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的三座大山

诺亚书房图片
诺亚书房公众号

昨晚和一个弟弟吃饭。

他在省会城市做房产中介,很拼,真的拼。

每天早上7点开晨会,晚上10点多还在带客户看房。朋友圈里,凌晨两三点还在发房源信息,配的文案永远是打了鸡血的“加油,奥利给!”

他说,哥,我感觉自己快被榨干了。

我一年365天,几乎无休。别人过节,是我们最忙的时候,别人下班,是我们带看的高峰期。

我一个月不开单是常事,有时候连开三个月不开单,房租都交不起,只能靠信用卡硬撑。

可一旦开一单,提成到手,又能活好几个月。

就像在沙漠里长途跋涉,偶尔看到一个绿洲,喝几口水,然后继续走。不知道下一个绿洲在哪,甚至不知道方向对不对,但不敢停。

他说,哥,穷,太可怕了。

它就像个鬼,时时刻刻跟在你身后。你一放松,它就扑上来,掐住你的脖子。

我问他,你觉得,压着你的“穷”,到底是什么?

他愣了一下,脱口而出:没钱,没人脉,没学历呗。我们这一行,太多人都是这样。

我摇了摇头。

我说,这些都是结果,是症状,不是病根。

真正压着一个人的,是思想里的三座无形大山。

只要这三座山不搬掉,你就算中了五百万,也很快会回到原点。

我们绝大多数人,所谓的奋斗,都只是在这三座大山之间,选择了一条看起来稍微平坦一点的路,疲于奔命地爬。

爬得越用力,山越高,人越绝望。

第一座山:应该思维。

什么叫“应该思维”?

就是你的人生,不是由“我想要”驱动的,而是被无数个“我应该”推着走。

我应该在30岁前结婚。

我应该在城市里买套房。

我应该找一份体面、稳定的工作。

我应该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

我应该把人情世故处理得滴水不漏。

……

这些“应该”,是谁告诉你的?

是你的父母,你的亲戚,你的老师,是社会舆论,是你看到的电视剧。

它们像一个看不见的模具,从你记事起,就在把你往一个固定的形状里挤压。

你很少会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吗?

你更多是在焦虑:我做到了大家认为“应该”的样子了吗?

前段时间去一个古镇旅行,住在一家民宿里。

老板是个快四十岁的女人,很有气质,每天穿着棉麻长裙,在院子里打理花草,或者坐在茶台边安静地看书。

熟了之后,我们喝茶聊天。

她说,她35岁之前,是别人眼里的“天之骄女”。

名校毕业,进了知名的外企,一路做到部门总监,年薪百万。在上海买了房,开着宝马。

她的人生,完美地踩中了每一个“应该”的节点。

她说,那时候的她,就像一个陀螺,被一根无形的鞭子抽得飞速旋转。停不下来,也不敢停。

她每天要处理上百封邮件,开无数个会,带着团队天南海北地飞。

身体亮了红灯,重度失眠,大把大把地掉头发。

最可怕的,是心里的那种空洞。

她常常在深夜应酬完,坐在出租车里,看着窗外流光溢彩的城市,会突然冒出一个念头:我是谁?我在这里干什么?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父亲的一场重病。

她在医院和公司之间连轴转,身心俱疲。有一天,她在病房外接到一个越洋电话,为了一个项目的纰漏,被上司毫不留情地痛骂了半个小时。

挂了电话,她看着医院走廊里来来往往、面无表情的人,突然就崩溃了。

她问自己,我这么拼命,到底是为了什么?

为了那份看起来光鲜的履历?为了别人羡慕的眼光?为了那个叫“成功”的标签?

她发现,自己一直在为一个虚假的剧本卖命。这个剧本的导演,是“社会”,是“他人”,唯独不是她自己。

她辞职了。

卖了上海的房子,回到这个江南小镇,开了这家民宿。

所有人都说她疯了。

父母跟她大吵一架,说我们辛辛苦苦供你读书,不是让你回来“种花种草”的。

朋友劝她,你放弃了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东西,会后悔的。

她说,刚开始,她也害怕。

因为她脱离了那个“应该”的轨道,前面是未知的旷野,她不知道会遇见什么。

但当她真正静下来,每天从鸟鸣声中醒来,亲手做一顿早饭,接待五湖四海的客人,听他们讲各种各样的故事。

她发现,她的心,前所未有地安定。

她说,我现在的收入,可能还不到以前的十分之一。但我的幸福感,是以前的一百倍。

因为,我终于从“你应该怎样”,活成了“我选择这样”。

“应该思维”这座山,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会让你把“手段”当成“目的”。

买房,本应是让你生活得更安稳幸福的手段。但在“应该思维”的绑架下,买房成了人生的终极目的。无数年轻人,为了这个“目的”,掏空六个钱包,背上三十年贷款,把未来几十年的人生,都抵押给了一堆钢筋水泥。他们不敢换工作,不敢生病,不敢有任何梦想。

他们的生命,不是在“生活”,而是在“还贷”。

结婚,本应是两个人因为爱,选择共同抵御人生的风雨。但在“应该思维”的绑架下,结婚成了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到了年龄,不管爱不爱,先找个人“搭伙过日子”,给父母和社会一个交代。

这样的婚姻,不是港湾,是牢笼。

当你被“应该”绑架,你就活成了一个“工具人”。

你努力的目的,不是为了实现自我,而是为了满足外界的某个标准。

你的人生,是一场漫长的“讨好”。

而一个无法为自己活一次的人,他的内心必然是贫瘠的、虚弱的,他的人生,怎么可能真正富足?

第二座山:时间零卖。

我继续跟那个中介弟弟说。

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这么累,却还是赚不到钱?

因为你的赚钱模式,是“零卖时间”。

你把一天24小时,切割成一块一块,按小时、按天、按月,卖给你的公司,换取一份固定或者不固定的薪水。

这种模式的天花板,低得可怕。

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一天只有24小时。

一个人的体力,也是有限的。你不可能24小时都在工作。

所以,靠“零卖时间”赚钱,你最多只能实现“用更长的时间,换更多的钱”。

这就是为什么,你必须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全年无休。

你是在用“生命时长”,去换“生存薪资”。

这条路,越走越窄,越走越累。

什么是富人的赚钱模式?

“时间批发”,或者说,“购买他人的时间,打包成一个系统,进行批发”。

一个开餐厅的老板。

他雇了一个厨师,一个月给他一万。厨师一天工作10小时,一个月工作300小时。相当于老板用一万块,买断了厨师这300个小时的生产力。

厨师炒的每一盘菜,利润都归老板。

厨师炒的菜越多,老板赚得越多。

老板同时还雇了服务员、采购、保洁……他把这些人的时间都“买”过来,组成一个能自动运转的“系统”。

这个系统,一天24小时,都在为他创造价值。

他自己呢?可能在喝茶,可能在旅游,可能在思考开下一家分店。

他已经脱离了“用自己的时间换钱”的低级循环。

他进入了“用系统和资本换钱”的高级循环。

这就是思维模式的根本差异。

穷人思维,是“加法思维”和“时薪思维”。

我一份工作5000,想赚10000怎么办?再打一份工。或者,要求老板给我加工资。

本质,还是在自己的24小时里做文章。想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单价”卖得高一点。

富人思维,是“乘法思维”和“资产思维”。

我想赚100万,靠打工,时薪100块,不吃不喝要工作一万个小时。不现实。

那怎么实现?

我要创造一个“资产”,让这个资产能帮我赚钱。

这个资产,可以是一家公司,一个产品,一本书,一个有影响力的账号,一套房子……

它的共性是:你创造它的时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一旦创造完成,它就能“睡后收入”,为你带来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而不再需要你1:1地投入时间。

我认识一个做自媒体的朋友。

他最早也是在一家公司上班,做文案。每天写稿,改稿,月薪八千。

后来他决定自己做一个公众号。

头一年,没有任何收入。他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写到凌晨两三点。无数次想过放弃。

但他想得很明白:我上班,是在“零卖时间”。我做公众号,是在构建一个“资产”。

这个“资产”的价值,是可以积累和放大的。

他写的每一篇文章,都在互联网上沉淀下来。只要这个号在,这些文章就可能被人持续地看到、转发,为他带来新的关注者。

他的影响力,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三年后,他的公众号有了五十万粉丝。一条广告报价,就是他以前一年的工资。

他辞职了。

现在,他每周可能只更新两三篇。但他可以去任何地方旅行,可以花大量时间阅读、思考。

他的收入,却比以前高出几十倍。

因为他成功地把自己的价值,从“时间”里解放了出来。

他的文章,他的公众号,就是他的“自动化赚钱机器”。

“时间零卖”这座大山,把人死死地限制在“手停口停”的困境里。

你病不起,也老不起。

因为你一旦停止“出售”你的时间,你的收入就归零。

想要搬开这座山,你必须在思维里,植入一个“资产”的概念。

从你领到第一笔工资开始,就要思考:

我能不能把收入的一部分,用来购买资产?(比如指数基金)

我能不能在工作之余,开始创造一个属于我自己的小资产?(比如一个账号,一个技能,一个作品)

这个过程,会很慢,很枯燥,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看不到回报。

但你必须这么做。

因为你不是在“赚钱”,你是在“铸造”一把能够带你穿越经济周期、抵御失业风险的“诺亚方舟”。

你是在为自己的人生,建立一个“复利系统”。

第三座山:情绪内耗。

这是三座大山里,最隐蔽,也最致命的一座。

我发现,越是底层的人,越容易把大量的生命能量,消耗在一些毫无价值的情绪之中。

比如,嫉妒。

看到同事升职了,不服气。到处说人家是靠关系,拍马屁。

看到朋友买车了,心里酸。阴阳怪气地说,不知道那钱干不干净。

他不会去思考,别人为了这个升职,付出了哪些努力,做了哪些自己没做到的事。

他也不会去研究,朋友是如何赚到这笔钱的,有没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他所有的能量,都用来“恨人有,笑人无”。

这种嫉妒,像硫酸一样,腐蚀掉了他向上的可能性。

比如,抱怨。

抱怨社会不公,抱怨原生家庭,抱怨领导傻逼,抱怨伴侣不给力。

在他的世界里,所有的不如意,都是别人的错。

他把自己放在一个“受害者”的位置上,自怨自艾。

抱怨,是最简单、最廉价的情绪发泄。

因为它能让你瞬间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并且推卸掉所有“改变”的责任。

但除了让你感觉更无力,它什么也改变不了。

比如,敏感和玻璃心。

别人无心的一句话,他要琢磨半天,觉得是在影射自己。

领导安排一个任务,他觉得是故意刁难自己。

发个朋友圈,没人点赞,他觉得天都塌下来了,是不是大家都不喜欢我了?

他把海量的心理资源,都用在了“维护脆弱的自尊”上。

像一只刺猬,任何风吹草动,都会让他竖起全身的刺。

这种高度戒备的状态,让他无法与人建立深度、信任的链接,也无法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嫉妒、抱怨、敏感、忧虑、悔恨……

这些情绪,就像你手机后台开着的一堆垃圾APP,在你看不见的地方,疯狂地消耗着你的CPU和电量。

等你真正需要集中精力,去学习、去工作、去创造的时候,你发现,你的“手机”——也就是你的大脑,已经卡得动不了了,电量也已经耗尽。

你每天都觉得很累,不是因为你干了多少活,而是你的“心”太累了。

你的能量,都在“内耗”中,被白白浪费掉了。

一个真正厉害的人,必然是一个“情绪稳定”的人。

他的内心,像一个恒温的壁炉。外界的风雪再大,也影响不了他核心的温度。

他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他懂得如何管理情绪,不让情绪成为自己的主人。

他把所有的能量,都聚焦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沉溺情绪”里。

遇到不公,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抱怨,而是思考:在这个规则之下,我如何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或者,我有没有能力去改变这个规则?

看到别人成功,他的第一反应不是嫉妒,而是分析:他做对了什么?有哪些是我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被人误解,他甚至都懒得去解释。因为他知道,改变别人的看法,是世界上最耗能、最没有意义的事情。他只会用结果来证明自己。

这种“情绪屏蔽能力”,为他节省了巨量的生命能量。

这些能量,被他用在了哪里?

用在了深度思考,刻意练习,构建系统,创造价值上。

这才是人与人之间,拉开差距的根本。

说到这里,我看着那个中介弟弟,他一直在沉默地听。

我跟他说,这三座山,环环相扣。

因为被“应该思维”绑架,所以你选择了“时间零卖”的工作模式。

因为“时间零卖”让你长期处于“穷”和“累”的状态,所以你的情绪极不稳定,很容易陷入“内耗”的泥潭。

而“情绪内耗”,又让你失去了学习和思考的能力,无法打破“应该思维”的魔咒,更没有精力去构建自己的“资产系统”。

这是一个完美的贫穷闭环。

想要跳出这个循环,靠蛮力,靠拼命,是没用的。

你必须从根上,从你的“认知”上,动一场大手术。

这几年,我走了很多地方,见了很多所谓成功和不成功的人,读了上千本书,我一直在琢磨这些事背后的底层逻辑。

我发现,所有困境,本质都是思维困境。

你之所以被困住,是因为你脑子里,装了一套过时的、充满病毒的“操作系统”。

不升级这套系统,你做任何事,都会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所以我花了整整两年的时间,把我对商业、人性、社会规律的思考,打磨成了一套可复制、可实践的思维工具箱,一共50个顶级的思维模型,我把它叫做《格物之道》,一共30万字,分为5大模块,50个章节,你可以在评论区订阅。

它不是什么成功学鸡汤,它是一套帮你重装大脑操作系统的“思想钢印”。

比如,针对“应该思维”,《格物之道》里的“控制二分法”和“影响力圈”模型,能帮你清晰地划清“我能掌控的”和“我无法掌控的”边界,让你把能量从“讨好外界”转向“耕耘内心”。

针对“时间零卖”,里面的“复利效应”、“系统思维”、“非对称作战”模型,会教你如何从零开始,在人生中构建属于你自己的“资产”,让你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滚雪球”。

而针对“情绪内耗”,里面的“汉隆的剃刀”、“诉诸权威谬误”、“沉没成本”等模型,就像一把把锋利的手术刀,帮你精准地切除那些消耗你心力的精神肿瘤。

这50个模型,就像50把钥匙,能帮你打开被锁死的认知大门,让你看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它给你的,不是一条鱼,也不是一张渔网,而是制造渔网的机器。

搬走思想里的大山,是每个人一生的修行。

我把饭钱结了。

临走前,我拍了拍弟弟的肩膀。

我说,别再用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了。

真正的成长,不是让自己跑得更快,而是敢于停下来,找到一条正确的路,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回去吧,好好睡一觉。

明天开始,试着不从山上走,而是从“心”里,给自己开一条路。

声明:本篇文章来自《诺亚书房》会员专栏。

有偿阅读,如有收获,自觉赞赏,9.9元可以获取《少康日记》35万字PDF版文字合集。

我是少康,每天更新深度长文,让你实现认知跃迁!

已写《格物之道》《五行读书方法论》《五行写作方法论》认知跃迁三部曲110万字。

诺亚书房图片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4788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