会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你会发现,决定历史走向的,往往不是某个英雄人物的雄才大略,而是这个系统自身的“路径依赖”和“结构性矛盾”。
每个人,上至皇帝,下至小吏,都像是被这台大机器裹挟的齿轮。
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爱恨情仇,但他们最终的命运,往往身不由己。
这就是一种“天道”的视角。
一种超越了个体悲欢的、更宏观、也更冰冷的视角。
老K听到这,脸色有点白。
他说,照你这么说,个人努力还有什么用?反正都斗不过系统。
我说,这正是大部分人读史的最大误区。
他们读出了“宿命感”,然后就躺平了。
但真正的智慧,是在看懂了系统的残酷之后,依然能找到个人安身立命的方法。
看懂系统,不是为了让你绝望。
而是为了让你,第一,不要跟系统硬碰硬。
你非要像张居正一样,凭一己之力去改造它,那下场大概率会很惨。
第二,是为了让你学会“顺势而为”。
在看懂规则之后,利用规则,找到系统里那些微小的缝隙和可能性,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为了让你获得一种“慈悲心”。
当你明白,很多人作恶、内卷、互相倾轧,并非是他们生来就坏,而是被这个系统的激励机制给“逼”成这样的。
你就会对人性,多一份理解和悲悯。
你不会再去简单地用“好人”、“坏人”去给人贴标签。
你会看到他们每个人背后,那份深深的“不得已”。
这,就是一种境界了。
看懂规律,是为了顺应规律。顺应规律,是为了在有限的空间里,活出最大的自由。最后,因为看懂了所有人的“身不由己”,而生出一种“算了,都不容易”的慈悲。
这可能,才是当年明月,最终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东西。
很多人只看到了系统运行的规律,却没看到规律背后那颗慈悲的“人心”。只学到了“术”,没学到“道”。
我发现,很多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之所以痛苦、迷茫,就是因为缺少这种“系统思维”。他们总是在个体身上找原因,要么责怪别人,要么攻击自己,陷入无尽的情绪内耗。
他们看不到,在家庭、职场、社会这些复杂的系统中,存在着无数看不见的“反馈回路”、“瓶颈”和“路径依赖”。这些,才是个体命运的真正“操盘手”。
这些年我一直在做这件事,就是把我从古今中外的经典里,从我行走大地的见闻里,从无数次的与人交谈的感悟里,提炼、萃取出的50个思维模型,最终写了一部30万字的电子书,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取名为《格物之道》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在《格物之道》里,我用了整整一章,专门拆解了10个核心的“系统思维模型”。目的不是教你什么屠龙之术,而是想给你一双“X光”的眼睛,让你能看透那些表象之下,真正支配我们生活的无形结构。
当你能画出自己所处系统的“权力地图”和“利益流向图”时,你就不会再轻易地被人和事所困。你会知道问题的根源在哪,知道哪些可以改变,哪些必须接受。
这是一种能让你瞬间从“棋子”跃升为“棋手”的智慧。
聊到最后,天色已经暗了。
院子里的灯亮起来,能看到几只飞蛾在扑火。
老K站起来,给我鞠了一躬。
他说,兄弟,我明白了。
我以前总想着找一把能开所有锁的“万能钥匙”。今天我才知道,根本就没有什么钥匙。
真正的“道”,是放弃寻找钥匙,然后开始学习“理解锁的构造”。
我说,你能明白这个,比我给你十个亿的项目,都更有价值。
当年明月领悟的“天道”是什么?
总结一下,其实就三层。
第一层,是“笨功夫”。用极度的重复,在一个点上钻到足够深,深到能触摸到规律的脉搏。这是入道之门。
第二层,是“百姓心”。从宏大的神坛上走下来,用最接地气的“办公室视角”去解构一切,看懂驱动所有故事的,无非是亘古不变的人性和利益。这是见道之法。
第三层,是“慈悲眼”。看透那个冷酷、庞大、碾压一切的“系统”之后,不再执着于个体的成败对错,而是对所有“身不由己”的同类,生出一种了然于胸的悲悯。这是得道之境。
这三层,一层比一层难。
但它指向的,是同一个方向。
那就是,从向外寻找答案,转为向内寻求智慧。
从试图掌控世界,转为学着理解世界,并与它和谐共处。
这,可能就是我们这些凡人,能领悟的,最朴素,也最真实的“天道”吧。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1、本站内容有《诺亚书房》-少康创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2、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